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江苏省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一 阶段练习 2024-01-22 9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雍也》中,我们能看到传世文献中最早关于的讲法。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君子求义,小人重利。孔子告诫子夏,做就要做成有君子品格的儒,以义为尚。可见这里的应该是表示一种职业身份。君子、小人是对从业者道德水平的评价。

那么儒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说文解字》中讲: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许慎认为是术士。所谓术士是指法术之士,和鬼神相结交,类似于巫婆、神汉、萨满、道士、和尚等。事实上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我们能看到的原始的儒字。甲骨文中的儒字,,从大从水,大指人,人身上有水。金文中的儒字,,水在人上,水变成了雨字,演变成,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礼记·儒行》中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中也讲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所以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孔子三十岁,以知礼而闻名,曾经从事这种工作。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从未吃饱过。有人去世,作为襄礼的儒却大吃大喝,是无德的表现,孔子显然不会如此,并且他于当日不再唱歌。孔子是位音乐素养很高的人,弦乐不断,但当有人离世,身为襄礼,孔子心有戚戚焉,推己及人,不再歌咏。

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责是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辛,因为从事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可见当时的还是有很高的地位。但到了春秋时期,儒的地位已经下降了,《礼记·儒行》讲到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人们对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轻慢无礼,并讽刺挖苦,直到孔子至舍,哀公馆之,不敢以儒为戏。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

可见,在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是指处理丧葬等祭祀事务的神职人员,是术士之称。但至孔子始,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我们现在使用字,已经不再将它与术士相关联,而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

(摘编自史怀刚《人文的世界·说释义》)

材料二:

在周代社会中,是极其重要的乡族基层官吏。《周礼·地官司徒》论闾胥之职称:阎胥各掌其闾之政令。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勤敏任恤者。由此可见,乃是在乡间主持礼乐、祭祀、行政、教育、文化的重要人物。

孔子年轻时,正是从出身。《史记》记孔子幼时年少好礼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稍长,又尝为季氏族任小吏以及助祭和傧相。这正是孔子出身于这个阶层的确切证据。又孔子一生,以博学多知、诲人不倦著称于当世,而这又符合的另一个语义:胥,有才智之称也。《论语·宪问》记孔子言论谓: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孔子一生事业,所务在克己复礼唯礼乐之用所先。儒家之学,独传在六经六艺,而重点则在礼乐。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由此可见,孔子所创的儒家,所继承的其实正是古代的文化。所谓,实来自,亦即

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家的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其特征是逢衣浅带,解果其冠。即宽大恢宏的衣袍与崔嵬高耸的礼帽。

同时,胥又是周代社会中广义的有才智之士,即知识分子的美称。所以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凡有道术者,皆可在这一意义上称为,即术士。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儒以道得民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古之儒者,博学于六艺之文,乃是正统意义上的。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

(摘编自何新《诸子的真相·儒的由来与演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子夏的告诫以及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时的表现,说明孔子认为儒的从业者应该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
B.儒在殷商时地位崇高,春秋时却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直至孔子出现,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
C.儒因为地位、职业特殊,商周以来,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装束:衣袍宽大恢宏,礼帽崔嵬高耸。
D.儒也曾经是对知识分子的美称,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中的杰出人物都可以称为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古文字的字形推演以及前人考古成果的引用来考释“儒”的涵义。
B.材料二从“近声假借”“文字变迁”的角度梳理了“需”“胥”与“儒”的关系。
C.“儒”为“术士之称”,然而,材料一、材料二对“术士”的理解并不相同。
D.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
3.下列孔子的言论中,最能体现“儒”职业特点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两则材料对“儒”内涵的演变有不同认识,请分别简要分析。
5.《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根据材料,试找出能够证明这一学说的依据。
2024-01-2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江苏省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地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地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你想想,我们能叫你得财吗。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他的名字不惹人。一个榆木疙瘩,谁都不眼馋。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地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很多时候只叫对方姓氏加上兄弟排行数而成的小名,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叫着小名,胡乱地活了一辈子。
B.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认为喊“富贵”“得财”,冯家如果如愿就会分了村里其他人的富贵。
C.虚土庄人们的名字只记在户口簿和墓碑上,说明虚土庄的人们虽平时对名字不上心,但还是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的。
D.“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另外一个村子”指的是另一个世界——死亡之后,这反衬出现实世界的无奈。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朴实无华,生活气息浓厚,如“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运用人们的日常语言,形象地表现了名字弃之不用的情形。
B.作者在文中有不少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令人印象深刻。
C.“虚土”,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表明故事是作者虚构的,并且小说的虚构价值高于现实价值。
D.小说中写夜深人静时,冯三突然张口叫自己的大名但没有人答应的细节,表现了他对听到人们叫他大名的渴望。
8.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内容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伏以淮西三州之地,自少阳疾病,去年春夏以来,图为今日之事。执兵之卒,四向侵掠;农夫织妇,携持幼弱,饷于其后。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又闻畜马甚多,自半年已来,皆上槽枥。譬如有人虽有十夫之力,自朝及夕,常自大呼跳跃,初虽可畏,其势不久,必自委顿。乘其力衰,三尺童子可使制其死命。况以三小州残弊困剧之余,而当天下之全力,其破败可立而待也,然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断与不断耳。夫兵不多,不足以必胜。必胜之师,必在速战,兵多而战不速,则所费必广。两界之间,疆场之上,日相攻劫,必有杀伤。近贼州县,征役百端,农夫织妇,不得安业。或时小遇水旱,百姓愁苦。当此之时,则人人异议,以陛下之听。陛下持之不坚,半涂而罢,伤威损费,为弊必深,所以要先决于心,详度本末,事至不惑,然可图功。为统帅者,尽力行之于前;而参谋议者,尽心奉之于后。内外相应,其功乃成。昔者殷高宗,大圣之主也。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国,三年乃克,不以为迟。志在立功,不计所费。《传》曰:断而后行,鬼神避之。迟疑不断,未有能成其事者也。臣谬承恩宠,获掌纶诰,地亲职重,不同庶寮,辄竭愚诚,以效裨补。谨条次平贼事宜,一一如后:

一:蔡州士卒,为元济迫胁,势不得已,遂与王师交战。原其本根,皆是国家百姓。进退皆死,诚可闵伤。宜明敕诸军,使深知此意。当战斗之际,固当以尽敌为心若形势已穷不能为恶者不须过有杀戮。

一:《论语》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臣愚以为淮西三小州之地,元济又甚庸愚,而陛下以圣明英武之姿,用四海九州之力,除此小寇,难易可知。泰山压卵,未足为喻。

(节选自韩愈《论淮西事宜状》)

【注】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故,其子元济自立,第二年,唐宪宗下令,出兵讨伐吴元济。但讨伐并不顺利,僵持不下。时为中书舍人的韩愈撰《论淮西事宜状》上书宪宗。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缺少句读,请从以下标号选择三处进行断句,并把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固当以尽敌A为B心C若形势已D穷E不能F为恶者G不须过H有杀戮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惑”,有“困惑”之意,此处的用法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惑”用法相同。
B.“所以”,在文中的意思不同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
C.“庶寮”,亦作“庶僚”,泛指百官,此处指一般官吏。
D.“泰山压卵”,比喻以绝对优势轻而易举地压倒对方,其意思不同于成语“泰山压顶”。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文章中首先分析了当时存在的现实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B.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既需要承担战争带来的沉重赋役,又时常遭受兵卒骚扰。
C.韩愈认为,想要平定淮西叛乱,在决断、用兵、速战等策略中,速战是关键。
D.韩愈具有政治远见和军事卓识,在国家有难之时上奏朝廷,提出了应对措施。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以三小州残弊困剧之余,而当天下之全力,其破败可立而待也。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4.面对两军僵持不下的局面,韩愈是怎样劝说皇帝下决心平定叛乱的?请简要概括。
2024-01-22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江苏省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①薰风:暖和的南风。②水沉:指沉水香。古人用它来熏室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蝉”“小荷”“薰风初入”“榴花欲燃”,准确表现了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
B.上片写室内静态之美,从听觉、触觉入手;下片写室外动态之美,从视觉落笔。
C.首句中“咽”字,表现蝉声尚不流利;下片中“燃”字化静为动,突出了榴花的红艳。
D.全词写景美好清新,写事富于生活情趣,虽是写女性的闺情词,却写出了别样的闺情。
16.以下词句分别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①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2024-01-2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江苏省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