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黑龙江 高一 期中 2023-12-17 10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发展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时代的文艺批评活动也走进文艺批评的版图里。

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文艺批评活动的主体大大扩张了。朋友圈的点赞、微博的跟帖、豆瓣的批注、短视频的弹幕……都可以视为一种微话语批评。有学者将时代的批评主体命名为微众。“微众”主体消除了身份界限,也消除了专业与业余的界限,超越了过去批评家/艺术家的门槛,是媒介时代艺术生产的参与者、欣赏者、评论者、创作者。微众批评主体完全不同于传统纸媒的单向性主体,是一种在线交互主体。在微圈里,微众批评就是一种欣赏者即批评者,批评者即创作者的在线交互主体活动,因为微圈里批评者之间可能有多次、多层的互动,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意义。从严格意义上说,只做点赞动作很难说是批评,只能说是一种欣赏,就如古代小说评点中常见的”“一样,因为表明了态度,从广义上也构成了批评。欣赏是一种态度,如果继续展开发表意见与评论,就构成了文艺创作,更不用说通过剪辑来臧否作品了。微众批评常常是通过接收、反馈、回应等在线互动来产生意义的。

微众批评的活动形态在文体上的表现往往与纸媒有很大差异,它零散、简短、即时,语言幽默且带讽刺性,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微众批评的丈体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批评,尤其是刊物的长篇大论相距甚远,但从适应传媒时代和技术时代的发展看,这种文体恰恰也构成了一种革命,或者是一种破体。伊格尔顿说过:革命的艺术所改造的不止是艺术生产的内容,也包括它的形式。从印刷文化时代到电子媒介时代,为适应读者接受的需要,文艺批评也根据媒介时间的分布改造自己的文体。当下,短评、弹幕、跟帖、批注、视频剪辑与重组等就成为新的批评文体。在人机不离、媒介时间分成若干片段的当下,还有谁能花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去读一篇一万字的文学评论呢?除非是学院派批评家与职业批评家。就连文学批评专业刊物的微信公众号也要对长文做节选发表,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报纸上的文学批评专栏,也提倡两千字以内的短文。批评家们开始主张将学术文章、文学批评、散文随笔、演讲谈话等融会一体,进行破体写作。文章的破体化、简短化已经成为当今微众批评的趋势。

微众批评的活动动机也呈现出多样与复杂,而不仅仅是为了批评。自娱、社交与刷存在感相融合是微众批评的首要动机。“弹幕”在视频播放某一节点,讨论剧情、品评人物、聚焦细节,这种互动方式使弹幕不同于一般针对剧情和表演进行评价的文艺评论,而显示出参与式文化的特征。视频内容成为引发话题的媒介,观众借助参与式对话,或展示知识储备、或寻求文化认同、或制造相互陪伴的氛围。可以说,弹幕是对过去客厅式集体观剧、闲聊式社交文化的虚拟化转换,是一种新型网络社交文化。第二个动机是赚流量。有流量才有关注度,这导致大量以短视频剪辑进行的文艺评论以赚流量为主要目的。第三个动机是商业性,如豆瓣影评,如抖音直播夹带广告。当然,不可否认,微众批评中也有超越这些动机的比较纯粹的文艺批评。

微众批评主体的多元化与在线交互主体性批评活动形态的破体化与简短化,以及活动动机的多样化,改变了文艺批评的生态环境。时代的文艺批评,如何走向正向建构,获取它的价值与意义?

一是处理好个人意见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时代的文艺批评虽然是个人发表意见,有时是即兴的,但话语一旦出口,就进入了公共空间,每个人的虚拟空间既是独立的又是共通的话语空间。网络文艺批评可以以个体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但不能违背公共空间应有的道德、法律底线。如果一味地强调个人意见,为博位出圈,就有可能失范。

二是要处理好专业批评与非专业批评的关系。微众批评大多数是非专业的、即兴的批评,要求它具有专业性也不现实,但是从接受者的角度看,许多人还是希望有专业性的批评或者带有专业性的批评存在。缺乏文本细读的批评,没有学理性基础的批评,难以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要。学院派批评家要向微众批评中的优秀者学习,积极介入媒介分众化时代,适应微众的文化与审美需要。而微众批评中的非专业批评,也要向专业化批评学习。承认微批评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并不一定就排斥文艺批评的专业性。只有专业化,批评才能走近艺术、推进艺术。在时代,提倡专业性与非专业性的融合才是“自我调控”的最好途径。单小曦也强调要实现新媒介文艺批评的新专业化”,形成“内外综合的模式,调和数字文化背景下的粉丝批评家和学者批评家身份,做到粉丝学者化学者粉丝化

(摘自蒋述卓《时代文艺批评活动的定位与正向构建》,有删改)

材料二:

文学批评是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它需要的是审美判断力。这个能力,一方面是天赋,即对文学艺术的直觉;另一方面也需要后天培养,就是大量读书,读好书,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学养。梁实秋说:在中外文学史上尚没有一个人能专靠才气而成为批评家的。批评家必须多少具备一点‘学者’的气质,对于文艺作品不仅要博览,而且要精研,对于文艺发展的历史必须有系统的探讨,对于有关文艺的学科必须有相当彻底的领悟。

从事文学批评,对文本的感觉才是关键。文学批评回到文本,做文本细读,这是真正的批评之路。当下的文学批评太社会化、文化化、心理化,甚至人情化了,洋洋洒洒,文采飞扬,但都是不及物的批评,把里面的作品和作家,换一个其他的,这篇文章照样成立。优秀的批评家,需要丰厚的学养,要读很多经典作品,要读很多理论书,但最关键的是要将这些理论化成自己的血肉,化成自己的慧眼。

(摘编自杨光祖《文学批评:价值判断和文本细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众”主体,消除了身份界限,也消除了专业与业余的界限,超越了过去“批评家/艺术家”的水平。
B.点赞也是文艺批评,因为表明了微众的态度;更是一种欣赏,就如古代小说评点中常见的“好”“妙”一样。
C.除了学院派批评家与职业批评家,没有人会花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去读一篇比较长的文学评论。
D.“弹幕”是一种新型网络社交文化,具有参与式文化的特征,通过多层次的在线互动,产生新的意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人都有麦克风”,形象地写出了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点赞”“跟帖”“弹幕”等显示出评论的参与之广。
B.报纸上的文学批评提倡短文,连专业刊物的公众号也对长文做节选发表,这说明简短化成为微众批评的趋势之一。
C.“微”时代的文艺批评是即兴的,非专业的,尽管微众发表的是个人意见,但也不能违背应有的道德、法律底线。
D.梁实秋先生认为,成为批评家要靠对文艺作品的博览精研,对文艺学科知识的系统研究与彻底领悟,而不仅靠才气。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     
A.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进行文学批评的方法:“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在博观。”
B.王国维在他的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并深入论述了“境界说”,并将“境界”视为诗词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C.朱熹强调要做好诗歌批评,首先应先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
D.有的批评家不细读作品就理直气壮地发言,经常用一些“大词”评价作品,动不动就“里程碑”“史诗性”“开创性”等。
4.微众批评与传统纸媒的文艺批评相比,有哪些特点?
5.结合材料分析,怎样“实现新媒介文艺批评的新专业化”?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岭上无战事

王筠、王目

接连下了几场大雨。

洪水冲毁了道路,也冲坏了阵地上的工事,远山近岗飞瀑流挂,一派云遮雾罩。山下的敌人没了动静,除了侦察机偶尔从云缝中钻出来匆匆一过,炮不鸣,枪不响,黑老鸹油挑子也没来捣蛋,不知道是被大雨浇昏了头,还是又在准备什么新的花招。

稍一放晴,下边的给养送上来了。大雨阻隔了通行,除了水以外,阵地上差不多就要断粮。山上修筑了储水池,还弄了不少个汽油桶,几场大雨一下,所有的蓄水设备都装得满满当当的。下雨,也有下雨的好处。

李八里没想到的是,王翠兰也跟着上来了。

你咋么来了?也不打个招呼!

这是李八里见到王翠兰的第一句话。没有欢迎,更没有惊喜。

王翠兰却笑了:给你说你能让俺来?

确实是不能让她上来。黑云吐岭时刻面临着敌人的炮击和轰炸,流血死亡可说是家常便饭。山下的营地虽说也不安全,可能有油挑子光顾,可能遭遇敌人偷袭,但与黑云吐岭比,安全系数毕竟大得多。不过上来就是上来了,不能马上给她撵回去。李八里不高兴也是高兴,自从他告别山下的营地,告别马先生、喇叭小刘他们,又是好几天过去了。

王翠兰说:俺前些日子又梦到你挂彩!唉,整天为你提心吊胆的……你说这个仗,啥么时候能打完呢?

打完?早着呢!李八里说,不把美国鬼子全部赶到大海里去,战斗结束不了。

王翠兰说:你说这些美国佬,好好的不搁美国家里待着,偏偏大老远跑朝鲜来,他要不来朝鲜搞侵略,俺们也不能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李八里嗔道:都搁家里抱小鸡怪好,天下太平,还用打仗?还要部队干啥么?

王翠兰拿胳膊拐儿捣他一下,笑着说道:说着玩的,你又认真……只要你没事情,俺咋么都好说。

我能有啥么事情?啥么事情没有!

坐了一会儿,王翠兰探过头来扒着李八里的衣服领子朝里边看。李八里侧着头说:看啥么呢?又没生蛆。

王翠兰说:蛆没有,虱子还能没有?

确实有虱子,不仅他身上有,每个人都有。这个东西却不是好东西,咬得人瘙痒难耐坐卧不宁还在其次,关键是传染伤寒或其他疾病,会造成减员,影响战斗力。因条件有限,消灭虱子最简便实用的办法是将生满了虱子的脏衣服放在开水里煮,大的小的一锅端。

李八里听过了王翠兰的意见,没怎么当回事儿。他对王翠兰说:哪有条件煮虱子?缺锅少灶的,就一个锅还得做饭烧水……虱子,咬不死人。

王翠兰不和他嬉皮笑脸,很严肃地说:你不要不当回事,灭虱子是俺们治疗队的工作,大家都支持,反而你当营长的不支持?

李八里说:不是不支持,是没有条件!你看看,要啥么没啥么,咋么烧开水?

王翠兰说:你这不是有汽油桶吗?刚才我见那边摆着十几个。

李八里说:就那点水,还得留着打仗用……煮虱子,亏你想得出来!

你这个人……我让你窝囊!

王翠兰不想再跟他废话,动手来解李八里的衣服扣子。

李八里边扭捏着躲避边说:唉,唉,动手动脚的,叫战士笑话。

正好孟正平走了过来。王翠兰对孟正平说:教导员你来了正好,李营长自己窝囊还不配合治疗队工作,你看看咋么弄吧。

孟正平是来询问王翠兰一个问题。山下不仅送来了给养,还带来一口袋松树叶子——松针。他不知道这个东西有什么用。

王翠兰说:治疗夜盲眼啊!用松树叶子烧水喝,能缓解症状。咋么?你这里没有夜盲眼?

孟正平忙说:有,不少呢。

由于长时间战斗和风餐露宿,难得吃上蔬菜,造成了维生素的大量缺失和视力下降,许多战士一到晚上就眼睛模糊,看不清东西,辨不出景物,俗称夜盲眼。及时地补充蔬菜水果或者维生素是最直接的治疗办法。黑云吐岭本来覆盖有茂密的森林,松树很多,但是给多日以来的炮火、炸弹轰击,树木都烧焦炸没了,茂密的森林变成了一截截的枯树桩子,不要说松针,连片绿色也难见着。所以在山后面很远的地方,王翠兰特意叫战士捋了一口袋松针。

孟正平说:支持,肯定支持!为了部队战斗力嘛,哪个不支持?

就紧忙着安排战士们把几只汽油桶架上了松枝树干,炉火熊熊,热气蒸腾,一件件土黄色的军服在铁皮大桶内翻卷。炊事班的锅也烧上了松针水,绿色的汁液散发着特别的味道。李八里就是给王翠兰捏着鼻子灌下的一碗绿汤水。

天气不阴不晴,云层很低,不是敌机活动的好时候。所以五六只大铁桶都架在洞口附近,燃烧的炭火与蒸腾的热气把大半个掩蔽部弄得工厂一般沸腾,给住在潮湿的山洞的他们带来片刻的温暖。

王翠兰说:不打仗多好,喇叭刘爷俩儿好模好生吹他爷俩的喇叭号子,马先生好好教他的书,俺还是俺,你还是你……打仗,啥么都给打毁了啊!

李八里说:不打仗要我们这些人干啥么?光想过太平日子!天下太平,靠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拿命换来的。美国鬼子眼瞅看打到家门口了,不跟他干上这一仗咋么能行?把他牙齿揍掉,揍得他嗷嗷叫唤满地找牙,以后再见着你他就客气了,就不敢咬你了。太平,得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卫啊……不过打仗也有打仗的好处,要是不来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能碰到你啊?碰不到。你当不了俺老李家的儿媳妇,俺也娶不了你王翠兰,更别想让你给俺生个一男半女!

王翠兰又轻轻捣了李八里一胳膊拐,两个人偷偷地笑开了。

愉悦和舒心的欢笑驱散了思念逝去战友的不快,让他们重新感觉到短暂的祥和与温暖。

王翠兰后来说:这个仗什么时候是个头呢?还能一直打下去啊?一辈子那么长,总不能搁朝鲜打上一辈子的仗吧?李八里说:当然不会。打得越狠,越较劲儿,打得打不动了,和平就会到来。

是啊,他们相信这个仗不会永远打下去,也相信自己不会在这个陌生的朝鲜过上一辈子的岁月。他们还年轻,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做。

八个月以后,王翠兰在朝鲜元山一带五老里的休整地生下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龙凤呈祥。五老里,这是她跟李八里结婚的地方,她还记得洞房花烛,敌机过来捣乱,他们两个差点给油挑子打死。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而眼前的一切却像是昨天一样真切。

王翠兰给两个孩子起了抗美、援朝的大名儿,分别叫作李援朝、李抗美。

(节选自《解放军报》)


[注]王筠,长篇小说《长津湖》的作者。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八里见到王翠兰的第一句话“你咋么来了?也不打个招呼”,之所以没有欢迎,更没有惊喜,是因为王翠兰的到来会影响和干扰李八里在前线作战。
B.“你说这个仗,啥么时候能打完呢?”“这个仗什么时候是个头呢?……一辈子那么长,总不能搁朝鲜打上一辈子的仗吧?”表现了王翠兰对丈夫李八里的埋怨。
C.“不打仗要我们这些人干啥么?光想过太平日子!……美国鬼子眼瞅着打到家门口了,不跟他干上这一仗咋么能行?”反映了志愿军战士对故乡的思念。
D.王翠兰生下双胞胎后,给两个孩子起名叫作李援朝、李抗美,表现了王翠兰希望后代铭记这场为了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接连下了几场大雨,洪水冲毁了道路,也冲坏了阵地上的工事,远山近岗飞瀑流挂、云遮雾罩等恶劣天气,点明了岭上无战事的原因。
B.孟正平询问王翠兰后,吩咐战士烧开水去虱,安排炊事班煮松针水,热火朝天的煮沸场景的描写,是为了写出战争伤亡的残酷场面。
C.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塑造了李八里和王翠兰这一对因战争而结缘的战地夫妻,他们的故事使得这篇战争题材的作品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
D.小说没有描写敌我双方生死搏杀的残酷画面,而是聚焦战争间隙的生活场景,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想表达其内心的反战厌战情绪。
8.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在这篇小说中有所体现,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作为战争题材的小说,本文是如何描写出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性的?请联系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2023-12-1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开宝四年,唐主李煜遣其弟从善来朝,帝赐第,留京师。唐主手疏求遗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先是,唐主以银五万遗赵普,普以白帝,帝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对。普辞,帝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五年二月,江南江都留守林仁肇密陈:淮南成兵少,宋前已灭蜀,今又取岭南,道远师疲。愿假臣兵数万,复江北旧境。江南主不听。又曰:吴越,仇雠也。他日必为北朝掎角。臣请诈以宣、歙叛,陛下声言讨臣,臣且乞兵吴越,至则蹑而攻之,其国可取。江南主不用。帝忌仁肇威名,赂其侍者,窃取仁肇画像悬别室,引江南使者观之,曰:‘仁肇将来降,先持此为信。使者归,白江南主。江南主不知其间,鸩杀仁肇。七年九月,帝欲伐江南而无名,遗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入朝。江南主称疾辞。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恐不易当宜熟思之无贻后悔江南主不从,而遣使求封册,帝不许,命梁迥复使,之入朝,江南主不答。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至是,彬等入辞,帝诫彬曰:江南之事,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八年二月,曹彬等连破江南兵。十月,江南主危迫,遣学士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九年正月,曹彬俘江南主李煜还汴。帝御明德门,以煜尝奉正朔,命勿宣露布,止令煜君臣白衣纱帽至楼下待罪。诏并释之,封违命侯。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有删改)


[注]:①太祖:即为宋太祖,赵匡胤。②正朔,古代改朝换代时新立帝王须行新历法,象征着一个王朝的合法性与唯一性,即“正统”,文中指“宋朝”。③露布,意思是“不缄封的文书”,是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恐不易/当宜熟思之/无贻后悔
B.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恐不易/当宜熟思之/无贻后悔
C.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恐不易当/宜熟思之/无贻后悔
D.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恐不易当/宜熟思之/无贻后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主亦不用”的“亦”指也,与《师说》中的“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的“亦”含义相同。
B.“江南主称疾固辞”的“固”指坚决地,与《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含义不同。
C.“讽之入朝”的“讽”指以委婉的言辞暗示、劝告,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讽”含义不同。
D.“一以委卿”的“一”指全都,与《劝学》中“用心一也”的“一”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主李煜去国号之后,江都留守林仁隆秘密建议希望趁宋朝攻取岭南、劳师远袭之机,率兵收复江北旧土,但未被采纳。
B.林仁肇认为吴越是江南的隐患,恰逢宣州、歙州反叛,建议江南主借平叛之机,偷偷地攻取吴越之地,也未被采纳。
C.曹彬讨伐江南之前,朱太祖告诫他,不可劫掠百姓,多造杀戮,而应通过树立威信使百姓自愿归顺。
D.九年正月,曹彬俘虏李煜回朝,太祖让李煜君臣穿戴白衣纱帽,在明德门下等待判决,最终封其为违命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
(2)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1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宋太祖在出兵平江南之前做了哪些准备?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12-17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①此诗写于杜甫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一个“丽”字,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的景色。
B.作者观察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阳光普照才“泥融”。
C.作者依托自己丰富的想象虚构了一幅美好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D.作者通过绝句表达感情,自然流畅,格调清新。
16.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3-12-1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行路作比,形象地论证了积累的重要性。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生活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韩愈在《师说》中明确地指出了老师的职责:“师者,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小雅·鹿鸣》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来临,诗人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胜欣喜。
2023-12-10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18.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表示讽刺作用的一项是(     
A.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
B.黄山谷论书,突出“韵”字;米芾论书,则特别注重“趣”字。
C.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毛泽东创作了《沁园春·长沙》。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19. 下列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女足姑娘的笑脸,成了清澈的泉水,给球迷的心灵一次清爽的洗涤。
B.他想到要为祖国争光,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坚决要求火速去工地。
C.红烛啊!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D.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023-12-17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