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卷
江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4-01-10
8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之不同,中西民族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不例外。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中国建筑艺术也散发着中华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显示了与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
西方的建筑重在坦率地呈现人心中的激情,把内心的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超人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出人意表的体形、飞扬跋扈的动势、骚动不安的气氛。这些在埃及神庙、拜占庭尤其是哥特或巴洛克教堂以至现代教堂中,都可以找到大量例证。中国的建筑则与此相反,并不注重表现人心中的狂热,而是重在“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
从艺术角度而言,中国建筑的美就隐蓄在“群”的内部,需要周览全局才能一一呈现。它鄙视一目了然,不屑于急于求成,因而也更加含蓄温文,更为内在。即就建筑单体美而言,中国建筑也颇不同于西方之注重外形的奇诡新巧、变化多端,而更多地存在于体、面、线、点的组合显示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中国建筑更具有一种“绘画”之美。群中的每一座建筑单体就像是画中的一些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线,如果离开全画,这些线就失掉了意义。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是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城楼、角楼或院门,则是画框上的重点装饰。“画框”里面的单体建筑内向而收敛。西方建筑则更具有一种“雕塑”之美,本身就是完然具足的,雕塑感很强,外向而放射,几乎每座不同,争奇斗胜,突现自己。中国的建筑重在创造一种群体的内在意境之美,比较含蓄,更多潜化之道;西方则重在创造单体建筑的外在形体之美,比较张扬,更多震撼之力。
就建筑和群外的自然而言,中国建筑不强调突出自己,所以尽管在围墙内部各建筑势态干戈相向,群外却趋于平静,故深山之古寺应曰“藏”,而不会筑成欧洲的城堡。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对自身的肯定:寺既藏于深山,寺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更加辽阔,更加不朽。
西方建筑则不然,它借助于墙和屋顶,造成一个自足自立的存在,它是放射的,以不凡的形象高傲地鄙视自然。在欧洲城堡里常常会耸起一些高高低低的塔楼,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生怕人们忽视了它们。欧洲建筑不重视与自然的渗透调和而更看重与自然的对比,人的力量显示得更加突出。
(摘编自萧默《从中西比较见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
材料二:
在中国和西方旧石器时代,先民们为了谋求基本的生存空间而促进了住宅的营造,最初出现的住宅都是用树枝和泥土搭建而成的树枝棚和洞穴。《墨子·辞过》说:“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房屋的起源及其发展”中也说:“有些人便开始用树叶铺盖屋顶,有些人在山麓挖掘洞穴,还有一些人用泥和枝条仿照燕窝建造自己的躲避处所。”“巢居”和“穴居”的进一步发展,即是中原大地上出现的干阑式建筑和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以及欧洲大陆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蜂巢形石屋、树枝棚屋、帐篷、长方形房屋等。据考古发掘和复原研究,这些住所在空间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例如,规模都很小,形状都是圆形和方形,构成方式主要以“单间复合式”和“多间集中式”为主。
然而,中西传统居住建筑也存在不同。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通过廊或廊庑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而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通过大厅等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注重序列关系。
中国住宅发展到周代,院落式布局已经基本形成,此后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院落式布局由一座座单体建筑、廊或廊庑、围墙围绕着中心院落,在平面方向上向四个方位扩展和延伸的组群形式,造就了一种使建筑物依存于大地的感觉。其中,单体建筑作为室内空间的载体,一方面以一定的组织方式,成为建筑组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每座单体建筑都具有完备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
西方住宅在初期布局上,也曾使用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形式,如古希腊的庭院式住宅、古罗马的中庭式住宅。但古罗马也创造了公寓式住宅,并呈现出由中庭式向公寓式住宅发展的趋势。自古罗马以后,西方住宅很快倾向于独立式布局,即把原来离散的单体建筑合并起来,组合成独立式住宅,不断追求巨大的建筑体量和内部空间,从中世纪的城堡,到文艺复兴的府邸和别墅,再到古典主义的府邸大多如此。室内各种房间,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房间,通过“大厅式”“楼梯厅式”“长廊式”“连列厅式”等把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各个房间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室内空间系统。
(摘编自詹和平《中西传统居住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中国建筑群比成一幅画,群中的建筑单体就是画中的线,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 |
B.中西方文献资料认为,最初的住宅建筑都是先民们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而建造的“巢居”和“穴居”。 |
C.中西方传统住宅建筑,在整体布局、室内空间连接方式以及空间组织关系上,多存在不同之处。 |
D.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院落式布局,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典型而又独有的空间结构形式。 |
A.中西民族的哲学观念不同,决定了中西建筑艺术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性格。 |
B.中国传统建筑的含蓄美,既表现在建筑群体之中,也表现在建筑单体中。 |
C.如果太和殿没有紫禁城庄严氛围的烘托,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建筑的价值。 |
D.中国建筑不强调在自然面前过分突出自己,因此也在自然面前失去自己。 |
A.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B.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C.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D.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5.以下是《红楼梦》第十七回关于薛宝钗住的“衡芜苑”的描写,请根据材料一分析其所体现的中国建筑特征。
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营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知识点】 学术论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50,那个寒冷的冬天①
司汉科
美军守在老鹰岭无名高地的是陆战一师七团。
志愿军第九兵团团首长命令机枪连要把刚刚被占领的无名高地夺回来。
机枪连一直在离美军不到一公里的前沿阵地的雪地里趴着,到了后半夜两点整,随着夜光弹划破天空,淮生和他的战友们像狼一样扑了上去,但由于头一天下了大雪,许多战士被冻伤,冲锋时,有的脚冻得没有知觉,根本跑不动,还有的跑着跑着就倒下了,没能爬起来。
那个时候淮生是机枪连的连长,作为连长他要把打残的连队组织起来赶紧抢修工事准备继续战斗,他们知道,只要天一亮,美军的飞机就会来轰炸。
果然,东方天际刚刚泛白,美军的飞机就从太平洋舰队航空母舰上黑压压地飞过来了,直接飞向无名高地。
美军的炮火无情地覆盖无名高地上的每一寸土地,山头被削平一公尺,阵地已经很难坚守了,淮生一连撤到了半山腰的一片树林里隐藏起来。
敌机飞走后,他和老兵温克在山上找可以隐藏的地方,树林里面有许多大石头,好像是一个石塘,可以隐蔽在石塘中间的石头缝间。他们还发现一个石洞,石洞很大,很宽,长有十多米,可以当临时伤员包扎所。天寒地冻他们根本无法挖地道,只好把大石头堆到一起,上面盖上树枝、树叶,算是临时掩体。
淮生知道,他们连处于全兵团位置最南的无名高地,他很清楚自己的使命,这是阻截陆战七团逃出长津湖地区的最后一关,如果这一仗阻击不了敌人,就无险可守,所以就是把部队打光了,也不能让敌人越过无名高地。
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二十二公里的路程,对陆战一师可以说是“噩梦大撤退”,先头部队用了五十九个小时,最后的部队用了七十二个小时,平均每小时最快行进速度不过二百八十六米。
陆战七团团长伯格上校想,只要过老鹰岭,他就会带着他的战士一路阳光大道直奔咸兴。
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陆战七团就开始了向无名高地攻击。七团未受到任何阻击便顺利登上老鹰岭西南三公里处的无名高地。
但是他们高兴得早了点儿,雪地下的战壕里突然像火山喷发,无数个火舌一齐喷向了他们,志愿军毫不留情地射杀每一个企图攻上阵地的美军。
陆战七团有的已经上来了,与志愿军战士在战壕里展开厮杀,阵地上一片混乱。淮生他们第七次冲锋后,就记不清后来的仗是怎么打的了,冲锋全凭本能。敌人一次次地冲上来,淮生他们一次次地把敌人打了下去,同样的情景在无名高地反复重现,只是主角总是在不断地变换。最后一次冲锋打退之后,淮生和他的战友们打扫战场,惨烈的场面让大家不忍直视,心灵颤抖。
高地几乎被美军飞机挥洒成了毕加索的现代油画,白雪变成了白的河,雪河上泼成红色的墨,那是猩红的血,红血与被翻起的泥泞又融进了冒烟的大炮和变形的坦克,在这幅战场的油画框架里,画面充满了累累弹坑,焦黑的泥土和遍地横七竖八的尸体。
黄昏前,太阳从雪地的林中射过来,很红,红得发毛,让人有血腥的感觉。
美军又开始轰炸了,之后,美军又开始冲锋了。他的连快被打光了,不是打光,是快被炸光了。
厮杀是惨烈的,无名高地上的雪与火,火与泥,泥与冰,染成一片雪的海,血的河。
淮生来到石洞看伤员,看到那么多战士的眼睛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他们的眼睛想要说什么,他愧对他的战士,他什么也没说,他没有心思哀伤。他不知道,如果美军再次进攻,他拿什么来守阵地,他手中能用的兵力已所剩无几。
这样一支部队能守得住无名高地吗?他知道,夜幕来临能救他一把。只要坚持到天黑,黑夜就是他的主战场,如果坚守到天明,他们盼望的增援部队26军就会出现在山冈上。这是他们唯一没有被打乱的完整建制的军队,是九兵团全部希望。
就在这时,美军陆战七团又一次发起了进攻。
伴随着强大的空中打击和陆战七团的无情炮火,他们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只要敌人上来,就别想活着回去。
老温还有最后一个炸药包,韩德明一条腿不能动,但是也把一束手榴弹绑在了身上,他一面抱着机枪在不停地扫射,一面做好了拉弦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
淮生带着机枪连剩余的战士不断地轮换着射击地点,陆战七团前进到半山腰被阻挡了,他们不敢贸然前进,七团的火炮开始发挥作用,不断地向山上的志愿军进行打击,淮生他们不能撒,他们成了敌人轰炸的活靶子,仅剩的战士又被炸死一大半。
敌人停止了炮击,又开始冲锋。
淮生他们的子弹打光了,淮生想,最后的时刻到了。只要敌人上到了阵地,他们就会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都把最后的手榴弹绑在了身上,只等着敌人冲上来的那一刻。
突然,他看见老兵温克跃出了战壕,向无名高地上的敌人冲去,随着他的M1冲锋枪轻快的叫声,敌人纷纷倒下,这是他从敌人尸体上缴获的M1,他使起来得心应手,敌人像秋天里的野麦,随风倒下。
之后,老温拉响了身上的炸药包,一道电光裂长空,英雄随电光而去,大地震动,空气凝固。
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陆战七团纷纷逃下山去,他们再也没敢进攻无名高地。
(有删改)
【注】①本文故事发生于抗美援朝时期的老鹰岭阻击战。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志愿军不仅要在恶劣的环境下作战,还要抢修工事,为继续战斗做准备,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
B.二十二公里的路程,美军撤退“平均每小时最快行进速度不过二百八十六米”,写出了美军因为我方的阻截而行动缓慢。 |
C.“同样的情景在无名高地反复重现,只是主角总是在不断地变换”,暗示出战斗的胶着状态,双方互有胜负。 |
D.“陆战七团纷纷逃下山去,他们再也没敢进攻无名高地”宣告了敌人的彻底失败,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
A.文章在描写战斗情况时,既有对群体作战的场面描写,又有对温克英勇献身的细节描写,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富有感染力。 |
B.文中多用比喻修辞,如“淮生和他的战友们像狼一样扑了上去”“树林里面有许多大石头,好像是一个石塘”,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 |
C.战斗间隙,对太阳的描写,不仅说明战斗持续了一整天,而且“让人有血腥的感觉”暗示出侵略者一定会付出血的代价。 |
D.小说通过对寒冷的天气、简陋的石洞以及敌军的狂轰滥炸这些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志愿军誓死无畏的高大形象。 |
9.红色文学经典作品的重要标志,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悲壮美。有人认为,“悲壮美是悲剧美与崇高美的有机结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悲壮美”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有子兰子者,事白公胜。胜将为难,乃告子兰子曰:“吾将举大事于国,愿与子共之。”子兰子曰:“我事子而与子杀君,是助子之不义也;畏患而去子,是遁子于难也。故不与子杀君,以成吾义;契领于庭,以遂吾行。”
齐崔杼弑庄公。邢蒯聩
燕昭王使乐毅伐齐,闵王亡。燕之初入齐也,闻画邑人王歜贤,
(节选自《说苑·立节》)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已 而 使 人 谓 歜 曰 齐 人 多 高 子 之 义 吾 以 子 为 将 封 子 万 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是古代四民之一,泛指读书人,属于知识阶层,与《过秦论》中“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士”含义不同。 |
B.“邢蒯聩使晋而反”的“使”指“出使”,与《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的“使”含义相同。 |
C.“吾闻食其禄者死其事”的“闻”指“听说”,与《陈情表》中“谨拜表以闻”的“闻”含义不同。 |
D.三军,周代天子可有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此处泛指军队。 |
A.古代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之士,他们坚守气节和义理,不惧怕危险与死亡,这是他们死后名声流传于后世的原因。 |
B.白公胜想要发动政变,找到子兰子让他协助自己,子兰子认为帮助他杀害君主是行不义之事,但因害怕祸患而离开又是逃避之举。 |
C.君子对齐国大夫邢蒯聩入城受死的行为持肯定态度,认为他是坚守节操为道义而死的;但对车夫殉死的行为持否定态度。 |
D.燕昭王欣赏王歜的才德,想授予他将军一职并以武力进行胁迫,王歜谢绝后便自悬于树枝上,奋力挣断脖颈而死。 |
(1)故不与子杀君,以成吾义;契领于庭,以遂吾行。
(2)王歜布衣,义犹不背齐向燕,况在位食禄者乎?
14.王歜为什么坚决谢绝燕昭王?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知识点】 刘向(约前77-前6) 《说苑》 杂记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节选)
李白
醉骑白花马,西走邯郸城。入郭登高楼,万事伤人情。
相如章华巅,猛气折秦赢。平原三千客,谈笑尽豪英。
皆为黄泉土,使我涕纵横。伤哉何足道,感激仰空名。
日落把烛归,凌晨向燕京,方陈五饵策【注】,一使胡尘清。
【注】五饵策:出自《汉书·贾谊传》,原为贾谊提出的怀柔、软化匈奴的五种措施,后泛指笼络外族的种种策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句开门见山,“醉骑”“西走邯郸城”与标题相呼应,交代了事件和地点。 |
B.诗人登高望远,发思古之幽情,一个“伤”字引出下文对古人的追忆与感慨。 |
C.想到像蔺相如、平原君的三千门客等英雄豪杰都已化为黄土,诗人忍不住涕泪纵横。 |
D.最后四句实写诗人雷厉风行,凌晨赴京,呈上了良策,使天下永远平定清明。 |
【知识点】 李白(701-762) 即事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