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怒江州民族中学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云南 高三 一模 2024-01-18 20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显然并非所有古代重要科技领域的原创地,但通过无与伦比的消化融合能力,“中国制造”成为古代丝路上优质产品的代名词。以中国周边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为基础,从历史实境出发来反观融合后创新并高出一筹的中国发明,无疑能让我们更加贴切真实地体认先人的智慧与成就。

中国周边地区对“中国制造”的早期认识几乎只能从考古遗迹中获取。公元前6至3世纪分布于阿尔泰山北麓、形成巴泽雷克文化的游牧民,通过向周边地区卖出马匹,积蓄了来自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大量商品。墓葬所出遗物中,除一辆中国设计风格的大型四轮马车外,更引人注目的还有原产自楚地的铜镜和战国风格丝织物。这些产品有些饱含深厚的技术积累,有些展现出精致绝妙的制作工艺,还有些则涉及难以企及的奢华原料。它们通过巴泽雷克等文化中转,进一步传播到北面的米努辛斯克盆地、西面的东欧大草原等地。古罗马作家曾悲叹中国丝绸不仅吸去大量黄金,同时还助长追求奢华的社会风气。尽管各国奢侈品都使古罗马这样的消费主义帝国黄金外流,但仍不难窥见中国发明在外来珍奇中占据的独特地位。

到西汉时期,中国官营作坊生产的漆器,则通过和亲等途径大量流入匈奴,成为贵族墓葬中常见的陪葬珍宝。可见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发明,是备受近邻们青睐的车辆、铜镜、丝织品和漆器。

数百年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朝治下的首都巴格达,同唐都长安一样,万邦来朝,商旅凑集。这个文化勃兴时期的文献记载骤然增多,其中不乏盛誉中国发明的文字。生活在巴格达的文化名流贾希兹(776-869),在其《论市场监察官》中提到从各国进口的货物,其中来自中国的有“优质宝剑、丝绸、大瓷碗、纸、墨、孔雀、快马、鞍鞯、毡、肉桂、大黄”。在数量上中国商品与来自拜占庭和波斯古城伊斯法罕的货物相当,略多于印度。但后面几处的出产多为动植物、矿产甚至奴隶,唯独中国以工艺品为特色。

中亚加兹尼王朝的文人撒阿利比(961-1038)在其《珍闻谐趣之书》里提到中国时,开宗明义地对中国产品赋予极高评价:“阿拉伯人习惯把一切精美的或制作奇巧的器皿,不管真正的原产地为何地,都称为‘中国的’……在制作珍品异物方面,今天和过去一样,中国以心灵手巧、技艺精湛著称。”撒阿利比指出除精美透明的瓷器、可追溯到中国的撒马尔罕纸以外,中国人在塑像和绘画方面也拥有举世罕见的技巧。中国画家不仅要在笔下呈现出人物的神情形态,还要更加力透纸背地刻画出人物的灵魂,辨别出其笑容蕴含的究竟是嘲弄、困惑、莞尔还是惊异。

对中国制造的模仿在西亚一直在进行着,但大部分时间内,当地工匠最终收获的是叹服。波斯作家穆军默德·花德米尔(逝世于1534年)记录了赫拉特(现阿富汗西北部城市)一名在金属器皿上绘制图案的工艺大师曾数次尝试烧制中国瓷器,但经过不懈努力,他始终只能制作出形制与中国产品极为相似的器皿,但在颜色和纯净度上则仍稍逊一筹。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再列举读者容易找到的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和阿克伯《中国志》等关于中国发明的记载。从丝路实境来看,有一种认识自古一以贯之,即中国发明在西亚和中亚作家眼中,已经远远不只是瓷器、纸张、丝绸、宝剑、工艺美术等具体事物(这些器物往往并非最早出现于中国),而是对精益求精、“画龙画虎亦画骨”的工匠精神的无尽追求。抚忆往昔,这无疑是更加值得国人自豪和深思的历史遗产。

遥远的地理和心理距离容易带来认识上的偏颇。翻看中世纪阿拉伯史料,无论是在大马士革还是开罗,其市场之繁荣、古代中国未尝发展但常见于西亚的科技领域之多,昭示出人类文明发展如钻石般拥有多个切面;即便如此,中国发明在其他切面依然拥有杰出地位。

(摘编自陈巍《古丝路语境下的中国发明》)

材料二:

汉朝时,中国就开始同周边的族群进行交往,这些族群都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来源是原始的游牧和狩猎,与中国发达的农业文化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当时繁华的唐朝具有丰富的物产、先进的政治制度,世界各地的外交使节挤满了长安城,都来取经学习,将中国作为模范。在这些附属国的心中,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霸气十足的泱泱大国,这些国家主动向中国称臣,同时从中国引进各种文化以及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雕版印刷术、造纸术、制瓷技艺等等。

古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开始认为自己的文化思想是最优秀的文化思想,自己的科学技术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会把周围弹丸之地的小国家放在眼里。从事物的发展规律看,当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碰撞时,落后文化会向先进文化学习,而先进文化则不会向落后文化学习。于是,落后文化在向先进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开始走向先进,而先进文化觉得落后文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它吸取,还会对落后文化产生鄙视的心态,不断增强的自我优越意识,从而使得它们不思进取,因脚步停滞不前而衰落。

(摘编自张馨元《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既有明确的文献资料记载,也可以从考古发现中得到充分的验证。
B.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制造的车辆、铜镜、丝织品和漆器等,就先后以其精湛的工艺水平受到周边地区的喜爱追捧。
C.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此消彼长、相辅相成的,有其深刻的历史社会因素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D.两则材料都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侧重列举史料,材料二侧重理性分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形成于阿尔泰山北麓的巴泽雷克文化,在中华文明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中转作用。
B.刻画出人物的灵魂,比呈现出人物的神情形态难度更大,也更能体现中国古代匠人在技艺上精益求精的追求。
C.作者没有选用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人的记载做论据,是因为这些记载被大家所熟悉,论证力度不够。
D.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大国心态导致科技发展落后于世界。
3.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画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A.《哦,香雪》中,香雪想从旅客手中换得铅笔盒,凤娇关注旅客头上的“金圈圈”。
B.《小王子》中,小王子抱怨沙漠里有点孤独,蛇说:“在有人的地方也一样孤独。”
C.《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轻视探春:“又是庶出,她敢怎么着?”
D.《西游记》中,乌鸡国太子曾经如此评论唐朝:“你那东土虽是中原,其穷无比。”
4.材料一中,从史料记载看,中国古代科技及艺术远超其他国家的表现有哪些?
5.中国古代科技艺术等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原因有哪些?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雪还在下,白花花的牛奶还在下,下到地上就不是液体的牛奶了,是凝冻的酸奶,是提炼出的酥油,是结块的奶酪,是粘连在一起的洞隙密布的奶皮,是溶解后的曲拉。雪还在下,白花花的牛奶带着天上的芳香,不尽不绝地覆盖着草原,没有不白的地方,气度恢宏的冬天总是在告别的时段以最强劲的力量提醒人们牢牢记住它。父亲说:“记住啦,赶紧去吧,已经变成灾难啦。”这香喷喷的灾难,伴随着父亲的走家串户,很快变成了对生命的诅咒——漫长的冬天里体质很弱的牛羊开始死去。父亲心痛地看着那些冻硬的牲畜说:“只要不是病死的,我都收。”但牧人是不要钱的,并不仅仅是因为沁多草原的许多牧人都认识父亲,更是出于习惯:牲畜的冻死意味着牧人的亏欠和悲痛,怜惜来自他们对生活的谨小慎微,来自对牛羊的尊重和依靠,怎么还能卖出去呢?牛羊跟人是一个样子的,一生都在施舍,施舍奶水,施舍皮毛,施舍血肉,原本是施舍给人的,如今因为牧人的照顾不周而冻死饿死啦,再去吃掉的话就连良心也没有啦。保持良心的办法就是把它们的尸体变成另一种施舍,施舍给狼和秃鹫,施舍给雪豹、猞猁、雪貂、狐狸等食肉动物,而食肉动物吃了这些施舍的牛羊,就不会再去吃别的小动物了。牧人们不知道父亲收去后是要运到城里卖钱的,还以为他行善行到了家,要把牛羊的尸体运送到动物密集的大山里。父亲明白牧人的心思,再也不说给钱了,也不说买卖了,好像他要背着牧人偷偷地卖掉。

云散了,雪霁了,风清日朗,没见过如此亮丽的天空,天上是照耀,地上也是照耀,金光和白光交融起来,组合成一种浅蓝色的坚硬的光芒弥漫而去。唯一需要的就是把辫起的头发散开,把盘起的头发放下来,耷拉在眼前,遮住强烈的日光和雪光。牧人们行动起来,按照父亲的盼附,把冻死的牛羊用牦牛运到了可以通车的地方,然后便去放牧了。父亲骑着马回到县上,等了两天,便等来了去班玛县马可河乡出差的晋美和果果。如同父亲说的,班玛县的牧人知道钱的好处,养牛养羊就是为了出售。他们不虚此行,收了一车冻肉,就是路不好走,还费油,途中又没有加油站,要不是拦住过路的车,高价买一点,就回不来啦。父亲问:“成本算了没有?”晋美说:“算啦,班玛县的一车肉运到沁多县,能赚一千多,运到西宁的话,差不多能赚三千。”父亲说:“不少啦。”晋美说:“人家一听是沁多县的,就说你们沁多县的草场比我们大,牛羊比我们多,肉是最肥最香的,怎么还跑到我们班玛县来买肉?”父亲说:“你说实话啦?”晋美说:“果果差点说实话,我挡住啦。”父亲说:“那就对啦,说了实话,人家会瞧不起沁多县的。牧人宁肯草原超载,也不愿意卖牛卖羊,这样的事,估计班玛县的人想不到。”晋美说:“对着呢,人家的销售渠道多,还都是直接和内地人打交道。”父亲说:“以后我们恐怕少不了往那里跑。”看着雪消了许多,父亲便要果果再辛苦一趟,立马跟他走。果果说:“我瞌睡死啦。”父亲说:“你慢点开,可以开一会儿睡一会儿。”果果拍着肚子说:“那得先加油,还得吃肚子,听见了没有,打雷的声音。”父亲说:“你快去加油,完了去拉面馆,我和晋美等你。”

一路上果果开一会儿睡一会儿,第二天中午才到达堆积着牛羊肉的地方。果果跳下车,惊喜地叫了一声:“这么多?”两个人装了满满一车,还剩下一半。父亲说:“再来一趟吧。”汽车启动之后,父亲指着远处的山脉说:“往那里开。”“干什么?”“你不是藏族人吗?”果果诧异地瞪了父亲一眼。父亲说:“牧人不吃冻死饿死的牛羊,连藏獒都不吃。”“我们可以运到西宁,吃肉的都是城里人。”“原本我也这么想,现在又改变主意啦,城里人当然可以吃,但我们不能卖,我们是买卖人,一分本钱不花就去赚大钱的事不能做,要是我们一开始就投机取巧,以后肯定会有大麻烦。再说啦,要是卖掉的话,草原上狼豹的食物就少啦,活着的牛羊就要遭殃啦。”果果说:“你一会儿是买卖人,一会儿又不是,什么时候‘沁多贸易’变成动物保护组织啦?”他们把车开上了一道平缓的山梁,朝两边的沟里扔了一些牛羊,又开上另一道山梁,又扔了一些。回来再拉剩下的,又向别的更远的山梁开去。狼跟着他们,秃鹫和黑鹰跟着他们,乌鸦跟着他们,后来又看到雪豹和猞猁跟着他们,再后来又看到漂亮的火狐狸和更加漂亮的雪狐狸跟着他们,连百灵鸟也跟着他们。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雪带来的灾难使不少牛羊死去,而牧民认为是自己照顾不周导致牛羊死去的,并未怨恨自然,这是因为他们对自然有着虔诚的敬畏。
B.沁多县的牧民宁愿草原超载也不愿卖牛卖羊,这种选择既体现了他们对牛羊生命的尊重,更说明了他们民族意识的落后闭塞。
C.小说的结尾写许多动物跟随着他们的车,等待着进食,其中既有自然生态的真实,又具有盎然的诗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D.小说呈现出了一种崇高的美,让读者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可以引发读者对当今时代的反思。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什么时候‘沁多贸易’变成动物保护组织啦?”运用反问的手法写出了果果对父亲行为的强烈不满,表现了他性格执拗的特点。
B.小说人物形象在人物语言、行为中得到突显:父亲不愿晋美和果果对班玛县人说实话,但父亲最后并未卖掉收来的牛羊,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C.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多次穿插描写,既使表达方式多样,又使得情节的发展有了更多延展的空间,舒缓了叙事的节奏,有利于表达小说主题。
D.小说与沈从文的《边城》有颇多相似,如都描写了一处相对独立的地域空间,都呈现了真实质朴的人性美,都有诗化的风格。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原本我也这么想,现在又改变主意啦”,请根据原文分析为什么父亲改变了主意。
9.《雪山大地》是一部地域性很强的作品,在以上节选的文段中,作者是如何呈现这种典型的地域特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含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记曰:“舜见替瞍,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围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主臣,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征上曰:“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无为而化矣然而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若勋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各有职分,得行其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与,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进之以‘六正’,戒之以‘六邪’,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第七》)

【注】①六正:指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②六邪:指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亡国之臣、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万国咸A宁B一人C有庆D必藉忠E良F作弼G无H为而化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指使……富裕起来,“外连横而斗诸侯”中的“斗”指使……自相斗争,两者用法相同。
B.今,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与《归去米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的“今”词义不相同。
C.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时代皇帝纪年的名称,从秦始皇开始有年号。
D.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是给皇帝的奏议,具体说就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要让天下得到治理,太平无事,就需要理顺臣子与君主、儿子与父亲、妻子与丈夫这三种秩序。
B.韩非子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两个例子是齐国田氏夺取昌氏政权,宋国戴氏夺取子氏政权。
C.孔子认为,舜的父亲不能将舜当作儿子看待,舜的君主不能将舜当作臣子看待,是让天下陷入混乱,从而非常危险的事情。
D.在魏征看来,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要想使家庭和睦,就需要了解儿子;作为一国之主的国君,要想使天下平安,就需要了解臣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
(2)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
14.请概括韩非和魏征的观点,并陈述你的观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著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杂兴八首(其三)

【清】顾嗣协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被贬江陵,写了五首《放言》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②钻龟、祝蓍:古人占卜的两种方式。③周公:周成王叔父。周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外出逃难。后来周成王发现流言是假,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④王莽:汉元帝皇后之侄,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诗首联设置悬念,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赠”字强调此法乃经验之谈。
B.白诗充满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愤愤不平,并坚信自己与友人的冤情终会昭明。
C.顾诗用语浅近,如话家常,却表现出诗人思维的深刻与缜密,诗中阐释的道理颇具思辨性和开放性。
D.两首诗都以议论、说理为主,富有理趣,体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察。两首诗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富有情味,让人思而得之。
16.古诗中蕴含的人才观往往丰富而深刻,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人才观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