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左传》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0 题号:2115324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宋公与楚人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节选自《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

(二)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以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纷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

古人有言: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裹公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襄公行[A]王者之师[B]犹足[C]以当桓公[D]之师[E]一战[F]之[G]余[H]救死扶伤不暇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文中指约定,与《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期”字意思相同。
B.《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存版本据传系孔子修订,与《史记》体例不相同。
C.何之,到哪里去,《赤壁赋》“而今安在哉”中的“安在”表示在哪里,二者结构相同。
D.图,文中指图谋,与《孔雀东南飞》“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的“图”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来犯之敌,臣下反复劝谏宋襄公不要贻误战机,但他却以要坚守心中的君子之道为由予以拒绝,最终宋国军队大败于楚国。
B.苏轼认为拥有周天子上公身份的宋襄公,在赠送祭肉、吊丧拜祭的大事上备受朝廷礼遇,所以理应不是列国诸侯们可以匹敌的。
C.苏轼以齐宣王类比宋襄公,他认为齐宣王因为不忍心看到牛瑟瑟发抖的样子而不以其行衅钟之礼的举动也属于欺世盗名的性质。
D.《春秋·公羊传》盛赞宋襄公在泓之战中的守礼不移,谓其可比肩文王,而苏轼则表示对此无法苟同,并有理有据地展开了详细论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2)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敞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材料二: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牧陈,军于城父。用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子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子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

(节选自《孔子世家》)


[注]:“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意为: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而行。孔子用以形容他与弟子被围于野的困境。
1.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是(        )
A.晋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B.臣之壮也,不如人   犹:尚且
C.又欲其西封               肆:肆意D.且君尝为晋军       赐:赏赐
2.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不同的是(        )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夫晋,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楚救陈,军于城父
3.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B.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C.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D.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尼丘”为山名,“仲”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C.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D.宰,原指贵族的管家,后也作县令别名,如“家君作宰”,本文为第一种含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材料一: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材料二:孔子为人正直,不畏危难。他因批评陈国和蔡国国君的问题,在陈蔡之间遭遇两国的围攻,断绝粮食,但依然坚持教学。
C.材料二:子贡面对困境,主张妥协。他认为孔子的学说虽然确实非常伟大,但为了便于让下人接受,应该适当降低一些要求。
D.材料二:颜回面对困境,信念坚定。他认为即使不被接受,孔子也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正道,不被接受,更能显出君子的品格。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2021-04-28更新 | 10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冬,晋文公。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弦高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文赢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节选自《左传·秦晋崤之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B.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C.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D.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古人对死的称谓。《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卒”,大夫死曰“薨”,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B.“左右免胄而下”与“凶年不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免”字含义不同。
C.超乘,跳跃上车,以示勇武。古时军队经过天子的都门,应卸甲束兵,下车步行,以示恭敬。文中指秦军轻狂无礼。
D.寡君,臣子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文中即指弦高为稳住秦国军队,以“寡君”“敝邑”的谦卑态度,争取报信时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显灵,极具神秘色彩,既是作者借卜者之言预先提示事件的结果,也是为了说明晋人对未来的战争有所了解和分析。
B.针对秦军伐郑,蹇叔虽委婉含蓄,却一针见血,从袭远力竭、郑国有备等方面进行分析,但并未改变穆公出兵的意愿。
C.晋文公的夫人文嬴请求将俘虏放回,由秦君处理。对于母亲的请求,晋襄公思忖再三后同意了,这一举动使原轸十分愤怒。
D.对于是否攻打秦国,晋国内部产生分歧,最终原轸占据上风,晋军在崤地打败秦军,俘获秦军主帅,蹇叔的话得到了印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5.选文刻画出了蹇叔、弦高、原轸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2023-03-12更新 | 39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楚子陆浑之戎,遂至于,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柞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聊,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文本二:

泰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鸟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A王B大C悦D发E师F五G万H人I使J陈K臣L思M将N以O救P周Q而R秦S兵T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子伐陆浑之戎”的“伐”是讨伐,征伐的意思,与《曹刿论战》中“十年春,齐师伐我。”的“伐”字含义相同。
B.“德之休明”的“休”是美好,美善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永保无疆之休”的“休”字含义不同。
C.九鼎,相传夏禹用九州的青铜铸成九个鼎,夏商周三代奉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周代列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
D.危国,意思是面临危险的国家,在此指东周王朝。其中“危”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正襟危坐”的“危”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楚王的询问,王孙满由鼎引申阐述朝代兴衰的道理,表现了他的睿智忠诚。
B.颜率在秦国发兵索取九鼎时,向齐国求救,用献鼎为诱,巧妙地借兵,退秦救国。
C.颜率回顾了当初武王获九鼎,运输耗费的人力和物资都非常大,为此替齐王担忧。
D.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2)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5.文本一中王孙满的回答,是为了让楚国放弃索鼎,王孙满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07-26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