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云南 高一 期末 2024-01-21 16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你们来信常追问我:美是否纯粹是客观的或主观的?我曾经强调过这样从抽象概念出发来对本质下定义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要解决问题,就要从具体情况出发,而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况是极其复杂的。现在就从节奏感这一方面来谈一谈。

节奏是音乐、舞蹈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通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像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做节奏感。

为着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里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则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

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的传达媒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

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和不同调质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所以过去美学家们把建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一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要有“起承转合”,这也是一种节奏。

现在再来回答开头时所提的那个问题。首先,美确实要有一个客观对象,要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美人的客观存在。其次,审美也确要有一个主体,美是价值,就离不开评价者和欣赏者。如果这种美人处在空无一人的大沙漠里,或一片漆黑的黑夜里,她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能产生什么美感呢?凭什么能说她美呢?就是在闹市大白天里,千千万万人都看到她,都感到她同样美吗?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材料二:

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柳宗元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这就是,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彰”,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就是后来王阳明说的“我的心灵”与“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也就是后来王夫之说的“吾心”与“大化”的“相值而相取”。对于柳宗元的这个命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棵树是客观的,那么这棵树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里的错误是在于把“象”与“物”混淆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象”,西方艺术家喜欢称之为“形式”,中国古代艺术家则常常称之为“物色”或“景色”。在审美活动中,“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在审美观赏者面前,“象”浮现出来了。一座山,它作为“物”,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象”不能离开观赏者。“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

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他说:“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

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按照他们的常识,美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是不会变化的。其实这种常识也是片面的。泰山的日出,它作为“物”,对每个观赏者都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观赏者,老人与小孩,诗人与音乐家,他们所看到的泰山日出的景象,往往很不相同。所以赫拉克利特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费尔巴哈说:“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太阳。”卡西尔说:“如果我们说,两个画家在画‘相同的’景色,那就是在非常不适当地描述我们的审美经验。”

(摘编自叶朗《美学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奏不仅见于音乐、舞蹈、建筑、文艺作品等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
B.人的审美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是人与自然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
C.“物”是实在世界,“象”是知觉世界,有“见”的活动,“物”方能为“象”。
D.美对不同人而言是不一样的,比如泰山日出,不同的观赏者所看到的都不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决问题,要从具体情况出发,不能形而上学地从抽象概念出发来对本质下定义。
B.在审美中,要使人感到愉快,就要使审美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
C.人有意识地使自然景物从实在物变成“意象”,才能够使自然景物成为审美对象。
D.审美活动中,既要关注“象”,也要关注“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A.美是一种客观自在的规律或理念,审美的高下之分就在于对这个理念的把握程度。
B.美的事物之为美,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美的品质。
C.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D.狗眼里的狗是美的,牛眼里的牛是美的,驴眼里的驴是美的,猪眼里的猪是美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审美中的“主观与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4-02-0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谷糊

蒋冬青

妈妈说:①“六谷(玉米)糊沾有神气,是穷人的粮。”

你不信?去问问膘肥体壮的战马“黑旋风”——

五六岁那会儿,妈妈带我去做观音会。那时穷,席上没有肉,全是各家各户凑的山粉、山茅、六谷子做的菜。现在只记得有一大脸盆六谷糊,甜甜的,乳糯糯的,我特别喜欢吃,常常吃得肚子像葫芦。

这就沾上神气了。妈妈讲,观音娘娘最心疼穷人,让江心洲长出了六谷子,不让穷人饿死。

回来的路上,妈妈放火烧掉地里的杂草,要种六谷子了。火光映红了江面上的白帆。

新中国成立前,江心洲因为还有六谷糊吃,常常有江南江北逃荒的人来要饭。

一天,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对我妈妈说她不是要饭的,是给人做针线活儿的,只要给口六谷糊吃就行。妈妈看她和善端庄的样子,把她请进屋里,用大海碗装了一大碗六谷糊,让她慢慢吃。妈妈讲:“你先在我家住下。没有好的,六谷糊管你吃饱。回头我帮你一家一户地问,问好了活儿你再去做。”

她的针线活儿果然不错,会缝补,还会给小孩儿做新衣。妈妈替她对人家说,除管六谷糊以外,还应每天付点儿工钱,随便给。那时候,江心洲的土地属于县教育部门、江心洲的住户都是它的佃户。因为农活儿多,许多人家都请她做针线活儿。她除了天天能吃到六谷糊,还挣了些工钱。

她睡在我家,晚上给我和妹妹每人都缝了新衣。②妈妈要付她工钱,她说什么也不要。于是,妈妈让我认她做大姨。

半年后,大姨被家里人接回去了。临走的时候,她瞒着妈把挣的工钱扣在碗里留下了,还对妈妈千恩万谢。妈妈说:“要谢,你就谢六谷糊。”

1949年秋天,解放军渡江南下。太阳照在晚秋的六谷秆上,六谷散发着清香。

“妹子……”有人叫妈。

妈转头一看,把手中掰六谷子的篮子扔在地头,去迎接大姨。

大姨身穿军装,打着绑腿,腰束皮带,挂着手枪,好不威武。她把战马的缰绳递给我,自己跨过田塍,扶起篮子,一根根地捡拾撒在地头的六谷棒子。

“她大姨呀,你是解放军啦,不是做针线活儿的?”妈边说边马前马后地相起马来,“这马,咋这么瘦?皮包骨头!哎哟哟,背上的肉都烂了!畜生通人性。马呀马,这疼痛要多大忍劲儿啊!”

这是一匹黑色的战马,虽然伤痕累累,但它仍挺胸昂首,不屈地瞪着双眼。

“这马叫‘黑旋风’,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中一路驮炮,走到了这里。它的故事,我回头告诉你。”大姨走到马前,爱怜地抚摸着它的鬃毛,说,“妹子,你过去对我说六谷糊沾着神气,这马就交给你了,用六谷糊把我们这大功臣调养好吧。”

“我就说吧,你不是一般人。”妈弯腰在地头拔起一大把车前草,在水沟里洗去泥土,用嘴一口一口地嚼烂,敷到马的伤口上,又脱下自己的褂子,扎好,说道,“没问题,明年交给你膘肥体壮的‘黑旋风’!”

大姨夸妈是烧荒的火,在她面前就没有荒芜和颓废。

“谁也想不到你是大军渡江的侦察兵!”妈妈高兴坏了。大姨说妈妈掩护了她的行动,是渡江战役的功臣。妈妈同大姨絮絮叨叨地说了一个晚上,说得最多的是大黑马的故事。妈妈被大黑马的故事感动了,向大姨隐瞒了家里的困境。

1948年和1949年接连两年长江发大水,江心洲的人家只收了一些晚秋玉米,顿顿半是野菜半是糊糊地艰难度日。

妹妹出世时,妈妈产后虚弱,奶水不够,妹妹日夜啼哭。那时候,红糖买不到,只能给妹妹喂开水。喂多了,妹妹就呕吐。③妹妹一天天变得瘦弱,身上长了一层黑色的绒毛,哭声像小猫一样。

妈妈说:“孩子要调养!晚秋收了百来斤六谷子,全留给孩子吃。大人吃山茅白萝卜。”妈妈用筛罗筛下六谷子细粉,煮成稠度适中的六谷糊,用小勺子慢慢地喂妹妹。

这当口儿,“黑旋风”来了。妈妈说:“女儿和马都是我的心头肉,都要调养好。”

“他爸,趁着天晴,把六谷秆砍倒晒干,做马冬天的粗饲料吧。芦柴棚透风,立冬之前给马做一间土墼屋,用茅草盖得厚厚的。”

“吱呀,吱呀……。”每天晚上,安顿好我和妹妹,妈妈就推石磨,磨六谷粉;天不亮,又掌灯煮六谷糊,满满一盆,分给妹妹和马吃。

妈妈挖草药给马敷伤口,经常给马洗澡、刷毛,还让我牵着它,到江边吃最嫩的草……

三九隆冬。妈妈和爸合计,马越冬的粗饲料——六谷子,大姨从县里派人送来了二百斤,精打细算,也差不多够。问题是,马的伤口长得太慢,体膘恢复得不快,怎么办呢?

家里还有“鸡屁股银行”,有三只老母鸡、两只鸭。爸爸决定全部宰杀,让妈妈吃了催奶,一半给女儿喝,一半拌六谷糊给马吃。

鸡鸭吃完了,又拿什么催奶呢?

妈妈和爸爸就到沟渠里捉鱼。如果捉不到鱼,就摸螺蛳、河蚌,要不就挖田鼠,挖青蛙,挖蛇……妈妈什么都忍着吃,只要能出奶。

妈妈说:“它曾被日本鬼子俘获过。鬼子要它跪下身子驮炮,它竖起前蹄昂首咆哮,宁死不跪。后来,它挣脱缰绳,跑回了八路军驻地。在辽沈战役中,另一匹战马落到国民党军队手里,敌人要枪杀它吃肉,黑马奋蹄冲入敌阵,踏伤敌人,救回了战友。”

妈妈说:“我们要让它重振雄风!”

漫长的冬天过去了,“黑旋风”已经被妈妈调养得膘肥体壮。这天早晨,东边出现了火烧云,朝霞好像燃烧的火焰,④似乎是妈妈在烧荒。我们将“黑旋风”交给了大姨。大姨抚摸着马鬃毛,赞不绝口,继而翻身上马。“黑旋风”一声长鸣,奔腾而去。我们一家人欣喜地看着它在“火焰”中扬蹄飞奔……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江心洲是一个物阜民丰的地方,在其他地方遭受灾害,闹饥荒时,江心洲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B.妈妈给“她”一大碗六谷糊,帮“她”一家一户地问活儿,表现出妈妈热情善良的美好品质。
C.妈妈不仅掩护了大姨的行动,还把大黑马养得膘肥体壮,所以大姨夸妈妈是渡江战役的功臣。
D.我们一家子省吃俭用,凭己之力全力调养大黑马,在精心呵护下,终使大黑马重振往日雄风。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写六谷糊沾有神气,这样写既写出六谷糊具有传奇色彩,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句子②写“她”说什么也不要妈妈的工钱,这为后文交代“她”是侦察兵的身份埋下伏笔。
C.句子③写妹妹瘦弱不堪,哭声像小猫一样,是为了反衬“黑旋风”被我们家养得膘肥体壮。
D.句子④中的“烧荒”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朝霞像火焰一般,同时也烘托了妈妈的形象。
8.小说是如何塑造“妈妈”这个人物的?请简要分析。
9.小说以“六谷糊”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1-1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氏之先为常山真定人,公父武康公事太宗皇帝,公少以父任为西头供奉官。至道二年,遣五将讨李继迁,公从武康公出铁门,先锋,杀敌甚众。军至乌白池,诸将失期,不得进,公告其父曰:归师过险,争必乱。乃以兵前守隘,号其军曰:乱行者斩!由是士卒无敢先后,虽武康公亦为之按辔。追兵望其军整,不敢近。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子矣。后以御前忠佐为军头巡检。邢洺男子张洪霸聚盗二州间,历年,吏不能捕。公以毡车载勇士为妇人服,盛饰诱之邯郸道中,贼党争前邀劫,遂皆就擒,由是知名。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乃罢公枢密。言者不已,即以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既而,孔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公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亡一直臣。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庆历二年,契丹聚兵幽、涿,遣使者有所求,自河以北皆警,乃拜公保静军节度使,知澶州。公治其军,无挠其私,亦不贷其过,居顷之,士皆可用。契丹使人觇其军,或劝公执而戮之,公曰:吾军整而和,使觇者得吾实以归,是屈人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号令简明,进退坐作,肃然无声,乃下令曰: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契丹闻之震恐。会复议和,兵解,徙知陈州。自宝元、庆历之间,元昊叛河西,兵出久无功,士大夫争进计策,多所改作。公笑曰:奈何纷纷?兵法不如是也。使士知畏爱,而怯者勇,勇者不骄。以吾可胜,因敌而胜之耳,岂多言哉!其在枢密院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其在外,则遣中贵人诏问,其言多见施用。公是时,屹然为中国钜人、名将,虽未尝躬矢石,攻坚摧敌,而恩信已足抚士卒,名声已足动四夷。公年七十有余,以疾薨于家。其遗言曰:臣有俸禄,足以具死事,不敢复累朝廷,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赙赠。天子恻然,其志,以黄金百两、白金三千两赐其家,固辞,不许。明年,有诏史臣刻其墓碑,谥曰武恭。

(摘编自欧阳修《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恭王公神道碑铭》)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亦尝自A请B临边C不许D凡E大谋F议G必H以咨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意为担任,与“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中的“为”字意思不同。
B.枢密院,古代管理军国要政的国务机构之一,始于唐朝,止于明朝。
C.于,意为:在,与《师说》“不拘于时”中的“于”字意思不同。
D.哀,为……而哀伤,与《陈涉世家》“死国可乎”中的“死”字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恭公随武康公出征,担任先锋,军队到达乌白池,诸将领耽误了行军日期,不能前进,武恭公担心军中会生混乱,就率军守住关隘,奏请武康公发号:“乱行者斩”的施令。
B.邢洺男子张洪霸在两州之间聚众为盗,历经多年,府吏都不能抓到他。武恭公用毛毡篷的车子载着穿着女子衣服的勇士们,在邯郸的道路上引诱贼人,一举将其党羽抓获。
C.契丹派人窥探武恭公的军队,被发现了,有人劝武恭公抓住窥探的人并且杀了他,武恭公却认为,我军整肃和睦,让窥探的人了解我军的实情再回去,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D.武恭公因疾离世,留下遗言,希望朝廷不要派使者来护丧,也不要厚赏。皇上很伤心,赏赐武恭公家人,但家人坚决推辞。第二年,皇帝下诏为他雕刻墓碑,并赐谥号武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士卒无敢先后,虽武康公亦为之按辔。
(2)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
14.为什么士大夫们都佩服武恭公有度量?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2024-01-2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关

杜荀鹤

此去青云莫更疑,出人才行足人知。

况当朝野搜贤日,正是孤寒取士时。

仙岛烟霞通鹤信,早春雷雨与龙期。

我今不得同君去,两鬓霜欺桂一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诗歌的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入关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B.诗人希望友人不要怀疑自己,好友出众的才华和品行会为人所知。
C.朝廷搜罗贤才之日,便是出身低微、孤高耿介之人考取功名之时。
D.尾联既表现了诗人对自身的感伤,也交代了不能同去应考的原因。
16.诗歌颈联写景,与其他各联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有什么作用?
2024-02-0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记载:在戊申日月底的这一天,五更的时候,“_______________”,等待日出。“_______________”。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
(2)古人常借流水来抒情。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情比作流水,表现内心愁情无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一句借流水,抒发万事一去不复返的感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_________”一句写江水流去,抒发豪情,奠定诗歌情感基调。
(3)“江”“月”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同时写到了江与月。
2024-01-2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往往是 ①     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那么,(甲)?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乙)。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不但这种方式难以长期坚持,而且会造成身体健康,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就会恢复以前的体重,        ④      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丙),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或成语。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1-2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枕儿,凭着窗沿,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的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处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看守着”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024-01-2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跟着前人脚步走的人,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也有人说,跟着前人脚步走的人,才不会误入歧途。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1-14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作家作品
2
阅读与鉴赏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朱光潜(1897-1986)  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赠友送别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94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关联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1-220.65修辞手法  标点符号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