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广东 高二 期中 2023-12-26 23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仪式开始

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投降书脏了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渝雪,中国应新生。

(节选自朱启平《落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节选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投降签字前宏大场景描写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欢乐喜悦的气氛,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B.材料一节选自《落日》,文章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另一方面日落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C.《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内蕴的民族感情深厚,都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
D.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毛泽东在文中极力赞扬了他们的民族英雄气概。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像是用一个个生动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
B.材料一除了顺叙外,还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
C.《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表面说司徒雷登离开中国,实则隐寓美帝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
D.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题目和文章开头的照应。
3.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     
A.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
B.君子喻于义。——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
C.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日本广岛长崎。
4.结合文本内容,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
5.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等特点,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以上特点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中

[日本]大西赤人

①开车后不到一小时,雨下得更大了。我放慢车速,和前头的车稍稍拉开一点距离,只见前边的尾灯在大雨中影影绰绰……刚巧碰上路口亮着红灯,我打了个呵欠,揉揉双眼。

②严格说来,现在我是违章的。我正带醉驾车,虽然只喝了两三杯斟得不算满的啤酒。自从三年前夏天患肝痛以来,我差不多戒了酒。但是,遇到今晚这种情况,需要到饭馆那种地方去商量点事儿什么的,就得凑凑兴,不得不陪着喝上两杯。

③戒酒后,每逢这种场合,我都主动充当高级出租车司机的角色,用自己的车送上司回家,颇得上司欣赏。今晚也同样,这不,刚刚把部长送回家了。本来开车时,我满以为只喝了一点啤酒,那点醉意马上会消失的,不料,部长刚一下车,驾驶座上只留下我一个人时,全身骤然瘫软下来。不,我没醉,大概是太疲劳了吧。

④我在中坚商社担任部长助理,在持续不断的慢性经济萧条中,终日疲于奔命。公司业务不景气,公司内部甚至传出风声,说要裁减职员。儿子哲夫明年即将考大学,现在正是紧要关口。我已年过四十,如果被裁下来,那可太糟了。因此,我拼命地干着。

⑤车从大马路拐向我家所在的方向。街上阒无人迹。这没什么奇怪的,雨这么大,加之又已过十一点。随着家门的临近,我的睡意越来越浓。

⑥我朦朦胧胧,漫不经心地将车向狭窄的十字路口左侧拐去,突然,车灯光柱的前端浮现出一个黑影。我慌忙紧急刹车,可已经迟了。车明显地震动了一下,无力地停了下来。

⑦我愣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摇下车窗,把头伸到雨中。我悄悄向后望去,沉沉夜色中只见一个人倒在后轮和保险杠之间。一把伞正好盖住了他的身体,其余什么都看不见。我下意识地去开车门,手刚摸到门柄,又僵住了。

⑧霎时,各种想法像走马灯一样在脑海中转动起来。我又看了看那倒着的人影,那人似乎在轻轻蠕动着。我飞快地摇上车窗,周围依旧空无人影,路旁的房子里也没人出来。我重新握住方向盘。踩下油门。“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两个讨厌的词眼涌上心头。总而言之,要让警察知道就麻烦了,毫无疑问,责任该由我负……

⑨我离开那儿,莫名其妙地绕远道回到家。我定定神,按了门铃。里面响起妻子直子的脚步声,门开了。

⑩“啊,你回来了,我还以为是哲夫呢!”

“哲夫?他出去了?这么大的雨?!”

“是啊。他说收音机的电池没电了,到自动销售机那儿去买几节。我让他明天再去,可是……”

我突然不安起来,莫非……我又回忆了一下刚才那人影的样子。衣着什么的都没看见。伞呢?那伞倒确实是把大黑伞,可也算不得特殊,不能说是特征。直子和我说话,我心不在焉地应答着,一个劲儿竖着耳朵听门铃响没响,可是,传入耳膜的只有哗啦啦的雨声。

过了一会儿,电话铃响了。我的掌心猛地沁出了一阵汗来。直子出去接电话。

“这么晚了,谁还打电话来?喂,我是宫田。嗯……嗯……啊?”

直子的声音突然高了起来。

我撞了自己的儿子,然后逃走了。虽然电话通知说没有生命危险,但我怎么也打不起精神自己开车了。我安抚着激动的直子,叫了出租汽车。十分钟后,车向医院驶去。三四分钟后,便到了久保田外科医院。我们被带到急救室。哲夫正躺在床上,和坐在旁边椅子上的巡警谈着话。

听护士说,还算幸运,哲夫伤不重,左腰部分被车身擦肿了,右肘被保险杠狠撞了一下,断了,流了好多血。为了安全,今晚暂时让他住院观察。

“你还没回忆起那车子的特征吗?再想想看。”

巡警正在询问哲夫。我的心突地一下抽紧了。

㉑“那是一瞬间的事,加上当时我疼极了,糊里糊涂的。”

㉒我松了口气,太可怕了。

㉓“说得也是啊。但是,把人压了,还逃走,实在太卑鄙了。明天也行啊,要想起什么线索,请和我联系。”

㉔巡警留下这句话,走出病房。我和直子一块儿把他送了出去。回到病房,哲夫已坐了起来。

㉕“能坐起来吗?"

㉖“不要紧。口真渴啊!接待室有自动销售机,给我买点儿汽水吧!”

㉗“我去吧。”

㉘我正想抬脚,直子已抢先一步走出了门。我害怕单独和哲夫呆在一块儿,含糊地嗫嚅着:“稍等一下……”便想到走廊上去。这时,哲夫开口了。

㉙“爸爸!”

㉚“嗯?”

㉛“那辆白色的‘红焰’牌。”

㉜“……”

㉝“1975年型的。”

㉞“……”

㉟“车号是7604。”

㊱“哲夫!”

㊲那是我的车!哲夫什么都知道,可他什么都没说。

㊳“真糟糕,天太黑,我没认出你,所以,把你扔在那儿了……幸好伤不重。你没说出我,实在太对不起你了。”

㊴这时,我第一次正视哲夫的眼睛,我一句话都说不出了。

㊵“我买了柑子和葡萄……”

㊶直子回到病房,她像是看到了什么异样的东西,极不自然地打住了话头,沉默下来。

㊷哲夫看着我,他的视线犹如绵绵不绝的冷雨,立即,我感到一股彻骨的寒气,仿佛全身内外被淋得透湿一般。我呆呆地伫立着。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自然段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很重要,它为哲夫的出场和后面的情节作了铺垫。
B.儿子有意支开母亲,直子也善解人意,打断了“我”与儿子的对话,化解了尴尬。
C.“我”开车撞到人原因诸多,使得这场车祸不只是一则生活奇闻、一幕家庭悲剧。
D.“我”心灵受到多次猛烈轰击,情境不同,并不显重复,反而一次比一次强烈深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既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又便于展现主人公“我”的内心世界。
B.小说开头段的写法正似一个精神恍惚者的喃喃自语,恰与“我”当时的身心状态吻合。
C.小说中的对话设计颇具匠心,看似平淡简短却又耐人寻味,既符合生活真实又意蕴丰富。
D.肇事者与受害者关系特殊,小说并未写得惊心动魄,只是层层铺垫、设置误会,别有意味。
8.小说是如何表现哲夫的心理?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以“车祸”为题比“雨中”更好。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12-26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篇》)

[注]①埃墨:烟灰。②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青黄:蓝黄色,冶炼金属时的火色。③区冶:区冶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④必:判断。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而世主之听眩乎A仲尼B为悦C其言D因任E其身F则焉得G无失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给予,与《五石之瓠》“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中的“与”含义不同。
B.其,代词,与《论语十二章》“其恕乎”中的“其”用法不相同。
C.顾,回头看,泛指看,与成语“三顾茅庐”中的“顾”含义不同。
D.涂,通“途”,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生活贫困,面对鲁君的赏赐做了出人意料的选择,孔子对其所言大加赞赏,认为他可以保全名节。
B.孔子信任颜回,子贡告诉孔子颜回偷吃米饭后,孔子直接向颜回询问事情的原委,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C.材料二认为华阳之战的惨败、长平之战的大祸,是由魏、赵两国任用能言善辩的孟卯与马服造成的。
D.材料二运用比喻说理,通过如何识别剑器的钝锈与锋利、马匹的低劣与优良,形象地阐释了识人之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
(2)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14.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有何用意?
2023-12-26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 围中。
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尉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诗中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16.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