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2 题号:212922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典籍记载,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曾经发明文字。仓颉的传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他被奉为创造汉字的神,尊称为字祖。至今在中原地区的濮阳南乐、开封、鲁山、虞城、洛宁、新郑等地,还可以看到仓颉庙、仓颉祠、仓颉造字台、仓颉墓冢等遗存。

关于仓颉其人,我们已不可确知。不过,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肯定经过了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由少到多,由表意到意音兼备,约定俗成,逐步系统化的过程。文字系统的形成不可能由一个人或一个时代来完成。我们推测,大约在黄帝时期,可能确实存在过史官仓颉这样身份的人。他不一定独自创造了文字,却可能是最初对文字萌芽进行整理和传播的代表性人物。历史上对文字最早进行规范化整理的人还有李斯。他身为秦相,作有秦刻石和《仓颉篇》字书,曾辅助秦始皇统一文字。历史上最早把古汉字作为知识体系进行全面解说的是东汉许慎。

从文字学史的角度看,东汉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既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古代汉字的重要字典,也是一部总结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经学、小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探究汉字字源,并根据汉字的构形特征从理论上加以阐发的经典性文字学著作。自《说文解字》问世以来、历代都有学者致力于汉字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字学。

《说文解字》最大的发明是对六书的阐述,即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伸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

除了传世字书《说文解字》之外,中国文字学的发展还得益于考古发现的出土资料。

据统计,目前海内外刊布的各种殷墟时期的著录刻辞甲骨已达90000余片,历代出土的相当于殷墟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多达6500多件。以这些甲骨文、金文为典型代表的商代文字符号,是我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古汉字系统。殷商文明是在吸收、借鉴夏代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商代文字当承自夏文化,而且在殷墟时期尤其是从商王武丁以后有迅速发展的迹象。那时候,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时人大多是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可惜今天已不易见到,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翻铸在青铜器上。今所见殷墟时期的单字字目已达4100余个,可释字目在1340多个。这些存活着的古汉字多为人、首、口、大、小、山、川、木、虫、鱼之类的基本字,它们是汉字的基础,后世通过它们又不断地孳乳出新字。

秦以后,在文字学发展上更多的表现为书体的演变。秦灭六国,此时天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许慎《说文解字·叙》载,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是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文字改革,也是第一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文字规范。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文字学里一般把自甲骨文至小篆的汉字演变称为古文字阶段,而隶书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阶段。隶变成为了汉字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民众急于将汉字进一步简化和书写便捷化的愿望,但由于字体较难辨认而不能广泛使用,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有删改)

材料二:

汉字由于是一种意符音符文字,具有结构复杂、异体众多和容易发生讹变等特点,在生活中实践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对于汉字发展规律总结有三:

一、汉字形体存在简化趋势。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在数千年的使用过程中,汉字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自然演变过程,简化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图形为符号,删减多余和重复的偏旁,用笔画简单的字体代替笔画复杂的字体,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代替本字等等。在历史上,汉字的简化主要是民间自发进行的。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文字改革工作,一方面积极为汉字拼音化做准备,一方面对现行汉字进行了以简化字形、精简字体为主的大规模的整理工作。

二、汉字形体趋向规范化。早期的汉字形体没有一定之规,偏旁位置不固定,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同字异体现象也相当严重。汉字在简化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着规范化。汉字规范化主要由政府完成,当然,个体也可能影响汉字的规范化,例如撰写《说文解字》的许慎。

三、汉字形体存在形声化趋势。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甲骨文中主要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形声字所占的比例仅为20%,到了许慎《说文解字》,形声字已占80%,今天汉字中的形声字所占比例更高达90%以上。可以看出汉字的发展存在一个形声化的过程。

可见,汉字是一种与时俱进、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不断自我调整的文字。

(摘编自徐光春《汉字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条例,转注和假借属于用字条例,它们共同组成了“六书”体系。
B.现代汉语一字多义中人们多取用引申义的现象,主要是由原来很多字有音无形,假借其他同音字表义所致。
C.秦以前古文字阶段,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处于无序状态,秦以后今文字阶段,汉字沿简易方向进行书体演变。
D.汉字异体众多、结构复杂,因此用简单笔画替代复杂笔画的字体能实现汉字形体规范化,避免讹变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想要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或者要探究某些汉字的起源,《说文解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殷商文明吸收、借鉴夏代文明,因为文字发展具有传承性,也因为夏代文字载体的门类非常丰富。
C.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不同阶段的变化除了为了人们使用便利外,还有的是为了美观。
D.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概括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这是汉字的主要字体,此外还有草书和行书两种辅助字体。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汉字发展规律范畴的一项是(     
A.编写《汉字简化方案》B.秦相李斯主持“书同文”
C.武则天造一个“”字D.秀才识字读半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新中国成立之后积极推进汉字简化工作,得到社会广泛赞同。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

《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绘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损皆损,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但是《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而不是哲学也不是史学,所以它的表达方式不是哲学语言,也不是“本纪”“列传”。《红楼梦》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它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所以,要从《红楼梦》中寻觅我们上面所说的各项内容,从字面上是找不到的。这须要读者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中仔细体味琢磨,才能悟出它的真意。所以读《红楼梦》须要细心读、反复读,耐心参详。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

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睛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贯通全文,同时也展现了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图景。
B.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C.金陵十二钗所认同的不同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而在众多的悲剧要素中,不幸和死亡是不可或缺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B.《红楼梦》是文学艺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表达思想,语言生活化,但如果只从语言或形象的表面来阅读,很难品出其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C.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D.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揭露的一项是(     
A.薛蟠纵容豪奴打死冯渊,冯家告状要为冯渊讨回一个公道,“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千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疏,不过赖此欲多得些烧埋之费;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
B.贾宝玉邀请秦钟进贾家私塾一起学习,“秦业(秦钟父亲)细思,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只是宦囊羞涩,那贾府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
C.张家因张金哥婚配惹下事端,请求王熙凤办事,王熙凤不过让手下人以贾琏的名义写了一封信,“那凤姐儿已是得了云光的回信,俱已妥协。……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
D.黛玉得知宝玉从宝钗家来,“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宝玉以“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来说服她,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5.有人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材料以“宝黛爱情”为例加以说明。
2023-06-21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是儒家“诗教”的创始人,“诗教”一词出自《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自产生以来,对其探源阐释颇多,将孔子的诗教与其门人对其思想进行阐释的《礼记》结合到一起来看,其核心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那就是尊德性与道问学。

“尊德性”的“德性”,具体体现为圣人之性,是君子必须遵守的。简单地说,“尊德性”就是肯定人的德性是本来就有的,但由于为物欲所蔽导致“人之本心不明”,因此必须通过“诗教”(或整个六艺之教)时时“去此心之蔽”,以保持德性的不堕落。孔子“诗教”所谓的“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而所谓“正”者,体现在《诗》中便是“仁”“礼”和谐。儒家“仁”的本质就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二者在《诗》中达于和谐统一。孔子盛赞“《诗》之好仁如此”,就是他“诗教”中“欲仁”“闻道”价值取向的展现。

“仁”是君子的本质特征,“仁爱”是君子的主要情感,孔子“诗教”是让君子注重道德礼法,并让君子在遵循礼法规范上由外在的强制升华为内在的自觉和良知。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其主张以礼教化和以德教化都是要求完成自身的道德修养。孔子借助《诗》把诗对人的性情熏陶引向“温柔敦厚”和“文质彬彬”。而“温柔敦厚”和“文质彬彬”的底蕴便是“仁”的德性:“仁”滋养着人的自然和质朴的性情。孔子“诗教”不仅倚重于《诗》,同样倚重于“礼”与“乐”,所以他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孔子的,“仁”孕育了人的“德性”“性情”,使孔门开始从“修德立身”的立场来读《诗》与用《诗》,由《论语》所开启的“诗教”,第一次自觉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通过“诗教”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存心养性”。因此,“尊德性”作为“诗教”的核心价值之一,实质是将审美道德化,使审美成为沟通内在之“仁”与外在之“礼”的桥梁。

“道问学”则是指君子通过问学、求知的途径而达到实现至诚的德性境界。实现道德境界的途径只有读书致知,这个书就是以《诗》为首的“六艺”。“道问学”是孔子对弟子实施《诗经》教学的基础和技巧。孔子是一个经验主义者,他吟诗论诗的时候,出言从容而多平易亲切之语,对弟子所问“仁”“孝”“礼” “政”“德”“君子”等儒家义理进行随机指点,不管是评点义理还是评点人物,都称《诗》引《诗》来启发弟子领悟他“一以贯之”的“道”(“仁”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为政”方略等。可以说,孔子“诗教”的主要任务就成为推广和阐释《诗》的政教功能,阐释《诗》具有合“礼”性和“贵中合”的价值观,表现出重实用而轻审美的倾向。

在孔子看来,“礼教”之真正目的是个体精神和永恒本性的形成,“诗教”之真正目标是培养“为政以德”的君子。就尊德性而言,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就道问学而言,它带有强烈的实用性和践履性,是形而下的技术。孔子的“诗教”思想,从“尊德性”“道问学”两个方面发掘了《诗经》陶冶性情、培育伦理道德的教育功能,通过“人文化成”最终达到“内圣为王”,体现山一种“合内外之道”的精神境界和生存智慧。

(摘编自刘恒《孔了“诗教”的核心观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保持德性的不堕落,孔子“诗教”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去为物欲所蔽的“此心之蔽”。
B.由于《诗》中“仁”与“礼”达到了和谐统一,所以孔子的“诗教”具有了“无邪”的内涵。
C.孔子“诗教”依靠《诗》、“礼”和“乐”,通过读《诗》和用《诗》来提升人的道德礼法修养。
D.读书致知是实现道德境界的唯一途径,读以《诗》为首的“六艺”便可实现至诚的德性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地(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引出论题,然后从“尊德性”与“道问学”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文章翔实论述了孔子“诗教”的具体内涵,并结合了当下现实情况,有现实针对性。
C.文章几次引用孔子与《诗》的史料,目的在于论证孔子重视《诗》的教育功能。
D.文章末段思路清晰,先写孔子“诗教”的目的的和目标,后对“诗教”思想作了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以礼教化和以德教化,培养“为政以德”的君子,使对道德礼法规范的遵循不再靠强制。
B.“尊德性”将审美道德化,并使其成为“仁”与“礼”的沟通桥梁,有助于使人到达“内圣外王”。
C.孔子“诗教”启发弟子都称《诗》引《诗》,其有强烈的实践性,可见“道问学”的教育功能更强。
D.孔子“诗教”通过形而上的思考和形而下的技术,发掘《诗经》陶冶性情、培育伦理道德的教育功能。
2021-07-03更新 | 1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戏剧的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形象和歌曲等六大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安排”。这是两千多年前产生的欧洲传统的“情节中心”戏剧观,与初步发展的古代希腊戏剧是相适应的。进入近代社会,由于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发现,人们对戏剧中的人物投去了更多的关注。然而即使是“性格中心”说也承认,情节对于戏剧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戏剧的基础,是其他要素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莎士比亚在创造情节结构方面是杰出的,他的每部戏剧几乎都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故事。恩格斯在谈悲剧的一封信中高度评价莎剧的情节特征,他写道“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那将是“戏剧的未来”。《哈姆莱特》作为莎剧的典范,也是“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典范,正是生动丰富的情节与典型的人物性格、进步的思想倾向、优美的艺术语言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使《哈姆莱特》成为世界戏剧史上的一部伟大的经典。

在莎士比亚创作的前后,欧洲一直流行着“情节整一”的戏剧原则。这个原则是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戏剧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简单地说,就是要求一部戏剧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而且要完整、长短适度。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只模仿“一个完整的行动”。“情节整一”的原则支配着18世纪之前的欧洲戏剧创作并且成为古典主义法规“三一律”的一部分。莎士比亚强调戏剧模仿自然,创作从实际出发,走上了与“情节整一”完全相悖的道路。他的每部戏剧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每条线索都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内容,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哈姆莱特》设置了三条情节线索。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为父复仇及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为父报仇为辅助线索,三条线索构成了戏剧的主要情节。与一条线索的情节相比,这个悲剧故事不仅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展示了从丹麦宫廷到贵族家庭、从守望的城堡到凄惨的墓地等生活的画面,而且包容了更丰富的内容,广泛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生活。

(摘编自高文坡《<哈姆莱特>情节的魅力》)

材料二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中外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和经典戏剧。

小说、戏剧同为叙事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舜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性首先就体现在它的戏剧故事的经典性,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的舞台生命力的前提。《雷雨》八十余年来广受欢迎和赞誉,具有顽强的舞台生命力,奥妙究竟何在?笔者认为,首先就在其独特的故事、精彩的情节。

《雷雨》自诞生至今,从一般读者、观众到评论家和导演,最先被吸引并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它精彩的故事情节。第一篇关于《雷雨》的评论出自戏剧家李健吾,李健吾初读《雷雨》后,告诉朋友,“这很像电影”。朋友则告诉他,“他喜欢这出戏,因为这简直是一部动人的小说”。无论像电影或者像小说,都是就故事情节而言的。

《雷雨》故事情节的经典性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奇巧性。侍萍三十年前为周家侍女,与周家公子周朴园相爱生子,三十年后,女儿四凤又在同一个周公馆帮佣,并与同母异父的兄长周萍相爱并怀孕。二是重复性。既有侍萍、四凤母女两代同为周家侍女及其相似经历与命运的重复,也有周朴园、周萍父子先后与两个女人的感情纠葛的重复。三是复杂性。因为有三十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的相爱生子,致使《雷雨》中分属两个家庭两个阶级的八个人物陷入到了血缘关系与性爱关系织成的复杂网络之中。

正是故事情节的奇巧性、重复性和复杂性,使得《雷雨》的情节具有了恩格斯所赞赏的莎士比亚戏剧式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因而也具有了独特性和经典性。

(摘编自胡德才《论<雷雨>故事与结构的经典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节中心”说和“性格中心”说虽然产生在不同的时代,但都认为戏剧情节很重要。
B.恩格斯赞赏莎士比亚的剧作,称其将有思想深度的历史内容和生动的情节完美融合。
C.李健吾最早创作了《雷雨》的剧评,在剧评中,他谈到了自己和朋友阅读之后的感受。
D.《雷雨》的情节具有奇巧性、重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是《雷雨》成功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颠覆了“情节整一”的戏剧原则,其剧作在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B.《哈姆莱特》设置了三条情节线索,其目的就是广泛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生活。
C.当代人主张淡化情节,不要故事,应抛弃历史上有故事和情节的经典的小说和戏剧。
D.小说、戏剧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叙事艺术,对创作者来说,创作小说和戏剧是相同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情节对戏剧很重要”的观点一项是(     
A.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B.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C.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故事生动,仍活在当代戏剧舞台上。
D.王珮瑜出演京剧《赵氏孤儿》,凭着动人的唱腔感动了无数观众。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性格中心”说就是把表现性格看成戏剧成功与否的关键,请结合所学的《哈姆莱特(节选)》《雷雨(节选)》或《窦娥冤(节选)》中某一人物,谈谈人物性格对剧情的影响。
2023-08-10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