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9 题号:215638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地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地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你想想,我们能叫你得财吗。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他的名字不惹人。一个榆木疙瘩,谁都不眼馋。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地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很多时候只叫对方姓氏加上兄弟排行数而成的小名,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叫着小名,胡乱地活了一辈子。
B.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认为喊“富贵”“得财”,冯家如果如愿就会分了村里其他人的富贵。
C.虚土庄人们的名字只记在户口簿和墓碑上,说明虚土庄的人们虽平时对名字不上心,但还是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的。
D.“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另外一个村子”指的是另一个世界——死亡之后,这反衬出现实世界的无奈。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朴实无华,生活气息浓厚,如“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运用人们的日常语言,形象地表现了名字弃之不用的情形。
B.作者在文中有不少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令人印象深刻。
C.“虚土”,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表明故事是作者虚构的,并且小说的虚构价值高于现实价值。
D.小说中写夜深人静时,冯三突然张口叫自己的大名但没有人答应的细节,表现了他对听到人们叫他大名的渴望。
3.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内容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起的鱼

袁有江

在男人均匀的鼾声里,她悄没声儿地起了床。摸着黑,替男人掖好被角,顾不上洗漱就出了门。迎着习习的凉风,走在黑黢黢的小巷,她举头望天,几颗星星眨着疲倦的眼。走到巷口处,她低头看了一眼表,再次感觉到城市比农村的好来。不管你在夜里几点起床,随便哪里漏出点儿光,都能让人将四周看清楚。转上马路,路灯将世界照得一片通明。两个穿黄马褂的清洁工,正在清扫人行道上的落叶。

她疾步赶到鱼类批发市场时,喧闹已在降温。到处湿漉漉的,到处飘荡着鱼腥味。几个穿着黄色雨衣的大鱼贩子,正在手忙脚乱地抬鱼桶装车。

永远比这座城市早醒的,是鱼类批发市场顶棚的防爆灯。这一刻,它照下来一圈圈昏黄的光,将一两个微小的鱼贩子照得无处遁形。他们通常都是单人独马,小推车上夹着一个椭圆形的儿童洗澡盆,死磨硬缠从批发商那里兑几十斤鱼。批发商厌烦透了他们,连那些二道贩子们也嫌他们挡路。他们将兑来的鱼,养在盆子里,扣上一张网。他们不打算去菜市场,鱼太少不值得跑远。他们知道,总有贪便宜的人,会起早来批发市场周边碰运气。

街角,是往返拉鱼车的水泥路与青石街的接口。穿着低领粉色毛衣的她,此刻正蹲在街口,隔着鱼盆,和对面坐在青石条上的老人,有条不紊地谈着价钱。她一边说鱼的肥瘦,一边对盆里的鱼指指点点。后来还伸出一根手指,隔着水皮,按了一条鱼脊。连睡觉也睁着眼睛的鱼,对这一按很不乐意,一甩尾跃出水面,顶在渔网上又哗啦一声落下去。

相较伶牙俐齿的少妇,老人显得口舌愚笨。他两手在看不清颜色的裤子上涂抹着,一时无措、失语。两只昏花的老眼,有些躲闪,很少正看少妇的眼。晓风拂过,少妇伸手拨拉滑下来的一缕头发。你到底卖不卖?不卖我就去别处买了。她假意站起来要走。老人迟钝地摇摇头,伸手掩上破旧的羽绒服对襟。那片红彤彤、皱巴巴的胸膛,大约觉出了凉意。

少妇并没有马上就走。屋里的男人昨晚说想吃鱼了。就算男人不说,她也打算天明买只鸡回来犒劳他的。近来闹禽流感,鸡贱得慌。电视上说,煮熟了吃不传染人。但男人一会儿说红烧鱼,一会儿说清蒸鱼,说的口水直流。男人兼做三家工厂的搬运工,干的都是重力气活儿。男人不是贪嘴的人。平时粗茶淡饭,偶尔说出来想吃什么,也是很少的。昨晚看着酣睡的男人,她就暗暗垂泪。全家就靠他一人,自己揽的针线活儿,糊口都难。

早起来批发市场,能撞上零卖的机会不是很多。批发商是断不会为一两条鱼开卖的。二道贩子们也没空搭理买零的主。他们都忙着批发,用车拉往城市的各大肉菜市场,预备大量地卖给那些有功夫零卖的,比他们更小的鱼贩子。

老人这样的,在批发市场被戏称为“鱼赖子”。他们多数是城郊的无业游民。半夜就坐在批发商的档口等,既不肯高价买,也不肯买多。不卖给他,就一直可怜巴巴地坐在那里,很是碍事。批发商不好得罪他们,只好按照给大鱼贩子的价格,卖点儿给他们,打发他们赶紧走。他们多数推着几十斤鱼,就在批发市场附近,随便找个不碍事的拐角停下,加上几毛钱差价就开卖了,赚个油盐钱。

少妇在心里盘算着,按照老人的要价,比菜市场便宜一块多。五斤鱼总要便宜七八块,这是自己缝补六件衣服的价钱。省下的钱够给留在老家的孩子买一盒彩色铅笔了,不枉自己起早跑几里路。最重要的是鱼一手鲜。不够生猛的鱼,男人吃了会得软骨病。

她再次蹲下来,无奈地对大爷说,就按你说的价,给我这两条。说着,打记号一般,点了其中的两条鲤鱼。大爷抓出来装在黑色塑料袋里。少妇装着拽平整袋子,锋利的指甲迅速切下袋子一角,以便将水控出来。老人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只见他装好袋子时,特地一手抓住袋子口,一手抓住袋子底,倒过来控了控水才过秤。

六斤多。她看着两条油光水滑的鱼,挺满意。付完整数,正想问尾数的两角钱能不能免了,但见老人正低头抖抖索索掏出一把零钱,准备找她,她利索地递给老人一张一元的,站起身说,不用找了。

天已放亮,她步履轻快地走上了逐渐热闹起来的大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妇伶牙俐齿,精打细算。为压低价格,她假意放弃买鱼;又趁老人不注意将鱼袋里的水控出。
B.小说刻画老人,主要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尤其是对眼神的描写,突出他的老实、木讷、敦厚。
C.小说情节简单,但中间运用了插叙手法和背景介绍,反映了更为宽广的生活,更为丰富的人性。
D.少妇本想要求老人免了尾数,最后却主动放弃找零,表现了她的性格由吝啬到大方的转变过程。
2.小说的结尾写她“步履轻快地走上了逐渐热闹起来的大街”,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如果把小说的标题“早起的鱼”改成“早起的少妇”,你是否同意?请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2023-06-11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引力

李广田

这是一条相当冷静的街道。年久失修的青石道路,是非常崎岖而又污秽的。将要落下去的大太阳从街的一端斜照过来,照得这里稀稀落落的人影子更显得凌乱了。她本来是十分疲倦的,她心里的疲倦实在比她身体上的疲倦更沉重,更有压力。她之所以肯来到这敌伪统治的学校中教书,也许是为了那些青年,也只有在那些好学的青年身上,她才能找到一种工作的意义。

她只顾埋着头走着,而且越走越急,疲乏已渐渐消逝,匆促的脚步使她几乎碰到了一个老妈妈身上。她抬起头来才知道已经到了应当转弯的地方。她向太阳下去的方向望去,西天是一片红霞,灿烂辉煌,好像一片锦绣。道旁一块平地上生着一片柔嫩的小草,这一片刚在萌发的春草,为晚霞所照耀,那颜色既不能说是鲜明可也不能说是黯淡,是一片喜悦,也是一片忧愁。

她想起他上次来信说过的:“我们每天步行百十里,我们走在荒凉的山谷中,道路是窄狭的,满铺了碎石子,走起来真如同攀登一座刀山。我的鞋子完全磨破了,有时又须穿过荒草地,有时又须踏过泥潭,……我们的道路是艰苦的,然而我们的行程是快乐的,因为我们的前面充满了希望,你不能听到我们响彻在山间的歌声,真是遗憾,每当我看到一处佳丽的风景,我就不能不想起你……”

他半年来一再地来信叫她走开,叫她去找他,但她如何能走得开呢?一个女人,拖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冒着种种危险,万一被敌人检查出来怎么办呢?她有种种理由不能走,她就一再地回信说叫他回来。

第二天一早她刚要出门,却又碰到弟弟,弟弟从口袋里取出一封已经拆开过而又由敌伪检查机关重封起来的信:“孟坚的信不能再由公司里转了,幸亏这公司与日本人有关系,还可以通融,但长久下去也容易出大乱子。”她的手有点打颤,眉头紧紧地锁着,默默地读着孟坚的来信:

“你一再地劝我回去,我回去干什么?我不但不能回去,而且我也许就要走开,因这地方又要不能安居了,我们的脚永是踏在危险的边缘上的,我们要到四川去,我也许从四川再去云南,再不然就去……我要你出来,我就在这里等你……”

她读着信,不说话。望着弟弟走向内院去的背影,她又稍稍沉吟了一回,然后丧魂失魄地跨出了大门。她沿着小河走着。高高升起来的太阳照在河面上,稍远处波光闪闪,仿佛使她有点晕眩的感觉。河里漂着冬夏常青的藻草,那藻草的叶子细而且长,在水波下摆来摆去就像无数条绿丝带,那种漂动的姿态使她爱,可是今天,她在微微吹着煦风的河上走着,脚底下轻轻的仿佛自己已没有任何意志似的,自己也正像那水里的飘带一样了。

她一直拣那些幽僻的小路走,仿佛是偶然来到似的,她来到了洪太太的门口。她刚要叩门,却见一个女人向她招手,那女人穿着蓝布短衣,身上负一个白色的东西,那白色东西的重量直压得她直不起腰身。从那声音,从那圆而大的脸孔,她看出有点像洪太太,但她今天为什么打扮成这个怪样子,那人越来越近,而且那人自己哈哈地笑起来了,笑得肆无忌惮,一点不错,正是洪太太。“今天买面来,你看,弄成这个鬼样子!”

虽然是初春天气,因她负了一袋子面粉,又跑了远路,已经两腮绯红,汗流如注了。洪太太把客人领到自己的房间里,还不曾把面袋放下,就开始说道:“唉,真不容易,为了吃一袋面简直把命拼上。你看我挤得这样子,我知道这不是赴宴会,就故意换了这么一套破衣服。这年头真叫人活不成了,起初鬼子只统制大米,现在却又统制洋面,两个面粉公司都被他们霸占过去,将来恐怕连杂粮也不能随便买卖了,真叫人活活地气死!所有几千买面的人都挤在那大院子里,若有人等得不耐烦了,也许想转转身,活动活动,叫鬼子看见了劈脸就是一鞭子,面还不曾买到,便已被打得头破血出,你有什么理可讲!这就叫作亡国奴的滋味,我虽然没有挨打,可是我也尝到这滋味了。”梦华听了心里非常紊乱。

……

好容易奔到了学期的终了,她感到就像一个不善泅水的人从惊涛险浪中居然游到了海岸一样。现在她已经有了一个不可动摇的决定,她想,她虽然还不知道孟坚将落脚在甚么地方,但他一定在那一片自由的天地中,她只要朝向那个大的方向,她就不会迷路,她只要从这里走开,就可以找得到他。

(摘编自李广田1942-194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引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融入人物复杂情感,或反映历史真实细节,本文环境描写丰富且内蕴深刻,感染力强。
B.从梦华弟弟说公司不能再转孟坚的信、洪太太抱怨买面不易,都可见沦陷区百姓处境的艰难。
C.从孟坚给梦华的信中“行程是快乐的”“充满了希望”等语来看,孟坚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
D.作为抗战文学,本文以小见大,通过描写百姓生活、刻画人物心态折射了抗战形势的变化。
2.小说标题“引力”的含义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李广田善用心理刻画以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梦华的心路历程。
2023-09-10更新 | 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文嫂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意在说明联大学生冷漠、自私。
C.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个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D.文章结尾文嫂大哭一场,这哭声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悲叹,也是对自己一辈子委屈的发泄,更是对偷了鸡的金先生的控诉。
2.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022-06-04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