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吉林 高二 期末 2024-01-16 32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他改变了诗的作者不受重视的趋势。
B.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都拥有勇于求真的诚意。
C.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的文化高潮——灿烂的盛唐文化。
D.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的人格可以表现在作品上,而诗人本身所唤起的印象也可能比作品更集中更明快。
B.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C.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D.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3.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       
A.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4.影响屈原伟大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条梳理。
2024-01-09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蒙古包

李娟

我家的狗跟着我妈一起,在葵花地边吃了小半年的素。丑丑最爱油麦菜,赛虎最爱胡萝卜。它俩共同所爱是鸡食,整天和鸡抢得鸡飞狗跳。真正是“鸡飞狗跳”!但鸡食有什么好吃的呢?无非是麦糠皮加玉米碴,再加点水和一和。

荒野生活,不但伙食从简,其它一切都只得将就。然而说起来,在这片葵花地上的所有农户里,我家还算是最不将就的。

当初决定种地时,想到此处离阿克哈拉村还有一百多公里,来回不便,又不放心托人照管,我妈便把整个家都搬进了荒野中。包括鸡和兔子,包括大狗丑丑和小狗赛虎。想到地边有水渠,出发时她还特意添置了十只鸭子两只鹅。结果失算了,那条渠八百年才通一次水。于是我们的鸭子和鹅整个夏天灰头土脸,毫无尊严。

她在葵花地边的空地上支起了蒙古包。丑丑睡帐外,赛虎睡帐内。一有动静,丑丑在外面狂吠震吓,赛虎在室内凶猛助威。那阵式,好像我家养了二十条狗。

若真有什么状况,丑丑绝对直冲上去拼命,赛虎躲门后继续助威。直到丑丑摆平了状况,赛虎才跑出去恶狠狠地看一眼。

所谓状况,一是发现了鹅喉羚,二是突然有人造访。

来人只会是附近种地的农人,前来商议今年用水的时间段。或讨论授粉时节集体雇佣蜜蜂事宜。或发现了新的病虫害,来递个消息,注意预防。

或是来借工具。附近所有的农户里,就我家各种工具最齐全,要盆有盆,要罐有罐,要锯子有锯子,要斧头有斧头。几乎可应付一切意外情况。

别人家呢,一卷铺盖一只锅。随时准备撤。

于是到访我们蒙古包的人,说正事之前总会啧啧称叹一番:“再打一圈围墙,你们这日子可以过到2020年。”

对了,还有人前来买鸡。我妈不卖。说:“就这几只鸡,卖了就没有了。”

对方奇怪地说:“那你养它干嘛?”

这个问题好难。我妈吱唔不能答。

总之,以上种种来客,一个星期顶多只有一拨。

这片耕地约一万多亩,被十几户人家分片承包。大家守着各自的土地,彼此间散居很远。住处大都在地底下——在地上挖个坑,盖个顶,是所谓“地窝子”。于是,在葵花还没有出芽的时节里,站在我家蒙古包前张望,天空如盖,大地四面舒展,空无一物。我家的蒙古包是这大地上唯一坚定的隆起。

随着葵花一天天抽枝发叶,日渐旺壮,我们的蒙古包便在绿色作物的海洋中随波荡漾。直到葵花长得越发浓茂喧嚣,花盘金光四射,我们的蒙古包才深深沉入海底。

其实我家头一年种地也住的是地窝子。我妈嫌它不方便,今年便斥巨资两千块钱买了这顶蒙古包。唉,我家地种得最少,灾遭得最惨,日子还过得最体面。

鸡窝紧挨着蒙古包,是我家第二体面的建筑——一只半人多高的蒙有铁丝网的木头笼子。兔舍次之,它们的笼子仅木条钉成,不过同样又大又宽敞。鸭和鹅没有笼,我妈用破烂家什围了一小块空地,它们就直接卧在地上过夜。它们穿着羽绒衣,不怕冷。

每天清晨,鲜艳的朝阳从地平线拱起,公鸡站在鸡笼顶上,庄严地打鸣。迷路的兔子便循着鸡鸣声从荒野深处往家赶。很快,鸭子们心有所感,也跟着大呼小叫嘎嘎不止。家的气息越来越清晰,兔子的脚步便越来越急切。被吵醒的我妈打着哈欠跨出家门,看到兔子们安静地卧在笼里,一个也不少,眼睛更红了。

兔子为什么会迷路呢?我妈说,因为它个儿矮,走着走着,回头就看不到家了。

若是赛虎的话,看不清远处的东西,便前肢离地站起来看,高瞻远瞩。而且还能站很久。我渴望有一天它能学会直立行走。

丑丑不会站。不过也不用站,它是条威猛高大的哈萨克牧羊犬,本来就具有身高优势。远方地平线上一点点小动静都逃不过它的眼睛。

鸡虽然也矮,但人家从来不迷路,荒野中闲庭信步,悠哉游哉。太阳西斜,光线微微有点变化,便准时回家。我觉得鸡认路才不靠什么标志,也不靠记性,人家靠的是灵感。我从来没见哪只鸡回家之前先东张西望一番。

鸭子要么一起回家,要么一起走丢。整天大惊小怪的,走到哪儿嚷嚷到哪儿,你呼我应,声势浩大。

黄昏时分,大家差不多都回家了。我妈结束了地里的活,开始忙家里的活。她端起鸡食盆走出蒙古包,鸡们欢呼着哄抢上前,在她脚下挤作一团。她放稳了鸡食盆,扣上沉重的锥形铁条罩(鲁迅所谓“狗气煞”),一边自言自语:“养鸡干什么?哼,老子不干什么,老子就为了看着高兴!”

于是鸡们便努力下蛋,以报不杀之恩。蛋煮熟了给狗们打牙祭。狗们干起保安工作来更加尽职尽责。

(节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


【注】①狗气煞,浙江方言,狗气死。

文本二:

李娟笔下的世界建立在她独特的边疆生活体验之上,那些广阔的空间、原始的生态、古老的传统,充满了生机与诗意。如果在写作中将“远方”的生活加以异域情调化的处理,或是寄诸对原始山水、风物之画面的描绘,很容易满足读者浪漫化想象,但也可能助长读者对“远方”的猎奇与消费。但李娟的文字是亲切的,即便书写着从未被描绘、被述说的地方和生活,她始终以不加掩饰的真诚,记录着自然律动与生活点滴。在讲述“远方”的时候,李娟既是一个观察记录哈萨克文化的汉族人,也是一个融入游牧生活的居住者。她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他者”,也用行旅的经历去探究“自我”。文学的审美追求与民族志叙事的伦理考量,构成了李娟作品独特的张力。

(摘编自王岫庐《“真实性”的重构:从李娟的非虚构写作及其英译谈起》)

5.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蒙古包便在绿色作物的海洋中随波荡漾”,描写了边疆生活的现实情景,展现了边地物质生活条件的恶劣。
B.“闲庭信步,优哉游哉”赋予鸡以人的动作和心态,形象地表达出鸡在寻路回家时的从容淡定,暗含作者的赞美之情。
C.文中的“我”虽然身处母亲的生活中,却一直是以旁观者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叙写,这使得艺术描写更显客观和真实。
D.文章语言清新隽永,质朴自然,为稀松琐碎的日常赋予画面感,充满诗意,蕴藏着直面艰难的勇气,拥抱生活的热情。
6.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绘制出一幅农场劳作的画面,详细地描写了作者一家耕种的过程,表现了边地人民的坚韧以及富于乐趣和尊严的生活体验。
B.材料一母亲给“鸡食盆”扣上“锥形铁条罩”的细节描写,既体现我家设施的多样,又照应了开头狗偷食的内容。
C.材料二称赞李娟通过对山水、风物之画面的描绘,满足读者浪漫化的想象,助长了读者对“远方”生活的好奇与消费。
D.材料二认为李娟既是汉族人也是融入游牧生活的居住者,这与材料一中作者的生活与当地人有异有同的情况不符。
7.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画横线句“我家还算是最不将就的”的原因。
8.文学张力可以增强作品的吸引力,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并保持阅读的愉悦感,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一是如何增强作品的文学张力的。
2024-01-09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胡亥袭位,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材料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高既雅得A幸于胡亥B又怨蒙氏C乃说D胡亥E请诈以始皇命F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决狱:狱字以两犬以言相争来指诉讼案件,决狱指判决案件。
B.符玺:玺指印章,秦以后专指天子符印;符指皇命的凭证,都是皇权的象征。
C.裨将:裨,此处读pí,本指祭祀时穿的次等礼服,引申为副的。裨将即副将。
D.敲扑:行刑用的棍杖,长的叫“敲”,短的叫“扑”,这里指严酷的刑罚。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氏兄弟受到秦始皇宠信,都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其他朝臣都不敢与他们一争高下,受宠于胡亥的赵高有罪也交给蒙毅处置。
B.赵高见到李斯,说皇帝把定太子的诏书和符玺都赐给了胡亥,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告诉天下即可,而李斯却认为这是亡国之论。
C.扶苏自杀后,蒙恬不肯就死,被囚禁起来。胡亥本想释放蒙恬,听赵高几句谗言后反而把蒙毅也囚禁了起来。
D.子婴劝谏胡亥不能杀蒙氏兄弟,认为杀掉忠臣而重用节操品行不端的入,对内会失去群臣信任,对外会消解将士的斗志。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13.赵高从哪几个方面说服李斯同意自己的阴谋,请简要说明。
2024-01-09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言怀

陆游

兰碎作香尘,竹裂成直纹,炎火炽昆冈,美玉不受焚。

孤生抱寸志,流离敢忘君。酿桂餐菊英,洁斋三沐熏,

孰云九关远,精意当彻闻。捐躯诚有地,贾勇先三军。

不然齎恨死,犹冀扬清芬。愿乞一棺地,葬近要离坟


【注】①九关:指宫阙,朝廷。②要离:春秋末吴国勇士,后世亦用以称壮烈之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碎尘犹香、竹裂纹尚直,诗人赞美它们的品格,以此表述自己的心志。
B.第六句中的“敢”意为“岂敢”,直抒胸臆,反问语气,掷地有声。
C.诗人虽然远离朝廷,但认为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应是为天下人所共知的。
D.这首五言古诗运用比兴手法,巧妙化用典故,抒怀咏志,风格质朴刚健。
15.诗人先说“捐躯诚有地”,又说“愿乞一棺地”,你如何理解这两句的联系?
2024-01-09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南海鲛人和蓝田美玉写出了诗人理想的最终幻灭。
(2)《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表明知识分子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
(3)《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
(4)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晋王将终时赐三矢于庄宗,并语重心长地叮嘱他,希望庄宗“____________”。
2024-01-09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五、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17.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B.举贤以自佐
C.子卿尚复谁为乎D.而告以成功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1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类迩而见义远                    世混浊而我独清
B.而智勇多困所溺                 为降虏蛮夷
C.蒙其赏赐                           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D.世言晋王将终也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

六、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温暖的家长里短和丰富的风土人情,游子因方言对于乡土有魂牵梦萦的眷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已成为当今“Z世代”日常社交中(      )的部分。a)在公共空间中勇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b)据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c)无论在虚拟空间和在公共空间中,(d)近八成“Z世代”都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后是一方水土的桑梓之情,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过去的(      )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了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更多人对方言的态度转变,可能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的更坚定自信和更强烈认同。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益处良多。

【注】Z世代,指新时代人群,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
19.请在文中(       )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C.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D.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谐音双关是利用字音相同、相近而字义不同的条件形成双关的一种修辞手法。具体实现音同、音近而义异的字叫谐音字。如:“万‘柿’如意”,谐音字“柿”意思为“事”;“年年有‘鱼’”,。谐音双关能让词句的表达生动有趣,让人们产生语音联想和与此相关的语义联想,激发跳跃性思维。

谐音双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在汉魏至唐宋诗歌中有大量的例子。尤其是近体诗,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维持了近体诗的对仗。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对仗。谐音双关在唐宋以来的通俗文学中也比较多见,如谜语、歇后语等都可能利用谐音双关。

当前,在网络空间,网民常用谐音双关,形成一些“谐音梗”,有些“梗”进而融入人们的口头语言。在现实社会里,谐音双关的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多样,常见于宣传活动、民俗节庆文化等语境中,受众面广。在民俗节庆文化中,常用表示具体形象的谐音字,如“牛(扭)转乾坤”等。

谐音双关的使用客观存在且不断发展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普遍。从语言文字规范的角度来看,,如有的餐厅取名“饭醉团伙”“天天要饭”等;政府部门在正式场合要慎用谐音字,如某县因其名字带“宁”便将其惠企政策宣传为“面对面,宁距离”,让人以为写了错别字;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谐音字会给尚未具备独立辨别能力的孩子带来学习困扰,影响孩子的规范书写。为了使谐音双关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的语言学习,丰富语言表达,需要加以规范和引导,让人们掌握谐音双关的特点和规律,使信息传递有效、语义生动有趣、语言格调高雅。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3.请举出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运用谐音双关的一例、并简析其好处。
2024-01-09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话题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战术动作“低姿匍匐”。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可以热烈张扬,可以迎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这是引体向上的青春。但有时青春也可以不必那么张扬,可以是潜伏的,可以是韬光养晦的,可以是踽踽独行的,这是低姿匍匐的青春。那么,什么样的青春是值得过的?

对于“值得过的青春”这一话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材料,结合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认知和理解,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文言小题
2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4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5-80.65记叙性散文  李娟文学类-双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9-130.65贾谊(前200-前168)  《过秦论》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陆游(1125-1207)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文言小题
170.65倒装句选择类
180.85一般文言实词  一般文言虚词  一词多义选择类
六、语言文字运用
19-210.65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2-230.65修辞手法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七、作文
240.4青春 使命  话题作文  梦想 追求  自我定位话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