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北京 高一 阶段练习 2024-01-09 14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语言文字应用、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的总称,这种说法出现于清朝中晚期。三山五园包括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

静宜园位于地势较高的香山,园中建筑因山就势、参差错落,散点式镶嵌在山体之中。园林之胜,重在山水。水池作为点缀,或出现在殿前以丰富较窄的院落空间,或处于园中以增加景观趣味。静宜园占地149公顷,1677年成为康熙的行宫,后来虽有添建,但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自然生态,深邃优雅。

静明园的个性与静宜园不同。静明园所在的玉泉山,湖山尺度非常有限,占地仅65公顷。玉泉山虽因泉水丰沛而得名,但水面并不大,山体狭长,呈南北走向。在这种地形上如何建设园林呢?建筑要和湖山尺度配合好,建筑群采用散点布局,高低相映。山顶上的香岩寺和玉峰塔规模不大,山脚下的建筑多为一层,这样就凸显出玉峰塔的高耸。乾隆非常喜欢玉泉山的风光,亲自为静明园内十六景命名,正殿名为廓然大公,后殿名为涵万象,意蕴深远。

畅春园位于今北京大学西墙外畅春园宿舍一带,原是明代武清侯李伟修建的私家园林清华园,也叫李园,康熙时更名为畅春园。畅春园以水景为主,水面宽阔,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清朝改建时仍因水成景。畅春园的叠山艺术也堪称一绝,原来的土山和新添建的假山,岗峰连接;加之遍植各色鲜花树木,绿树成荫,给人天人合一之感,是兼有政治和游乐功能的离宫型园林。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既有金碧辉煌的宫殿,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又吸取了欧洲的建筑形式,是世界园林的集大成者。圆明园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平地造园的典范,园内步移景易,景观层出不穷,特色之多,首屈一指。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在三山五园中规模最大。有仙境、欧式园林等景观,也有理政、居住、宗教等场所,这些层峦叠嶂的建筑都是雍正至咸丰五朝皇帝改造的结果,也大多体现出其治国理念。清王朝把圆明园作为第二政治中心。

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在五园当中建造最晚,但最能体现皇家气派。相比于圆明园,清漪园湖山相映,形象立体。但万寿山总体轮廓平缓,高度仅60米,长度达到1000米,且仅山体西半部前临水面。经过人工改造,水面向东、西扩展,形成东西最宽处1600米、南北长1930米的水面,水体大大超过了山;同时,西堤的设置,将玉泉山和稍远的西山景色借入园内,而昆明湖东侧又与邻近的畅春园、圆明园相呼应。这些使三山五园在空间上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万寿山中部,耸立起一组建筑群,从山顶到山脚装点南坡,再以700多米的长廊作为前山建筑群与昆明湖之间的束带,这样就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壮观气势。

(取材于郭黛姮《三山五园:北京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乐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体现“三山五园”共同特点的一项是(     
A.造景因地制宜B.高峰深谷相映
C.布局错落有致D.具有皇家气派
2.下列描写景观的文字出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其体现的风格,与材料一中皇家园林风格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A.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B.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
C.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D.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
3.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二人正计较,就有贾政遣人来回贾母说:二月二十二日子好,哥儿姐儿们就好搬进去的。这几日内遣人进去(大观园)分派收拾。林黛玉住了潇湘馆,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惜春住了,李纨住了,宝玉住了怡红院 。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A.蓼风轩       秋爽斋       蘅芜苑B.秋爽斋       蓼风轩       蘅芜苑
C.蓼风轩       秋爽斋       稻香村D.秋爽斋       蓼风轩       稻香村

材料二

自然山水学,不仅有着广泛的实用性,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自然山水思想被皇家贵族与平民百姓广泛运用,它影响着寺院、庭院、村落、住宅等的建设。

山水思想中的核心要素是山河襟带,即三面山脉环绕,地势向南面开放,开放的平地有河川或水池,形成聚气而使其不散围绕式空间格局。

三山五园地处北京城的西北郊。北京城符合中国古代建都选址的原则:背山临水。南朝范缜曾在《幽州赋》中形容北京,虎踞龙盘,形势雄伟。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

北京西郊一带也有山有水。水流在清漪园(颐和园)一带汇集,再向东南方向流动,西北方向有群山环绕,前面有湖泊水系,符合山环水抱的要求,环境良好,因而成为建造皇家园林的首选之地。

那么,清漪园的山水情况如何呢?万寿山位于昆明湖的东北侧,湖水从西北方玉泉山的玉河流向东南方的长河,最后注入渤海。清漪园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对自然山水加以人工改造,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环境。为了让昆明湖位于万寿山之南,就把原来的瓮山湖扩大了将近一倍,把挖湖的泥沙堆放在瓮山(万寿山)上。原有的西堤被取消,湖面扩大后的新堤命名为东堤。这样不仅满足了水利需求,还使万寿山成为北面的靠山,南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广阔水面。

中国古典庭园,借景是最常用的造园手法之一。明代计成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借景作为中国古典造园思想的精华,被充分运用到清漪园的改建过程中,其景观构成与三山五园的相互关系十分明显。改建清漪园时,为了把西面的玉泉山与西山最大限度地借入园内,充分考虑了湖岛的位置及岸堤的方向,一概没有建高的建筑物。这样,从万寿山清漪园可以邻借玉泉山,还可以【甲】西山一带;为了把东侧的风景借入园内,东南面没有修建外墙,这样从清漪园就可以【乙】圆明园、畅春园一带的风光。而从香山,可以【丙】玉泉山及万寿山,从圆明园的福海及畅春园内也可以【丁】万寿山佛香阁及西山山脉的一部分。

(取材于祝丹《北京颐和园景观与三山五园的构成关系》)

4.根据“材料二”,下列不符合自然山水学中“山河襟带”思想的一项是(     
A.选择北京作为都城B.三山五园相互借景
C.万寿山和昆明湖改造D.在北京西郊建造园林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别填入材料二“甲乙丙丁”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远借     邻借     俯借     仰借B.邻借     俯借     远借     仰借
C.远借     邻借     仰借     俯借D.邻借     远借     仰借     俯借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京师翠微山

翠微山者,有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⑴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胶。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其平生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盩⑵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淳其间,其甃⑶之也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室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寺有藏经一份,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迟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取材于龚自珍的同名文章)


注释:⑴三山:香山、玉桌山、万寿山。⑵盩 zhōu ;山的曲折处。⑶甃 zhòu :用砖砌。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于朝,有闻于朝             籍:登记入册
B.不敢                           绝:极,最
C.不以僻俭其平生也             名:闻名
D.其甃之也                    中:符合
7.下列句子括号内补出的内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翠微山)出阜城门三十五里
B.(僧寺)不孤巉,近人情也
C.山之盩有泉,(泉)曰龙泉
D.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邓尉山)有四松焉
8.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山腰、山脚等处有多座寺庙,人在攀登时有台阶可走,疲乏时有地方可憩。
B.翠微山不因依附西山而心生怨恨,不愿成为主峰,耻于名列“三山”之外。
C.山名“翠微”,既典雅又随俗;寺名“龙泉”与别处同名,没有刻意回避。
D.文章巧妙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翠微山谦和、淡泊、有独立意识等人格特征。
9.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分别回答作者为什么“极不忘龙泉”“尤不忘松”。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释】这首词根据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诗改写而成。
10.本词上阕所写音乐变化倏忽、千回百转。请用四字词语概括音乐变化的特点,并依次填写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
乐声初发,______;转而骤然突变,______;继而由刚转柔,______
11.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中评价本词描写的音乐“可以目听”。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这一特色。
2024-01-0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碧云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一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此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进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                       统治:树叶颜色仍主要是绿色
B.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                           惊醒:指秋色突来,令其惊叹
C.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   发泄:表达对秋天的不满之情
D.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必然是色盲   色盲:无法欣赏红、黄叶之美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B.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C.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高主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D.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14.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5.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4-01-09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