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一 期末 2024-01-18 27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立足点在于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有力支撑,为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提供有效路径,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不能缺位,如何做好青年与文化“两创”的结合工作至关重要。

青年工作绝不是一般的工作,而是事关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重大工作。就文化“两创”来说,哪怕成果再多,如果青年人不“感冒”、不“买账”,心里念的还是“西方的月亮圆”,那么文化“两创”就谈不上成功。

文化“两创”须从兴趣抓起,得让青年人觉得好玩、有趣。去年,谁也没想到甘肃博物馆以铜奔马为原型设计的一只“绿马”火遍了大江南北,让广大年轻人直呼“蠢萌”“魔性”,昔日的“马踏飞燕”彻底踏进了青年人的心坎。同时,三星堆博物馆的考古盲盒、河南博物院的玉佩棒棒糖也频频“出圈”。成功的秘诀在哪儿?恐怕离不开博物馆在呈现形式上的用心。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如果只是在专业文史哲圈子中“孤芳自赏”,生命力、传播力就打了折扣。文创产品虽小,但背后花的心思恐怕不小。如果一件文创产品能拉近青年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能让他们满怀兴趣地走进博物馆一探究竟,传统文化就不愁没流量。再说传播渠道,文化“两创”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自然是大势所趋,但同样是线上,为什么有的是草根创作的“爆款”,有的就算请来“大咖”操刀也少有人问津?可能就是缺了一点“青春表达”。比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电视上播出时其实反响不大,但视频上传至B站后却引发观看热潮。原因就在于有看电视习惯的青年人越来越少。但B站不一样,有多少青年人每天“长”在里面,通过一条条弹幕沉浸式体验交互传播的快乐,这应该归功于传统文化与数字化碰出了火花。

文化“两创”重在情感认同。如何让青年人从内心深处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纯说教肯定行不通,核心点或许应该放在如何讲好故事上。故事的形式可以是戏剧、影视、动漫或是游戏,但关键还得看内容。

央视的《典籍里的中国》,从第一季走到第二季,从上古之书《尚书》始,以中华典籍为线索,用“一部典籍、一个人、一段跨越时空的故事”,搭起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引领青年人打开典籍,感受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让不少观众直言“找到精神食粮”“看哭了”。一部好的文化作品,自然能担得起“精神食粮”的赞誉,因为它照亮的是青年人的精神世界,让青年流下的是感动的泪水。事实证明,能否让青年人触碰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否引发大家的精神共鸣,是检验精品创作生产的重要标准之一。成功的背后自然离不开技术的创新、视觉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对中华文化底蕴的挖掘、是对地域文化的深耕、是对内容生产的匠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进行深刻、丰富的解读,让当代青年意识到传统的、古典的很美,中国故事很美。

文化“两创”根在内心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是文化“两创”的目标,也是归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青年一代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实现自信自强,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努力的方向。假如青年一代的精神力量不来自我们脚下的文化沃土,阵地就相当于丢了,中华文脉又靠什么延续?在这一点上,一定要站在意识形态的高度有清醒认识,青年群体我们抓不住,就会被西方抓住。西方不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吗?显然不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青年人中颇有人气的漫威系列,其中美国队长的盾牌就是美国国旗的元素。更不用说西方的电影、娱乐节目,基本也都在潜移默化地推广其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乃至政治制度。如果我们不重视,消融的就是文化自信。在今年7月底举办的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山东的《儒典》展示专区、辽宁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史纲》新书发布专区等吸引了大批青年读者驻足观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兴趣,还有青年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的自信。

正如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我们只有深耕细作、久久为功,才会迎来花开漫山。

(摘编自邢宁《文化“两创”怎样“创”进青年人的心》)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是文章写作的大前提。
B.以铜奔马为原型设计的“绿马”、三星堆文创的考古盲盒、河南博物院玉佩造型的棒棒糖,都是青年人喜欢的文化创新形式。
C.相对于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底蕴、深耕地域文化、用匠心生产内容,技术的创新和视觉的冲击并非必要形式。
D.做好文化“两创”工作应抓住青年群体,让青年植根于脚下的文化沃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坚守阵地,以延续中华文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青年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冒”,心里念的是“西方的月亮圆”,可见文化“两创”工作以青年为重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同一款作品,在电视上播出观众反响平平,在B站播出却引发观看热潮,可见要想抓住青年观众,必须得通过热门网站。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有益于生产生活的观念思想,可以成为青年一代实现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源泉。
D.如果不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导青年坚守思想文化战线,将带来文化自信消融的不良后果,这是文化“两创”必须要警惕的。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画线处观点的一项是(       
A.河南卫视在出品《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2023七夕奇妙游》一系列作品后,成为青年人流量的“收割机”。
B.《如果国宝会说话》画风清奇,讲解生动有趣,是一部正宗但是不一本正经的纪录片,引来大量青年观众在B站为其点赞打气。
C.“尼山世界青年论坛”已举办了九届,传播了深厚的中华文化.为国内外青年搭建起交流互鉴、合作发展的桥梁,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D.在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山海经:中国神兽图鉴》元宇宙体验区,大批青年读者兴味盎然地戴着VR眼镜遨游于上古时期的山海世界。
4.文章是怎样阐述“文化”两创“根在内心自信”这一分论点的?请简要分析。
5.学校要开展一场“爱上文言文”的学习活动,如果你是学生会负责人,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怎样才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使其认同并爱上文言文。
2024-01-18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雨檐滴及远山木叶

魏邦荣

秋天雨夜,再读宋人欧阳修的《秋声赋》,读出不同于以往的人生况味。

欧阳修作此赋时五十三岁,已步入知天命之年。他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秋风摧折的悲凉,由草木推及被愁思困扰的人们,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并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人,而应反思自省。人要有悲天悯人之情怀,还须精进道德之修为,这或许是这篇赋胜出同类题材作品的缘由吧。

赋作中书童有几句应答,颇有意味: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星空在天,秋声在树,这不正是住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的故园吗?

关于故乡,一千个人的心里可能有一千种模样,但有一种记忆或许是相通的,那就是陪伴自己一路走来的平凡草木。

汪曾祺先生在《我的家乡》一文里写道:“我小时常凭栏看西面运河的船帆露着半截,在密密的杨柳梢头后面缓缓移动,觉得非常美。”在《香港的高楼与北京的大树》一文里感叹:“没有乔木,是不成其为故国的……北京有大树,北京才成为北京。”

我们不能轻看了那些或隐于巷陌、或偏居山野的古树,它们看似沉默无言,其实是一部部活着的历史,是一个个能与人类对话的生命地标。

我到一个地方出差或旅行,大多是要逛逛那里的古镇老街,看看古树,转转书店,尝尝小吃,听听方言,因为其间有从悠长岁月里走来的人间烟火,有当地人心中柔软的民间故事。

记得年少时读古龙的武侠小说,被一个叫“花满楼”的人物所吸引。其人自幼双目失明,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他常常临风而立,感受远山木叶传来的清香,聆听春天花朵绽放的声音,练就了“流云飞袖”“闻声辨位”的武功。我心里存着一分好奇:这个宽和善良的武功高手,为何一直要敞开着自己小楼的大门?

人到中年,走的地方多了,经历的事情多了,逐渐明白了花满楼的用意。其实,许多人有关故园的梦境里,都住着一片片远山木叶,也曾住着一个漂泊江湖的少年游侠。那扇永远敞开的大门,等待着一个随时回家的人。

前几天,一位在朋友圈很少发文晒图的友人回了趟山里老家,晒出秋雨里的细碎檐滴、高出院墙的繁茂老树,叹说一个离家许久的人,在一个平常的秋天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微信留言里有人调侃:“秋雨檐滴是个啥东东?”这“东东”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能懂,是生活在屋檐之下的人们,与大自然朴素直接的古老对话。在城市里,一些留有古旧民居的老街,也能看到这般天地人对话的细微场景。我多年前在隐逸于黄山下的宏村、坐落于重庆嘉陵江畔的磁器口,遇见过此类市井旧巷里的檐滴。

②我已是许久未听见这样的檐滴了。每年偶尔回趟老家,大都错过一场透彻的秋雨。可以遇见的,是屋后山前一片一片的枣林,枝叶在秋风里喧响,枣子在秋光中上色,等霜降来临,木叶渐次黄落。有时打开手机音乐,听一听古琴《半山听雨》,风声、雨声、树声都有了,但未必声声入耳。最能静下心的地方,还是在山里,在住着一些树的故园。

雨碎檐滴,风入松林,对于一个心中有故园的人,这些可能是最能牵动他们乡愁的风物了。

故乡香山,干旱少雨,栽活一棵树十分困难。当地人有句玩笑话:“怂鸟金贵得不行行,拉个屎也挑树枝枝。”意思是说,树干旱得不长叶子,只长刺。有一段时间,我借用“松风阁”命名自己的书房,希望家乡在摆脱贫困的同时,树木也能随之多起来,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的人们,不仅听得风吹麦浪,还能听到风入松林。

世间叫“松风阁”的地方很多。刘伯温笔下的松风阁,风格独具,令人向往:“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山风与古松,合奏出天籁之音,让人心旷神怡,恬淡寂寥,逍遥自在。当然,如此有境界的聆听者,一定是懂得树木性情的知音,是那些将山林草木视作精神故园的人。

我一直记得贺兰山里一位叫李同国的护林员。他出生于山东泰山脚下,十六岁时来到宁夏贺兰山,用大半生守护一方山林。一年春节前夕,我跟随他进贺兰山巡山。对山里树木的种类、沟岔的布局、山风的起停,他心里一清二楚。李同国说:“站在一处山岭上,望见林海,听见松涛,那种痛快无以言表。”我问他:“退休后还回泰山老家吗?”他笑说:③“我把树种在这里了,子女也长成了护林员,贺兰山就是我的家了!”

与一些匆忙离开故土的人相比,我是幸运的,在老家屋前的菜园里,有自己种下的一棵沙枣树。三十多年过去,当年的菜园已变为平地,陪伴其侧的一棵桃树,被修路工伤了筋骨,半个树身倒伏在地。这棵沙枣树,是我与父亲从另一棵树旁移植而成,如今树冠高过了院墙。父子一起植树劳动的场景,已成为我温暖的记忆。家乡推进退耕还林,草木正在绿染山川,这里栽活一棵树不再比养活个娃娃难。

曾经有人问我,“你如何看待自己走过来的人生?”,我借用左拉的一句话作答:④所谓丰盛生命,便是养个孩子,栽棵树,写本书。

6.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叹“北京有大树,北京才成为北京”的汪曾祺、古龙小说中的花满楼、写“松风阁”的刘伯温,都是作者心中懂树木意蕴的人。
B.本文描述的秋雨、树木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秋雨、树木一样,既牵动着作者的情思,又启迪着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C.文章虚实相生,时空交叠,既有对过去的缅怀,也有对现实的观照,作者用深沉的感情将诸多思绪串联了起来。
D.文章用第一人称行文,引领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去观察和思考关于人生的独特况味,给读者带来真诚自然的艺术感受。
7.对文章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书童从自然秋声中领悟到了人生的别样意味,这让作者从文学作品中找到了知己。
B.句子②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既承接了上文“檐滴”的话题,又用“许久未听见”引出了下文自己归家的经历和感受。
C.句子③借朴实的护林员的话,表明即便远离故土但种下树木就有了新的家园,强调了树木带给人的心灵皈依感。
D.句子④中作者将栽树和养育后代、撰写书籍并置,表现树木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强调它能让生命更加丰盈。
8.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有关欧阳修《秋声赋》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9.《秋雨檐滴及远山木叶》这一题目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4-01-18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事中君者,有谏争,无谄谀;事暴君者,有补削,无桥【注】拂。迫胁于乱时,居于暴国,而无所避之,则崇其美,扬其,违其恶,隐其败,言其所长,不称其所短.以为成俗。《诗》曰:“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此之谓也。恭敬而逊,听从而敏,不敢有以私决择也,不敢有以私取与也,以顺上为志,是事圣君之义也。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端志而无倾侧之心案曰是,非案曰非,是事中君之义也。调而不流,柔而不屈,宽容而不乱,晓然以至道而无不调和也,而能化易,时关纳之,是事暴君之义也。若驭朴马,若养赤子,若食馁人。故因其惧也,而改其过;因其忧也,而变其故;因其喜也,而入其道;因其怒也,而除其怨:曲得所谓焉。《书》曰:“从命而不拂,微谏而不倦,为上则明,为下则逊。”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臣道》)

材料二: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青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樽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节选自《孟子·君臣之道》)

【注】桥:通“矫”,纠正。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也A为臣B谏则不C行D言E则不听F晋泽不下G于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指处境艰难,与《赤壁赋》中“羡长江之无穷”中的“穷”词义不同。
B.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与《劝学》中“以为轮”的“”用法相同。
C.是,形容词,正确,与《琵琶行并序》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是”词性不同。
D.视,指对待、看待,与《登泰山记》中“回视日观以西峰”中的“视”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君主分为“圣君”“中君”“暴君”三类,根据不同类型的君主分别陈述了相应类型的为臣之道。
B.想要改变暴君就要注意方式方法,学会利用不同情境对其进行不同的规劝,这样就能直接把自己的意愿实现。
C.臣子离开的时候,君主把他捆绑起来,使他去的地方困顿不堪,立刻收回他的封地,这样就会使君臣相仇。
D.相较于材料一荀子的文章,材料二孟子的文章语言平易近人,简洁生动,更易于读者理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端志而无倾侧之心。
(2)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
14.两则材料都在谈论“君臣之间的相处之道”,但是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2024-01-18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何爱山喜雨韵

刘黻

梵宫默祷托炉烟,火伞愁张六月天。

雨倏随车符蚁垤,水分沃野免龟田。

已知帘影多琴暇,更与花封结饭缘。

坐听四方同润泽,庶几大有特书年。

【注】①梵宫:原指梵天的宫殿,此处指佛寺。②火伞:指太阳。③蚁垤:蚂蚁洞口的小土堆。④花封:旧时给媒婆的酬金,此处代指与稻花相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因事寄情,题目点出写诗缘由,“次”“韵”提示本诗为酬和诗,作者按何爱山诗作所用韵来写诗。
B.诗歌首联写人们因盛夏六月烈日炎炎,酷暑难当,只能去寺庙祈求神灵降雨,为写雨至设置悬念。
C.颔联写期盼已久的雨忽然下起来,流淌在大片的沃土上,润泽了田地使其免于龟裂。
D.诗歌记述了祈雨、雨至、赏雨的全过程,并多角度描写雨至,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16.诗歌最后两联中的细节描写传神,展现了一个心系旱情的诗人形象,请任选其中一联加以分析。
2024-01-18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