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六次能力达标检测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11-23 7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一、二句表面上看纯属写景,实际上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B.“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风波骤起,和“五岭逶迤腾细浪”所传递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三、四句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把现实与想象、幻觉心理与天气变化,非常和谐地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
D.“准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愿望,即定要登上岳阳楼望洞庭湖的风光,去听听“水晶宫”传出的《霓裳》曲。
2.作者张孝祥是南宋豪放词派的奠基人之一,本词虽不是豪放词的经典之作,但其语言风格已有豪放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分析。

二、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3.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当地人民忘记了战败的耻辱,在侵略者的祠堂前祭祀供奉的场景。
(6)《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融入了诗人异客悲秋、病势缠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酒向来与中国文人创作有密切的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借酒感怀,寄情明月,以排解心中的苦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汉末年,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才子,他们为一个时代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发出响彻天地的呐喊。建安文学,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为后世文学之楷模。

建安时期的作品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真实地反映了动乱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抒发了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因其宏大的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深沉的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以“三曹”为代表。曹操所作辞赋俊极硬朗,慷慨悲凉,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操的诗文风格是在汉乐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的名篇《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字里行间都表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迫切希望人才都投奔到他这里,为他建立不朽功勋。整首诗极具感染力,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豪言壮语,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充斥着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再比如他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宏大,气势开阔,有胸怀宇宙之气,有大海雄奇壮阔之势,言简意赅而又气象万千,清新俊朗的风格之中难掩气势恢宏的做骨,开了一代诗风。又比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志向高远不说,积极进取的决心是永不消退的,这样的作品充满了生机,让人读罢也充满希望,这是一种独领风骚的傲骨,是俊逸永久的遒健。

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汉魏时期简约清俊的风格,他的诗赋没有鸿篇大论,也没有利用辞赋文学进行政治宣扬,就是因为热爱而热爱,所以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建安风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曹丕的弟弟曹植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为人熟知的《七步诗》写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成诗,可见曹植的文学天赋极高,虽生在王侯家,却是个纯粹的文人,所以他的文学成就最高,所作辞赋作品最多。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可见曹植的文学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建安七子”属于曹魏文化集团,他们受战乱影响投奔曹操,待生活安定了,思想解放了,文学创作就达到了新的境界,他们是建安作家集团的主力和传播者,对诗、赋的发展都做出重要贡献。受曹魏宽松的文化政策影响,他们得到重用,他们的才能得到施展。因此,曹魏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繁荣景象。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是李白有名的两句诗,可见后世对建安文学充满了仰慕和欣赏之情。建安文学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是后世文学之楷模。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文学因以“三曹”为代表,因而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成为后世文学的楷模。
B.“建安风骨”是指汉末建安时期的作品所具有的意境宏大、雄浑壮阔、慷慨深沉的风格
C.曹操所作辞赋具有俊极硬朗、慷慨悲凉的风格,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代表者,成就最高。
D.属于曹魏文化集团的“建安七子”,他们的创作因为得到曹氏父子的支持而走向辉煌。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概述背景并提出本文的观点:建安文学,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为后世文学之楷模。
B.文章主体分别从三曹、“建安七子”角度对论点加以阐述,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地论证了论点。
C.文章列举《短歌行》《龟虽寿》等作品,来阐述曹操诗歌的内容及其境界风格,让读者信服。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总提观点,中间从曹操、曹丕等角度分叙,最后总结性地重申论点。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实反映动乱时期的人民生活,抒发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是建安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
B.曹操的《短歌行》表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言辞质朴,情感真挚,充斥着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C.曹丕诗歌特点是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没有鸿篇大论,不做政治宣传,风格简约清俊。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李白对建安文学评价的诗句,是对建安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影响的肯定。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瓷碗

赵荫棠

老董自以为是保定城内的雅人。从外表看来,他那傲慢的态度及斯文的言谈,在紫河套的书铺老板和古董商人中,实在找不出第二个。

他开一个没字号的铺子,买卖古董兼旧书,他把同行们看为粗鲁无识的市侩。哼,他们懂得什么?我这管铜箫,转来转去,竟然没人敢承受,要不是我的眼光亮,早被洋人带到外国去了。他们不知道这管箫,就是苏东坡《赤壁赋》所写的那管洞箫。他把它擦得灿烂有光。关照女老板给他做个黄绢袋子,专为装他这件宝贝。他整天抚摩它,注视它,只此而已,因为他不会吹。但这有什么关系呢?他以为他的箫好比陶渊明的无弦琴,不过是修身养性的工具,无声倒比有声强。从此,他愿意废除姓名,自号铜箫馆主。

货归识家,在他得了铜箫之后,接连着又得一件宝贝——铁杖。据说这根铁杖是明末一个老教师传下来的,足足有八斤重。他从此便练起武术来,又自号铁杖老人。说他将来练成了,给国家效力,比张子房还厉害,因为博浪沙刺秦,可以自己干,就不必雇用什么大力士了。

他在醉酒之后,提起笔来,写了两个横幅:一个是铜箫馆主,挂在屋内的正面,配了一副珂罗板印的王文治的对联;另一个当然是铁杖老人了,挂在套间的门头,两边配的是翁方纲所写的对联,仿佛是真迹。

他很得意他所写的横幅,觉比翁王高明的多,写字必须有英雄气概,翁王的字太庸俗了,惟有他的字是书气兼英雄气。同行们看见他的字,只是发笑,他被气得发抖。他最佩服味禅居士,因为居士最会游戏三昧的夸奖他,并且赠给他一副对联,是:

铁杖无情担起千秋大道 铜箫有孔吹出六和阳春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味禅也。祝你长生,多多提拔真才如余者。”

一年之久,他没有再得着宝贝。他的生意便渐渐的冷落起来。所以把城外祖传的田地卖去了两三亩,来维持他们夫妇的生活。

说也奇怪,他的好运真来了,他竟然得第三件宝贝——宋瓷碗。

是在中秋节的前一晚上,被女老板嘟噜的有点发闷,提起铁杖缓缓地走到城隍庙街,猛然想张文成还欠他一元钱的旧账。他蹒跚地跨进了张家的门。张文成把他迎进屋里,说道:

董掌柜,我还欠你一块钱呢!我有一个旧碗折算给你成不成?

他点点头,接着这个碗,无思无虑的回到家中。让女老板给打了一盆水,将碗洗濯了半点钟,又用沾布把湿水擦去,就灯光底下仔细一看,唉呀一声:

宋瓷碗!

女老板放下她的活计,赶紧跑过来问道:

宋瓷碗?真的么?

真的!真的!

他很确定的回答他的女人。女老板听他讲究好大一会儿,很欢喜的说:

这可好了。真是像你所说的什么‘否极泰来’了。

夫妇俩一夜没有睡着觉,好像得了头奖一样。

第二天北京的一个古董商人到那里,老董让他一看,他说:

的确是宋瓷,给你五百块钱!

老董摇一摇头,表示不卖。第三天另一个古董商人说:

我给你一千元,你卖不卖?

他仍然摇一摇头。有这两次的估价,紫河套的空气顿时热闹起来,人们见面不谈别的,先谈宋瓷碗。各地的古董商人,闻风而至,都想来这里买点便宜货。物稀者贵,老董的宋瓷碗,既然是保定的惟一宝贝,更可以把价钱大抬高而特抬高了。抬高到什么地步,我们的老董自己也不知道。由一千到一千二,由一千二到一千三,一千四……两千元,老董只是摇头。既是宝贝,当然是无价的。

也是老董的运气好,在中国的古董商人没人再问津的时候,西洋来了一帮参观团。其中的一个,听到这个消息,特别由北京打火车到保定,去鉴赏这件宝贝。他看罢之后,向老董说着似通非通的中国话说:

我在古玩店的,北京听说,两千怨(元),几值(只)。我现在给你们四千怨。我现在给你们四千,四千怨,代(太)匮(贵)啦,有没有(是不是)?四千怨,好不好?买(卖)给我,我玩路(儿)!

女老板在旁边直给老董使眼色,但是老董照例地摇一摇头。

不买(卖)?代杀(太傻)啦!

西洋人负气走了,女老板和老董吵了一架。既是宝贝,当然是无价的。他仍然坚持他的意见。

京津的古董商人听得这个消息之后,一方面生气,一方面讥笑;觉得天地间的第一愚人是老董,第二愚人便是那个西洋鬼子。于是大家联合起来,故意给他放出水的价钱:四千五,五千,六千……一万。价钱增到一万元的时候,老董还觉得少。

紫河套的空气恢复了常态,各铺子仍然买卖着假珍珠破玛瑙,我们的老董的铺子更冷落了,城外的祖产又卖去几亩。但他自己呢,虽然有点懊丧,却仍然有几分得意,因为除铜箫和铁杖之外,把这第三件宝贝也保存住了。

这件宝贝,并不像那两件,随便让人看的,他把它密密地封在柜子里。设若晚上有一声老鼠的叫声,他都会惊心动魄的起来,围绕着柜子巡查好几个钟头。

那么,你要它有什么用处呢?味禅居士问他。

在我每年的寿诞之日,我用它吃一碗寿面。

194410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老董不仅酷爱收藏各类古玩,而且还是“古董商人中,实在找不出第二个”的“雅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B.老董对书写的“铜箫馆主”“铁杖老人”两幅字感到满意,认为自己的字除了“有英雄气概”外,书法艺术也在翁王之上。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味禅也”,既表现出了老董对别人理解自己的爱好的激动,也暗示了老董平常生活中内心寂寞的一面。
D.老董的第三件宝贝“宋瓷碗”的得来极具偶然:一个是顺便去要欠债,一个也是随手用碗抵债,可竟然演绎出了一个传奇。
8.关于文中老董坚持不卖宋瓷碗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北京来的两个古董商人的不断加价,老董不为所动的根本原因是嫌价钱太低。
B.老董感觉“既是宝贝,当然是无价的”,不卖宋瓷碗,因为它体现出的是民族文化。
C.西洋古董商将价钱出到四千元,老董照例摇头,与第二段中留住“铜箫”情节相照应。
D.在大家故意放水将价钱增高到一万元的时候,老董还是坚守自己的本心,坚持不卖。
9.小说中的老董有着与其他古董商人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小说结尾老董竟然说自己珍藏宋瓷碗只是“在我每年的寿诞之日,我用它吃一碗寿面”,出人意料但意蕴深刻,谈谈你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