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期末 2024-01-16 22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西洋社会那样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即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型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已’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已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围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作了生动的描攀。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已”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节选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邀请友人来访常用“阖第光临”,却无法清楚知道到底会来哪些人,这说明家庭在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界限的。
B.费孝通用“捆柴”做比喻,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团体格局”的界限是清晰的,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是相等的。
C.中国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呈现为水波纹似的同心圆,是以自己为圆心,根据血缘关系逐层向外推开的社会关系。
D.中国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从自己一圈圈推出去来构建圈子,圈子范围的伸缩由中心势力意愿决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的“十伦”作为儒家考究的人伦,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B.材料二提及“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在新时期的拓展与完善。
C.“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与传统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
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3.下列不能体现“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
5.在鲁迅的作品《故乡》中,小时候“我”和闰土一起玩乐,充满了快乐与童真;成年之后,“我”和闰土渐行渐远。“我”与闰土关系亲近,家里的东西任他挑选了拿走;而“我”与杨二嫂关系疏远,对她没什么印象,同时也看不惯她偷拿东西。请结合材料中“差序格局”的相关理论分析上述情节。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子山古冰帽

阿来

这是一片使我深感震撼的荒野。

天空低垂、地面粗犷起伏,无尽蔓延。置身其中,任何一个方向上,都卧满了花岗岩巨石。无以名状,只能形容成一群群史前巨兽。正午时分,蓝空深沉,天光降落,大地无声,岩石中夹杂的石英晶体和云母碎片反射明亮光芒,仿佛是石头们在低声交流,用一种神秘语言。石头巨兽们用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前洪荒时代生成的矿物嗓音说话。

这些石头,上千万年前,还是地下深处炽烈的岩浆,是它们向上奔突的力量使青藏高原隆起。只是它们还未突破地表,便耗尽了能量,冷凝为坚硬的物质。又过了多少万年,才裸露在了地球的表面,阅尽了地质史上的沧海桑田。今天是公元2023年8月8日12点,我弃了车,离开连接稻城县和理塘县的公路,进入这片粗砺的荒野,为了感受远超人类史的浩远时间。

才几分钟,公路就从背后消失了,人的世界就消失了。只看见这些裸露于天地之间的古老岩石,倾听它们,抚摸它们风化的表面,观察它们表面斑驳的藻类与苔藓。巨石之间,是风、雨和雪剥蚀下来的细砂与泥土。泥砂中生出浅草与灌丛。杜鹃花期已过。浅草地上,星星点点,开着颜色明亮的小花。黄色系,蓝色系,当然还有这个高度上必不可少的红景天。这些花,在百万岁级的石头面前,短暂开放,只在十天半月之间。一棵孤独的红景天,一茎老枝,顶上攒聚几朵红色小花,根却粗大,深扎在一道岩石缝隙中。它置身在岩缝中,顽强生长起码已经十好几年了。石头的生命也不是永恒的,但其经历的时间之长久,会让人将其视为永恒。而一株草从萌发到枯萎,一朵花从绽放到凋零,也就是一年四季,让人深悟生命的美丽与短暂。

其实,我来此并不为作这种简单的对比与体认,而荒野就具有如此魔幻的力量,召唤你进入,进入伟大的寂静与洪荒。

我穿行到一片洼地,中央一个安静湖泊,湖泊不断变幻颜色。阳光不强烈时,它是深碧的,如一枚蓝宝石。当它辉映阳光,就变成一枚光焰夺目的钻石了。当我走到曲折的岸线上,光学效应消失了,湖水变回了水本身的颜色。我看见湖水中铺展的杉叶藻,蛙泳的蟾蜍,半陷于泥沼的巨石。沿岸线行走,沼地松软,脚下不时微微塌陷。脚陷进去,泥水泛上来、发出咕咕声响。沼地中出现了高大的植物:茎干挺拔,叶片肥大,开着硕大黄色花朵的,高齐我胸部的水黄。更多的花平铺在水边:白色的灯芯草,紫色的柳叶菜,构成一条环湖的沼泽生物带。

离开这个湖,穿过一些巨石阵,是又一个洼地,又一个湖。大小湖泊如散布天空的星星,闪闪发光。衬着湖泊与巨石的是无边草甸。荒凉,寂静,有飞鸟,有走兽,却了无人迹。高地西北边缘,逶迤着一列山脉。山脊薄如刀刃,峰顶尖利如矛。这是典型的冰川地貌,前者叫刃脊,后者叫角峰。旷野上的巨石原来也在高处,只是它们早就在第四纪冰川的重压下破碎,脱离了山体,并被冰川裹挟,四散分离。

那些巨石,在水中的、轮廓圆润;不在水中的,也不像在山上时那样棱角锋利。它们真是被打磨过了,在水的另一种形态——厚厚的冰川中,在地质史上称为第四纪冰期的数十万年数百万年里,被日复一日地打磨过了。在此之前,它们在造山运动中隆起,身处高峭雄伟的山峰上,或者本身就是山峰。但冰川来了,厚达几公里的冰川以肉眼不可见的速度缓缓流淌,裹挟着这些岩石一起流动,翻动它们沉重的身躯,打磨它们锋利的棱角。直到一万多年或两万年前,地球变暖回春,冰川化为流水,再也带不动这些庞然大物,便将它们遗留在了这片荒原,成为古代冰川存在过的证据,名叫冰川漂砾。是的,眼前这一切地貌,都是冰川所造就。那些星罗棋布的湖泊存身的洼地,也是冰川依靠自身重力挖掘出来的。

这片充满久远时间气息的荒纡,是四川省级的自然保护区。所保护的就是这片古冰川遗迹,总面积3287平方公里。在地理学上,如此高如此广阔的冰川就不叫冰川了,而叫冰帽。我在十二年间五次来到这里,每一次到达,目的地不是南边的稻城县,就是西北方的理城县,但不管要去哪里,都要先在这里盘桓流连。

公路边,傍着那些杜鹃丛,坐在草地上,喝水,吃点干粮。接我的朋友说,这里有新去处,你肯定会感兴趣,休息一阵,我们再去参观。

我晓得中国科学院在这里建了一个天文观测站,因为这里的海拔高度,和通透干净的大气层,天文观测站,不就是体量巨大朝向天空的天文望远镜吗?当我们抵达时,眼前所见却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

进大门,顺铁梯登上瞭望台。天阴了,台上冷风刺骨,远古冰川深掘出的一个巨大洼地,冰川漂砾都被搬走了。代之而起的一座座地堡状隆起的土堆,以同样的间距整齐排列,环绕着洼地中央一座四方形的巨大平顶建筑。我问了驻站科学家一个天真的问题:这怎么能看见星星?科学家告诉我,这座前沿尖端的宇宙线观测站捕捉的是来自宇宙深处的射线与粒子,并探测它们的来源。这些地堡样的建筑一共有5216座,每一座都是一台电磁粒子探测器。另外还有1188个缪子探测器。而中央那座四方建筑占地78000平方米,也是一种阵列探测器,名字叫作水切伦科夫,所要探测与捕捉的是“宇宙中最微弱的光”。这个高海拔的观测站,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是这个领域的前沿制高点。

告别,渐行渐远;回望,这数千个地堡状的探测器最终和旷野上满布的冰川漂砾融为一体。

(摘自《稻城亚丁行记》,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来在行走中写作,第二段画线句写天空,写大地,给人以辽阔之感,同时把读者引向更广阔的精神空间。
B.作者以游踪为线,记叙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带读者认识世界、深入世界,既在文学之中,又在文学之外。
C.文章思路宏阔,纵横捭阖,不只“现在”一个维度,而是将现在和过去、未来联系在一起,具有历史意识。
D.文章具有丰富和博大的内涵,从地质学、生物学、文学等多个向度,书写生命的体验,使文章立体可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景极具特色,多处绘形绘声绘色,让人在静谧与美丽中生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B.作者将景物的亘古与短暂、粗犷与细腻进行对比描写,使读者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撼。
C.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使这篇散文变得精致而广阔。
D.文章寓情于理,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精神的提升”。
8.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9.阿来曾说:“感谢康巴大地,赐给我力量与灵感;感谢这片大地上聆听史诗与传唱史诗的人们,使我能够捕捉到庄严与朴素的美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后复入谷沈黎郡,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延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三岁,宣帝下诏以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师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薄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郡中愈治。后征霸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五凤三年,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为丞相五岁,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有改动)


注释:①同产:同母所生兄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将军霍光A秉政B大臣争权C上官桀等D与燕王谋E作乱F光既诛之
11.下列对中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同下文的“昭帝、宣帝”都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B.“五凤”与“元和十年”“元嘉草草”中的“元和”“元嘉”一样,都是古代帝王的年号。
C.“迁”在古代常用来表示官职变动,文中的“迁”与“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意思一样。
D.“建成侯”中的“侯”与“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侯”一样,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持法公允,反对施加酷刑。宣帝秉政时期,身为廷尉正的黄霸温和仁厚,数次裁决疑难案件都被一致认为判得公平。
B.黄霸用人有方,避免无谓更替。许县丞年老耳聋,名字为白的督邮想要赶他走,黄霸不同意,认为他很廉洁,还能应付官场上迎来送往的例行公事。
C.黄霸主政颍川,治为天下第一。在担任颖川太守八年的时间里,黄霸对颍川百姓施以教化,制定推行了各种利民措施,深得民心,郡中户口增加。
D.黄霸政绩突出,得到宣帝重用。由于在地方的治政成绩,汉宣帝将黄霸召入京师任职,先担任太子太傅,后迁御史大夫,最后官拜丞相,封建成侯。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
14.黄霸不同意辞退许县丞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所作,②信宿:再宿。③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④刘向:西汉经学家,宣帝时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B.颔联由眼前所见,进而铺叙。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颈联借用典故,抒发苦闷。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借典抒情,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全诗借秋而兴,意境深闳。本诗主要抒发诗人的悒郁不平,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16.杜诗和毛词《沁园春·长沙》都借“同学少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两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