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 《新序》(《战国策》整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7 题号:181222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下则野,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得贵士之力也。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则成德扬名于后世也。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榖,是其贱必本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王之左右足以驱驰。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B.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C.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D.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户侯,食邑万户之公侯,到汉时指侯爵中最高的一层,后泛指高官贵爵。
B.鄙,边远之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意义相同。
C.南面,指面朝南,古代王侯见臣下皆面南而坐,常以此指帝王、诸侯之位。
D.邑屋,古代行政区域单位,文中引申为乡里或乡里的房舍、村舍、祠堂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召见颜斶时指使其“上前来”,颜斶也同样让大王“上前来”,即使颜斶解释君王上前是礼贤下士的表现,齐宣王仍不认同。
B.近臣认为齐宣王显贵无比,拥有广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仁义之士,万物皆备,百姓皆来亲附;认为士人非常低贱,称呼士人为“匹夫”。
C.老子认为诸侯君王自称为孤、寡、不榖,大概是因为他们懂得“贱一定是贵”的道理,颜斶借此告诫齐宣王要礼贤下士,尊重士人。
D.颜斶最终说服了齐宣王,宣王不但希望成为颜斶的学生,而且希望颜斶跟自己交往,并承诺给他和家人丰厚的待遇,但被颜斶拒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2)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则成德扬名于后世也。
5.颜斶是如何拒绝齐宣王的笼络的?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轲既取图奉之,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殿下,非有诏不能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图穷而匕首见(发:打开)B.自而起,绝袖(引:伸、挣)
C.操其(室:剑鞘)D.诸郎中执兵,皆殿下(陈:陈述)
2.下列对古代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春秋战国时期多指他国派来的使者,后来也指依附于贵族的门客、策士、食客。
B.祖,即祖道。古代出行者临行前,人们会为其举行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称为“祖道”。
C.变徵,古代五音之一。五音除变徵而外,还有变宫、商、角、羽四个不同的音阶。
D.郡县,古代的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于今天的省与县。古代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至易水上,祖,取道                         秦、晋围郑,郑知亡矣
B.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而乃手共搏之
C.左手把秦王之袖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项王按剑跽曰
2021-06-06更新 | 8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胡服。赵文进谏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赵造曰:“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愿王之图之。”

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谓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故圣与俗流,贤与变俱。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战国策赵策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B.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C.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D.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意思是读书求学或做学问的人,与《师说》“古之学者”的“学者”含义不同。
B.“中国”在文言文中特指中原地区,与现在用作泛指我们国家名称的“中国”含义不同。
C.“俊民”指出类拔萃的人才,“俊”与《滕王阁序》“俊采星驰”的“俊”字含义相同。
D.“齐常民”意思是规范百姓,“齐”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齐”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文以适应时势顺从民俗是自古以来的法则,衣服的款式是礼法的规定等古代圣贤的教导为理由,上谏赵武灵王,企图阻断他推行胡服的改革。
B.赵武灵王认为遵守成规是俗人常民所为,真正有学问、通晓礼法的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并能与时俱进,要改变时势就不能完全效法古代。
C.赵造继赵文之后继续谏阻赵武灵王推行胡服制度,他认为胡服是奇装异服,是怪癖的习俗,穿胡服会使人心思不正,遵照传统习俗才是正道。
D.赵武灵王告诉赵造,历代圣王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习俗的,衣服器物的选用是为了方便。并以邹鲁两国为例反驳赵造“服奇志淫”的荒谬论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
(2)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
2023-05-08更新 | 7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庶人之恐。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王遂胡服。赵造谏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子勿反也。赵燕后胡服,王令让之曰:寡人胡服,子独弗服,逆主罪莫大焉。以从政为累,以逆主为高,行私莫大焉。故寡人恐子犯刑戮之罪,以明有司之法。赵燕再拜稽首曰;前吏命胡服,施及贱臣,臣以失令过期,更不用侵辱教,王之惠也。臣敬循衣服,以待今日。王破原阳,以为骑邑。牛赞进谏曰: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今王破卒散兵,以奉骑射,臣恐其攻获之利,不如所失之费也。王曰:兵不当于用,何兵之不可易?教不变于事,何俗之不可变?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今子以官府之籍,乱寡人之事,非子所知。牛赞再拜稽首曰:臣敢不听令乎?至遂胡服,率骑入胡,出于遗遗之门,逾九限之固,五陉之险,至榆中,辟地千里。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
B.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
C.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
D.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被庶人之怨”的“被”意为遭受,与《屈原列传》中“被发行吟泽畔”的“被”不同。
B.“子其勿反也”的“其”与《诗经·氓》中“士贰其行”的“其”相同。
C.“稽首”是古代一种隆重的跪拜礼,行礼时双腿跪在地上,头碰触地面,稍作停顿。
D.“绝五陉之险”的“绝”意为越过,与《蜀道难》中“可以横绝峨眉巅”的“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打算推行“胡服骑射”,但是担心受到臣民的非议,肥义认为做事犹豫不决就不会取得成果,让他抛开顾虑,武灵王最终下定了决心。
B.对于穿着胡服,赵造从教民之道出发提出反对意见,而且认为穿着奇装异服,会使人心思不正,习俗乖僻会扰乱民心,武灵王应该慎重考虑。
C.赵燕迟迟不穿胡服,赵武灵王派人责备赵燕,指出他的罪过,并打算用法律对他施以处罚,赵燕听完后惶恐认错,表示立即按照要求穿上胡服。
D.对于赵武灵王把原阳当作骑邑一事,牛赞进言规劝,认为改为骑射后攻战获得的利益,赶不上所损失的费用,被武灵王反驳后,他俯首听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
(2)寡人胡服,子独弗服,逆主罪莫大焉。
5.对于赵造和牛赞的进谏,赵武灵王的反驳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7-06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