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一 期末 2024-03-21 3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古代农业文明中,中国农业能够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按自然规律开展各种农事活动。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炎黄子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顺天时,量地利”,植五谷,养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逐渐形成了土地精耕细作、生活勤俭节约、经济富国足民、文化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的农耕智慧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交错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缓解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使原本“下下地”的江南变成了“上上地”的国家粮仓。

为了更好地利用季节、合理使用土地,实现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化,寻求多样生物之间的最佳生态关系,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早在东汉时期,中国的先民们就发明了稻鱼鸭共生模式。这种共生模式除了有效地利用稻田空间。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没有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只能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靠渔猎、采集和游牧为生,对自然的水只能趋利避害,消极适应。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随着金属工具的发明与应用,生产力得以发展,人们开始在江河两岸发展农业,建设村庄,建设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造福着子孙后代。

土地是农作物和禽畜生长的载体,也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农耕的首要条件就是保持土壤的肥沃。人们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选择种植不同的作物。中国在原始农业时期就非常重视农器问题,将农器视为农民生死之要、民富之具。生产工具不仅提高了生产率,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农耕文明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的实践积累。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明精粹,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关乎子孙后代的遗产,其中蕴藏的农耕文化要发扬光大。

(摘编自柏芸《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

材料二:

中华农耕文化存在于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生活之中,依托于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和百姓。中华农耕文化是传统农业生产的凝练与升华,而先民所遗留之农业遗产正是中华农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脉源泉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王朝兴衰存亡,传统农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先民由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凝练出的三才理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的提升又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彼此交织,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永续发展的中国传统农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领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哺育了各地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美美与共”的特点,延续至今,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当代表达。

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传统农业,因此我们需要依托农业遗产弘扬优秀农耕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源自农业,一贯讲求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和弘扬农业遗产中蕴含的传统农业文化,对营造全社会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氛围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我国的农业遗产是千百年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产物,它提倡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顺天时、应地利,适当运用人力引导天、地、人有机配合和协同,使农业有好收成。

目前,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农业农村部已进行了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应该进行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梳理出华南、华东、西北等几大片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遗产,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发挥它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其传承弘扬是一项长期工作,尤其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来生动地诠释和体验其精髓之所在。要以政府为主导,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秀农耕文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条文,从政策上形成导向,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障遗产地农民权益;其次,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和乡村旅游开发,让遗产地百姓收获实实在在的利益,认识到保护农业遗产与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要广泛宣传和动员,让全社会了解农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农业遗产与农耕文化互为表里,是先民万年农耕实践的智慧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摘编自卢勇《农业文化遗产与农耕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先民们在长达数千年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多样的农业生产模式,有些甚至延续至今,被当代农民们继续使用。
B.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开发历史久远,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与多元开发是中国永续传统并绚烂多彩的物质保障。
C.中华农耕文化是传统农业生产的凝练和升华,依托于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和百姓,体现在传统社会农业生产和生活中。
D.领土广阔的中国因地域的不同、文化的不同等,各地都有各自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呈现“美美与共”的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先民们拥有的“人是大自然一部分”的先进理念,让中国农业在古代农业文明中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
B.我国的农耕智慧体现在根据地形因地制宜,根据季节用地养地,根据劳动样式创制劳动工具来提高效率等多方面。
C.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都来自我国先民们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的经验、教训的理论总结。
D.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传统农业,离开农耕文化就没有了中华文明,这就体现出进一步创新性发展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第二段体现的“农业智慧”的一项是(       
A.哈尼族利用山地气候和水土资源,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寨脚梯田,并有水系贯穿
B.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以小米为主要农作物,兼顾糜黍、荞麦等,实行间作套种等方法。
C.侗族农民注重粮食和经济同发展,坚持深水养鱼、浅水栽稻、陆地养鸭的生产方式。
D.河北涉县旱作梯田农业系统中,土壤富含钾、氮中等、磷偏低,适合种植豆类、玉米等。
4.中华农业文化遗产与农耕文化有怎样的互为表里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在乡村振兴的形势下,如何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弘扬农耕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术(节选)

何顿

学堂设在祠堂里,之前村里没学堂。刘耀林考虑到老大十岁、老三六岁了,就决定办个学堂,既为老大、老三,也为族里的其他孩子。村里,七八岁的孩子有二十多个,虽然种田不需要文化,可等他们长大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那不遭文化人欺负?刘耀林把办学堂的想法告诉老七和老满,老七赞同道:“你咯是做了件好事呢。”

老满欢喜道:“咯事,我举双手赞成。”刘耀林说:“我打算请一个既能教国文又能教算术的先生,要让我们刘姓孩子长大后能掐会算。一个孩子的学费一学期两块大洋,你们看要得不?”老七拿起水烟袋抽口烟:“你讲了算。”老满说:“有的人家里穷得都有得裤子穿,出不起学费怎么搞?”刘耀林捋捋胡子说:“祠堂的账簿上有储备金,先为他们垫付。①至于先生的报酬,不足的,我刘耀林补贴。”老七说:“你功德无量啊。先生找好了吗?”刘耀林心里有谱,镇街上有个青年在长沙读了中学,因战火不断,社会混乱,回到家里避祸。“先生十六七岁,在长沙读的新学堂,学问新。先生住在我姨妹夫开的日杂店对面,我找他讲了,给他十块大洋一月,他蛮乐意的。”老七说:“是不是太年轻了?”刘耀林答:“那些老秀才好是好却不懂算术。他能教算术。”

先生来了。他姓刘,一张脸白白净净,一双眼睛乌亮的,尚未脱掉学生气。先一天,刘耀林在祠堂里收拾出一间窗户朝南的房子,自己贡献出一床蚊帐挂在床上,还把家里的一张桌子抬来,便于先生批改学生作业用。刘耀林亲自到村口迎接,接过先生的藤条箱,领着年轻的先生向祠堂走来。老七在祠堂前点燃一挂两千响的鞭炮,待鞭炮噼里啪啦地炸完,老七和老满等族人都嘻开大嘴拍手欢迎。②先生满脸通红,不知所措。刘耀林说:“刘先生请。”刘先生就跟着众人步入祠堂,挺直腰杆四处打量。

那天,哥哥和弟弟去祠堂读书了。刘杞荣不甘寂寞地搬着椅子当拐杖,移步到堂屋。他晓得爹不许他出门,但他倔强、勇敢地把椅子搬出门,抬脚迈出门槛,朝前移一步椅子走一步路。他感觉风刮在脸上真好。他看见鸟在树枝上飞来飞去,觉得鸟真自由。他第一次有一种对自由的渴望,下定决心道:“我要读书。”祠堂距他家只有几十米远,他拼尽全力地向祠堂移步。祠堂里正上课,他移步至祠堂外,也累了,就坐在椅子上听先生授课。年轻的刘先生正昂着头讲解《弟子规》,他念一句让孩子跟着读一句。刘杞荣耳朵好,听得真切,在门外跟着念道:“人有短,切勿揭;人有私,切莫说。”刘先生睃见门外有一张脸跟着念诵,停下来问:“门外的孩子是谁?”刘杞荣一惊,正不知如何是好。刘先生道:“你进来。”刘杞荣犹豫着。刘先生说:“进来吧孩子。”刘杞荣把椅子搬过门槛,吃力地抬起一条腿跨过门槛,跟着把另一条腿挪进去,身体也就越过门槛了。③刘先生觉得这孩子腆着个圆鼓鼓的肚子怪可怜的,问:“你是谁家的?”老三嘴快:“他是我二哥。”刘先生打量着刘杞荣,这孩子四肢健全,并无残疾,就问:“你想读书?”④刘杞荣用力地点下头。刘先生问:“人有短,切勿揭;人有私,切莫说。晓得咯是么子意思吗?”刘杞荣在门外听了先生授课,就点点头。刘先生道:“那你讲给大家听听。”刘杞荣脸红道:“人人都忌讳揭短,别个的短处,莫去揭,咯会伤了人家。对于他人的隐私,莫去宣扬。”刘先生笑:“嚯,你听懂了啊。你爹何解不让你读书?”刘杞荣不答。老三说话无遮拦,稚声道:“我爹讲他是讨债鬼。”周进元用手肘碰下老三:“莫乱讲。”他向刘先生解释:“我大姨说我二表哥有病。”

刘耀林从田里忙活回来,经过祠堂时拉刘先生上家里吃饭。刘先生走进刘家,见老大、老三、老四都坐在桌旁却不见老二,抿口酒,问:“何解冇看见老二?”刘耀林道:“他不上桌的。”刘先生问:“何解不让老二上桌?”刘耀林用筷子指着鱼:“呷鱼。”刘先生举着筷子道:“刘叔,让老二来祠堂读书吧。”刘耀林不悦:“他那鬼相样子读么子书啊。你呷菜。”刘先生可不是个好打发的青年,满脑子新思想,也就满肚子话:“人有病可以治。书要读的。古人云:‘不学无术,人之大忌。’”刘耀林扫一眼老大、老三、老四,感觉他们才是刘家的未来,不接茬道:“你呷饭。”刘先生知道自己的提议冲撞了族长,但自己是族长花钱聘来的先生,就坚持:“刘叔,你既然请我来教书,就让老二明天也来学堂吧,老二的学费我出。”肖合珍早就想跟丈夫商议这事,苦于找不到借口,此刻机会来了,马上说:“先生快莫咯么讲!咯点学费,屋里拿得出的。”刘耀林横一眼堂客,酒杯往桌上一蹴:“我还缺咯几个钱?我是看老二有得人相,才有要他读书。”刘先生的筷子都伸到鱼碗里了,又缩回说:“刘叔,我看老二不像你讲的那么差劲。你下午要他来学堂吧。”刘耀林不好再说什么了。

老二有书读了,他可以出门了,每天吃过早饭便搬把椅子,移步到学堂,他有一种来之不易的感觉,心里充满了孩子的好奇和欢喜,读书就刻苦。刘先生见他听讲的眼神很专注,一眨不眨地盯着自己,暗暗觉得自己关心他是对的,就给他鼓劲:“刘杞荣,我看你的身子骨也会好起来的。不过要锻炼,你太冇锻炼了。”刘杞荣狠劲道:“我一定锻炼。”刘先生摸摸他的头:“你是个好孩子,老师告诉你:人只有努力才有未来。你听懂了吗?”这话让内心荒芜和恐惧的刘杞荣热乎乎的,他立即答:“老师,我听懂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耀林不想让自己的后辈们吃没有文化的亏,才决定要请先生、办学堂,这一想法得到了老七、老满等族人的支持和拥护。
B.刘耀林其实早就物色好了一位年轻的兼教国文和算术的教书先生,而且和教书先生已经就薪酬问题达成了协议。
C.刘杞荣羡慕飞鸟的自由,因为对自由的渴望,所以他要读书。他对先生讲的《弟子规》内容理解透彻,让先生有了帮助他的动力。
D.刘先生是个不省事的青年,思想观念新,又有口才,最终说服了刘耀林,同意老二去读书。刘先生还认为老二的病能好起来。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通过刘耀林的语言写出他为孩子聘请老师的迫切心情,也刻画出他的善良品质。
B.句子②写年轻的刘先生面对刘耀林的亲自迎接,非常害羞,着意突出刘先生没见过大世面。
C.句子③既写出了刘杞荣走路吃力的原因,又为下文借周进元之口写他有病的情节埋下伏笔。
D.句子④属于细节描写,给了刘杞荣一个用力点头的特写镜头,写出他对于读书的强烈渴求。
8.文本第五段中,面对刘先生的不断发问,刘耀林对老二及其上学的态度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9.文章结尾刘杞荣回答得很干脆:“老师,我听懂了。”而因为前文的诸多暗示,我们对刘杞荣如此回答并不感到奇怪。请分别指出这些暗示。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

齐有宦者内参田鹏鸾,本蛮人也。年十四五,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所居卑末,使役苦辛,时伺闲隙,周章询请。每至文林馆,气喘汗流,问书之外,不他语。及睹古人节义之事,未尝不感激沉吟久之。后被赏遇,赐名敬宣,位至侍中开府。后主之奔青州,遣其西出,参伺动静,为周军所获。问齐主何在,绐云:“已去,计当出境。”疑其不信,殴捶服之,每折一支,辞色愈厉,竟断四体而卒。蛮夷童丱,犹能以学成忠,齐之将相,比敬宣之奴不若也。

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读《五经》者是徐邈而非许慎习赋诵者信褚诠而忽吕忱,明《史记》者,专徐、邹而废篆籀,学《汉书》者,悦应、苏而略《苍》、《雅》。不知书音是其枝叶,小学乃其宗系。

(节选自《颜氏家训》)

材料二: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劝学》)

注释:①客刺:名帖,相当于今天的名片,不过纸幅宽大。②童丱:指童子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读《五经》者A是徐邈B而非C许慎D习赋诵者E信F褚诠G而忽吕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借,与《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借”意思相同。
B.暇,空闲,与《聊斋志异•狼》“目似瞑,意暇甚”中的“暇”意思不同
C.《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小学,经学学科,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小学”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氏家训》中列举勤学的范例,朱詹、臧逢世经过不懈努力都大有作为。
B.《颜氏家训》与《劝学》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前者更注重树立“勤笃”典范。
C.《劝学》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和荀子的“性善论”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D.《劝学》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这和孔子的“思而不学则殆”有异曲同工之妙。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主之奔青州,遣其西出,参伺动静,为周军所获。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4.请结合材料一简述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归园田居(其五)

[晋]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③漉:滤,渗。④近局:近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展现了诗人回归田园后的具体生活。
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地道出了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
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16.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归园田居(其一)》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