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甫(712-77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7 题号:2077353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所作,②信宿:再宿。③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④刘向:西汉经学家,宣帝时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B.颔联由眼前所见,进而铺叙。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颈联借用典故,抒发苦闷。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借典抒情,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全诗借秋而兴,意境深闳。本诗主要抒发诗人的悒郁不平,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2.杜诗和毛词《沁园春·长沙》都借“同学少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两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知识点】 杜甫(712-770) 写景抒情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为韦偃双松图歌

杜甫

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

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

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

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

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著。

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

韦侯韦侯数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

重之不减锦绣段,已令拂拭光凌乱。

请公放笔为直干。

【注】①韦偃:唐代画家。②毕宏:唐代画家,善画松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两句,将韦偃放在天下的范围,并和毕宏比较,突出韦偃画松技艺的高超。
B.“绝笔”两句,以韦偃作画时刮起“长风”和观看者的表现来烘托作画现场的气氛。
C.诗人与韦偃是熟识的朋友,他拿出“不减锦绣段”的“好东绢”,请韦偃纵笔作画。
D.从全诗的内容来看,韦偃所画的《双松图》上除了有“双松”,还有须眉花白的胡僧。
2.诗中画横线的两句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2023-05-23更新 | 7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恨 别①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
C.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直接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D.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E.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2.这首诗的题目是“恨别”,诗人在诗中所写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18-04-28更新 | 7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庭闱:内舍,多指父母居住处。因用以称父母。④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试探性的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简要赏析。
2019-01-12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