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河南 高二 期末 2024-02-06 11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仪式开始

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投降书脏了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渝雪,中国应新生。

(节选自朱启平《落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节选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投降签字前宏大场景描写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欢乐喜悦的气氛,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B.材料一节选自《落日》,文章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另一方面日落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C.《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内蕴的民族感情深厚,都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
D.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毛泽东在文中极力赞扬了他们的民族英雄气概。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像是用一个个生动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
B.材料一除了顺叙外,还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
C.《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表面说司徒雷登离开中国,实则隐寓美帝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
D.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题目和文章开头的照应。
3.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     
A.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
B.君子喻于义。——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
C.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日本广岛长崎。
4.结合文本内容,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
5.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等特点,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以上特点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苍的注视

乔正芳

夜降临,团团灰云涌动着,遮蔽了大半个天空。远处的山、河流、村庄都隐藏在黑暗中了……世界,在战争的间隙里暂时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

逶迤的山路上,走来几个模糊的身影。近了,一壮一少两个八路军,手里各牵着一匹战马。

年长的那个,大高个,长方脸,额头上一道伤疤很是显眼——那分明是子弹留下的纪念。他身上的土布军褂已经很旧了,袖口刮开了一个大窟窿,随手朝上挽了两道,胳膊上绷着青筋,人看上去有点疲惫,但一双眼睛却依然坚定、有神。

年轻的那个,体型偏小,看起来也就十七八岁,清瘦的小脸,耳旁有一道浅浅的刮伤,嘴唇上火了,起了几个小水泡。他觑着眼朝前看了看,露出欣喜的表情,回头朝年龄大的说:团长,快看!翻过前面那个山坡,就是通向青城的大道了,咱们就可以骑马快跑了!

那团长朝年轻人微微一笑,随即收起笑容,习惯性地朝四周看了看。

刚刚打了一场硬仗,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敌人击退了六十里,敌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不能掉以轻心。下一步该如何行动?下午接到师部密令,要团长趁夜悄悄返回师部,研究下一步的作战方案。年轻战士小丁是本地人,比较熟悉地形,又很机灵,政委特意挑了他来护送团长。

通向师部最近的道路就在眼前了——

年轻的小丁雀跃着:团长,咱们赶快上马吧!

团长了一声,抬手朝前一指,一团身影蓦然闪入他们的视线——

两个人迅速拔出枪,放低身姿,慢慢靠过去。

土坡后,一个披头散发的妇人,受到惊吓,浑身哆嗦着,一脸惊恐地望着他们——妇人怀里紧紧抱着一个五六岁大小的孩子,孩子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离近了,只见那个男孩闭着眼,软塌塌地躺在妇人怀里,鼻翼一张一翕的,呼吸很困难的样子。

妇人同时也看清了他们的打扮,很是惊喜,却瞬间流下了两行泪,用好像憋着好久才发出的声音喊了一句:八路军同志,快救救我的孩子吧!

团长上前问明了情况,原来妇人是山后杨树凹的。几天前,妇人的男人上山砍柴时遇到了日本鬼子,血染红了那一片泥土,妇人恨呀,恨日本鬼子,恨老天不睁眼。女人想带着孩子去桃源镇投奔娘家,可刚走到这里,便遇到几个小鬼子,若不是抱着孩子,她真的想和他们拼了,大不了被老天收走,妇人恨恨地说,但她不能,她不能带着孩子拼命,孩子得活下去。于是,她拉着孩子拼命跑呀跑,结果跌下山沟,她的腿摔断了,动弹不得,孩子又病了。虽然今天的夜晚很安静,她却没有办法带着孩子走下去,她以为自己和孩子没有希望了,只能听天由命了,没想到上天让她们遇到了八路军……

团长默默听着,拳头攥得紧紧的,牙齿咬得咯咯响,腮帮子凝成两团硬疙瘩。他弯下腰,摸摸孩子滚烫的额头,再将手指轻轻放在孩子的鼻唇边试了试体温,说:这孩子烧得太厉害,如果不及时医治,只怕会引起肺炎。

团长迟疑了一下,俯身抱起孩子,吩咐小丁:快扶这位大嫂上马,咱们先送他们母子到桃源镇看病。

小丁为难地看着他,说:团长,桃源镇离这里三十多里,和咱们要去的青城是背道,咱们要是先送他们的话,夜里十二点前肯定赶不到师部了。

团长仰头看看天,灰云翻滚,大雨即将来临。

随即,团长语气坚定地说:就按我说的办吧,咱们当兵打仗为了什么?第一,不做亡国奴;第二,拯救咱们的百姓于水火之中。师部那边,等救下孩子再去。

看着团长凝重的表情,小丁点点头。

团长解开上衣,将孩子裹在怀里,翻身上马,挥手一甩鞭子,马儿扬起四蹄,朝着桃源镇的方向飞奔而去……

凌晨一点十五分。

当李团长和警卫小丁气喘吁吁赶到师部时,所有人都惊呆了。继而欢声雷动。

同志们纷纷围上来,抢着和他们握手,拥抱!

师长先是一愕,接着哈哈大笑着,扒开人群,一拳砸在了团长肩膀上,说:老李、小丁呀,你俩的命真大!大家还以为你们光荣了呢!

怎么回事?团长和小丁一脸迷惑。

参谋说:我们刚刚截获了敌人的一份情报,原来我们下午的密令被敌人破译了,在你们回青城的大道上,鬼子派人偷偷埋下了地雷,设下了重重埋伏,誓要你们插翅难飞!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你们竟似得了上天的指引一般,竟然没有走最近的路,而是绕道桃源镇安全回来了!

李团长和小丁明白了,他们相视一笑。小丁眼里含着泪,激动地说:团长一

李团长也笑了,他说:天意,天意呀!自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同志们放心吧,我老李死不了!正义的战争还没打赢呢,上天殷切的目光正注视着我们呢!

说得好!大家齐声鼓掌。

师长微笑着递过来自己的搪瓷杯子,说:先喝口水,喘口气儿,我们马上开会!

夜深沉,他们围坐在地图前,谈着,画着,研究着。

灰云一点点散去,东方,丝丝曙光渐渐露出来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妇人由刚开始不知道来人是谁时的“惊恐”,到认出八路军后的“惊喜”,前后对比明显,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百姓对八路军的信任。
B.小说以时间为顺序,设置了回师部路遇妇人、暂缓回师部救助孩子,以及回到师部得知真相等情节,情节安排得既紧凑又有弹性,构思巧妙。
C.小说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比如用“逶迤”来形容山路的曲折,用“雀跃”来表现小丁看到通往师部的路时的兴奋和激动。
D.小说以“上苍的注视”为标题,给人一种神秘感,文中妇人、参谋、团长都提到“上天”并表达感激之情,暗示着正义的中国人民必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7.文中多次写到“灰云”,下面对“灰云”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团团灰云涌动着”,这一环境描写预示着即将来临的不平静。
B.中间的“灰云翻滚,大雨即将来临”,烘托出团长果敢而坚毅的形象。
C.结尾的“灰云一点点散去”,暗示着会议对战斗的部署进展得非常顺利。
D.“灰云”的反复出现与故事的发展紧密相关,起到了串联情节的作用。
8.小说是如何塑造“团长”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9.有评论说,微型小说虽短,但内涵深刻,格局开阔。请结合故事背景,谈谈你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岂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侵晋。今又击之,秦莫不,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侮。一夫不可侮,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为,天下孰弗恶?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①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有删改)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 晋其庸可冀乎!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里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愠,恼怒、怨恨,与《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愠”意思不相同。
B.为,被,与《〈论语〉十二章》中的“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的“为”意思不相同。
C.归,使动用法,使……归,与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归”意思不相同。
D.树,树立,与《五石之瓠》中的“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的“树”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孙枝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秦国利益,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的大片土地。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
(2)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为,天下孰弗患?
14.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屏迹三首(其三)

杜甫

晚起家何事,无营地转幽。

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

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

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

【注释】①公元759年年底,杜甫经历了动乱漂泊后来到成都,次年终于在浣花溪得一草堂,生活得以稳定。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期。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围绕“无营”二字展开,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在杜诗中别具一格,表达了诗人屏居隐迹的情怀。
B.诗人无事可做,起床很晚,内心也没有营谋之忧,生活因而十分清闲,非常轻松。
C.面对孩子的失学和妻子的抱怨,诗人并非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是世道艰难,无力为之。
D.人生一世,潦倒至此,唯有借酒浇愁,忘却尘世烦扰,长期不梳洗也不在乎。
16.这首诗的颔联遣词贴切传神,请简要赏析。
2024-02-0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