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3 题号:2113349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麻叔点铳

香莲相中了麻叔,缘于一根火铳。

在沁水湾,谁的脸最俊?谁的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会说话?当然是香莲。香莲是村里的头等美人,那脸俊得让沁水湾的男人干眨眼睛说不成话,胆壮的就托了媒婆去提亲,拿的是供销社里最好最贵的点心。①结果点心咋拿去,咋拿回,连媒人都懒得再去了。

这时候就听得一声火铳响,沁水湾周末大戏台就要开唱了。人们全都搬了小凳子挤坐在最前面,要听村里祖传的“怀梆”和“四加弦”。这两出地方小戏乡土味道太浓,沁水湾的人就爱听这掉渣的土味儿,生生地把个小戏唱大了,还唱到了县里的大舞台上。

香莲不看戏,她喜欢站在人群后面看麻叔点火铳。火铳一响,戏就开场,锣鼓家什敲打得热热闹闹时,香莲就悄悄地塞给麻叔几双绣花鞋垫,麻叔就迅速地递给香莲一条在镇上买的红丝巾。

麻叔不敢托媒人去提亲,媒人也不接麻叔的点心。麻叔也不敢去香莲家,②他害怕香莲妈拿起那三尺长的大铁铲把他拍出门

麻叔其实不姓麻,主要是他一脸的小麻坑,所以大家都叫他麻叔,时间长了,他也就认了。麻叔还是个近视眼,看啥都不是很清楚,再加上左眼得过很严重的红眼病,遇风就流泪。可是香莲就是相中了麻叔,喜欢看他点火铳时的潇洒劲儿。

生产队里唱大戏,队长不敲钟不派活儿,全凭麻叔那根火铳“嗵”地一响,召集了全村人聚堆看戏。只见戏台前人群涌动,人声鼎沸,乌泱泱的人们或站立或坐着条凳在舞台前等待,人们一个个笑容满面,往往是几个人把头挤到一处,高谈阔论,笑声不断,大家都在等着火铳声响起来,因为火铳一响,戏就开场。

麻叔从来不做这些小动作,他在人群后面点火铳。③他在哪儿,香莲就一定在哪儿。

因为要点火铳,麻叔精通做土炸药的方法。业余时间,麻叔还喜欢打兔子。他做的土炸药,除了平时打兔子用,过年村里组织各生产队沿街表演传统“故事”(指地方戏、武术、高跷等)时,他就负责点火铳。每隔半个小时,麻叔的火铳一响,各路“故事”都得往前走,直到把村里的主要街道全都转一遍才算结束。那是麻叔一年中最有权威的时候,也是最风光的时候。

这个时候,香莲就一直跟着麻叔看他点火铳。从大清早看到日头落,晌午时,她还跑到家里,用小饭盒提了吃的给麻叔送去。

麻叔点铳,那是一绝。每到村里表演“故事”,头一天他必到镇上的“红星理发店”洗头、修面、刮胡子。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换下原来的旧衣服,穿上一身崭新的衣服,再戴上一顶新帽子,非常神气地走在大街上。只见他一手握着火铳把儿,一手用香烟把铳眼下的小炮点着。几秒钟后,“嗵”的一声震天动地,那姿势,那神情,看起来可是真带劲儿。

好汉也有失手的时候。那一年,麻叔点着了火药下的小炮,好一会儿不见火铳响,他自己也好生奇怪,便往铳眼跟前看了看。就那一瞬间,“嗵”的一声铳响了。麻叔的帽子飞上了天,麻叔满脸被火药熏得黢黑,不过幸运的是,那喷出的火只是刚擦着了麻叔的帽舌头,如果再往前一点儿,那可就要出大事了。

说时迟,那时快,④身旁的香莲猛地扑了上去,抱住麻叔就哭起来。她用手中那软软的红丝巾轻轻地擦拭着麻叔黑黑的脸,心疼得不行。

香莲问,眼还能看见不?麻叔说,能看见。香莲问,疼不疼?麻叔哈哈一笑,赶紧说,不疼不疼,就是有点儿发痒。

一圈人原本早已吓蒙了,听了这两人的对话,全都笑得合不拢嘴。

农闲的时候,麻叔喜欢去地里打兔子,他那枪法也绝。我们那里秋天、冬天满地种的都是大葱,那兔子就爱在垄沟里卧着,只要麻叔看见,“砰”地一枪,枪响兔倒,利利索索,毫不拖泥带水。可有一回,麻叔就闹了个大笑话。至今村里人见他还说:麻叔掂枪去打兔,一枪打个玉米裤[注]

那天麻叔没事,就悄悄地约了香莲去打兔子。他掂着火药枪,满地里闲转。刚收罢玉米,地里有不少剥掉了玉米以后,人们扔在地里的玉米裤。那天风大,一个白白的玉米裤被风吹得直往前跑。麻叔近视眼看不清,以为是一只白兔,便追起来。正巧前面有一条路沟,玉米裤就被大风刮进去了。根据经验,麻叔迅速来到沟边,看也没看,对着路沟就是一枪。只听见“哎呀”一声大叫,把麻叔吓得魂不守舍。原来本村一妇女正在路沟里干活儿,这一枪差点儿打在那妇女身上。麻叔仔细一看,才知自己追的是个玉米裤。这时,麻叔才看清楚,从路沟里骂骂咧咧爬上来的那妇女,正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媒婆刘小彩。

有了这特殊的“缘分”,刘小彩就凭着那三寸不烂之舌,说烂了冬瓜,说掉了葫芦,硬是说服了香莲的爹娘。

那一年春节,沁水湾又表演传统“故事”,麻叔身边站着的就是刚做了两个月新娘的香莲。

香莲的脸红扑扑的,粉嘟嘟的,笑得甜甜的,还是那样痴痴地看着麻叔点火铳。

点个火铳就恁大本事?香莲这朵鲜花就这样插在了牛粪上?

沁水湾好多男人都不看戏了,都唉声叹气地回了家。

(有删改)

[注]玉米裤,东北方言,包在玉米上的白色叶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开头以设问的方式表现了香莲在沁水湾是头等美人,因此,一些胆大的男人们便托媒人前去香莲家说媒。
B.在沁水湾周末大戏台开唱的时候,香莲也会前往,但她去并不是为了看戏,而是为了站在人群的后面看麻叔点火铳。
C.每到村中表演“故事”时,麻叔都要换下旧衣服,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小说写这些意在突出麻叔的贫穷艰苦。
D.麻叔领着香莲去打兔子时闹了个大笑话,差点伤到了媒婆刘小彩,有了这特殊的“缘分”,刘小彩说成了麻叔与香莲的婚事。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仅仅用一个“懒”字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媒人懒散的性格特征。
B.句子②表现了麻叔因怕香莲母亲反对他与香莲的婚事而不敢让媒人登门的心理。
C.句子③中以“一定在哪儿”寥寥数字突出了香莲对麻叔的一往情深。
D.句子④中以“猛地扑了上去”这一动作描写表现了香莲对麻叔的心疼与爱怜。
3.火铳本为乡村普通之物,然而在本文中有着很大的作用。火铳在全文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本篇小说与《哦,香雪》一样,在表现麻叔和香雪这两个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两篇文章分别列举两例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鲍庄(节选)

王安忆

鲍仁文往大路上走去,渐渐地才看见过来一个人,是个走路的,担着货郎挑,慢慢地近了。

“大哥,前面的庄子叫什么名?”他大声问道。

“小鲍庄。”鲍仁文回答他。

“哦,这就是小鲍庄。”小伙子说,和鲍仁文齐着肩走。

“怎么,你知道小鲍庄?”鲍仁文瞅瞅他。

“咋不知道?小鲍庄的名声可响哩。都知道这庄上人缘好,仁义。”

……

耕读老师来动员捞渣上学了。捞渣七岁了,该上学了。

可是文化子已经在公社上中学了。一家供不起两个学生。

要早二年,就好办了,文化子巴不得不上学呢!可如今不同了,文化子不知咋的开了窍,一下子学进去了。从班上最后一名蹿到第一名。

捞渣也想读书。庄上在学校的孩子,脖子上都有一条红围脖,这就叫他羡慕。他虽然还不知晓这红围脖是啥意思,可他知道是叫人学好的。

他大说,还是让捞渣读吧,文化子能写个信儿记个账就算了,回来做活也算是个大半劳力。文化子不干了,又哭又闹还不吃饭,捞渣便说:“让我二哥念吧,我不念了。”

捞渣不念书了,成天下湖割猪菜,和着一班小孩子。小孩子都围他,欢喜和他在一起。谁走得慢,捞渣一定等他。谁割少了,不敢回家,捞渣一定把自己的匀给他。谁们打架了,捞渣一定不让打起来。跟着捞渣,大人都放心。这孩子仁义呢,大家都说。

捞渣能割猪菜了,鲍五爷却连绳头都搓不动了,成天价只能坐在墙根底下晒太阳,一直晒到中午,懒懒起来走回家烧锅。捞渣就不让他走了:“来俺家吃吧!”

吃长了,他大就逗捞渣:“你老叫五爷来家吃,俺家粮食不够吃了,咋办?”

捞渣认认真真地回答:“我少吃一张煎饼,少喝一碗稀饭。可管?”

他大这才笑出来,摸摸儿子的脑袋。

这天,嫁到山那边的大闺女带着孩子回来了。捞渣就到鲍五爷那里去借一宿,和鲍五爷脚对脚地挤一床。鲍五爷偎着捞渣小猫似的身子,话也多了:

“我老不死,自己都活烦了。”

“好日子都在后头哩,”捞渣开导五爷,“立马有好日子哩!”

“我吃的是百家饭,我是个老绝户噢!”

“五爷,你咋是绝户呢!咱都叫你爷爷哩。”捞渣说,说完就沉沉地睡去了。

“你的嘴好乖哟!”鲍五爷说,“捞渣,你有点像我那社会子哩。和社会子一样,都仁义……”鲍五爷对着黑暗拉着呱。

这天,雨下个不停,坐在门槛上,就能洗脚了。西边洼处有几处房子,已经塌了。县长下来看了一回,乡长下来看了两回。村长满村跑,拉了一批人上山搭帐蓬,帐蓬是县里发下来的。

这天,天亮了一些,云薄了一些,雨下得消沉了一些,心都想着,这一回大概捱过去了。不料,正吃晌饭,①却听鲍山西边轰隆隆地响,像打雷,又不像打雷,连成一团。“跑吧!”人们放下碗就往山东面跑。

今年春上,乡里集工修了一条石子路,跑得动了,跑得赢水了。跑到山上,回头往下一看,哪还有个庄子啊,成汪洋大海了。

村长点着人头,都齐了,独独少鲍五爷和捞渣。

“捞渣——”他喊。

“捞渣——”鲍彦山家里的跺着脚喊。

鲍彦山到处问:“你不是说见他和鲍五爷了吗?”

“没见,我没说见啊!”回说。

鲍彦山急眼了,到处问:“你不是说见了吗?说他牵着鲍五爷!”

都说,谁也再想不起究竟是说见了的。也怪,兵马乱的,不真,听不真也是有的。

鲍彦山家里的跳着脚要下山去找,几个娘们拽住她不放:“去不得,水火无情哪!

“捞渣,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只得哭了,哭得娘们儿都陪着掉泪。

村长带着十来个会水的男人,砍了几棵杂树,扎了几条筏子,提着下山去了。

筏子在水上漂着,漂进了小鲍庄。哪里还有个庄子啊!什么也没了,只有一片水了。一眼望过去,望不到边。水上飘着木板,鞋壳子。

“捞渣——”③他们直起嗓子喊,声音漂开了,无遮无挡的,往四下里一下子散了,自己都听不见了。

筏子在水上打转,一只鸟贴着水面飞去了,鲍山矮了许多。

“那是啥!”有人叫。

“那可不是个人?”

前边白茫茫的地方,有一丛乱草,草上趴着个人影。

几条筏子一齐划过去。划到跟前,才看清,那是庄东最高的大柳树的树梢梢,上面趴着的是鲍五爷。鲍五爷手指着树下,喃喃地说:“捞渣,捞渣!”

树下是水,水边是鲍山,鲍山阴沉着。

男人们脱去衣服,一个接一个跳下了水。一个猛子扎下去,再上来,空着手,吸一口气,再下去……足足有一个时辰。最后,拾来一个猛子下去了好久,上来,来不及说话,大口喘着气,又下去,又是好久,上来了,手里抱着个东西,游到近处才看见,是捞渣。筏子上的人七手八脚把拾来拽了上来,把捞渣放平,捞渣早已没气了,眼睛闭着,嘴角却翘着,像是还在笑。再回头一看,鲍五爷趴在筏子上早咽气了。

筏子慢慢地划出庄子,十来个水淋淋的男人抬着筏子刚一露头,人们就呼啦地围上了。

一老一小静静地躺在筏子上,脸上的表情都十分安详,睡着了似的。那老的眉眼舒展开了,打社会子死后,庄上人没再见过他这么舒眉展眼的模样。那小的亦是非常恬静,比活着时脸上还多了点红晕。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捞渣想读书,且深得父母疼爱,于是鲍彦山为了能让捞渣上学,不惜让文化子辍学。
B.捞渣在姐姐回娘家时,到鲍五爷家借宿,为了表现他的仁义,他安慰开导鲍五爷。
C.小说用全知视角客观地描写了日常生活片段,从而使捞渣这个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
D.小说与《哦,香雪》一文风格相同,多用方言,充满乡土气息,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描写了小鲍庄在大水到来时的天气情况,暗示洪水之大,为下文捞渣的死埋下伏笔。
B.句子②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露出鲍彦山家里的对儿子朴素而深沉的爱。
C.句子③“漂开”“无遮无挡”反衬出小鲍庄格外寂静,渲染紧张的氛围,调动读者的情绪。
D.句子④详写男人下水打捞捞渣的场景,类似电影慢镜头,淋漓尽致地还原了救人的细节。
3.选文结尾写“那老的眉眼舒展开了”“那小的亦是非常恬静”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分析。
4.有人说,捞渣是《小鲍庄》这部作品表现人情美、人性美的一个高峰。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4-04-11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

杨遥

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把,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

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

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想起微信朋友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他不适合干这个。

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但是第二天一早,刚打开手机,就蹦出父亲的微信。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我便不情愿地转发了。

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

⑥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我情愿他问我要一些东西,哪怕贵些也不怕。现在他这样认真和我说话,我预感不大好。果然,父亲说:“你在外面工作,认识的人多,拉我进你的几个微信朋友群。那里面肯定有许多人需要绿色食品。”我一听头大了,怎么能把父亲拉进我的微信朋友群呢?便回绝道:“拉不进来,进这些群都要群主审核。”父亲不死心地问:“你和他们说一下不行吗?”我说:“人家都是搞文艺的。”父亲叹口气,挂了电话。拒绝了父亲,我心里有些不安,想父亲这样着急是不是缺钱?便给他微信转账发去个大红包。父亲打都没有打开,回复说他不缺钱,这些年挣的钱连他死后打发也够用了,只是想让我多帮他做宣传,多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

⑦芒种过后十多天,父亲又发来他的视频。他在锄草。这次他脱下长衫了,却换了件穿过很多年的湖蓝色半袖衫,当初那鲜亮的湖蓝早已褪去,变得发灰,像湖水被大面积污染了。

⑧父亲满脸的胡子和头发连在一起,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我很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总是让我转发他邋里邋遢的视频,便索性关掉朋友圈。

⑨一日有同学问,乡下可有绿色农产品?忽然想到有次父亲好像谈到在种什么“羊粪小米”,给他打电话。父亲的手机意外地占线,等了好长时间,才把电话打进去。我问父亲能不能买到好小米。父亲大概没有想到我问小米,有些意外,马上回答:“新米刚下来。今年咱家种的是羊粪小米,完全没污染,口感特别好。”我找到父亲的微信朋友圈,让同学们看视频,但没有告诉他们这是我的父亲。

⑩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几天过去,谷子已经冒出一截儿。然后父亲锄草、施肥,施的是羊粪肥。长出谷穗了,刚开始手指头肚那么大,慢慢变成狗尾巴草那么大。突然长出虫子了,父亲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打农药。”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刷谷穗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谷子地一眼望不到尽头。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那天帮父亲卖了五十斤小米。第二天父亲告诉我已经快递发货了。他对我说:“你认识的人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多给我介绍啊!”

⑪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我有些诧异,他这么快就和我联系?没想到他开口就说:“你介绍的米贵,熬上不好喝。”我心里咯蹬一下,赶忙说给他问一下。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听完后说:“放心,我还能让你丢脸?”几天后,西藏的朋友又打来电话,他说:“我错怪你介绍的那位卖米的大爷了,是我们这儿的水有问题。以后我就吃他家的小米。”我不清楚父亲怎样处理的,忙去问。父亲说:“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自己种的还不知道?肯定是他的水出了问题。我给他又寄了三斤小米,同时寄了三瓶矿泉水。我告诉他说你熬的米不好喝,可能是水的问题,这次你用矿泉水熬上,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父亲笑了一下:“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水土,他们那儿和咱们的水土不一样。一用矿泉水熬上,他就告诉我好喝。”我心里叹服父亲能想到这么个点子,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父亲说:“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要“我”加他微信,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帮他宣传农产品,这些情节暗示父亲有变化了,懂得了用新媒体卖农产品的便利。
B.“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没转发的主要原因是“我”推测父亲推销的农产品没有销路,转发也没用。
C.“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既写出了父亲在田间劳作时“邋里邋遢”的形象,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
D.文章写的虽是父亲推销农产品的小事,但微信朋友圈转发、快递发货等新事物的出现,却构成了社会大背景,反映了农村的新变化。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他不适合干这个”到“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形成叙事转折,这变化的背后,显示出“我”对父亲做微商的认可。
B.父亲发来的前两段视频,都展现了他在忙活农活儿的情景,但文章描写侧重点的选取有所不同,收到了“同中有异”的表达效果。
C.先写西藏的朋友怪“羊粪小米”不好喝,再写认可父亲的小米好喝,最后通过父亲的叙述交代事情的原委,这种插叙手法的运用有利于凸显父亲的形象。
D.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故事的叙述人,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又是文章中的重要人物,对父亲的形象起到重要衬托作用。
3.有人评论说本文中“父亲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新时代特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10-19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花香包

许心龙

群茹家栽种了一棵桂花树,四季桂,一年几次开花,缕缕花香,缭绕四邻,老远都能听到人和狗吸鼻翼的响声。那花瓣如碎纸机绞碎的黄金,绽放在绿叶间,很快又天女散花般铺满树下。有心的群茹早把塑料薄膜铺于树下,一粒不落地把碎黄金尽收囊中。群茹的手香,群茹的院子香,群茹的心更香。群茹把那无数的碎黄金,缝进了一个又一个的红布包,红布香包轻盈,灵动,香气幽幽。花招蝶、香诱人,就诱来了大嫂和小妹。茂盛的桂花树下就成了女人唠闲篇的最佳去处。

大嫂晃动桂花枝,朵朵桂花纷纷散落。①大嫂鼻子吸一声,说:今年的桂花一点也不香!

小妹望一眼大嫂,感到异样,兀自笑一声。小妹分明感受到了如雾如缕袅袅升腾的香气,怎么能说不香呢?于是,小妹不耐烦地说:大嫂,你又为小刚的婚事发愁了吧?

愁啥?小刚个高人俊,聪明伶俐。群茹说。

要车要彩礼要楼房,能不愁吗?大嫂望着群茹说。

群茹笑了,开导大嫂说:一切都会有的,儿媳会有的,楼房也会有的!

站在树下,群茹就少有的舒爽,浑身通泰,头脑也清水一样明澈。群茹明白时下的农村男孩找媳妇极为不容易,要小汽车要洋楼房,最终是要了父母的命!

小妹忙说:哪能有二嫂说的这么容易?不是田地里捡粒芝麻,也不是麦屯里逮只老鼠。

所以呀,群茹说,我们要让孩子有出息,走出乡村,省得让陈规陋习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大嫂望一眼群茹,说:你去年送走了阳阳,去广州读大学,可今年听说明明高考不理想呀,你咋考虑的?

小妹说:二嫂是有主见的人,听说二嫂那年差几分没考上大学,家里困难没再复读,要不然我们也成不了一家人。

群茹瞪一眼小妹,说:就你知道的清!又叹一声,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要再复读一年……往事不堪回首。大嫂,你别难过,小刚找媳妇,没钱,我们共同想办法,众人拾柴火焰高。

对,二嫂说得对!小妹说,别人能办的,我们也能办。

②大嫂俯身嗅一下手里的一簇桂花,说:香,真香。

二嫂,明明你咋考虑的?小妹瞅着群茹问道,可不能再作大嫂这样的难!

是啊,不能再为了给孩子娶个媳妇作难了,群茹边捡着几粒桂花边说,我准备让明明当兵去,到部队这个大世界长长见识。

二哥同意吗?小妹问。

他下月回来,群茹说,我给他说了我的想法。

大嫂望一眼群茹,说:这是个好出路,就不能让孩子都待在身边,没出息!

听说,兵也不好当。小妹说,指标少,想当兵的人多,还要花钱的。

城里我娘家坤哥在政府工作,找找试试吧。群茹说。

坤哥,是群茹叔伯哥,群茹结婚前还被他安排在政府大院当过保洁员呢。

只是这么多年不联系了,找他还能帮上忙吗?小妹担忧地问。

应该没问题,我们毕竟一个爷爷。群茹笑说。群茹想起了自己当保洁员时给坤哥送红薯、送花生的情景,那时坤哥都是笑盈盈地接收了,还说,我送的红薯可甜了,花生可香了。

那是当时,现在咋样了?大嫂说,人都会变的。

给他送些钱,小妹说,花钱能办成事,也是好事啊!

你二哥下月从上海回来,群茹说,他准备好了五万块钱。

中,送吧!大嫂说,比给孩子娶媳妇花五万块钱强!

这场夏季桂花开时的对话还没落音,一晃又到了深秋的桂花绽放时。

好香啊!大嫂脚没迈进院门就喊道。

这棵树上的花越开越香了。站在树下的小妹望着一树桂花说。

群茹从屋里走出来,递给二人一人一个桂花香包。

桂花香包!小妹惊喜不已。

二嫂,明明当兵,花了多少钱?小妹郑重地问。

大嫂也盯着群茹等答案。

坤哥说孩子够条件,不需要花啥钱。送的那5万块钱原封不动退了回来。群茹说,不过,我可是送了坤哥宝贝东西的。群茹神秘地眨一下眼睛。

什么宝贝东西?大嫂小妹异口同声。

群茹望一眼大嫂,又望一眼小妹,盯着她俩手里的香包,笑而不答。

桂花香包!小妹顿悟,尖叫一声。

世上珍贵的东西不多,群茹说,就像这香包,普通却真情,我一下送了坤哥十包呢。坤哥告诉我,他把香包送给了同事,他们把香包放在案头,工作起来可精神了!

有意义,小妹说,值得点赞!

明明当兵走时,我也让他带走一个,群茹说,好让他常想家,好好发展。

群茹真有心!大嫂说。

小妹左手下意识地揉着桂花香包,心里不禁一阵阵起伏,望着群茹说:二嫂鬼点子就是多。

就你的嘴利索!群茹推了小妹一下,不想把小妹推到了桂花树上。霎时,受惊的桂花树簌簌飘落起了碎黄金,散了群茹一头,散了大嫂一头,散了小妹一头。于是,墨绿的桂花树下,出现了三个金黄头发的女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盛的桂花树下就成了女人唠闲篇的最佳去处”,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引出了下文出场的人物。
B.小说中农村青年娶媳妇难、请人办事要花钱等话题给人以压迫感,也增强了小说针砭力。
C.小妹“有意义”的点赞,既是对群茹赠香包及解说的点赞,更是对明明去当兵报效祖国的点赞。
D.当年因没有条件复读改变命运的遗憾和眼下农村的现实,促使群茹下决心送次子参军磨炼。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群茹的描写少从正面着笔,多为侧面描写,如插叙其经历和大嫂、小妹的评说。
B.受制于篇幅,微小说往往人物较少、情节简单,然而以少胜多,以微观反映宏观,本篇亦如此。
C.特定场景的设置、乡村生存状态的展示、生活化的语言等,使小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D.小说借助桂花树、桂花香等意象的营造,淡化情节和人物的散文化写法让读者耳目一新。
3.“言,心声也。”(汉·扬雄《发言·问神》)“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文中四处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境。
4.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用“桂花香包”作为标题的好处。
2023-11-03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