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半期考试语文试卷
四川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2-19 24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应制文学并非文学主流,但它确实流淌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之中。以诗为例,南北朝沈约有《三日侍凤光殿曲水宴应制诗》,宋欧阳修有《观龙图阁三圣御书应制》,清纳兰性德有《拟冬日景忠山应制》,等等。就体类而言,汉大赋、永明体、宫体诗、骈文、花间词、西昆体、台阁体、八股文等诸体堪称代表。就传统评判标准(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而言,应制文学常常是被否定的,但客观理性分析,这类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仍占重要地位,具有经典特质,也是宝贵的文学遗产。

丹纳认为文学经典作品有两个最主要的思想特征:一是最高尚的心灵达到了其时代的最高真理,二是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感情。应制文学就具有这样的特质。比如汉赋实质上是对汉一代人精神特质的把握,它体现了汉代鼎盛时期那种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主流文化精神。仪平策说,汉大赋较全面地展现了天没王朝大一统的社会意志以及士人阶层‘兴造功业’的文化心态。从根本上说,汉大赋就是宏大广阔、统一强盛的汉代社会现实和士人文化心态的一种文学反映,而并非单单满足统治者需要的庙堂文学”。

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实际情况来看,艺术审美要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扬审美理想,一是艺术表现方式具有开创性或独特性。前者要求思想境界的崇高和艺术趣味的高雅,体现艺术作品的追求和品位;后者要求艺术表现方式的开拓和创新,使作品内容得到完美而恰到好处的表现。可以说,应制文学在新的文学理论研究语境及视角中,不仅具有传统评价中的雅俗结合的典范”“文采繁华”“音乐美感等价值,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影响着后继文化与文学传承。比如骈文,它整齐的句式、华美的词藻、对称的结构等特点将形式美的规律在文学中的应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就应制文学作家而言,司马相如、沈约、谢脁、温庭筠、韦庄等,他们对文学创新的探索与贡献都不可低估,他们作品的审美价值也比较高,甚至还得到了文学史家的青睐。

应制文学涵括内容较为广泛,每一种文体都有其诞生的特定背景,同时它对民族文化精神,特别是审美精神的锻造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宋初开国文明气象西昆体诞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花间派词人所追求的婉丽柔密、妩媚温馨的艳婉美、阴柔美多为后世所借鉴——宋代词家晏殊、柳永、欧阳修、晏几道、秦观、周邦彦乃至李清照等都借鉴了花间词凄婉柔美、缠绵悱恻的风格。不仅如此,其影响范围还涉及词以外的其他文学体裁,诸如元曲、明传奇等。因此,花间词开启了宋词婉约派的先河,为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对后代文学影响深远。

文学经典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对塑造民族的灵魂和人格、表现民族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善于反思,摒弃一些狭隘的评判标准,采用多学科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就可发现应制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种积极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这就意味着我们应当给应制文学一个合理的定位,它不应该也不会被文学史忘记。

(摘编自第环宁《文学遗产中的应制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否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评判文学好坏的传统标准,非主流文学常因此而被否定。
B.汉赋体现了人类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主流文化精神,可以表现人类共同的感情。
C.应制文学历来被认为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再现社会经济状况,并影响后继文化。
D.花间词不仅成为宋代诸多词人借鉴的对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元曲和明传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诗歌为例,强调应制文学存在价值,提出应制文学具有经典特质、也是文学遗产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引用仪平策关于汉大赋的论断,证明作为非主流文学的应制文学也具有文学经典的特质。
C.文章从文学作品具有的思想特征、艺术审美要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论证应制文学的经典特质。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直接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层层递进分析,最后加以强调,表明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把应制文学简单地理解成满足统治者需要的“庙堂文学”,就会忽视它所具有的文学经典特质,不能对其客观评价。
B.《滕王阁序》作为骈文的代表,不仅展现出句式整齐、辞藻华美、结构对称的形式美,而且还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
C.“西昆体”的诞生,是应制文学对审美精神锻造产生深远影响的明证,它吸收花间派的精髓,为晏殊等人的借鉴提供方便。
D.在作者看来,应制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种积极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将它从文学史中排除。
2023-12-19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半期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北黑土地含碳量高、土壤质地疏松、适耕性好,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然而,由于高强度开发利用和用养失衡,传统的翻耕技术破坏地表秸秆保护层,以及风蚀和水蚀严重等因素,黑土地的生态和生产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退化。

2007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团队通过借鉴引进模仿自然的国际保护性耕作方式,为吉林省的梨树县研发并创建了梨树模式,解决了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移除导致耕地退化的关键问题,有效保护了黑土地。

梨树模式以秸秆覆盖为核心,建立了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施肥、除草、防病及收获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其中,覆盖了收获、休闲季、播种+施肥+镇压、除草、苗期、后期等流程,包括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条带旋耕、秸秆覆盖垄作以及高留茬垄侧栽培等适合不同地域与土壤特点的种植模式。

秸秆覆盖免耕种植可以减少农机作业次数以保护黑土地,抗风蚀水蚀,保水抗旱效果好,适用于土壤疏松的地块,特别是风沙区和坡岗地。据测定,秸秆覆盖免耕地块保水能力相当于每年增加了40毫米至50毫米降水。秋季机械收获后,将秸秆直接覆盖在地表,在秋季或春季用归行机进行秸秆归行处理,春季适时用免耕机直接在苗带播种。

秸秆覆盖条带旋耕种植可以解决土壤板结的问题,同时能提高地温和加速低洼地水分的散失。缺点是需对土壤进行部分动土,增加了作业成本。在秸秆覆盖的前提下,直接对苗带通过条带旋耕疏松土壤,或在秸秆归行后对苗带进行旋耕,作业宽度通常为60厘米至70厘米,深度为 15厘米至20厘米,不宜过浅或过深。条带旋耕后必须镇压,待来年春天适时免耕播种。在不影响播种质量的情况下,秸秆量少的地块可以直接条带旋耕,秸秆量大的地块要先归行再条带旋耕;若春季条带旋耕作业,最好先进行归行处理,保证旋耕带没有或留存少量秸秆,然后镇压等待播种;如果春季干旱,最好是边归行边条带旋耕边播种。采用条带旋耕能提高播种带的地温和促进水分的散失,有利于幼苗的生长,还可以避免土壤板结对播种的影响。

秸秆覆盖垄作种植可以实现垄上增温、垄下保墒,农民容易接受,适用于地势较洼或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地块。秋季机械收获后,在起垄种植的地块将秸秆集中覆盖在垄沟,春季种地前进行垄上灭茬,然后适时用免耕机播种,6月末进行中耕培垄,行距60厘米左右。

与传统模式相比,高留茬垄侧栽培种植操作方法简单、省工省时、增产潜力大,适合低洼地及山坡地。在秋季收获后,地上留有30厘米以上高度的秸秆,春耕时田间不进行翻地和机械灭茬,播种在原垄侧进行。

传统的翻耕技术,破坏了地表秸秆的保护层,扰动了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使土壤的生态和生产功能退化。相反,秸秆覆盖还田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特别是蚯蚓数量增加,使土壤的生物性状得到了改善。据统计,秸秆覆盖还田地块每平方米蚯蚓数量可达114条,是常规垄作地块的6倍。秸秆覆盖还为猎鸟和小动物等野生动植物提供掩蔽和食物。

以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为核心的梨树模式,具有蓄水保墒、培肥土壤、减少侵蚀、稳产高产等多重功效,实现了粮食安全与缓解气候变化的协同增效。此外,秸秆覆盖还田在节约成本、减少碳排放、绿色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方面也能发挥巨大作用。

(摘编自李保国等《梨树模式呵护耕地中的大熊猫——聚焦黑土地保护性利用》)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与传统模式相比,秸秆覆盖垄作种植操作方法简单、省工省时、增产潜力大,适合低洼地及山坡地。
B.“压舱石”和“梨树模式”的引号都有特定称谓的作用,与标题里的“耕地中的大熊猫”明显不相同。
C.“梨树模式”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黑土地的地表环境,所以东北一带的动物和微生物不会面临生存危机。
D.文章对“梨树模式”的四类种植模式进行了全面介绍,思路清晰,逻辑严谨,使用大量数据,科学性强。
6.“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我国长期贯彻的一项国家战略,请结合选文,谈一谈“梨树模式”对于这一战略的落实带来了哪些启示。
2023-12-19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半期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楚霸王自杀(节选)

郭沫若

大王,请你不要迟疑,亭长又敦促着,追兵万一赶到了……

不行,不行。项羽摇着头自言自语地说,我们起初起兵的时候,随处都有人来参加和欢迎,我们是没有愁过兵马和粮食。现在不同了。我们每到一处,人都逃得精光。没有逃的,连乡里种田的老百姓都要欺骗我。这正是天老爷在作弄我。呵!他长叹了一声,把两手握成拳头,向空中举了一下,望着天。

大王,亭长又说,天是助成你的,请你不要迟疑。你身经百战仍还健在,不正是天意吗?

不行,不行,项羽又摇起头来,但我有什么面目回到江东去呢?他这时看到了伏在江边不能起来的那位部下,指着他说:那是钟离昧,他腰上受了伤,不能动了。亭长,就请你把他打救了去。

还有我这匹乌骓马,项羽又指着他那匹青白色的马说,这马我骑了五年,我不忍杀它,亭长也把它打救了吧。

大王,我看你的仁心是很可动人的。只要你把你目前的这种仁心,能够推广出去,真真正正把天下的人打救起来,真真正正把还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天下的老百姓放在你的念头上,以你的雄才大略专于用来救世济人,我看不要说天,什么人都是会帮着你的,江东的父老也一定会帮助你的。现在还不迟……

在这时候从西北角上又隐隐腾出了一片声息,声息愈见逼近了,听得出是一大群人马的马蹄声,听来是有几百人的光景。

大王,亭长叫着,不要再狐疑,你赶快上船!赶快上船!

项羽没有作声,两个眼仁愈见对紧了,把剑拔出了鞘来,向空中举起。二十五名的壮士也不期而同地把剑拔出了鞘来向空中举起。二十六道和四围的冰雪争着寒意的剑光,在朝阳中交织着了无数的虹彩。二十六个人呐喊了一声,迎接着涌上了前去。

亭长这时候把船离开了岸,隔得一箭远的光景停下。他爬在乌骓马的背上去观战,对着坐在船尾上焦急着的钟离昧传达着他的所见。


……哦,只见人在倒,马在倒,敌人溃乱了;就像一群蜂子。

项王呢?项王呢?钟离昧焦急着问。

看不清楚。……哦,还在,还在。他最厉害。他是没有戴将军盔的……”“哦,那不危险!

真不愧是身经百战、力能拔山的大王……二十五个都不弱……哦,真巧妙,真灵敏,真神速呵,二十六个人就像有二十六双手足的一个人!

项王呢?项王呢?项王没受伤吗?……

……哦,他把盾牌抛弃了,抓着敌人在当盾牌。他把手里抓着的人像肉弹子一样乱掷!敌人都闪开了,没人敢应战,只是把他们重重围困了起来。遍地都是死伤……哦,黑盔甲倒了一个,又倒了一个!……

项王呢?项王呢?

他没有倒。但他的头受了伤,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的身边就只有几个黑盔甲的尸首僵伏着,一个敌人的尸首也没有。他现在拾起了一把剑来了……哦,你注意听,他好像在说话,他指着一个好像叫吕马童的人在说话……

……你不是吕马童吗?我听说刘邦悬着千金的赏格,购我的头首,得到我的首级的还可以封万户侯。你从前对于我是有过好处的,我现在就把我这个首级送给你罢……

这一片宏大的声音,几乎是一字一顿吐出的,连船上的人也听得清楚。钟离昧早已经硬着颈子在吞眼泪,亭长依然还在马上看。

呵哈,亭长最后叫着,项王刎了喉,在一群黑盔甲的尸首里面,倒了。

亭长的脸上也悬着了悲怆的眼泪,他不忍再看了,从马上下来,把船起了碇,向江心摇去。岸上的混雪中狼藉着一片的剑和戟,人和马的死尸。

(有删改)

文本二:

我是喜欢研究历史的人,我也喜欢用历史的题材来写剧本或者小说。历史的研究是力求其真实而不怕伤乎零碎,愈零碎才愈逼近真实。史剧的创作是注重构成而务求其完整,愈完整才愈算得是构成。说得滑稽一点,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史学家是凸面镜,汇集无数的光线,凝结起来,制造一个实的焦点。史剧家是凹面镜,汇集无数的光线,扩展出去,制造一个虚的焦点。古人的心理,史书多缺而不传,在这史学家搁笔的地方,便须得史剧家来发展。

(节选自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说起兵时“随处都有人来参加和欢迎”,而现在“人都逃得精光”,说明他已经认识到其失败是因为失去民心。
B.小说多处使用细节描写、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项羽决战时的激烈场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C.项羽将首级赠送给吕马童领赏,说明他已抱定必死之心,这既体现出项羽知恩图报,又为后文其自刎做了情节铺垫。
D.小说结尾处特写战争过后的一片狼藉,这一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战后悲凉的氛围,也折射出了项羽的悲剧命运。
8.小说主要通过亭长与钟离昧的问答来表现项羽乌江决战的情形,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9.文本二说“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郭沫若亦将这一主张运用到其历史小说的创作中,请结合文本一,从情节与人物的角度谈谈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主张的。
2023-12-19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半期考试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宋公与楚人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节选自《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

(二)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以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纷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

古人有言: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裹公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襄公行[A]王者之师[B]犹足[C]以当桓公[D]之师[E]一战[F]之[G]余[H]救死扶伤不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文中指约定,与《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期”字意思相同。
B.《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存版本据传系孔子修订,与《史记》体例不相同。
C.何之,到哪里去,《赤壁赋》“而今安在哉”中的“安在”表示在哪里,二者结构相同。
D.图,文中指图谋,与《孔雀东南飞》“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的“图”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来犯之敌,臣下反复劝谏宋襄公不要贻误战机,但他却以要坚守心中的君子之道为由予以拒绝,最终宋国军队大败于楚国。
B.苏轼认为拥有周天子上公身份的宋襄公,在赠送祭肉、吊丧拜祭的大事上备受朝廷礼遇,所以理应不是列国诸侯们可以匹敌的。
C.苏轼以齐宣王类比宋襄公,他认为齐宣王因为不忍心看到牛瑟瑟发抖的样子而不以其行衅钟之礼的举动也属于欺世盗名的性质。
D.《春秋·公羊传》盛赞宋襄公在泓之战中的守礼不移,谓其可比肩文王,而苏轼则表示对此无法苟同,并有理有据地展开了详细论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2)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