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跨地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阶段练习 2024-01-17 9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家礼,是由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这“五礼”构成的完整的家庭家族礼仪系统。源远流长的中华家礼文化积淀着中国人民对于家庭文明和社会治理文明的历史智慧,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也使得我们的先人们特别重视家礼建设。

家礼是家庭或家族内部的礼仪,它以礼义、礼仪、礼制、礼俗、礼教调整着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维系着孝老敬长、敦亲睦族的家庭家族日常生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浓郁真挚的家国情怀和慎终追远的感恩意识,维护了传统社会家庭家族生活的稳定与发展。

家礼文化的功能和影响不仅仅限于家庭。因为“礼”的本质是一种“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是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辩证统一的理性自觉。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认为,儒家的礼仪文化“对家庭和社会态度做出了规定”,主要作用是“借此建立了一种旨在维持社会和国家之秩序、等级的伦理、生活规范”。在儒学的建构框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递进的逻辑体系。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是治国的根基,而治国有道,才能天下归心,四海宾服,所谓“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中华文明语境下的“家”与“国”总是呈现出“同心圆”式的关联图景,家庭礼仪文化始终是社会礼仪文化的价值之轴。从小家到大家,从家庭礼仪到社会礼制,家礼文化对全社会起着无所不在的渗透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基层制度保障,构成了中国社会数千年来爝火不息的“超稳定结构”,对乡土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要积极吸纳借鉴传统家礼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有效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魅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一是利用家礼文化涵育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礼在操作性上贴近生活,通过“自然法”“习惯法”的形式,将家庭道德观念在洒扫应对、人伦日用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渗透给家庭成员,相较于“经礼”更能体现人的“主体精神”和“意识自觉”。因而家礼在承袭家族传统、沟通家庭情感、开展家庭教育、塑造家庭价值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载体作用。

二是利用家礼文化加强社会治理。中国独特的家国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国家庭与中国社会独特的生成和作用逻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通过家庭治理来实现社会治理,并形成了一套以家礼家规、宗法制度、乡俗民约为基础的治理体系。家礼文化对于社会治理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了一家一姓道德教化的范围,而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扩展到了更加宽广的社会领域。

三是利用家礼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家礼文化作为涵养中国人家庭美德、培育中华文明的特色文化,不仅对中国人而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教育价值和治理价值,而且就世界范围而言也蕴含着丰富的传播价值和交流价值。那些反映中国家庭生活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海外热议的文化现象,正是因为讲好了中国的家庭故事,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

(摘编自葛大伟、陈延斌《传统家礼文化的地位、功能与传承价值》)

材料二:

冠礼是中华礼仪的滥觞,是我国古代的成年礼,标志着男子由少年迈入成年,在古代社会家礼文化和人生成长诸阶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根据礼书记载,先秦冠礼在宗庙进行,主持者一般为受冠者的父亲,即孟子说的:“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孟子·滕文公下》)如果父亲已经去世,则由兄长主持。加冠前,主人要通过占卜的方式确定冠日,随后邀请参加冠礼的宾客,尤其是为子弟加冠的正宾。加冠当日,主人要准备好冠礼所用的冠服器物等。加冠前,受冠者由赞冠者为其梳头、挽髻、加笄,再把头发系好,以便加冠。冠礼的主体仪式为“三加”,即由正宾依次给受冠者加缁布冠、皮弁、爵弁,每次加冠都要配以相应的服饰。加冠时,主宾要向受冠者宣读祝词,内容是勉励其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远大的人生志向。加冠后,正宾为冠者取字。同时,子弟加冠后要拜见母亲和尊长,并接受他们的教诲。

南宋佚名《家山图书》所载《三加冠图》

冠礼是中华优秀传统家礼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家文化与礼文化融合的结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虽然时代发生了变迁,但无论是冠礼的礼义内容还是其礼仪教化方式,都有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吸纳借鉴的地方。一方面,借鉴传统冠礼仪式和教化方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角色认知,培育礼仪文明素养;另一方面,承故拓新,充分挖掘传统冠礼文化中的积极内容,使之成为涵养青少年道德人格的丰厚滋养。

(摘编自陈延斌、王伟《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中华家礼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人民对于家庭文明和社会治理文明的智慧结晶,深受中华历代先民青睐。
B.材料一指出儒家从修身到平天下是一个逐层递进的体系,而作为社会礼仪文化之轴的家礼文化对全社会的作用无所不在。
C.材料一谈到家礼在塑造家庭价值等方面的载体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和材料二中说冠礼的教化方式值得深入挖掘是一致的。
D.材料二提到我国目前已从国家层面重视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要充分挖掘传统冠礼文化的全部内容,使其成为青少年道德实践的载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冠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礼是家庭家族礼仪系统中五礼之一,是中华礼仪的源头。成年礼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B.先秦时期,冠礼的举行非常隆重,不仅有固定的地点,而且要由受冠者的父亲或兄长主持,还要选择吉日。
C.冠礼进行时,正宾先会依次给受冠者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再对受冠者予以品德、志向等人生勉励。
D.加冠前,赞冠者要为受冠者做好梳头、挽髻等准备工作;加冠后,受冠者要拜见母亲和尊长并接受其教诲。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由家礼的组成谈起,然后论证其文化功能和影响,最后谈其时代价值。
B.材料二选取了传统家礼中的冠礼作为论证对象,论证其在当代的影响。
C.材料一引用布罗代尔的观点,旨在论证家礼文化的功能和影响已超出了家庭。
D.材料二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行文思路,层层递进,脉络清晰。
4.《礼记》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说:孝有三个层次,至高境界是以功显亲,光耀父母;其次是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最下等级是能够养活父母。这一观点体现了传统家礼文化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各自的论述对象“传统家礼文化”“传统冠礼”都提及了时代价值,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术(节选)

何顿

学堂设在祠堂里,之前村里没学堂。刘耀林考虑到老大十岁、老三六岁了,就决定办个学堂,既为老大、老三,也为族里的其他孩子。村里,七八岁的孩子有二十多个,虽然种田不需要文化,可等他们长大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那不遭文化人欺负?刘耀林把办学堂的想法告诉老七和老满,老七赞同道:“你咯是做了件好事呢。”

老满欢喜道:“咯事,我举双手赞成。”刘耀林说:“我打算请一个既能教国文又能教算术的先生,要让我们刘姓孩子长大后能掐会算。一个孩子的学费一学期两块大洋,你们看要得不?”老七拿起水烟袋抽口烟:“你讲了算。”老满说:“有的人家里穷得都有得裤子穿,出不起学费怎么搞?”刘耀林捋捋胡子说:“祠堂的账簿上有储备金,先为他们垫付。①至于先生的报酬,不足的,我刘耀林补贴。”老七说:“你功德无量啊。先生找好了吗?”刘耀林心里有谱,镇街上有个青年在长沙读了中学,因战火不断,社会混乱,回到家里避祸。“先生十六七岁,在长沙读的新学堂,学问新。先生住在我姨妹夫开的日杂店对面,我找他讲了,给他十块大洋一月,他蛮乐意的。”老七说:“是不是太年轻了?”刘耀林答:“那些老秀才好是好却不懂算术。他能教算术。”

先生来了。他姓刘,一张脸白白净净,一双眼睛乌亮的,尚未脱掉学生气。先一天,刘耀林在祠堂里收拾出一间窗户朝南的房子,自己贡献出一床蚊帐挂在床上,还把家里的一张桌子抬来,便于先生批改学生作业用。刘耀林亲自到村口迎接,接过先生的藤条箱,领着年轻的先生向祠堂走来。老七在祠堂前点燃一挂两千响的鞭炮,待鞭炮噼里啪啦地炸完,老七和老满等族人都嘻开大嘴拍手欢迎。②先生满脸通红,不知所措。刘耀林说:“刘先生请。”刘先生就跟着众人步入祠堂,挺直腰杆四处打量。

那天,哥哥和弟弟去祠堂读书了。刘杞荣不甘寂寞地搬着椅子当拐杖,移步到堂屋。他晓得爹不许他出门,但他倔强、勇敢地把椅子搬出门,抬脚迈出门槛,朝前移一步椅子走一步路。他感觉风刮在脸上真好。他看见鸟在树枝上飞来飞去,觉得鸟真自由。他第一次有一种对自由的渴望,下定决心道:“我要读书。”祠堂距他家只有几十米远,他拼尽全力地向祠堂移步。祠堂里正上课,他移步至祠堂外,也累了,就坐在椅子上听先生授课。年轻的刘先生正昂着头讲解《弟子规》,他念一句让孩子跟着读一句。刘杞荣耳朵好,听得真切,在门外跟着念道:“人有短,切勿揭;人有私,切莫说。”刘先生睃见门外有一张脸跟着念诵,停下来问:“门外的孩子是谁?”刘杞荣一惊,正不知如何是好。刘先生道:“你进来。”刘杞荣犹豫着。刘先生说:“进来吧孩子。”刘杞荣把椅子搬过门槛,吃力地抬起一条腿跨过门槛,跟着把另一条腿挪进去,身体也就越过门槛了。③刘先生觉得这孩子腆着个圆鼓鼓的肚子怪可怜的,问:“你是谁家的?”老三嘴快:“他是我二哥。”刘先生打量着刘杞荣,这孩子四肢健全,并无残疾,就问:“你想读书?”④刘杞荣用力地点下头。刘先生问:“人有短,切勿揭;人有私,切莫说。晓得咯是么子意思吗?”刘杞荣在门外听了先生授课,就点点头。刘先生道:“那你讲给大家听听。”刘杞荣脸红道:“人人都忌讳揭短,别个的短处,莫去揭,咯会伤了人家。对于他人的隐私,莫去宣扬。”刘先生笑:“嚯,你听懂了啊。你爹何解不让你读书?”刘杞荣不答。老三说话无遮拦,稚声道:“我爹讲他是讨债鬼。”周进元用手肘碰下老三:“莫乱讲。”他向刘先生解释:“我大姨说我二表哥有病。”

刘耀林从田里忙活回来,经过祠堂时拉刘先生上家里吃饭。刘先生走进刘家,见老大、老三、老四都坐在桌旁却不见老二,抿口酒,问:“何解冇看见老二?”刘耀林道:“他不上桌的。”刘先生问:“何解不让老二上桌?”刘耀林用筷子指着鱼:“呷鱼。”刘先生举着筷子道:“刘叔,让老二来祠堂读书吧。”刘耀林不悦:“他那鬼相样子读么子书啊。你呷菜。”刘先生可不是个好打发的青年,满脑子新思想,也就满肚子话:“人有病可以治。书要读的。古人云:‘不学无术,人之大忌。’”刘耀林扫一眼老大、老三、老四,感觉他们才是刘家的未来,不接茬道:“你呷饭。”刘先生知道自己的提议冲撞了族长,但自己是族长花钱聘来的先生,就坚持:“刘叔,你既然请我来教书,就让老二明天也来学堂吧,老二的学费我出。”肖合珍早就想跟丈夫商议这事,苦于找不到借口,此刻机会来了,马上说:“先生快莫咯么讲!咯点学费,屋里拿得出的。”刘耀林横一眼堂客,酒杯往桌上一蹴:“我还缺咯几个钱?我是看老二有得人相,才有要他读书。”刘先生的筷子都伸到鱼碗里了,又缩回说:“刘叔,我看老二不像你讲的那么差劲。你下午要他来学堂吧。”刘耀林不好再说什么了。

老二有书读了,他可以出门了,每天吃过早饭便搬把椅子,移步到学堂,他有一种来之不易的感觉,心里充满了孩子的好奇和欢喜,读书就刻苦。刘先生见他听讲的眼神很专注,一眨不眨地盯着自己,暗暗觉得自己关心他是对的,就给他鼓劲:“刘杞荣,我看你的身子骨也会好起来的。不过要锻炼,你太冇锻炼了。”刘杞荣狠劲道:“我一定锻炼。”刘先生摸摸他的头:“你是个好孩子,老师告诉你:人只有努力才有未来。你听懂了吗?”这话让内心荒芜和恐惧的刘杞荣热乎乎的,他立即答:“老师,我听懂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耀林不想让自己的后辈们吃没有文化的亏,才决定要请先生、办学堂,这一想法得到了老七、老满等族人的支持和拥护。
B.刘耀林其实早就物色好了一位年轻的兼教国文和算术的教书先生,而且和教书先生已经就薪酬问题达成了协议。
C.刘杞荣羡慕飞鸟的自由,因为对自由的渴望,所以他要读书。他对先生讲的《弟子规》内容理解透彻,让先生有了帮助他的动力。
D.刘先生是个不省事的青年,思想观念新,又有口才,最终说服了刘耀林,同意老二去读书。刘先生还认为老二的病能好起来。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通过刘耀林的语言写出他为孩子聘请老师的迫切心情,也刻画出他的善良品质。
B.句子②写年轻的刘先生面对刘耀林的亲自迎接,非常害羞,着意突出刘先生没见过大世面。
C.句子③既写出了刘杞荣走路吃力的原因,又为下文借周进元之口写他有病的情节埋下伏笔。
D.句子④属于细节描写,给了刘杞荣一个用力点头的特写镜头,写出他对于读书的强烈渴求。
8.文本第五段中,面对刘先生的不断发问,刘耀林对老二及其上学的态度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9.文章结尾刘杞荣回答得很干脆:“老师,我听懂了。”而因为前文的诸多暗示,我们对刘杞荣如此回答并不感到奇怪。请分别指出这些暗示。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章帝建初二年,夏四月,上欲封爵诸舅,马太后不听。会大旱,言事者以为不封外戚之故,有司请依旧典。太后诏曰:“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昔王氏五侯同日俱封,黄雾四塞,不闻澍雨之应。夫外戚贵盛,鲜不倾覆。故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枢机之位。吾不才,夙夜累息,常恐亏先后之法,有毛发之罪吾不释,言之不舍昼夜,而亲属犯之不止,治丧起坟,又不时觉,是吾言之不立而耳目之塞也。”固不许。帝省诏悲叹,复重请曰:“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太后诚存谦虚,奈何令臣独不加恩三舅乎?且卫尉[注]年尊,两校尉有大病,如令不讳,使臣长抱刻骨之恨。宜及吉时,不可稽留。”太后报曰:“吾反复念之,思令两善,岂徒欲获谦让之名,而使帝受不外施之嫌哉!昔窦太后欲封王皇后之兄,丞相条侯言:‘高祖约,无军功不。’今马氏无功于国,岂得与阴、郭中兴之后等邪?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且人所以愿封侯者,欲上奉祭祀,下求温饱耳。今祭祀则受太官之赐衣食则蒙御府余资斯岂不可足而必当得一县乎?吾计之孰矣,勿有疑也。夫至孝之行,安亲为上。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吾素刚急,有胸中气,不可不顺也。子之未冠,由于父母,已冠成人,则行子之志。念帝,人君也;吾以未逾三年之故,自吾家族,故得专之。若阴阳调和,边境清静,然后行子之志;吾但当含饴弄孙,不能复关政矣。”上乃止。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注]卫尉,即马廖。后面“两校尉”,即马防、马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祭祀A则受太官B之赐C衣食D则蒙御府E余资F斯岂不可G足H而必当得一县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初,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凡,凡是,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中的“凡”词义不同。
C.不讳,一指不避讳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也指死的婉辞,文中是前一个意义。
D.侯,文中是名词作动词,与“非能水也”(《荀子·劝学》)中的“水”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太后举外戚王氏家族五人同获封侯但未降祥瑞之例来反驳一些言官的不实言论,指出这些言官别有所图。
B.马太后谨遵先帝遗训,常常以此告诫自家亲属,但是仍然自觉说得不够周全,又耳目闭塞,导致他们还是多次违背制度。
C.窦太后要封王皇后之兄,被丞相条侯阻止,认为没有军功不能封侯。马太后也认为马氏无功于国,不能封爵。
D.马太后说自己性子刚急,受不得气,皇帝不应该违背母亲的心意,并强调凡事应由父母做主,皇帝只好答应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大旱,言事者以为不封外戚之故,有司请依旧典。
(2)且人所以愿封侯者,欲上奉祭祀,下求温饱耳。
14.汉章帝再次向马太后请求封爵外戚,强调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
2024-01-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跨地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玉楼春

冯延巳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

15.下列关于本词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拟人的手法,借天空云层的变化写出节气的转换。
B.三、四句写梅枝还在严寒中绽放,水波却已被春风吹皱。
C.“自是”句写面对春日里五彩缤纷的美景,词人眼花缭乱。
D.最后两句强调春天回归来之不易,要有一颗感受春光的心。
16.这是一首惜春、伤春之作,不言伤,却处处含“伤”,写得深沉蕴藉。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