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期末 2024-01-22 20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古装剧在美学上的一大特点在于,从戏剧美学向纪实美学转向,将叙事重心从戏剧冲突向日常生活倾斜,呈现为一种生活美学的倾向。所谓生活美学,是将“美本身”还给“生活本身”的美学,也就是将美的始源、根柢、存在、本质、价值、意义等直接安放于人类感性具体、丰盈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美学。它既包括人的物质的、感性的、自然的生活,也包括人的精神的、理性的、社会的生活。当然,有学者也指出,生活美学不只是一种实用美学、日常生活美学,也是审美观发生变化、回归到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美学。在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中,纳征、投壶、婚礼、打马球等礼仪习俗,焚香、点茶、插花、挂画“文人四艺”,以及官宦子弟间的诗酒唱酬、勾栏瓦舍中的文娱生活等都被一一呈现,为我们绘制出一幅流动诗意的宋代生活画卷。这不仅是日常生活本身的物质再现,也是诗意精神生活的有效传达,更是一种颇具风雅趣味的生活美学。《知否》的导演张开宙在采访中说道:“我想拍有人间烟火气息的古装剧。”从影像呈现效果来看,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劳拉·穆尔维指出,音乐片中的大量歌舞会中断故事的叙事进程,女性的视觉化呈现往往会妨碍故事线索的发展。在古装剧中,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也可能会产生类似效果。如同音乐片中的歌舞表演一样,对日常生活本身的视觉呈现也容易中断叙事的进程,点茶、焚香等雅趣,婚丧嫁娶、登基庆典等仪式,以及相扑、杂技等娱乐形式本身就具有表演性质,会让原有叙事进程放缓,甚至停顿下来。同时,创作者也希望观众像欣赏绘画作品一样,慢慢去感受古代生活本身的美感,甚至获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加之与戏剧冲突的动态性相比,生活本身更具有静态性与纪实性。于是,这些追求纪实感、生活化的古装剧必然会放缓叙事节奏,这也是《知否》《清平乐》等作品被诟病节奏太慢的重要原因。现代观众习惯了强冲突性的故事情节,但强冲突性却并非古装剧的不二选择,除了故事之外,创作者还应该有表达更多内容的空间与自由。充满烟火气息、有质感的古代社会,趣味风雅、闲适自在的生活方式被创作者融入古装剧中来,在丰富文本内容的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美学品格,并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只要日常生活的内容能够有机地融入故事与人物中,不游离于二者之外,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当前古装剧的意义就在于它们打破了观众旧有的审美经验,是一种美学上的探索与创新,应给予更多的支持与肯定。

向中式美学的转向是当前古装剧的另一重要特点,这不仅彰显于艺术形式上,也体现在审美趣味上。古装剧从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将其运用到摄影构图、色彩处理、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与氛围营造中,不仅带来了画面视觉风格的改变,也使作品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意境之美,这也是创作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种自觉。《大宋宫词》片头运用古代绘画长卷的方式,将剧中场景、人物自右向左徐徐展开,《知否》片尾同样以长卷形式呈现出一幅宋代风情人物画卷,二者均用“中国性”的绘画形式,在古装剧中实现了视觉形式的当代转化。与绘画不同的是,观众在观剧时不需要移步换景或视线变化,只在影像的流动中被动接受即可,当然这也是摄影机器本身特性所决定的。

当然,古装剧对中式美学形式的探索不仅取法于绘画艺术,也从诗歌、书法、建筑、音乐、舞蹈、礼仪等文化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清平乐》中的诗词运用,不仅是剧中人物心境的外化,也平添了该剧的写意之美。飞白书亦是仁宗表达情绪的手段,高兴时则纵横驰骋,失意时则纡徐委婉。剧中谈到“书法亦如世间万事一般,徐徐图之,不必急于一时,要有耐心,火候到了,自然就好了”,不仅将书法与成事之道相关联,其本身也可作为重要审美对象予以观照。此外,其简约典雅的建筑空间、质朴淡雅的服饰妆容恬淡雅致的日常生活,以及舒缓含蓄的表达方式,都给人以“平淡冲和”之美,颇具中式美学趣味。在这些作品之前,受传统艺术形式影响的古装剧不是没有,但大多偶然为之,并未构成集群效应,亦未形成美学自觉,而当前古装剧在短时期内集中出现,并在美学上高度相似,已生成一种美学现象,形成一种美学自觉。显然,这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来的结果。

(摘编自殷昭玖《美学转向、知识考古与回归主流一论当前古装剧的几种不同“面相”》)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美学,生活美学包括物质和精神等层面的内容,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一种本体论美学。
B.追求纪实感、生活化会使古装剧的叙事进程放缓,甚至停顿下来,但这也给了古装剧更多的表达空间。
C.古装剧与传统绘画是不同的艺术类别,但二者在色彩处理、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方面可以互相借鉴。
D.《清平乐》中的诗词运用等取法于传统艺术形式,形成了具有中式美学趣味表现的“平淡冲和”之美。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装剧的美学趣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美学上的探索与创新而转向。
B.作者分析《知否》等作品被诟病节奏太慢的原因,是为了更深入地阐述关于“古装剧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的看法。
C.观众在观剧时“只在影像的流动中被动接受即可”,不能主动参与,这是古装剧无法超越绘画艺术的地方。
D.《清平乐》中诗词和飞白书的运用都有助于表达人物的情感,可见古装剧情感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     
A.古装剧《风起洛阳》中对东都洛阳诸多饮食,如羊汤、鱼侩、枣酥等进行了复式呈现。
B.古装剧《梦华录》中随处可见插花元素,并生动再现了“茶百戏”这种独特的民间技艺。
C.古装剧《大宋宫词》高度还原了《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乐器演奏、观舞、宴饮等内容。
D.古装剧《鹤唳华亭》中出现了很多历代名家的画作,并且作品包括多种风格流派。
4.请简要概括并说明古装剧“美学转向”的特点。
5.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简析文本是如何增强说服力的。
2024-01-20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桐花山乡

兰善清

桐花绽放山乡,层林因之一芳。鄂西北,山岭连绵,那是油桐的世界。而油桐,是乡亲们的一大骄傲。

冬闲时,山岭拥揽着桐林说,睡吧!时间都是你的。春来了,敲锣打鼓地开场,像妈妈叫醒孩子快快起床。可桐林还有些睡意,不情不愿。春雨丝丝,清风缕缕,蛙声阵阵,抬眼看看,倏然一惊:天地已被占尽,万物都在出彩。这时候,桐林方才略略有点着急。不过,季候总是不舍万物的,机会总有。桐林抖擞抖擞精神,酝酿出花蕾,排开在枝头,以烟花绽放的方式,渐次展开应有的笑颜。遂而,花千树;遂而,山万重;遂而,千层万叠花如海。白纱薄雾,遮天蔽日,烟涛波浪,飞雪骀荡。

一年又一年,一春又一春,桐花季这样到来,这样落地。

与田边地头、房前屋后的桃花红、杏花白一样,这皎然姿容的扑面而来,让山乡精神百倍。青藤攀蔓,枝叶葳蕤,麦子扬花了,豌豆、蚕豆花也在肆意盛开。花蛇、花喜鹊不请而来,一副踏青的自在。

桐林,仿佛山乡的赤子;①桐花,如同山民的表情,质朴而素净。不与芳香四溢的果木花草争宠,远离于花圃、路边、房前屋后。那是一种习惯了山冈寂寞的低调与朴素。即便百鸟不喧、人声不沸,桐花也开得投入,开得一往情深。

桐花的花瓣里有时间,花事里有心事。当梅子黄熟时,夏日浓荫里,桐花开始变身为青果点点。过一阵子再来,炎炎烈日下,桐果已挂满树梢,籽粒俨然。熊熊暑气日蒸,白天黑夜充盈,桐籽足月了,桐果圆圆的,小小灯笼的样子。秋声悄然盈袖,油桐树蒲扇样的叶子日蔫,不再遮挡视线,农人噼噼啪啪开始敲打桐籽。一阵阵滚落中,一背篓一背篓桐籽收进场院,接着,一筐筐籽粒运出,送进油坊……

草木仁心,桐林承载着多少故事。

桐花开,万事齐。一枚桐籽一束光,一盏油灯一夜星辰。在“洋油”到来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就是依托桐油点亮了三尺空间。现如今,乡亲们还乐意在窗台上保留一盏桐油灯。除夕夜,用古老的火镰敲打火石,点燃灯捻;灯花上,袅袅的油烟盘桓,勾起了远年的忆念。那是三分忆旧,七分思甜,守岁的话语便绵绵成线。

说起来,油桐与人结缘也是必然。当初,大自然将它与稗子、燕麦一样置于野外,高山峡谷,针莽丛林。人们走过庄稼地,走上山坡,走近了它。树树桐花,粲然光芒,人们倏然惊喜,揽它于怀,它便投身到人们的生活里来。几无所求,仅仅是索取一坡属于它的林地,所谓养育,不过是保障它新老有序交替。活着是明媚的世界,离开是一灶干柴。岁月更替,桐林情长。

油桐的个体生命周期不过十来年,好在子又有子,孙又有孙,你来我往,值守山乡。

20世纪60年代,故乡鄂西北还把桐籽奉为三大宝(红薯、桐籽、龙须草)之一,产业中数一数二。即便今天致富的门路多多,油桐仍有它稳稳的一席之地。那些瘠薄的山岭,当其他种植都少有回报时,仍然是无可挑剔的桐林造福着乡亲们。能扎根就能结果,累累果实,随之而来的是累累的收入。乡亲们的柴山多半都培植成了桐山,因为无论丰年歉年,一面桐山就是一笔不菲的经济收入。②我耄耋之年的大哥,每年秋收时都心心念念于他的桐山。大哥行走在那几面山上,一筐一筐运回来的堆堆桐果,全都是他的宝贝

是的,真是宝贝!从前照亮黑夜,现今仍在日用里。乡亲们称它是家什的“护肤液”。你看,桌、椅、盆、柜、箱,乃至一双木屐、一根扁担、一个搓衣板、一扇门,要想耐用都得靠它,层层桐油,光鲜明亮。就算是工业时代,人们也深知它的好处。建筑、机械、兵器、车船、渔具、电器,防水、防腐、防锈,哪里少得了桐油?从前的农用小角色,现今也有妥妥的大用场呢。

③桐花开满故乡,那些关于桐油、桐油灯、桐油家当、桐油经济等等的话题,常常挂在乡亲们的嘴边……

(有删改)

文本二:

荷塘月色(节选)

朱自清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细致地描写了鄂西北地区桐花盛开的景象,并通过写与其他果木花草的不同突出桐花在寂寞中焕发生命光彩的精神。
B.文本一由桐花、桐果写到桐油、桐油灯,作者用“一盏油灯--夜星辰”写出了桐油灯之于乡亲们的意义。
C.文本二以“荷塘月色”为题,先后重点写了荷塘中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抒发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D.文本二中作者之所以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的心情相吻合。
7.下列对文本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桐花的特点,不仅赞美了桐花的素雅,也赞美了山民的质朴。
B.句子②作者用自己大哥的事例讲述了故乡人对油桐的珍爱,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之感。
C.句子③回扣题目,总结全文,省略号的使用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D.句子④用流水喻月光,一个“泻”字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写出了月光及荷叶荷花的动态美。
8.为什么说“油桐,是乡亲们的一大骄傲”?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文本一第二段和文本二第一段在语言方面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1-20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文然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鼐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櫆,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鼐清约寡欲,人极和蔼,无贵贱皆乐与尽欢。而义所不可,则确乎不易其所守。世言学品兼备,推鼐无异词。尝仿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为《今体诗选》,论者以为精当云。自告归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书院四十余年,以诲迪后进为务。嘉庆十五年,重赴鹿鸣,加四品衔。二十年,卒,年八十有五。所著有《九经说》十七卷,《老子、庄子章义》,《惜抱轩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卷,《三传补注》三卷,《法帖题跋》二卷,《笔记》四卷。

(节选自《清史稿·姚鼐传》)

材料二:

归里后,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诸讲席,四十年。所至,士以得及门为幸。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纪文达撰《四库书目录》,颇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先生貌清臞,神采秀越,澹荣利,有超世之志。

(节选自《清先正事略选》)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至A其浅深B之际C有古人D所未尝言E鼐独F抉G其微H发其蕴。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明、清在各省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解元”。
B.善,意为友善、交好,与《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中的“善”意思不同。
C.接,指接见、接待,文中“接人极和蔼”指姚鼐待人十分和蔼,与成语“短兵相接”中的“接”意思不同。
D.凡,指一共、总共,与《琵琶行》小序中“凡六百一十六言”的“凡”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A.姚鼐曾担任过礼部主事、纂修官等职,《四库全书》完成后,他辞去官职,在钟山、紫阳等书院担任讲席。
B.姚鼐擅长写古文,他的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朴,文风与欧阳修、曾巩非常接近。《登泰山记》便体现了姚鼐的这种文风。
C.姚鼐文学主张以道德为根本,在经籍义理的解说方面探本溯源。论者认为他的文章在文辞和道理两方面都胜过了方苞、刘大櫆。
D.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世人把他们作为“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桐城派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向南波及湘桂一带,向北覆盖了燕赵地区。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14.清代方宗诚在《<姚惜抱先生年谱>序》中用“恬静之操,高亮之节,实足以风范百世”来赞誉姚鼐,请结合两则材料概述姚鼐“恬静之操,高亮之节”的表现。
2024-01-20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四)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旅居夔州时的作品。②羽书: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闻道”开篇,可知后面续写的长安局势变化是诗人听闻所得,“弈棋”的比喻贴切而形象。
B.颔联承接首联,通过写王侯府第易主、官员服饰的变化来突出政局的变化,对仗工整,感情深沉悲凉。
C.颈联突出了战争局势的危急,将当时外患造成的国家危局历历画出,实现了议论与叙事、历史真实与艺术表现的高度统一。
D.尾联写入秋后鱼龙潜伏于深渊,就像诗人长困夔州倍感寂寞,诗人不由回忆起居住长安时的往昔岁月。
16.本诗与《登高》在思想情感上有相同之处,在如何抒发情感上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02-05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