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滕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期末 2023-12-31 19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典籍记载,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曾经发明文字。仓颉的传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他被奉为创造汉字的神,尊称为字祖。至今在中原地区的濮阳南乐、开封、鲁山、虞城、洛宁、新郑等地,还可以看到仓颉庙、仓颉祠、仓颉造字台、仓颉墓冢等遗存。

关于仓颉其人,我们已不可确知。不过,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肯定经过了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由少到多,由表意到意音兼备,约定俗成,逐步系统化的过程。文字系统的形成不可能由一个人或一个时代来完成。我们推测,大约在黄帝时期,可能确实存在过史官仓颉这样身份的人。他不一定独自创造了文字,却可能是最初对文字萌芽进行整理和传播的代表性人物。历史上对文字最早进行规范化整理的人还有李斯。他身为秦相,作有秦刻石和《仓颉篇》字书,曾辅助秦始皇统一文字。历史上最早把古汉字作为知识体系进行全面解说的是东汉许慎。

从文字学史的角度看,东汉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既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古代汉字的重要字典,也是一部总结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经学、小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探究汉字字源,并根据汉字的构形特征从理论上加以阐发的经典性文字学著作。自《说文解字》问世以来、历代都有学者致力于汉字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字学。

《说文解字》最大的发明是对六书的阐述,即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伸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

除了传世字书《说文解字》之外,中国文字学的发展还得益于考古发现的出土资料。

据统计,目前海内外刊布的各种殷墟时期的著录刻辞甲骨已达90000余片,历代出土的相当于殷墟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多达6500多件。以这些甲骨文、金文为典型代表的商代文字符号,是我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古汉字系统。殷商文明是在吸收、借鉴夏代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商代文字当承自夏文化,而且在殷墟时期尤其是从商王武丁以后有迅速发展的迹象。那时候,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时人大多是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可惜今天已不易见到,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翻铸在青铜器上。今所见殷墟时期的单字字目已达4100余个,可释字目在1340多个。这些存活着的古汉字多为人、首、口、大、小、山、川、木、虫、鱼之类的基本字,它们是汉字的基础,后世通过它们又不断地孳乳出新字。

秦以后,在文字学发展上更多的表现为书体的演变。秦灭六国,此时天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许慎《说文解字·叙》载,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是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文字改革,也是第一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文字规范。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文字学里一般把自甲骨文至小篆的汉字演变称为古文字阶段,而隶书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阶段。隶变成为了汉字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民众急于将汉字进一步简化和书写便捷化的愿望,但由于字体较难辨认而不能广泛使用,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有删改)

材料二:

汉字由于是一种意符音符文字,具有结构复杂、异体众多和容易发生讹变等特点,在生活中实践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对于汉字发展规律总结有三:

一、汉字形体存在简化趋势。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在数千年的使用过程中,汉字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自然演变过程,简化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图形为符号,删减多余和重复的偏旁,用笔画简单的字体代替笔画复杂的字体,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代替本字等等。在历史上,汉字的简化主要是民间自发进行的。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文字改革工作,一方面积极为汉字拼音化做准备,一方面对现行汉字进行了以简化字形、精简字体为主的大规模的整理工作。

二、汉字形体趋向规范化。早期的汉字形体没有一定之规,偏旁位置不固定,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同字异体现象也相当严重。汉字在简化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着规范化。汉字规范化主要由政府完成,当然,个体也可能影响汉字的规范化,例如撰写《说文解字》的许慎。

三、汉字形体存在形声化趋势。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甲骨文中主要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形声字所占的比例仅为20%,到了许慎《说文解字》,形声字已占80%,今天汉字中的形声字所占比例更高达90%以上。可以看出汉字的发展存在一个形声化的过程。

可见,汉字是一种与时俱进、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不断自我调整的文字。

(摘编自徐光春《汉字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条例,转注和假借属于用字条例,它们共同组成了“六书”体系。
B.现代汉语一字多义中人们多取用引申义的现象,主要是由原来很多字有音无形,假借其他同音字表义所致。
C.秦以前古文字阶段,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处于无序状态,秦以后今文字阶段,汉字沿简易方向进行书体演变。
D.汉字异体众多、结构复杂,因此用简单笔画替代复杂笔画的字体能实现汉字形体规范化,避免讹变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想要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或者要探究某些汉字的起源,《说文解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殷商文明吸收、借鉴夏代文明,因为文字发展具有传承性,也因为夏代文字载体的门类非常丰富。
C.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不同阶段的变化除了为了人们使用便利外,还有的是为了美观。
D.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概括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这是汉字的主要字体,此外还有草书和行书两种辅助字体。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汉字发展规律范畴的一项是(     
A.编写《汉字简化方案》B.秦相李斯主持“书同文”
C.武则天造一个“”字D.秀才识字读半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新中国成立之后积极推进汉字简化工作,得到社会广泛赞同。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3-12-3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滕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葫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6.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引出雨中游览西溪的记叙,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B.作者在前半部分写雨中游西溪,以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转换为叙述线索,从古墓到沿山大道,从下车后再上游船,从不层面展现了雨天西溪独特的风景。
C.文中老僧无相对芦花的言说可见其独特的审美,老龙为寺僧撰写对联可见其诗书功力底蕴,龙夫人黑夜中登舟吹箫可看出她文情风雅,这使文章有了浓厚的文人气息。
D.作者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抓住了西溪的神韵,这神韵其实也是作者内在心境的表达。
7.下列对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在微雨的背景下,营造了湿风吹冷、野草飘香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朦胧索淡的基调。
B.文中“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和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都使用了排比修辞,增强了语势,凸显了文人雅趣。
C.本文文风清新、自然、古朴,多用典型细节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多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
D.文章后半部分友人相约点明游西溪缘起,除了实景描绘之外,又借僧语补出月明芦白的虚景,老僧求字增添文章雅趣,结尾写乘船夜游,以显余兴未尽。
8.赏析下面两个句子在写景状物方面的特点。
(1)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2)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9.不同的景致在文人墨客笔下有着不同的情致,郁达夫笔下的西溪朦胧而又充满悠然的诗意,请谈谈文章是如何体现这种诗意的?
2023-12-31更新 | 2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滕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佛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C.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D.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越,即南越国,又称南越族,文献上称之为“百越”。古代称广东、广西一带为南越。
B.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天子、诸侯可提前至十二岁行加冠仪式表示成人,唐代仍流行。
C.外庭,也称“外朝”,是相对内廷(皇宫内)而言,指群臣等待上朝和办公议事的地方。
D.笏,即象笏,上圆下方,是古代品位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所执,供指画和记事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非常谦逊,认为自己本无可取之处,不敢做一般人的老师,更不敢做韦中立之师。
B.自魏、晋以来世风日下,只有韩愈不顾世俗,严正不屈充当别人的老师,以致居无定所,多次来不及煮饭就被匆匆流放。
C.庸、蜀之南和南越数州的狗成群乱叫,分别是因为它们对太阳和雪感到非常奇怪。此处作者是比喻说理。
D.孙昌胤下定决心举行冠礼,做了数百年来别人所不做的事,引起了京兆尹郑叔则的愤怒和天下人的嘲笑。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4.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作者不为人师的原因。
2023-12-3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滕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早秋

袁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更参差。

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

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

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犹多宋玉悲。


[注]①此诗作于丙申年(公元1356年),袁凯时年四十岁。②宋玉,战国时诗人,曾作《九辩》,其中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等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眼前江边寻常的景物入手,笔墨简练,渲染了江上的早秋氛围,自然引出下文。
B.颔联季节已过盛夏,诗人由自然之秋联想到身世之秋。暗含功业无就的感慨。
C.尾联上句紧承上文,隐隐听到诗人叹息之声,下句用典对无可奈何的人生表达了自嘲。
D.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天然去雕饰”,寄慨深远又蕴藉含蓄,与杜甫诗歌有几分相似。
16.中国古代律诗在章法结构中有“起、承、转、合”的传统,请从“转”的角度赏析颈联。
2023-12-31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滕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