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怀仁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西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12-07 7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摘编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材料二:

记者:您和雷锋都被评为“最美奋斗者”,你们的事迹都很好地诠释了“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有许多共同之处呢。

袁老:我和雷锋是同时代的人,都出生在旧中国,经历过国家贫穷落后、人民受苦挨饿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那一代人都翻身了,就想怎样为国家做事,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

记者:您和雷锋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既热爱本职工作,又爱好文艺。雷锋有一张拉手风琴的照片,您也喜欢拉小提琴,听说还写诗,用现在的话说属于文艺青年。

袁老:是呀,雷锋喜欢做好事,也有自己的爱好。我过去喜欢拉小提琴,年轻时喜欢游泳,还拿过武汉市的第一名呢。

记者:听说您很受年轻人喜欢,有什么成功经验与年轻人分享?

袁老:成功就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知识是基础,汗水要实践,灵感是思想火花,当你做研究或干其他事情山穷水尽时,灵感一来,就豁然开朗了。机遇就好理解了,机遇偏爱有心人。

(摘编自《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雷锋精神》)


材料三: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痛。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摘编自《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中袁隆平援引的数据可知,自1976年起15年间,我国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B.双季早稻米质差,而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则品质好,双季晚稻和中稻中主要是杂交稻,因此,杂交稻品质并不差。
C.袁隆平出生在贫穷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差的旧中国。他怀着拳拳赤子心立志为国家做事、为人民服务。
D.作为和雷锋同时代饱受困难挫折的人,袁隆平认为“学习”“实践”不容忽视,机遇偏爱有心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和情怀境界。材料一中袁隆平的来信,就展现其非凡的修养和学识。
B.材料二中,记者的提问从袁隆平和雷锋的共同爱好切入,说明记者能事先了解采访对象的生活背景,讲究访谈技巧,发问得体。
C.袁隆平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他多次拒绝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心无旁骛地投身于科学研究。
D.袁隆平认为,搞科研需要“标新立异”,否则永远无法找出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中需要攻克的难题。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袁隆平“不惧权威”观点的一项是(       
A.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反驳有影响力的报纸头版有关杂交稻的文章。
B.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C.1993年袁隆平要求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D.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然带着学生在稻田里工作。
4.袁隆平是如何一步步反驳社会上关于“杂交稻米质太差”的说法的?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进行简要梳理。
5.作为新时代青年,你觉得袁隆平的哪些精神品质或者生活态度值得你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12-0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聂耽

聂鑫森

聂耽性格内敛,不喜欢疯跑乱叫,好静,尤好静中读书。初中毕业,他选择了去读中专技校,是“家有万金不如薄技在身”的古语对他起了作用。

技校毕业,聂耽被分配到一家国营纺织厂当保全工。保全工就是维修工,哪台纺织机、织布机出故障了,一个电话打过来,他和他的工友便提起工具包,立赴现场去处理。待机器重新运转,他们便如鸟儿归巢,回到保全工的值班室里。

四十多年过去了。聂耽退休了。

聂耽没退休时,在这条住着二三十户人家的巷子里,是个没人多看一眼的角色,不就曾是一个保全工么!何况,他除碰见人微笑着打个招呼外,从不去串门,也决不会邀人来家闲坐、喝茶。别人家有婚、丧、做寿、生孩子之类事,往往是由聂耽的夫人去送礼、赴宴,他很少出头露面。

但在聂耽临近退休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巷中人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经过层层选拔,十个优胜者再参加决赛,聂耽居然蟾宫折桂,夺得了冠军!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在一个巨型车间里,几十台纺纱机、织布机一齐开动,机声喧闹。被蒙上眼睛的聂耽,坐在车间的上端,他能在嘈杂的机声中,听出哪台机器有了毛病,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百分之百的准确。

现场直播的事是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正好是星期天的上午,全巷的男女老少都在看。很多特写镜头都停留在聂耽的耳朵上,又大又长不说,而且在聆听时,耳廓会敏感地扇动,忽快忽慢,让人啧啧称奇。

当决赛结束,评委主任宣布聂耽排名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火不息的鞭炮声。湘潭曲曲巷出了这样一个人物,太了不起了!

欢呼之余,大家也有了愧意,几十年来对聂耽了解得太少了。这个功夫聂耽是怎么练出来的?他上班到底有什么异常表现?他喜欢吃什么,穿什么,业余有什么爱好?退休后在家干什么?

各种各样的信息从不同的渠道汇集到一起:聂耽吃的饭菜和大家基本相同,但尤喜吃素;穿衣服不喜欢什么名牌,合身就好。

他耳朵虽大,却无先天的特异功能,是后天练出来的。练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上班没活干时,工友们都坐在值班室里等候,聂耽却提一把小凳子坐在车间一角,闭着眼静听喧闹的机声,身子可以一两个小时纹丝不动,扇动的只是他的耳廓;其二,是他家的小院里,花树之间立着几个木架子,木架上挂着长短、大小、厚薄不同的铁片、钢条、铜圈,有的还故意凿出裂纹,一一编上号,聂耽闭着眼坐在台阶上,让家人轻重缓急地敲击它们,他边听声音边叫出编号的位置,或者干脆只听风声、雨声击打金属的声音,听开花、落叶、虫鸣的声音。

业余爱好,除了听声音之外便是读各种专业技术书籍和文史方面的闲书,闲书中最钟情的是《淮南子》《山海经》《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幽梦影》之类。

聂耽把获奖的十万元全捐给了市里的“爱心救助工程”,一个子儿都不留。

可获奖后的聂耽,和从前没有丝毫不同的地方,别人当面和背后的议论、赞扬,他似乎都没听见——耳朵直愣愣地矗着,一动也不动。

在休息日,常有本单位和外单位的青年工人,来曲曲巷拜访退休了的聂耽。院门是关紧的,他们在说什幺、做什么,没有人知道。有时,聂耽会领着这些年轻人走出巷尾,到雨湖公园去游玩,笑语声一路撒落,滴溜溜转。

与聂耽隔着巷道门对门住的是刘聪。刘聪四十岁出头,留过洋,现在是一家大医院五官科的主治大夫,在治耳鸣、假聋、耳膜破损等方面声名远播。他对聂耽的超常听力很感兴趣,希望从中找出什么奥秘,或许会有助于他对耳疾的治疗。可聂耽不乐于与人打交道,令他束手无策。现在他有法子啦,可以跟在聂耽一群人后面,也看风景,也听他们说话,不会没有收获。

秋日的午后,聂家的门打开了,聂耽领着七八个小伙子和姑娘,朝巷尾走去。刘聪便悄悄地跟在后面。

游柳堤,看水中游鱼嬉戏。过花坞,嗅清苦的菊香。倚八仙桥的红栏,看天上雁字横斜。然后他们坐进周家山的听风轩,听秋风飒飒。

聂耽的耳廓忽然动了起来,然后用手一指,说:“那阶边的一颗小石子,压住了一只蝈蝈的腿,它叫得很痛苦。”

大家感到很惊异。一个小伙子飞快地跑过去,扒开一块小石头,蝈蝈嗖地跳起来,很快乐地鸣叫着。有人问:“聂师傅,你是怎么听出来的?”聂耽说:“因为听多了,听熟了。”

坐了一会儿,他们又朝湖心亭走去,有一条宽宽的水上石栈道通向那里。年轻人簇拥着聂耽,又说又笑。还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跟在后面慢行,老人的拐杖声,女人的高跟鞋声,孩子的喊叫声,此起彼落。

走在最后的刘聪,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一元钱的硬币,让它垂直落下,硬币掉到石板上,清脆地一响。几乎所有的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都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目光搜索着发出声音的方位。只有聂耽什么也没听见,依旧向前走去。

刘聪抱歉地对大家笑了笑,弯腰拾起硬币,然后转身走了。他知道,聂耽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先介绍聂耽在纺织厂当保全工的身份,又介绍他的工作内容,为后面小说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
B.曲曲巷的居民都观看聂耽参加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大赛的现场直播,是因为关注和好奇聂耽那又大又长,且会忽快忽慢地扇动的耳朵。
C.当评委主任宣布聂耽排名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这鞭炮声中饱含了曲曲巷的人们为聂耽的荣耀高兴、骄傲和一丝愧意。
D.聂耽的业余爱好,除听声音之外,便是读各种专业技术书籍和文史方面的闲书,可见聂耽的生活除了钻研业务,还有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追求。
7.关于刘聪研究聂耽耳朵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聪研究聂耽的耳朵的目的是希望弄明白聂耽的耳朵为什么会这么灵敏,然后把它运用到耳疾治疗中。
B.聂耽一群人走向湖心亭的途中,多种声音此起彼伏,为刘聪扔硬币测试聂耽的听力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C.因为聂耽不乐于与人打交道,因此刘聪只能悄悄地跟在他后面仔细观察,最终刘聪有所发现达成愿望。
D.这一情节和前文“欢呼之余,大家也有了愧意,几十年来对聂耽了解得太少了”相呼应,突出小说主题。
8.小说中的结尾处画线句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是如何塑造聂耽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12-0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下,孝祥遂罢。除知抚州。年未三十,在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


【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俄起A知潭州B为政简易C时以威D济之E湖南F遂以无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指平素、往常,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中的“素”含义不同。
B.寻,指不久,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桃花源记》)中的“寻”含义相同。
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与“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中的“路”含义不同。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
B.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又设立万盈仓。
C.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
D.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平江府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担任抚州知府时,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2)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
14.请结合全文分析高宗称赞张孝祥“必将名世”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插秧歌

扬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刘诗中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刘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
16.《插秧歌》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