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浙江 高二 期末 2024-01-08 47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民族的主体性,就是民族在延续发展中贯穿始终的中心,它是使一个民族得以以独立的身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各种性质的综合。而民族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则是民族主体性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一个民族,只有产生了民族的主体意识,才能具有自觉的内在凝聚力,才能有推动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体意识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弘扬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至关重要。中国人多年的文化困惑,归根结底是一个如何处理好接受外来先进文化与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独立性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能否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实在是关键所在。没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没有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没有独立的意志和民族的尊严,就有可能随人俯仰、任人宰割,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被同化;而没有“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气魄和胆量,就有可能因循守旧、闭关自守,因为顽固不化而葬送民族的前途。

“中体西用”是不对的。但它作为一种时代思潮,亦传达了当时人们的一种忧虑,即害怕在外来文化的汹涌冲击下丧失了民族的自我。其实,只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这种忧虑就是多余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并不在于保持旧“体”,而取决于民族的主体意识。

有些“全盘西化”论者和“彻底摧毁与重建”论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更新、自我扬弃的能力持悲观态度,主张让外来文化来冲垮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主张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无视保持民族文化独立性的重要,看不到弘扬民族精神在文明再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西体中用”论者主张以西化为体,以民族化为用,其所注意的只是保持文化的民族形式。其实,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不能仅仅依靠文化的民族外壳,更重要的是要将外来文化从体到用彻头彻尾地“中国化”。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发扬民族的主体精神。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自我扬弃方面,还是在大量引进、容纳、消化、吸收西方文化方面,还是在融合中西、综合创造、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面,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具有不可取代的关键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弘扬民族主体精神》)

材料二:

任何时代的文艺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形成与发展环境,与之相应,文艺评论也必然与国家、民族、地理、文化、语言等要素密切相关。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质的审美思维,从《诗经》到楚辞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彰显着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建构。因此,鉴赏中国文艺作品也必然应以生长于斯、深谙其神韵的中国评论话语为主体,在创作与评论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对话,推动中国文艺理论与评论体系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与作品被全面引进、移植到国内,西方话语凭借其科学性与系统性占据了中国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格局。在中国文艺理论与评论界,一旦缺少了西方理论与话语,不少学者、批评家几乎不会评价作品,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曾经并且至今仍然是中国文艺评论界一大怪象。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学者在西方文艺理论的强力裹挟下亦步亦趋,逐渐迷失于外来话语的自我滋生与庞大体系中。

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富于民族责任感与前瞻意识的学者自觉地肩负起了中国文艺理论话语重建的使命。20世纪90年代,杨义以中国文学的经验和智慧为本,同时又参照西方叙事学理论,写作了具有现代中国特色学理体系的《中国叙事学》,被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专家认为是首部建构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的力作。张江发现新世纪之后的中国文论产生了“失语”的焦虑,中国学者在面对本土作家的文艺作品时必须倚重西方概念和范畴才能进行阐释,于是陆续发表《强制阐释论》等系列论文,对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问题与局限进行全面反思,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界民族特色文艺理论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建设的发展。

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既要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又要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以中化西,兼容并蓄,以此为基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摘编自龙其林《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民族主体意识的核心,如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得以弘扬,那么就能够厘清中西文化之间复杂的关系。
B.“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西体中用”三种思潮的表现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由于对中华民族主体精神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导致的。
C.西方文艺理论比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更具科学性与系统性,更具话语权,这是中国文艺理论与评论界出现套用西方理论现象的重要原因。
D.部分学者在中国文艺理论话语重建过程中的努力与尝试,正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自觉实践,值得肯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性,但二者论述侧重点并不相同。
B.民族的主体精神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
C.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保持对民族主体精神的高度自信才能够从容应对,恰当处理。
D.《人间词话》体现了传统审美观念,因此可作为重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的范例。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张之洞:“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B.杜亚泉:“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吾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C.陈独秀:“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D.蔡元培:“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之方法,揭国粹之真相。”
备选:冯桂芬:“中华之聪明智巧,必在诸夷之上,往时特不之用耳。当有出新意于西洋之外者,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1934年,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著名主张,请综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领域“拿来主义”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湖鱼馆

红墨

这是一部小说,没有封面,不知小说的题目。说的是一位少年阴差阳错的原因离开了山村,离开了青梅竹马的少女——英。少年阴差阳错遇上好多武林师傅,被迫学到多门武林绝技,成了江湖第一武林高手。少年成了英俊青年,他回到山村寻找英。英早年离开了山村寻找他……

红墨被瞌睡虫蚕食,趴在小说上睡着了。一觉醒来,不见了小说。妈,小说呢?红墨妈刚准备出门上班,她是保洁员。红墨爸死得早,红墨又天天写小说,三十多岁了还不愿意娶妻。红墨妈每月不到三千元的工资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红墨说,妈,咱俩不着急,等我出名了,让您过上好日子!

妈问,啥小说不见了?红墨说就是我睡着了,压在我胳膊下的小说。它又没翅膀吧?飞不了。妈说,再说,你自己写的小说,就算找不着,可以重写呀。

我自己写的?我自己写的怎么不知道小说的题目?也没有署名作者红墨呢?也许真是我自己写的——写到村人告诉回乡的青年,英早年离开了山村寻找他……自己睡着了。红墨一直用方格纸写作,一个标点占一格。

你自己找找,妈要赶时间。红墨妈开门关门。

倘这部小说真是自己写的,待完稿、付梓、改编成影视,红墨不出名都难。四处找,都没有。满身尘土的红墨还检查了关闭的窗户,有翅膀也飞不出呀。

村人看见红墨抡着大铁锤砸一块庞大的岩石,问,你砸岩石干嘛?红墨答,找书!村人奇异,书在岩石里?这红墨写小说写成了神经病。

大铁锤的长柄由竹片合成,软软的,呼呼生风。红墨的虎口渗出了血,庞大的岩石渐成碎石。没有小说。房间里找不到小说,红墨托梦,小说在这块岩石里。

红墨爬上高高的树,树上有一个鸟窝,鸟窝里有几只雏鸟张着嫩黄的小嘴吱吱叫。红墨小心拨开雏鸟,没有小说。谁说小说在鸟窝里?雏鸟惊惶的叫声引来爸妈。雏鸟的爸妈一齐向红墨攻击。红墨喊,我没有伤害你们的孩子,我找自己的小说。这里只有小鸟,没有小说。声音尖细,许是雏鸟的妈。神经病!声音粗哑,许是雏鸟的爸。我不是神经病,我是小说家!红墨申辩。啄死他——雏鸟爸妈一齐啄红墨的头。红墨惨叫着从树上滑落,头上几个创口,衣服被划破,摔倒在地还翻了几个滚,晕乎乎站起来往家走。

怎么走不到家呢?红墨竟往大山深处走。见到几间竹寮,几辆轿车。有男男女女从轿车里出来,看见红墨发间沾血、衣服撕破,怪怪的眼神瞟了他几眼,径直走进竹寮。红墨尾随。竹寮门口挂一牌匾,上书:江湖鱼馆。馆内设二桌,无虚席,有一位穿着古典、相貌清丽的女子像一条鱼游弋其间。女子见红墨,移步过来,从头至脚缓看,浅浅地笑,问,吃鱼?红墨摇摇头又点点头。有预约吗?不知哪位顾客问。红墨答,没有。众顾客哄笑。女子抓红墨手臂出竹寮,站牌匾下,依然浅浅地笑,说,吃鱼,要预约的。红墨说,我不吃鱼。那你来干嘛?红墨摇摇头。你哪儿的?红墨闭上眼睛,似乎头仍晕乎,再摇摇头。你是谁?红墨还是摇摇头。女子说,我这儿正缺种蔬菜的,十天后,我烧鱼给你吃,预约需十天。

女子是“江湖鱼馆”的老板娘,男厨师是她雇佣的。厨房通向宴间的门从来关着,烧煮好的菜肴从窗口递出。顾客能从窗口瞧见厨师,他一手颠勺,一手卷握着一本书,封面包着油腻腻的黑色膜。顾客说,那是菜谱,祖传秘籍,难怪鱼烧得“天下无双”。

十天后的夜餐,老板娘只摆了一桌,宴席散去后,老板娘让厨师烧了一条鱼给红墨吃。红墨夹筷一尝,果然“天下无双”。

老板娘陪着红墨吃鱼。你看过雷默的小说《大樟树下烹鲤鱼》吗?老板娘问。红墨当然看过。这篇小说写的是,大樟树下的那个老板,每餐只接待两桌客人,每桌只做一条鲤鱼。每杀一条鲤鱼都要剜下一颗眼珠子,储在一个玻璃罐里。某天,倒出来一看,把老板吓呆了。不烧鱼了!老板就关门歇业了。

我是学他的。老板娘说,我开“江湖鱼馆”并不是为了赚钱,我在等一个人……

红墨好奇,等一个人?

而且我并不认识他。老板娘说。

他一定会来?

一定。

那他认识你吗?红墨问。

老板娘却转移话题,明天厨师回老家,你替代他做厨师。

我?做厨师?红墨说,我不会烧鱼。

你只要看那本书就行。老板娘说。

红墨想起厨师手里的那本菜谱。

厨师走了,老板娘把菜谱交给红墨。红墨剥开油腻腻的黑色膜,封面上赫然写着——

江湖鱼馆

红墨   

你就是……红墨豁然清醒。

我的名字叫,英。

(选自《当代人》2022年第4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墨一心想要通过写小说出名,三十多岁了也不愿意娶妻,体现了红墨对梦想的执着与坚守。
B.在文章结尾,红墨一直苦苦寻找的小说却变成油腻腻的食谱,这一构思让人感到新颖奇特。
C.文章开头写少年回到山村寻找英,英离开山村寻找少年,结尾处鱼馆老板娘竟然是红墨小说中的英,首尾呼应。
D.文中两次出现“天下无双”,预示着英和红墨会收获“天下无双”的爱情以及他会有“天下无双”的前程。
7.下列对本文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丢书——找书——得书”为行文脉络,凸显了红墨在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艰辛的探寻。
B.“人鸟之战”的情节运用暗喻的修辞,比喻“自我”与外物的对抗,表现了红墨面临的创作及生存困境。
C.本文写了现实中红墨的故事和小说中少年的故事,两个故事相互并列但又相互交叉,充满了荒诞色彩。
D.小说中红墨先从梦境返回现实,再由现实踏入虚幻,可谓时空交错,文章虽短小精悍,却极富张力。
8.分析本文标题“江湖鱼馆”的作用。
9.本文作者红墨,被认为是“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他将自己的小说定位为“反常类”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反常”的体现。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取材于《墨子·非乐》)

(二)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   );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   );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

(取材于《荀子·乐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B.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C.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D.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以及对文本空缺处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干戚”指盾和斧,与陶渊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中的“干戚”意义相同。
B.“制雅颂之声以道之”的“道”与屈原《离骚》“来吾道夫先路”中的“道”意义不同。
C.如果把“亲”、“顺”、“敬”三个字填入文本空缺处,依次应该是“敬”、“亲”、“顺”。
D.“婴”,会意,从“女”,“賏”,本义是女性颈饰,引申为“缠绕”,文中解释为“触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听音乐会让人们弃其从事,对民不利,对国不利。
B.荀子在《乐论》中的很多观点与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礼乐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C.荀子的《乐论》从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原则和方法等角度批驳了墨子《非乐》中的部分观点。
D.墨子、荀子对于音乐的论述,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便于其政治主张的贯彻执行,各有各的道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14.选文中墨子认为“为乐非也”,荀子不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文意,分别概括他们的理由。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草书歌

陆游

倾家酿酒三千石,闲愁万斛酒不敌。

今朝醉眼烂岩电,提笔四顾天地窄。

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怀天借力。

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

此时驱尽胸中愁,槌床大叫狂堕帻。

吴牋蜀素不快人,付与高堂三丈壁。


【注】此诗作于1182年,诗人正谪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前四句写酒不敌愁,酒醉后,醉眼如岩下闪电,提笔欲奋臂疾书,四顾却突然感到茫茫天地如此狭窄,感慨颇深,此为作草书的感情酝酿阶段。
B.吴地名纸、蜀地素帛,尚不足以让诗人快速书写,只好在高堂三丈墙壁之上尽情“挥扫”,这两句写得极妙,把诗人的豪迈狂放之情推向高潮。
C.本诗风格含蓄而狂放,借醉后狂草来抒写愁思,“倾家酿酒”,痛饮万斛,借天之力“挥扫”,“槌床大叫”,“付与高堂”,“狂”字点睛,贯穿全诗。
D.本诗表现了集爱国者、豪放诗人、书法家于一身的陆游的时代苦闷,艺术表现独具特色。
16.“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两句写尽草书之气势神韵,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2022-05-27更新 | 44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辽宁省辽南协作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