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柳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广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2-10 23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着眼于考察集体性文学观念。若说研究个体文学理论是求异,研究集体认同则是求同。集体认同不是代表个人,而是大多人,包括社会各阶层的观念,是一个时代甚至一种文化的集体特质。

认同是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命题的一个关键词。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并不以系统理论形态出现,一些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重复的话题、习语,所反映的不是个人或某一时段的观点,而是一种历代积淀的集体意识。认同形态是与理论形态相对而言的,两者虽无法截然分开,但又有明显差异。如果说理论是理性的,那么认同则是感性的。认同往往是一种话题,表达或清晰或含混的感觉或观念。集体认同不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而是对众多事实所作的有倾向性的选择。选择的可能是事实,不过是选择者所喜欢的部分事实。有些集体认同甚至可以改写历史与事实。简言之,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要表达的并非事实,不是逻辑推理,也可能没有体系性、理论性,它表达的是中国人所宗奉和追求的文学信仰,是中国古人大致相同的认识与评价,是集体的文化记忆。

认同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所以,对于中国古代的集体认同,更重要的是把它们放到当时的文化语境里去理解,而非简单判断其真假对错。举例而言,诗能穷人诗能达人穷而后工达而后工在中国古代是同时存在、各有事实依据的诗学论题,都具有真实性与合理性,但在长期的诗学接受史上,多数人还是选择诗能穷人”“穷而后工之说,而相对立的表述则被渐渐遗忘或遮蔽。对于诗能穷人诗能达人穷而后工达而后工的选择与接受,是一种基于传统诗学观念与价值判断之上的集体认同。韩愈有不平则鸣说,后人往往以不平为处于逆境或不公平待遇。其实不平所指甚广,钱钟书说过: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不平则鸣是指处于不平常、不平静之境,总会出现一些善鸣的人。但历来对于不平则鸣往往是一种有所偏重的接受,即倾向把不平理解为不公平或逆境。这种选择性的接受是一种集体认同。它与倾向于选择穷而后工”“诗能穷人的认同是出于相同的集体心理,都认为好作品是反映悲苦生活的,而写作者则应经过困苦和磨难才能成为杰出诗人。这些当然也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这种集体认同,反映出中国古人对诗歌与诗人的集体理想,对诗人的想象与期待及对诗歌的价值判断:诗是一种承载苦难、超越功利的高尚的精神寄托。在古代中国,诗人是一个被赋予悲剧色彩的崇高名称,它必须面对苦难和命运的挑战,承受生活与心灵的双重痛苦,须有所担当和牺牲。这正是基于中国古人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而建构的诗人的宿命,其本质正是古人对于文学使命的一种积极期待。

集体认同包括反向认同,即在批评某事物背后寄寓其正面理想。对于文人的贬责也是中国文学集体反向认同的典例。在中国古代语境中,诗人文人既有关联又有差别。诗人往往带有悲剧性,受到同情和尊重,而文人则普遍受到贬责和卑视。诸如文人无行”“文人相轻等就是这类代代相传的集体话语。文人自身也对文人持否定态度,南朝范晔常耻作文士,而且也无意于文名。但古代也有很多为文人辩护的情况。如刘勰就对文人无行之说予以反驳(《文心雕龙·程器》)。宋人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别集》既列文人相轻之目,又列文人相推之典。但在长期的接受过程中,对文人群体污名化的倾向却受到中国古人的普遍认同,甚至成为至今流行的成语俗话。在文人话题中所表现出的焦虑,潜藏了古人的社会价值观与文学价值观。所有对文人的批评或文人的自我否定都是基于一个参照系,一个隐在的标准和理想。古代文人是从早期士人发展、分化而来的,在古代是一个有崇高意义的词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所以传统士人就是文人的参照系,古人以士人为理想人格,用士人的标准来衡量文人和自我期许。但古人对于文人及其文章的批评并非仅是世俗的蔑视,其实还包含对文人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人格的期待,以及对文人积极用世、对文章经世致用的期待。古人对于文人的批判其实是出于理想而对文人表达一种期待和文人对于建功立业的自我期待,这是一种特殊的反向认同

集体认同是对诸多事实的选择与取舍,集体认同所表达的,并非真实的历史事实,不是统计学上的真实,而是一种对于诗人与文人的期待,表达的是一种文学信仰与理想。

(摘编自吴承学《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是古人对中国文学大致相同的认识与评价的表达,对后世影响深远。
B.中国古代有些文学批评并不具备形成系统理论的条件和基础,只是一种群体性文化记忆。
C.“穷而后工”“诗能穷人”“不平则鸣”等文学观念,是中国古代广为流行的集体认同。
D.集体认同不是基于完全事实的逻辑推理,而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其科学性有待论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些观点或评价一旦成为时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它就有可能会改变人们的历史认知、事实认定。
B.古人由于受部分事实蒙蔽,在是非判断上出现偏差,因而选择了“穷而后工”抛弃了“达而后工”。
C.对文人污名化的倾向受到普遍认同,“文人相轻”等成语流行至今,可见有些观念的形成是基于沿袭。
D.中国文学集体反向认同,表面上看是一种贬责,其背后往往寄寓着古人的正面理想和积极的价值取向。
3.下列选项的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的韩愈“不平则鸣”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司马迁《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B.曹丕《典论·论文》:“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C.身处盛世有所作为而扬名后世,如周代的周公;身处乱世周游列国而一鸣惊人,如周朝的孔子及其门徒。
D.贾谊《过秦论》:“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4.今年暑期档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映,影片中可爱萌化的少年杜甫形象引发大众热议。请结合材料对引发热议的原因做简要分析。
5.假如要编写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读物供青年学生阅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骏马

张承志

古歌《钢嘎·哈拉》——《黑骏马》,我第一次听到它的旋律还是在孩提时代。记得当时我呆住了,双手垂下,在草地里静静地站着,一直等到那歌声在风中消逝。

我哪里想到:很久以后,我居然不是唱,而是亲身把这首古歌重复了一遍。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哟

拴在那门外——那榆木的车上

……那时,父亲在这个公社当社长。他把我驮在马鞍后面,来到了奶奶家。

额吉②?他嚷着,这不,我把白音宝力格交给你啦。他住在公社镇子里已经越学越坏了。我哪有时间管他呢?整天在牧业队跑。

白头发的奶奶高兴得笑眯了眼。她亲热地把我揽进怀里,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亲得头皮那儿水滑滑的。我使劲挣出她油腻的怀抱,慢慢蹭到在一旁文静地喝茶的、一个黑眼睛的小姑娘旁边。她望望我,我望望她;她笑了,我也笑了。

你叫什么名字?我打听道。

索米娅。你是叫白音宝力格吗?她的嗓音甜甜的,挺好听。

白音宝力格!在这儿长大吧,就像你的爷爷和父亲一样。额吉家没有男子汉,得靠你啦。要像那些骑马的男人一样!懂么?

骑马?我向往地问,我会有自己的马吗?

父亲不以为然地答到:当然。

这样,我成了一个帐篷里的孩子。我学会了拾粪,捉牛犊。学会了套上犍牛去芨芨草丛里的井台上拖水;学会了用小马杆套牛羊和当年的马驹子。我和索米娅同岁,都是白发奶奶的宝贝。我们俩一块干活儿,也一块在小学里念过三年蒙文和算术。

草原那么大,那么美。它拥抱着我,融化着我。当我神气活现地骑在牛背上,驾着木轮车朝远处的水井进发的时候,我心里升起一种战胜父亲的自豪感。在这片青青的、可爱的原野上,我已经是个独挡一面的男子汉。我望望索米娅,她正小心翼翼地坐在大木缸上,信赖而折服地注视着我,我威风凛凛地挺直身子,顺手给了犍牛一鞭。蓝翅膀的燕子在牛头前面纷纷闪开,粗直的芨芨草在车轮下叭叭地折断。我时时扯开嗓子,吼上一两句歌子。

春天的一个夜里,刮了一场天昏地暗的风雪。整夜我们都缩在皮被里,挤在奶奶身边,倾听着嗷嗷的风吼声、包顶咔咔的摇晃声和分辨不清的马群的驰骤。奶奶不安地拖长了声说:唔,马群被风雪抓跑啦……唔,怀驹的骡马要死啦…

第二天清晨,奇迹出现了!

我和索米娅使劲推开被雪封住的木门后,突然看见,在我们包门外站着一匹漆黑漆黑的马驹子。远处依然在刮着白毛风的雪坡上,隐隐可以望见一匹黑骡马的僵尸。

我们惊叫着,又牵又抱地把马驹拉进了包内。它害怕地睁着泪汪汪的眼睛,四肢弯曲着,靠着毡墙打颤。炉火烤化了它身上冻硬的毛片,愈发显得漆黑闪亮。

奶奶连腰带都顾不上系了,她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用自己的被子揩干它的身体,然后把袍子解开,紧紧地把小马驹搂在怀里。她一下下亲着露在她袍襟外面的马驹的脑门儿,絮叨叨地说着一套又一套的迷信话。她说,这黑马驹很可能是神打发来的。因为白音宝力格已经到了骑马的年龄,神应该记着给白音宝力格一匹好马。如果不是这样,有谁见过骡马在风雪中产驹冻死,而一口奶没吃的马驹子反而能从山坡上走下来,躲到蒙古包门口呢?她还说,把这马驹子养活喂大,是神打发她这把老骨头这辈子干的最后一件事啦……

我和索米娅听得入了迷。我们完全被奶奶的思想征服了。后来,我们看到她在用红帘块给黑马驹缝护身符时,我们都忘了老师教过我们的、要反对迷信的教导。

每天,黑马驹喝了一小桶牛奶以后,常在柔软的草地上挺直脖颈,轻轻跃起,又缓缓卧下,久久地凝望着山峦和流云。我和索米娅在山坡上拾粪回来时,总喜欢尖尖地打个口哨,黑马驹会像灵巧的兔子一样,用那让人心疼又美丽无比的步法飞一般朝我们奔来。我们扔下筐,帮它把弄脏的黑皮毛擦净,把歪了的红布护身符挂正。小马驹加入了我们的家,我们四个愉快地生活着,享受着无限的乐趣。

一天,我们正在逗黑马驹玩呢,蹲在乳牛脚旁的奶奶突然来了兴致。她一面挤着奶,一面哼起了一支歌子,那就是《钢嘎·哈拉》——《黑骏马》。

漂亮善跑的——黑骏马,呵哟……拴在……那榆木的车上,呵哟……

在她拖出婉转的长长的尾音时,她的嗓音嘶哑而高亢,似乎她能随便唱出很难唱的花音,这朴直古老的《黑骏马》,使我觉得那么新奇。索米娅和我对望着,连气也不敢出,呆呆地听着奶奶自我陶醉的吟唱。奶奶唱的是一个哥哥骑着一匹美丽绝伦的黑骏马跋涉着迢迢的路程,穿越了茫茫的草原,去寻找他的妹妹的故事。那哥哥一次次地总是找不到久别的妹妹,我们在一旁听着都为他心急如焚。哦,这是多么新鲜,多么动人的歌啊,它像一道清清的雪水溪,像一阵吹得人身心透明的风,浸漫过我的肌肤,轻抚着我的心……

歌子唱完了。我醒过来。索米娅正搂着黑马驹的脖子,不出声地流着泪。我大喊道:喂,沙娜!我要给这匹马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我要叫它‘钢嘎·哈拉’!它一定会成为一匹真正的快马。我要骑着它走遍乌珠穆沁,走遍锡林郭勒,走遍整个草原!

索米娅惊讶地看着我。她说:当然啦,它会是一匹黑骏马……可是,巴帕,她闪着黑黑的眼睛盯着我,嗯,等你真的走遍了锡林郭勒和全部草原以后,你会像奶奶唱的那样,骑着你的钢嘎·哈拉回到这里,来看看我吗?

当然!我毫不迟疑地回答。

(有删改)

[注]①《黑骏马》以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大草原为背景,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以及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此文节选自原著第一章。②额吉:蒙语中指妈妈。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等细节生动表现了奶奶这位草原传统女性的仁慈、宽厚与坚韧。
B.“蓝翅膀的燕子在牛头前面纷纷闪开,粗直的芨芨草在车轮下叭叭地折断”一句,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骄傲自大的心理。
C.奶奶说着一套又一套的迷信话,还给黑马驹缝护身符,客观呈现了草原上原始蒙昧的习俗,暗含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呼唤。
D.听奶奶唱古歌《黑骏马》,“我”和索米亚都沉浸在古歌所讲述的故事中,以至于我们都为歌中的“哥哥”着急,潸然泪下。
7.关于文中黑马驹的故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产驹母马被冻死,一口奶没吃的马驹子却顶着风雪从山坡上走到蒙古包门口,这是草原上的奇迹。
B.黑马驹“靠着毡墙打颤”生动地描绘出黑马驹被我们拉进蒙古包之后,面对新环境的恐惧与绝望。
C.文中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黑马驹“加入了我们的家”之后的欢乐,也为后文奶奶唱起古歌做了铺垫。
D.奶奶把养活喂大黑马驹看做是神的旨意,暗含小说的主旨,表现的是生命的神圣感和对母性的赞美。
8.张承志在《初逢钢嘎·哈拉》中写道,《钢嘎·哈拉》是“我青年时代学会的最美的一支歌”。小说中多次写到《钢嘎·哈拉》,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9.有评论认为,《黑骏马》与《边城》虽然表达风格不同,但都表现了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的理解。
2023-12-10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其节也。”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①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②而察青黄?区冶③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④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篇》)

[注]①埃墨:烟灰。②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青黄:蓝黄色,冶炼金属时的火色。③区冶:区冶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④必:判断。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而世主之听眩乎A仲尼B为悦C其言D因任E其身F则焉得G无失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给予,与《六国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义相同。
B.全,保全,与《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字用法相同。
C.形容,指形体容貌,与现代汉语“喜悦之情难以形容”中的“形容”完全不同。
D.涂,通“途”,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生活贫困,面对鲁君的赏赐做了出人意料的选择,孔子对其所言大加赞赏,认为他可以保全名节。
B.孔子信任颜回,子贡告诉孔子颜回偷吃米饭后,孔子直接向颜回询问事情的原委,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C.材料二认为华阳之战的惨败、长平之战的大祸,是由魏、赵两国任用能言善辩的孟卯与马服造成的。
D.材料二运用比喻说理,通过如何识别剑器的钝锈与锋利、马匹的低劣与优良,形象地阐释了识人之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
(2)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14.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有何用意?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意

梅尧臣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

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注]①古意:与“怀古”之意相近。宋仁宗景祐三年,北宋朝廷发生政治斗争,范仲淹及其好友相继被贬,梅尧臣得知消息后写下此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越(     
A.诗中用“光”和“刚”来比喻范仲淹等人的大丈夫品格,表达了诗人敬仰之情。
B.月缺会更加明亮,剑折重铸会更加锋利,表明诗人相信正义终将会战胜邪恶。
C.颈联表现的不屈服,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发的情感颇有相似之处。
D.诗人直抒胸臆,认为男儿自有宁可被杀也不苟活的气节,满腔豪情溢于言表。
16.梅尧臣主张诗歌创作要“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即诗歌创作既要因事而发,也要感物起兴。请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