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天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阶段练习 2024-01-15 5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作团体格局。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是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这个网所罩住的人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也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至于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是不会发生这问题的。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精准概括,对于这个概念,《乡土中国》一书中的表述如下: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差序格局”理论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凝练,其内涵不仅停留在人际关系上,而且包含了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中的“差”指的是《乡土中国》中提及的类似波纹向外推的横向结构。 阎云翔对“差序格局”理论结构的认识值得借鉴,他指出“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

材料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从深层分析了西方公私领域与中国的差异,以西洋的“团体格局”为出发点,相对应地把中国传统社会区分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概括为“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十分恰当地总结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中心,亲疏关系以血缘、地缘为基础,公私关系具有相对性以及礼治秩序以人伦为基础。

根据“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模型,台湾学者黄光国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总结为“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模型;而杨国枢博士则将传统社会的关系圈子总结成“家人—熟人—生人”关系模型,由内而外的特点分别是:家人圈子——通过情感性关系和需求法则维系,熟人圈子——通过混合性关系和人情法则维系,生人圈子——通过工具性关系和公平法则维系。两位学者的模型都呈现为同心圆形状,且相互补充。

(摘编自向云逸《社交媒体中的“差序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用我们日常在田地里捆柴,一挑柴里的每一根柴都归属一定的捆、扎、把,且能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来解释西方团体格局的人际关系。
B.“街坊”是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向四周扩展,划出的一个圈子,但这圈子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大小不一。
C.差序格局是一个内含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横向的、弹性的“差”构成的立体结构,阎云翔先生的这一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D.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这一概念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结构特点,因其内涵包含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所以也适合当前的农村社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表三千里”体现了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以自己为中心,可涵盖无穷的人,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物。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在引述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相关观点的基础之上再进行阐述的。
C.费孝通先生围绕权力领域分析了中西方的差异,并分别用“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概括中西方人际关系。
D.西方社会,国家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他们有法律法规等;在我们的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
3.下列各项中,最不能反映“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的是(     
A.邮局电话本B.族谱
C.个人通讯录D.(某社交平台)家庭群
4.就中国人的社会关系而言,费孝通、杨国枢等人的共同看法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5.“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不同点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麻叔点铳

香莲相中了麻叔,缘于一根火铳。

在沁水湾,谁的脸最俊?谁的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会说话?当然是香莲。香莲是村里的头等美人,那脸俊得让沁水湾的男人干眨眼睛说不成话,胆壮的就托了媒婆去提亲,拿的是供销社里最好最贵的点心。①结果点心咋拿去,咋拿回,连媒人都懒得再去了。

这时候就听得一声火铳响,沁水湾周末大戏台就要开唱了。人们全都搬了小凳子挤坐在最前面,要听村里祖传的“怀梆”和“四加弦”。这两出地方小戏乡土味道太浓,沁水湾的人就爱听这掉渣的土味儿,生生地把个小戏唱大了,还唱到了县里的大舞台上。

香莲不看戏,她喜欢站在人群后面看麻叔点火铳。火铳一响,戏就开场,锣鼓家什敲打得热热闹闹时,香莲就悄悄地塞给麻叔几双绣花鞋垫,麻叔就迅速地递给香莲一条在镇上买的红丝巾。

麻叔不敢托媒人去提亲,媒人也不接麻叔的点心。麻叔也不敢去香莲家,②他害怕香莲妈拿起那三尺长的大铁铲把他拍出门

麻叔其实不姓麻,主要是他一脸的小麻坑,所以大家都叫他麻叔,时间长了,他也就认了。麻叔还是个近视眼,看啥都不是很清楚,再加上左眼得过很严重的红眼病,遇风就流泪。可是香莲就是相中了麻叔,喜欢看他点火铳时的潇洒劲儿。

生产队里唱大戏,队长不敲钟不派活儿,全凭麻叔那根火铳“嗵”地一响,召集了全村人聚堆看戏。只见戏台前人群涌动,人声鼎沸,乌泱泱的人们或站立或坐着条凳在舞台前等待,人们一个个笑容满面,往往是几个人把头挤到一处,高谈阔论,笑声不断,大家都在等着火铳声响起来,因为火铳一响,戏就开场。

麻叔从来不做这些小动作,他在人群后面点火铳。③他在哪儿,香莲就一定在哪儿。

因为要点火铳,麻叔精通做土炸药的方法。业余时间,麻叔还喜欢打兔子。他做的土炸药,除了平时打兔子用,过年村里组织各生产队沿街表演传统“故事”(指地方戏、武术、高跷等)时,他就负责点火铳。每隔半个小时,麻叔的火铳一响,各路“故事”都得往前走,直到把村里的主要街道全都转一遍才算结束。那是麻叔一年中最有权威的时候,也是最风光的时候。

这个时候,香莲就一直跟着麻叔看他点火铳。从大清早看到日头落,晌午时,她还跑到家里,用小饭盒提了吃的给麻叔送去。

麻叔点铳,那是一绝。每到村里表演“故事”,头一天他必到镇上的“红星理发店”洗头、修面、刮胡子。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换下原来的旧衣服,穿上一身崭新的衣服,再戴上一顶新帽子,非常神气地走在大街上。只见他一手握着火铳把儿,一手用香烟把铳眼下的小炮点着。几秒钟后,“嗵”的一声震天动地,那姿势,那神情,看起来可是真带劲儿。

好汉也有失手的时候。那一年,麻叔点着了火药下的小炮,好一会儿不见火铳响,他自己也好生奇怪,便往铳眼跟前看了看。就那一瞬间,“嗵”的一声铳响了。麻叔的帽子飞上了天,麻叔满脸被火药熏得黢黑,不过幸运的是,那喷出的火只是刚擦着了麻叔的帽舌头,如果再往前一点儿,那可就要出大事了。

说时迟,那时快,④身旁的香莲猛地扑了上去,抱住麻叔就哭起来。她用手中那软软的红丝巾轻轻地擦拭着麻叔黑黑的脸,心疼得不行。

香莲问,眼还能看见不?麻叔说,能看见。香莲问,疼不疼?麻叔哈哈一笑,赶紧说,不疼不疼,就是有点儿发痒。

一圈人原本早已吓蒙了,听了这两人的对话,全都笑得合不拢嘴。

农闲的时候,麻叔喜欢去地里打兔子,他那枪法也绝。我们那里秋天、冬天满地种的都是大葱,那兔子就爱在垄沟里卧着,只要麻叔看见,“砰”地一枪,枪响兔倒,利利索索,毫不拖泥带水。可有一回,麻叔就闹了个大笑话。至今村里人见他还说:麻叔掂枪去打兔,一枪打个玉米裤[注]

那天麻叔没事,就悄悄地约了香莲去打兔子。他掂着火药枪,满地里闲转。刚收罢玉米,地里有不少剥掉了玉米以后,人们扔在地里的玉米裤。那天风大,一个白白的玉米裤被风吹得直往前跑。麻叔近视眼看不清,以为是一只白兔,便追起来。正巧前面有一条路沟,玉米裤就被大风刮进去了。根据经验,麻叔迅速来到沟边,看也没看,对着路沟就是一枪。只听见“哎呀”一声大叫,把麻叔吓得魂不守舍。原来本村一妇女正在路沟里干活儿,这一枪差点儿打在那妇女身上。麻叔仔细一看,才知自己追的是个玉米裤。这时,麻叔才看清楚,从路沟里骂骂咧咧爬上来的那妇女,正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媒婆刘小彩。

有了这特殊的“缘分”,刘小彩就凭着那三寸不烂之舌,说烂了冬瓜,说掉了葫芦,硬是说服了香莲的爹娘。

那一年春节,沁水湾又表演传统“故事”,麻叔身边站着的就是刚做了两个月新娘的香莲。

香莲的脸红扑扑的,粉嘟嘟的,笑得甜甜的,还是那样痴痴地看着麻叔点火铳。

点个火铳就恁大本事?香莲这朵鲜花就这样插在了牛粪上?

沁水湾好多男人都不看戏了,都唉声叹气地回了家。

(有删改)

[注]玉米裤,东北方言,包在玉米上的白色叶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开头以设问的方式表现了香莲在沁水湾是头等美人,因此,一些胆大的男人们便托媒人前去香莲家说媒。
B.在沁水湾周末大戏台开唱的时候,香莲也会前往,但她去并不是为了看戏,而是为了站在人群的后面看麻叔点火铳。
C.每到村中表演“故事”时,麻叔都要换下旧衣服,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小说写这些意在突出麻叔的贫穷艰苦。
D.麻叔领着香莲去打兔子时闹了个大笑话,差点伤到了媒婆刘小彩,有了这特殊的“缘分”,刘小彩说成了麻叔与香莲的婚事。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仅仅用一个“懒”字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媒人懒散的性格特征。
B.句子②表现了麻叔因怕香莲母亲反对他与香莲的婚事而不敢让媒人登门的心理。
C.句子③中以“一定在哪儿”寥寥数字突出了香莲对麻叔的一往情深。
D.句子④中以“猛地扑了上去”这一动作描写表现了香莲对麻叔的心疼与爱怜。
8.火铳本为乡村普通之物,然而在本文中有着很大的作用。火铳在全文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本篇小说与《哦,香雪》一样,在表现麻叔和香雪这两个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两篇文章分别列举两例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文本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本二: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本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B.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C.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D.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俗称“断句”,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B.小学,最早并不专指学校。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在文本中指“句读”。
C.郯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
D.六艺,《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1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选文第一段,韩愈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连用了三组对比论证,通过“嗟乎”“呜呼”点染,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
B.《师说》选文第三段谈及为李蟠写作此文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柳宗元提倡师道。他把反对师道的人,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在形象上对他们冷嘲热讽,可见其批判的尖锐与力量。
D.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用语戏谑,举韩愈之例,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14.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表达了“不敢为人师”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饮酒·其十一

陶渊明

颜生称为仁,荣公[注]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注]荣公:荣启期,春秋时期的隐士,《列子·天瑞》记载其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安贫自乐,至九十而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生称为仁”和“屡空不获年”是讲颜回虽贫寒短命却为人所称道。
B.颜回、荣公虽美名流传却一生憔悴清贫,死后无知,活着称心如意为好。
C.本诗运用诸多典故,极其含蓄表达了作者所持的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
D.作者以议论入诗,由贤者隐士至尊客上宾,情至论随,并无生硬之感。
16.诗人在末尾表达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与其《归园田居·其一》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