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开学考试 2023-09-13 29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原本的现实世界,一个世界是传播的舆论世界。现实世界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每个人都可以直接接触它,观察它,认识它。但人类同时还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就是传播到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它不是我们目睹的世界,而是别人用电话、报纸、电视、微信等各种媒介(不一定是大众媒体)传播给我们的世界。它必须依赖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关注了它,它才存在。

这里要区别两组概念。第一组概念是舆论与传播,舆论是传播,但传播不一定是舆论。第二组概念是舆论世界与传播世界,舆论世界是由关注聚集构成的,传播的东西只有变成关注的聚集,才能进入或组成舆论的世界。传播世界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它分成两部分,实现关注聚集的那一部分传播,属于舆论世界;没有产生关注聚集的另一部分传播,仍然属于现实世界。所以,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所谓的传播世界,传播一旦组成世界,那就是舆论世界。唯一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是舆论世界。

现实世界里,人们通过自身直接获得的信息实在太少,对生活世界的认知绝大多数来自传播。比如,大家知道唐朝李白写诗,北京有一个动物园老虎咬死了人,美国总统对中东问题发表谈话,印尼发生了地震……如果这一切没有被传播,或者传播了没有被关注,那么,它们仍然属于现实的世界,而不是舆论的世界。传播来的东西实在太多,而且日日在更新,时时在更新。除了少数带有明显破绽的信息,再除去攸关切身利益必须亲自核实的信息,绝大部分人都会假定它是真的。否则,我们将在现实世界寸步难行。那么,这个传播过来被人类关注的舆论世界,到底能不能全面、真实、本质地反映现实世界?

舆论世界是有限的,是一个竞争性传播的世界。“硬盘”与“视窗”,是人类信息总量与舆论世界的最好比喻。人类的信息,存储在人类的“记忆硬盘”里。如果信息没有进入视窗,人类可以看到的信息载体充其量是一个硬盘物体;只有进入到视窗的信息,才构成人类身处的舆论世界。舆论世界就是人类一个个视窗的叠加。这个星球每天发生的事情难以计数,能进入人类历史记忆硬盘的为数不多,最终能够进行传播的记忆与记忆硬盘相比,容量更少得可怜。舆论世界貌似很大,其实很小,所以,“舆论视窗”是“兵家”必争之地。舆论一直在争夺,始终在争抢从未停止,它是人类各种力量博弈的产物。因此,无论是思想家、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家,都想方设法使自己的信息进入“舆论视窗”,被更多人关注。自己的信息只有被关注了,才能影响他人,才能更有价值。

电脑视窗的信息都来源于硬盘,即便是不断更新、海量选择,也不能全面地反映硬盘,更不要说全球互联的网络了。尽管理论上,视窗信息可以调出硬盘里或互联网的任何信息,但任何信息不等于全面信息。舆论世界也是如此,它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永远是片面的、局部的、有选择性的。但舆论世界又是一个个关注聚集起来的。无数人的视窗聚集起来,就可能总体上反映现实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舆论世界可以大致地反映现实世界,甚至有时候可以充分地代表民意的背后机理。

舆论世界是由表象建构的。所有的东西,必须涌动到表面,才能被看到。我们的目光可以看到海平面,却看不到全部的大海。即使我们借助显微镜,看到的原子、电子仍然是其表象,而不是原子或电子的内部。即便是红外线、CT机的扫描,穿透到物体的内部,仍然是对内部表象的反射。但舆论世界又是一个确定的世界。尽管它并不能准确反映事物的本原,但是一个事物一旦被舆论关注,它就被“改变”成为确定的“被关注”。

舆论世界是一个个关注自然的聚集,每一个关注是自发的,没有统一的口令,没有预设的结构,这样的聚集是无序的。就像一个个视窗连在一起,有组织却没纪律,不管每一个视窗关注什么,最后的决定权仍然是兴趣,就连各个视窗的连接,也是兴趣自然的碰撞,即便聚集在一起,也是不约而同的。期待舆论世界是理性的、有序,基本上是痴人说梦。舆论世界虽然是无序的,但各个关注的聚集,却不是简单的堆积。就像一个个视窗,各自独立,但是还是有各种局域网、互联网的线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形成大大小小不同的舆论场。关注之间的连接,有一种特殊的方式,那就是链接。如果A关注与B关注有链接联系,A关注与C关注有链接联系,则B关注与C关注也存在着链接联系,那么,A关注、B关注和C关注拥有共同关注。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关注聚集构成的舆论世界,到底能不能全面、真实、本质地反映现实世界?答案当然是“不能”!就像电脑视窗里的信息,不可能全面、真实、本质地反映硬盘信息一样。

(摘编自邹振东《弱传播》)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既生活在不依赖于人类而原本存在的现实世界,又生活在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舆论世界。
B.“舆论”与“传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舆论是传播,但传播不一定是舆论。
C.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绝大部分来自舆论世界里传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被人类关注,有的不被关注。
D.作者认为,舆论世界对人类获取信息非常重要,但是它不可能全面、真实、本质地反映现实世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传播的信息都属于舆论世界,不被人类关注的仍然属于现实世界。
B.舆论世界中绝大多数信息都是假的,但人类为了能够在现实世界中立足,往往会假定这些信息都是真的。
C.现实世界是人类可以直接感知的真实世界,但人类仅靠感知获取的信息跟信息总量相比总是微乎其微的。
D.根据舆论关注的链接特点,可以推测出,某个信息拥有的共同关注越多,这个信息产生的舆论场就越大。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主要是从现实世界与舆论世界的关系、舆论世界的特点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B.第三段运用例证法,论证了人类更多地借助传播的信息来认识现实世界的观点。
C.第四段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思维填密,论证严谨。
D.材料在论述过程中,将舆论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对比,旨在突出舆论世界的重要性。
4.请分析材料第四段中使用“硬盘”“视窗”两个词语的好处。
5.舆论世界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废墟上的菜地

晚乌

下班到家已过十二点。午饭和往常一样比较简单,喝一口豌豆蛋花汤,忍不住说“真好喝”。豌豆,是母亲自己种的。她从厨房里拿出一个小布袋,一边打开一边美滋滋地说,不太多,但很让人喜欢。我瞥过去,那里面装着的青绿豆英,颗粒饱满。

几年前,为了帮我照顾孩子,母亲从乡下来到城里。①这种迁移如同一把无形的刀,缓慢地切割着母亲。她不说什么,我也能在日常生活里发现蛛丝马迹。从老家奔赴而来,想到归期遥远,母亲有些无力。白天,她窝在家里,时光泌出漫长的丝,将她束缚。有时她从卧室踱到客厅,又从客厅挪到阳台,像在寻找什么,默默地。她常看的电视节目是我们省台的玩水冲关,偶尔换到新闻频道,她总是对我说:电视里讲的,听不懂。她简洁的言辞后跟着长长的叹息。我给她买的智能手机,她不会使用,最后闲置在书架上。有时,她会打开门,随后又将其关闭,她感到就算出门了,她也无地可去。后来,孩子入了幼儿园,母亲多了闲暇,决定拓宽活动区域,去楼下不远处被拆的棚户区那片废墟上种菜。她从碎石渣里清理出厨房大的一块领地,现在便隔三岔五带回一小布袋青绿豆英,或几裸根部冒着乳白汁液的生菜。

围在废墟周围的栅栏被人枢裂,朝外翻卷的绿铁皮被风一吹就发出脆响。那里有一孔洞,是种菜人弯腰进出的门。一同出入的还有水壶、锄头、弯刀、铲子。这些和耕种有关的工具,被母亲隐藏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她把锄头横放在自己的折叠床下,铲子放在鞋架的底层,弯刀立在冰箱与墙之间的缝隙,水壶放在花架上。如果这些工具会表达情感,它们跟母亲一道出门时,一定会像孩子那样开心到尖叫。它们回归土地,不,并不是我在乡下看到的那些松软的黑土,具体点说,那是碎石、断砖及大块混凝土堆叠成的废墟,一把锄头在断壁残垣里爬行,母亲的脸上挂着汗滴。②她浑身湿透,开门出现在客厅,好像刚刚经历过一场搏斗。随后,她迅速清理农具,把它们放回原处,再找来洁净衣服,沐浴。晚间我们回来时,似乎什么都未曾发生。

母亲在城市生活中习得了绝佳的藏匿本领,这些背后,一同隐藏的还有她自己的心事。我曾去过母亲的菜地。母亲的小块石渣地卧在断墙之中,种着大蒜、豌豆、生菜,那些细弱的苗,像是一块土地微弱的呼吸。母亲第一次割生菜回来时曾说,买种子的本钱已经收回。我记得,她使用的是我们家一贯的低调不张扬的口气,平静中还带着终有回报的自豪。母亲的算计,听起来格外世俗。但我并不嫌弃这些,相反,我会给她诸多赞美。在乡下,母亲干农活粗放豪迈,她早出晚归,经常忘记时间,汗流浃背而又不知疲倦。在城里,母亲对这里的生活缺少掌控感,必须在日常事务中学会平衡,精准到每个时刻。因此,种地这样的事情,好像也变得精致起来:她把肥料装进塑料瓶,用废油捅装清水,用旧童车推着去给蔬菜施肥。垦荒的劳苦,随时被毁坏的可能性,她似乎都忽略不计,行动中有我行我素的坚决。我终于明白:在那小块地面前,她几近忘我,泥土,让她忘乎所以。

母亲一生未进过学堂,我一直相信,如果有机会读书,她一定会有不同的人生。从前,母亲会用自己的人生故事教育我们,后来又试图用那些故事教导我正在念高中的侄女。女孩缺乏耐心,三言两语便可让奶奶闭嘴不再说话。母亲故事的主题是:凡事都要做好,争取第一。然而,母亲的人生中鲜有机会展示自我,从而赢得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

我不禁想起母亲人生中已过去半个世纪的那个故事。生产队里的男男女女在集体劳作间隙,组织了次插秧比赛,母亲上午赢得很轻松。有人不服气,坚持下午再比一次,结果还是母亲赢。她给我讲完这个故事后,低声又略带兴奋地说:“当年,我上午赢得轻松,基本没使劲,下午又要比,我稍微使出一点力气,还是我赢。”母亲一生未进学堂,鲜有机会展示自我,那一次,她赢得了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声名大噪。

是土地,是劳动,成就了她。

现在,和母亲一起种菜的有不少人,元元的奶奶,胡小功的奶奶,丁家枫的外公,他们像蜗居在春日荨麻叶片下的虫子,在蒿草丛生的废墟上自得其乐。他们是废墟上的首批种地人,都来自外地,住在这整体功能颇为完善的小区里,帮着带孙辈。他们此生也许未曾想到自己会住在洁净明亮的高楼里,把心神分给不同的地方,一面记挂着老家的房子、院落、老伴甚至一条狗,一面在城里过着逼仄但又无法摆脱的生活。

夜幕将临时,他们常聚集在楼下说话。或站或坐,说话。有时,她们还会把自己种的菜拿来跟大家分享,一把豌豆、两棵生菜或几根蒜,这或许能让彼此产生回到乡下的短暂错觉。谈起种地经验,他们有抑制不住的热情,聊着聊着,时间就过去了。黑夜漫长,来自菜地的那点荣光,好像可以帮她们驱散寂寥与不安。偶尔,附近传来挖掘机的轰鸣,她们还会仔细甄别,听那声响是否来自废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废墟”不仅是现实种菜的地方,也指母亲来到城里后一度荒芜的“心田”,具有象征意义。
B.“时光泌出漫长的丝”形象地写出逼仄又无法摆脱的城市生活让母亲备感时光漫长寂寥。
C.文中的母亲与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母亲一样,“偷偷摸摸”的行为中饱含对子女的爱。
D.母亲种菜时的“我行我素”和“忘乎所以”,隐匿着对泥土的特殊感情,蕴藏着她的精神渴求。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长时间不适应城里生活的钝痛感。
B.句子②中的“搏斗”,既是母亲与土地的搏斗,又是她与自己矛盾心理的搏斗。
C.句子③中母亲的“藏匿本领”,体现在她藏匿工具和回家换衣沐浴的行为上。
D.句子④语意上与上文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使得语气和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8.文章最后两个段落,写出了废墟上首批种地人的复杂情感。请加以梳理概括。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劳动·价值”,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土地”。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其节也。”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①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②而察青黄?区冶③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④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篇》)

[注]①埃墨:烟灰。②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青黄:蓝黄色,冶炼金属时的火色。③区冶:区冶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④必:判断。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而世主之听眩乎A仲尼B为悦C其言D因任E其身F则焉得G无失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给予,与《六国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义相同。
B.全,保全,与《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字用法相同。
C.形容,指形体容貌,与现代汉语“喜悦之情难以形容”中的“形容”完全不同。
D.涂,通“途”,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生活贫困,面对鲁君的赏赐做了出人意料的选择,孔子对其所言大加赞赏,认为他可以保全名节。
B.孔子信任颜回,子贡告诉孔子颜回偷吃米饭后,孔子直接向颜回询问事情的原委,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C.材料二认为华阳之战的惨败、长平之战的大祸,是由魏、赵两国任用能言善辩的孟卯与马服造成的。
D.材料二运用比喻说理,通过如何识别剑器的钝锈与锋利、马匹的低劣与优良,形象地阐释了识人之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
(2)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14.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有何用意?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①

今年游寓独游秦②,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③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①作者曾在东都洛阳任职,结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后来他伴驾客居西都长安。②游秦,此处指游长安。③南桥与下句的西第均在洛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呈现出一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形象。
B.颔联中“徒”“漫”二字与杜甫《蜀相》中“自”“空”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平常中见深意。
C.颈联写诗人回忆在洛阳与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欢畅的场面与“独游秦”形成鲜明对照。
D.尾联写诗人期盼明年洛阳相聚时,春景更美,表达对洛阳春景的喜爱和对友人的思念。
16.清人吴乔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这一观点在本诗前两联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告诉我们,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内应该保持质朴品性,在外应该讲礼貌、懂学问,不可偏废,否则“____________”。
(2)音乐可闻不可睹,苏轼、李贺都借助“蛟”来侧而表现音乐的感染力,如《赤壁赋》中“______”一句表现箫声的悲凉,《李凭箜篌引》中“______”,一句表现箜篌的动听,可谓形神兼备。
(3)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两句,描绘了扬州城绮丽的风光;而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扬州城萧条冷落的景象。
2023-09-09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

暑假期间,许多父母带着孩子到影院观看3D电影。但是,看完3D电影之后,(A)这是为什么呢?3D电影是模仿人眼视角,用两台摄像机同时拍摄完成的。大屏幕上的画面是由两台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叠加而成的,观众戴上3D眼镜就会看到三维立体图像。两部摄像机之间的距离相当于观影者两眼之间的距离,通常这个距离会取大多数人的一个平均值,但(B)。成年人用的3D眼镜规格是一样的,对部分成年人来说,可能不合适,这就成为观影时眼睛受累的原因之一。对未成年人来说,①只有戴着和成年人规格相同的3D眼镜,视疲劳才会更加严重有实验证明:3D画面造成的视疲劳超过普通画面的3倍以上。除了大量实焦画面,3D电影还有丰富元素的虚焦画面,④这会使眼球重新聚焦,⑤让人产生眩晕感。观看3D电影时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心理会随着剧情产生变化,加上感官带来的刺激,眨眼频率变低,观众更容易感到劳累甚至头痛。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站在旗津岛的海水浴场,看汪洋大海,宽阔无边的波涛,一排又一排地奔袭冲撞而来,也像是一座座山峦奔涌到你面前,崩塌溅落成美丽的水珠。极目远眺,恣肆沸腾的海水,没有尽头,没有边际线,真的是白茫茫水天一色。多么壮丽雄奇的大海!看,那海水是任何大江大湖都不能比拟的,它气势雄壮令人惊骇,它碧蓝得深不可测,它美丽魅惑使你晕眩。旗津岛像一把长长的利剑,又像一条长长的门闩,横卧在港湾前,守卫迎送来来往往的船只。从旗津岛看港湾沿岸码头停泊的轮船,一排排列队整齐,高举的起重机杆似乎显得遥远渺小,可见港湾是多么开阔水深,又有多少巨轮可以自由轻松驶入驶出。这不,说话间,一艘庞然大物快速驶来。漆黑的船身、大红的轮底,旁若无人地长驱直入,像是急着回家赶路那样轻快。

你爷爷原来就是在这样的轮船上服务,工作很尽责。儿子说。

20.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的“一排又一排”和“一排排”语意相近,亦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中逗号的表现力。
22.请写出文中两个加点的“对”字的语意。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而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屏蔽力是一个人排除负面信息、屏蔽无效信息的能力。然而,现代社会中许多人过于在意他人看法,过度关注外界评论,沉迷于冗杂信息,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的干扰。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感悟或认识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理解重要词语论述类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韩非子》  诸子散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20-220.65一般词语  标点符号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人生感悟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