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江苏 高二 阶段练习 2024-01-21 7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书》的名称从《尚书》来,是班固定的。他说唐、虞、三代当时都有记载,颂述功德:汉朝却到了第六代才有司马迁的《史记》。而《史记》是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尽后头,并且将尧的后裔的汉和秦、项放在相等的地位,这实在不足以推尊本朝。况《史记》只到武帝而止,也没有成段落似的。他所以断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作纪、表、志、传凡百篇,称为《汉书》。班固著《汉书》,虽然根据父亲的评论,修正了《史记》的缺失,但断代的主张,却是他的创见。他这样一面保存了文献,一面贯彻了发扬本朝功德的趣旨。所以后来的正史都以他的书为范本,名称也多叫做。他这个创见,影响是极大的。他的书所包举的,比《史记》更为广大: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尽在其中。

书里没有世家一体,本于班彪《后传》。汉代封建制度,实际上已不存在;无所谓侯国,也就无所谓世家。这一体的并入列传,也是自然之势。至于改,只是避免与《汉书》的字相重,无关得失。但增加了《艺文志》,叙述古代学术源流,记载皇家藏书目录,所关却就大了。《艺文志》的底本是刘歆的《七略》。刘向、刘歆父子都曾奉诏校读皇家藏书:他们开始分别源流,编订目录,使那些中秘书渐得流传于世,功劳是很大的。他们的原著都已不存,但《艺文志》还保留着刘歆《七略》的大部分。这是后来目录学家的宝典。原来秦火之后,直到成帝时,书籍才渐渐出现:成帝诏求遗书于天下,这些书便多聚在皇家。刘氏父子所以能有那样大的贡献,班固所以想到在《汉书》里增立《艺文志》,都是时代使然。司马迁便没有这样好运气。

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论衡》。他说班氏父子文义浃备,纪事详瞻,观者以为胜于《史记》。王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史记》的传习者却甚少。这反映着那时期崇尚骈文的风气。唐以后,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明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史记》差不多要驾乎《汉书》之上了。

晋代张辅,独不好《汉书》。他说: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的优劣,多以固为胜,但是司马迁叙三千年事,只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却有八十万言。烦省相差如此之远,班固那里赶得上司马迁呢!刘知几《史通》却以为《史记》虽叙三千年事,详备的也只汉兴七十多年,前省后烦,未能折中:若教他作《汉书》,恐怕比班固还要烦些。刘知几左袒班固,不无过甚其辞。平心而论,《汉书》确比《史记》繁些。《史记》是通史,虽然意在尊汉,不妨详近略远,但叙汉事到底不能太详:司马迁是知道折中的。《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繁了,这是一。《汉书》载别人文字也比《史记》多,这是二。《汉书》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这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范晔《后汉书·班固传赞》说班固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这是不错的。

宋代郑樵在《通志总序》里抨击班固,几乎说得他不值一钱。他注重会通,以为历史是联贯的,要明白因革损益的轨迹,非会通不可。通史好在能见其全,能见其大。他称赞《史记》,说是六经之后,惟有此作。他说班固断汉为书,古今间隔,因革不明,失了会通之道,真只算是片段罢了。其实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刘、郑都不免一偏之见。

《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露,《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明茅坤说《汉书》以矩蠖胜,清章学诚说班氏守绳墨班氏体方用智,都是这个意思。晋傅玄评班固,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折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这些只关识见高低,不见性情偏正,和司马迁《游侠》《货殖》两传蕴含着无穷的身世之痛的不能相比,所以还无碍其为客观的。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材料二:

《史记》与《汉书》中列传内容的比较:


《史记》《汉书》
1、刘知几《史通》: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2、太史公自序/叙传:个人身世、撰作动机、写作经过等。
3、太史公曰/赞曰:传末都附有个人的评论。
标准:不拘社会之阶级、贤与不肖,只限对社会有影响力者
例:刺客、侠客、滑稽等列传。
西汉人臣之传记
加入外戚、皇后、宗室
删去刺客、侠客、滑稽
史记:重视对历史发展有影响力的人物→全面的社会史
汉书:重视上层有影响力的人物→帝王史
体例、编次、传目自由,例:《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体例严谨,突出名礼:以人物名称为传目,列外族传于诸大臣传后,置《王莽传》于最末。
史记:体例是根据历史发展之变化来展开。
汉书:重视严格体例,遵守儒家正统思想,将贰臣贬于最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所著《汉书》采用断代主张的创见影响极大,后来的正史皆以《汉书》为范本。
B.《七略》的大部分得以保存在《艺文志》中,是因为“志”与《史记》中“书”体例类。
C.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崇尚骈文的风气使《汉书》在一段时间内为一般文士所偏爱。
D.张辅和郑樵都认为《史记》更胜一筹,前者认为更加简省,后者则认为更注重会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认为,就史论史,《汉书》也许比《史记》更客观、合体,但综合来看,两者异曲同工,并称良史。
B.材料一分析了《汉书》繁于《史记》的原因,然后用范晔的评价“赡而不秽,详而有体”来佐证晋代张辅的观点。
C.对于“列传”内容的比较,《史记》重社会各阶层、重表现历史发展之脉络,《汉书》重上层社会、重体例之严谨。
D.两则材料都涉及两部史书的体例,不同的是材料一侧重阐述体例的演变,材料二侧重对“列传”体例的异同分析。
3.下面的评价中,褒《史记》贬《汉书》的一项是(     
A.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
B.《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C.班固浮华之士,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D.迁之于固,如龙之于猪,奈何诸史弃迁而用固。
4.材料一中历史上的班、马优劣论从哪些方面将《史记》和《汉书》进行了比较?试简要概括。
5.材料一认为“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请结合《屈原贾生列传》谈谈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抒发感慨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徘徊

丁玲

地要不要献出去呢?吃过饭,妇女主任董桂花到顾家去了。李之祥觉得浑身发软,他答应替他大伯收麻的,也懒得去了。躺着又感到发慌,他便踱到巷头上,那边树荫底下蹲得有几个人,看杀猪。李之祥走过去,他们笑着问:割一斤回家吃饺子吧,比集上便宜,一百六一斤呢。李之祥也只淡淡的问:生病了?”“没有,好猪肉。”“谁家的?大伏天杀什么猪,要是一天卖不尽不坏了?大家却不答应他。隔半天,里面那个叫王有才的后生才说:是咱哥的。咱哥听人说要共产了,他就这么口猪,也舍得杀了。他说一年四季没吃到什么肉,大家都尝尝腥味儿吧。这倒把大家都说笑了。大家说:村子上论有钱人,要轮到你哥可早呢,真是着的什么急!也有人说:你哥真小气,就是失了你们一只猪,也没关系。村上就这二百多户人,不是大伯子就是小叔子,还请不得客?……

李之祥也忘了问这群人为啥不下地去,自己又走开了。在大街上碰到了李昌,李昌的兴致仍旧很好,他喊:大哥,没下地去?今晚还开贫农会呀!你早些来啊!”“嗯。李之祥懒懒的答应。大哥,得起劲的闹,这是咱们穷人翻身的时候。你别信那些鬼话,说共产党在不长,……李昌走开了,说:害怕可翻不了身,晚上早些开会去吧,换换你那脑筋。李之祥也不愿再说了,心里想:唉,咱也想换换脑筋嘛,只是摸不开啦,咱们是翻不了身的。唉,你们翻了身,可要站得稳呀,别再翻过来才好。

大伯一家人都收麻去了,女人们也不知到哪里去了,门上只剩一把锁。同院子的人惊诧的问:李大哥,你病了?看你脸色白的!

他退回来的时候,又串到了他姑丈家里。姑丈是个干瘪的老头子,刚泥完了屋顶,从房上爬下来,一身都是土。看见内侄来了,张开两只手,赶忙朝里让,一边说道:怎么,今儿闲下了?咱这屋一年拾掇的钱可不少,太破了。前一晌那一场雨,漏得够瞧,院子里下大雨,屋子里就下小雨,院子里不下了,屋子里还在滴滴答答下不完。咱老早想搬个家,拿拾掇的钱添做房租,保险要住得宽敞些。只是,唉,别看你姑丈人老了,面皮可薄呢,开不出口嘛。这房子也是殿魁叔爷的,几十年种着人家的地,又是一家子,如今人家也在走黑运,墙倒众人推,咱不来这样事。哈哈,屋里坐吧,看你姑妈穷忙些什么。他自己走进屋,在瓢里含了一口水,喷在手上,两手连连的搓着,洗掉了一半泥,剩下的便擦在他旧蓝布背心上了。

这个在四十多年前曾被人叫做糯米人儿的侯忠全,现在已经干巴成一个陈荞面窝窝了,只有那两颗骨碌碌转着的闪亮的眼睛,还没有改变旧形。

侯忠全的女人也笑着走下炕来:唉,一年到头就忙着这点穷活,缝不完的破破烂烂。她抱着一堆分不清颜色的破布,塞在炕头上,又接下去说:你媳妇如今算有出息,东跑西跑忙的才是正经事呢。

侯忠全的女人,他姑母,昨晚害怕老头子,没有去开会,心里却老惦念着,她问道:

昨晚你媳妇开会去了,你去了么?讲了些什么来?说又要闹清算,要把地均匀,谁种着的就归谁,真有这么回好事?老头子却忙着说:唉,一个妇道人家,老也老了,还爱打听,咱说这就不关你的事。还吵着要去开会,也不管自个听不听得懂,顶不顶事。还是守点本分,少管闲事吧。

李之祥也赶忙答道:咱们家那个简直是封了王啦,好像她真能干个什么的。咱也摸不清,还是让去,还是不让。姑爹,你老人家说说,如今这会的事,到底会怎么样?村上人的话,各式各样,可多着啦。李之祥觉得找到了一个可以商量的人,心里顿时觉得轻松了一点。

你问咱么,老头子摸了摸那几根短胡子,把眼朝两人脸上扫了一下,却笑了起来:哈,不行了,咱这个脑子不时兴了。如今是新世界,新世界有新的办法,哪一桩不为穷人打算?不过——唉,咱这一辈子就算毬了,哈……你还是随着你媳妇吧,她是个能干人;如今是男女平等,哈……

这就叫做问路问到瞎子头上来了。村子上谁还不知道你姑爹,把侯殿魁的一亩半地又退给人家了?嗯,树叶子落下来都怕打死人的,有啥好说的嘛,嗯!平日拗不过老头子的姑母,今天就在侄儿面前,发起牢骚来。

李之祥听着这两个老人,这个这么一说,那个又那么一说,心里又做难起来。他想起侯忠全这老头的困执,想起村上人对他的不同情,都骂他是死人,一点人气也没有,他便告诉他说,村上人讲,他若是肯出头的话,侯殿魁准得赔他十亩地和一所房子。

老婆便附和着答应,嗯,可不是,嗯,嗯。她还用眼睛在老头脸上搜索,想在那里找出一点仇恨,或者一点记忆也好。可是她失望了,老头子一点表情也没有。

李之祥无奈地站起来。老太婆心里很难过,送了侄子出来,悄悄的告诉他,说自己晚边要去看敢说敢干的桂花媳妇,要他少理他姑丈,这老头儿不是个好东西。

(节选自《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删改)


【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所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之祥觉得浑身发软、懒得去替他大伯收麻,写出了李之祥在要不要“献地”问题上的犹豫、矛盾。
B.李昌兴致勃勃地说贫农会要开,要起劲闹革命争取翻身,从心理角度写出所有人对土改的热切盼望。
C.李之祥到大伯家去,看见门上只剩下了一把锁,这表现了李之祥到处寻找答案却不得的落寞内心。
D.谈到昨晚开会时,李之祥说董桂花“简直是封了王”,侧面烘托董桂花能干,又写出李之祥的不解。
7.关于文中李之祥与姑丈、姑母谈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丈认为几十年种着人家的地,不能墙倒众人推,体现了侯忠全的善良和做人的本分。
B.侯忠全从瓢里含水喷手洗泥,又在旧蓝布背心上擦,活画出姑丈一个农人的本色模样。
C.姑母积极向李之祥打听一些关于开会的事,与下文侯忠全对姑母泼冷水形成鲜明对比。
D.从李之祥姑丈的脸上搜索不出仇恨,说明他已成了一个“糯米人儿”和“陈荞面窝窝”。
8.李之祥四处寻找是否参加晚上会议的答案,他的思绪随着其所见所遇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著名作家王蒙说,丁玲“确实是一个擅长写女性的作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段一: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节选自《屈原列传》)

文段二: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与太子A俱困B于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乃诈I赴于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表亲属关系,与《红楼梦》中的“薛蟠之从弟薛蝌”的“从”意思相同。
B.质,即作人质,作抵押品,与“燕太子质于秦”的“质”意思相同。
C.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意同。
D.薨,周代称诸侯死亡为“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
B.对楚怀王前去秦国的态度,昭睢与子兰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被扣留。
C.楚怀王从秦国逃跑,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后来被秦国人追上。
D.楚怀王去世后,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
(2)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14.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从文段一概括具体事实。
2024-01-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听觉写起,然后转移到视觉,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萧索的山村远景图。
B.颔联以“落日”照应题目,描写了傍晚天地之间只闻怪禽啼号的旷野景色。
C.颈联通过写一轮初月、边地烽火等眼前夜景,营造出寂静、安谧的和平氛围。
D.诗人通过对山村景物的刻画,表现其由远渐近、直到进入山村的全部过程。
16.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