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酒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甘肃 高二 期末 2024-01-21 9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人为本”目前可见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管子》一书中《霸言》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是托名春秋时期齐国著名宰相管仲撰写,其主要内容成书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两汉之际,由于儒学盛行,人本思想成为政治社会的共识。两汉之后,在《晋书》《唐书》等史料中,以人为本已成为固定格式,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王朝施政的基本认识。

从史学上看,人本思想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殷周之际是中国社会思想开始脱离宗教神学的时期,殷商敬事鬼神,行事无不卜筮,却最终走向灭亡。周灭商后,为避免重蹈殷商的覆辙,对殷商灭亡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反映在《尚书》中的《君奭》《无逸》等周初的文献中。《君奭》对天命进行了系统阐释,认识到了殷商之所亡不在于鬼神。《无逸》篇则论述了周的崛起在于“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而《君奭》中“惟用闵于天越民”则将天命与民心向背联系在一起,最终构成了周初“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虽受限于时代,但用“民情可见”的观点解释天命,把天命理解为可以认识的客体,无疑是一种进步。在我国古代汉语中,人民多指黎民百姓,“人”与“民”时常连用成为合成词组。如,《诗经·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告诫统治者要善待人民,慎用刑罚。因此“敬天保民”的思想实际上开启了后代人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时期,孔子以“仁”为儒学思想核心和基础,为人本思想加入了更多世俗化的内容。《论语》中多处涉及“仁”的论述,如,“颜渊问仁,子曰,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孔子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孔子还提出“仁者人也”(《中庸·第二十章》),深刻阐明“仁”的核心在于人。孔子的思想虽然是贵族团体的立场,但周游列国的经历让他体会到了“苛政猛于虎”,使他成为了人本思想的忠实倡导者。如《论语·乡党》中描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由此可见孔子对人的生命安全的重视。

战国时期,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倡导“以民为本”思想。《孟子·尽心下》指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还特别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此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强调的是以民为本、以民为贵、以人民为宝,其实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直截了当提出“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爱人,是“仁”的本质,也是“仁”的真谛,他将孔子提出的“仁”系统化为“王道”这一概念,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等观念,使得人本思想真正成为了政治主张,而不再只是一种人道关怀。

儒学中以人为本思想,以人在社会中的主导主动地位取代了天命鬼神原先的支配地位,匡正了国家和社会管理的主体与目标,随着秦汉之后儒学的兴盛,以人为本思想得到了各类思想学派的继承和发扬,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纵观古代传统文化发展,古代以人为本思想的作用和效果,突出表现在:一是古代以人为本思想形成和发展,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思想观念。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确认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而不再是天命的从属。如,“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列子·天瑞》)。《礼记·礼运》提出“人者,天地之心也”。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进步,也是一场具有颠覆性效果的社会变革。二是古代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节制着古代专制统治的暴政。正如《荀子·王制》中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一思想被后世思想家所推崇,被历代君王奉为圭臬。

古代以人为本思想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以人为本的思想尽管节制着君主专制下不断膨胀的个人权力,然而其实现途径却要靠专制的强制性来推行。正是这种矛盾造成了古代思想家特有的“依附性”与“归属感”,失去了自身人格的独立性。在受维护专制统治这一前提的影响下,以人为本思想并未带来人民地位的提高,反而强化了君王与人民之间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并通过“礼”对尊卑、贵贱等级关系形成制度约束,进一步消弭了民众的不满与反抗,深刻反映出古代思想家的奴役性。其结果是,以人为本思想成了国家及君王加强对民众统治的基础和工具,人民不仅没有地位可言,也根本不具备与“君王”对垒的权力、能力和财力。

(摘编自孙煌《古代以人为本思想的时代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是目前可见最早的“以人为本”的文字记载,说明这种思想在两汉之际产生并延续了下来。
B.古代汉语中,“人”与“民”时常连用,多指黎民百姓,“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就是告诫统治者要善待人民,慎用刑罚。
C.孔子以“仁”为儒学思想核心和基础,为人本思想加入了更多世俗化的内容,“仁者人也”深刻阐明了“仁”的核心在于人。
D.孟子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等观念,使得人本思想真正成为了政治主张,而不再只是一种人道关怀。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商敬事鬼神,行事无不卜筮,而周朝“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惟用闵于天越民”,后者无疑比前者更进步。
B.秦汉之后,以人为本思想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主要是因为得到了各类思想学派的继承和发扬。
C.荀子提出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主张被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奉为圭臬。
D.虽然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由于封建君主专制强制性的特点,人民的地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3.下列选项,属于“以人为本”思想的是(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
B.“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
C.“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D.“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苏轼《荔枝叹》
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5.纵观古代传统文化发展,以人为本思想的作用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4-01-2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杨同志【注】

赵树理

过了阴历八月十五日,正是收秋时候,县农会主席老杨同志,被分配到第六区来检查督促秋收工作。老杨同志叫区农会给他介绍一个比较进步的村,区农会常听章工作员说阎家山是模范村,就把他介绍到阎家山去。

老杨同志吃了早饭起程。他一进村公所,正遇着广聚跟小元下棋。他们两个因为一步棋争起来,就没有看见老杨同志进去。老杨同志等了一会儿,还没有人跟他搭话,他就在这争吵中问道:“哪一位是村主任?”广聚跟小元抬头一看,见他头上箍着块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深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也有二斤半重。村主任广聚以为他是哪村派来的送信的,就懒洋洋地问道:“哪村来的?”老杨同志答道:“县里。”广聚仍问道:“到这里干什么?”小元棋快输了,在一边催道:“快走棋嘛!”老杨同志有些不耐烦,便道:“你们忙得很!等一会儿闲了再说吧!”说了把背包往台阶上一丢,坐在上面休息。广聚见他的话头有点不对,也就停住了棋,凑过来搭话。老杨同志也看出他是村主任,却又故意问了一句:“村主任哪里去了?”他红着脸答过话,老杨同志才把介绍信给他,信上写的是:

“兹有县农会杨主席,前往阎家山检查督促秋收工作,请予接洽是荷……”

广聚看过了信,把老杨同志让到里屋,说了几句客气话,便要请老杨同志到自己家里吃饭。老杨同志道:“还是兑些米到老百姓家里吃吧。”广聚还要讲俗套,老杨同志道:“这是制度,不能随便破坏!”广聚见他土眉土眼,说话却又那么不随和,一时想不出该怎么对付,便道:“好吧,你且歇歇,我给你出去看看!”说了,就出了公所去找恒元。恒元道:“前几天听喜富说有这么个人。这人你可小看不得!听喜富说,有些事情县长还得跟他商量着办。”广聚道:“是是是!你一说我想起来了。那一次在县里开会,讨论丈地问题那一天,县干部先开了个会,仿佛有他,穿的是蓝衣服,眉眼就是那样。”恒元道:“去吧!好好应酬,不要冲撞着他!”广聚走出门来又返回去问道:“我请他到家吃饭,他不肯,他叫给他找个老百姓家去吃,怎么办?”恒元不耐烦了,发话道:“那有什么难办?他要那么执拗,就把他派到个最穷的家——像老槐树底老秦家,两顿糠吃过来,你怕他不再找你想办法啦?”广聚道:“老槐树底那些人跟咱们都不对,不怕他说坏话?”恒元道:“你就不看人?老秦见了生人敢放个屁?每次吃了饭你就把他招待回公所,有什么事?”

广聚回去就把饭派到老秦家。阎家山没有行过这种制度,老秦一来不懂这种管饭只是替做一做,将来还要领米,还以为跟派差派款一样;二来也不知道家常饭就行了,还以为衙门来的人一定得吃好的。他既是这样想,就把事情弄大了,到东家借监,到西家借面,老两口忙了一大会儿,才算做了两三碗汤面条。

晌午,老杨同志到老秦家去吃饭,见小砂锅里是面条,大锅里的饭还没有揭开,一看就知道是把自己当客人待。老秦舀了一碗汤面条,毕恭毕敬双手捧给老杨同志道:“吃吧,先生!到咱这穷人家吃不上什么好的,喝口汤吧!”他越客气,老杨同志越觉着不舒服,一边接一边道:“我自己舀!唉,老人家!咱们吃一锅饭就对了,为什么还要另做饭?”老秦老婆道:“好先生!啥也没有。只是一口汤!要是前几年,这饭就端不出来!这几年把地押了,啥也讲不起了!”老杨同志听她说押了地,正要问她押给谁。老秦先向老婆喝道:“你这老不死。不知道你那一张疯嘴该说什么!可憋不死你!你还记得啥?还记得哈?”老杨同志猜着老秦是怕她说的有妨碍。也就不再追问。老秦见老婆不说话了,因为怕再引起话来,也就不再说了。

小福也回来了,问道:“爹!这是哪村的客?”老秦道:“县里的先生!”老杨同志道:“不要这样称呼吧!哪里是什么‘先生’!我姓杨,是农救会的。你们叫我个‘杨同志’或者‘老杨’都好!”老秦老婆见孩子也回来了,便揭开大锅开了饭。老杨同志第一碗饭吃完,不等老秦看见,就走到大锅边,一边舀饭一边说:“我也吃吃这饭,这饭好吃!”老两口赶紧一齐放下碗来招待,老杨同志已把山药蛋南瓜舀到碗里。老秦客气了一会,也就罢了。

小顺来找小福割谷,一进门碰上老杨同志,彼此问询了一下,就向老秦道:“老叔!人家别人的谷都打了,我爹病着,连谷也割不起来,后晌你叫小福给俺割吧?”老秦道:“吃了饭还要打谷!”小顺道:“那我也能帮忙,打下你的来,迟一点去割我的也可以!”老杨同志问道:“你们这里收秋还是各顾各?农救会也没有组织过互助小组?”小顺道:“收秋可不就是各顾各吧?老农会还管这些事啦?”老杨同志道:“那你们这里的农会都管些什么事?”小顺道:“咱不知道。”老杨同志自语道:“模范村!这算什么模范?”老秦家五岁的小女孩听见“模范”二字,就想起小顺教她的几句歌来,便顺口念道:“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

(选自《李有才板话》,有删改)

【注】抗战时期,地主阎恒元把持了敌后根据地阎家山的村政权,村干部贪污盗窃,营私舞弊,欺压群众,却居然骗取了“模范村”荣誉。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主任广聚只顾下棋,对刚到村公所的老杨既没看见,又不搭话,表现出了官僚主义作风,这使得老杨同志十分恼火。
B.老秦老婆说的话表露出农民生活贫困程度之深,老秦听到老婆说出押地的事后,担心闯祸,急得对她喝骂了起来。
C.小顺“咱不知道”的话语,反映出阎家山“模范村”只是区农会的道听途说,章工作员也并不了解真实情况。
D.结尾老杨同志质疑“这算什么模范”,体现出老杨同志高度的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暗示出农救会对秋收工作不上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借助广聚之流以貌取人的“势利眼”,描写了老杨同志的穿着打扮,表现了老杨同志的朴实作风。
B.小说对广聚进行了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他对农民作威作福的官僚派头。
C.小说用老杨同志的行踪一线贯之,仅仅写了村公所、老秦家两个场景,使得小说情节紧凑且浑然天成。
D.老杨同志对老秦一家的态度与他在村公所见到广聚、小元时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出了老杨同志的立场。
8.有人说,老杨同志是早期共产党员干部形象的典型代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老杨同志》与赵树理的另一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在语言特点方面极其相似,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024-01-2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范文正公【注】,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邱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

(节选自《古文观止·义田记》)

材料二:

范仲淹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初A公之未贵B显也C尝有志D于是矣E而力未逮者F二十年。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出仕做官,与《论语·学而》“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的“居”意思相同。
B.活,救活,养活,与《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意思相同。
C.施,给予,帮助,与《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施”意思不同。
D.充,够用,充足,与《孟子·公孙丑上》“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中的“充”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他都予以帮助。
B.许多禄米充裕、享用丰富的士大夫,本族的亲人却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与范仲淹形成了对比。
C.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
D.范仲淹死后,归属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建立祠堂祭祀他,羌族首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2)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14.范仲淹身上有哪些高尚品质?请根据两则材料概括。
2024-01-2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旅月怀人

宋琬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遮掩窗儿黑。

【注】①宋琬(1614—1673),山东莱阳人,宋琬父兄辈在明末与清军作战中,多人殉难。1645年初,宋琬流亡在吴越一带,在旅途之中写下此词。②梅花笛:笛曲《梅花引》。③生憎:此处可作厌恶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去疏帘才数尺”表面上讲的是月离“疏帘”的距离近,实则是暗示当时的月光格外明亮,异常皎洁。
B.“乌鹊惊飞”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乌鹊南飞”诗句,表现了作者漂泊东南、流徙吴越的心境。
C.“蟋蟀灯前欺病客”,运用拟人手法,借写蟋蟀欺负“病客”的不通人情来衬托作者的悲凉心境。
D.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借助月光、乌鹊、芭蕉影和室内的灯光等意象,烘托、渲染出无尽的愁思。
16.本词最后一句的另一版本作“亏伊遮掩窗儿黑”。你认为哪一个版本更好?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2024-01-21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