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辽宁 高二 期末 2024-01-31 17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溪的世界之中。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摘编自袁行霈《境与象》)

材料二:

很多人都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这种解释大概是从清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另一个概念,那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而“意象”的基本规定就是情景交融。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但是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一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规定性。

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追求“美”。中国古代艺术不太重视“美”。他们受老子哲学影响,追求的是“妙”。“美”和“妙”有什么不同呢?“美”的着眼点是一个具体的有限的对象,就是要把一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完美。而“妙”的着眼点是整个人生,是整个造化自然。他们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刻画得很完美。相反他们要突破这个有限的对象,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抒发他们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比如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望远,屈原、阮籍、李白都写过登高望远的诗,也是为了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一种人生感和历史感。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仅是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是要超越具体的事物和事件,要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苏东坡就比较过吴道子的画和王维的画。他认为王维的画有意境而吴道子的画比较缺乏意境。王夫之也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杜甫写诗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广摄四旁,圜中自显”,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下列关于“意境”的表述,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A.在西方文论里很难找到一个与“意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可见“意境”为中国古典美学所独有。
B.“意境”不是一个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后形成的新的审美境界。
C.“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这一解释最早可追溯至清代,由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提出。
D.“意境”具有“意象”的特殊规定性和一般规定性,它的内涵大于“意象”,它的外延小于“意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意境超出于具体的意象之上,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进入“象外之象”。
B.材料一认为境生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但由象生成的境,却是一种新的质。
C.材料二认为西方古代艺术家追求“美”,要在作品中重现具体物象,这与中国古代艺术家的追求不同。
D.材料二认为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是否能够超越具体的事物和事件。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对“意境”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重点论述了“意象”和“意境”的关系,论述层次清晰。
B.材料一最后一段运用比喻,突出“意象”和“意境”的关系,化抽象的道理为具体的形象,语言生动。
C.材料二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中西方古代艺术家不同的艺术追求,突出中国古代艺术的优越性。
D.材料二层层递进,先提出“‘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的问题,然后进行解释分析,有理有据。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中都提到了杜甫的诗歌,其目的有何不同?
5.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分析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
2024-01-2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晚饭花

汪曾祺

晚饭花就是野茉莉。因为在黄昏时开花,晚饭前后开得最为热闹,故又名晚饭花。野茉莉,处处有之,极易繁衍。高二三尺,枝叶披纷,肥者可荫五六尺。花如茉莉而长大,其色多种易变。子如豆,深黑有细纹,中有瓤,白色,可作粉,故又名粉豆花。曝干作蔬,与马兰头相类。根大者如拳、黑硬,俚医以治吐血。

——吴其潜:《植物名实图考》

(1)李小龙的家在李家巷。

(2)这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相当宽,可以并排走两辆黄包车。但是不长,巷子里只有几户人家。

(3)西边的北口一家姓陈。这家好像特别的潮湿,门口总飘出一股湿布的气味,人的身上也带着这种气味。他家有好几棵大石榴,比房檐还高,开花的时候,一院子都是红通通的。结的石榴很大,垂在树枝上,一直到过年下雪时才剪下来。陈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4)东边,靠北是一个油坊的堆栈,粉白的照壁上黑漆八个大字:双窨香油,照庄发客。

(5)靠南一家姓夏。这家进门就是锅灶,往里是一个不小的院子。这家特别重视过中秋。每年的中秋节,附近的孩子就上他们家去玩,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看他家在院子里摆好了的矮脚的方桌,放了毛豆、芋头、月饼、酒壶,准备一家赏月。

(6)在油坊堆栈和夏家之间,是王玉英的家。

(7)王家人很少,一共三口。王玉英的父亲在县政府当录事,每天一早便提着一个蓝布笔袋,一个铜墨盒去上班。王玉英的弟弟上小学。王玉英整天一个人在家。她老是在她家的门道里做针线。

(8)王玉英家进门有一个狭长的门道。三面是墙:一面是油坊堆栈的墙,一面是夏家的墙,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墙。南墙尽头有一个小房门,里面才是她家的房屋。从外面是看不见她家的房屋的。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一年四季,照不进太阳。夏天很凉快,上面是高高的蓝天,正面的山墙脚下密密地长了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就坐在这个狭长的天井里,坐在晚饭花前面做针线。

(9)李小龙每天放学,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他都看见王玉英(他看了陈家的石榴,又看了“双窨香油,照庄发客”,还会看看夏家的花木)。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

(10)这是李小龙的黄昏。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

(11)李小龙很喜欢看王玉英,因为王玉英好看。王玉英长得很黑,但是两只眼睛很亮,牙很白。王玉英身段儿很好看。红花、绿叶、黑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张画。

(12)王玉英一边做针线,一边等着她父亲。她已经焖好饭了,等父亲一进门就炒菜。

(13)王玉英已经许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钱老五。大家都叫他钱老五。不叫他的名字,而叫钱老五,有轻视之意。老人们说他不学好。人很聪明,会画两笔画,也能刻刻图章,但做事没有长性。教两天小学,又到报馆里当两天记者。他手头并不宽裕,却打扮得像个阔少爷,穿着细毛料子的衣裳,梳着油光光的分头,还戴了一副金丝眼镜。他交了许多三朋四友,风流浪荡,不务正业。都传说他和一个寡妇相好,有时就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

(14)这些事也传到了王玉英的耳朵里,连李小龙也都听说了嘛,王玉英还能不知道?不过王玉英倒不怎么难过,她有点半信半疑。而且她相信她嫁过去,他就会改好的。她看见过钱老五,她很喜欢他的人才。

(15)钱老五不跟他哥哥住。他有一所小房,在臭河边。他成天不在家,门老是锁着。

(16)李小龙知道钱老五在哪里住。他放学每天经过。他有时扒在门缝上往里看:里面有三间房,一个小院子,有几棵树。王玉英也知道钱老五的住处。她路过时,看看两边没有人,也曾经扒在门缝上往里看过。

(17)有一天,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从此,这条巷子里就看不见王玉英了。

(18)晚饭花还在开着。

(19)李小龙放学回家,路过臭河边,看见王玉英在钱老五家门前的河边淘米。只看见一个背影。她头上戴着红花。

(20)李小龙觉得王玉英不该出嫁,不该嫁给钱老五。他很气愤。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文本二

我只能写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或者如姜白石所说的“世间小儿女”。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人世间有许多事,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扑哧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我们在街上闲看。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卖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这几片绿叶,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我能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这是生活!

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这结果就是淡。中国的古代作家里,我最喜欢归有光,归有光以极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他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流疏淡,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

(选自《汪曾祺先生的话》)

6.下列对两则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狭长的门道”“三面是墙”“长方形的天井”,王玉英家逼仄、封闭的环境,造成了她保守传统、安于现状的性格。
B.王玉英出嫁前,她和李小龙都曾扒在钱老五家的门缝上往里面看,他们的做法虽然相同,反映出的内心活动却不相同。
C.小说语言具有远远丰富于文字的审美蕴涵,比如第(8)段“晚饭花还在开着”,寥寥几字,写出了人去院空的寂然悲情。
D.汪曾祺认为小说是谈生活,而不是编故事;他追求疏朗清淡的风格而不喜欢浓重繁复。小说《晚饭花》即此类作品。
7.下列对本文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前对晚饭花的说明交代了开花时间及常见、实用等诸多特点,为表现王玉英的平凡质朴做铺垫。
B.小说从第(9)段开始转换了叙述视角,由之前的全知视角转换为第三人称(李小龙)限知视角来叙述。
C.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晚饭花盛放的姿态及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D.在李小龙看来,如果没有了王玉英的存在,生活也就不那么美好了,侧面烘托了王玉英的美好形象。
8.小说中,李小龙认为“王玉英不该出嫁”;《红楼梦》中,贾宝玉对女孩子出嫁也表达过如下看法:“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李小龙和贾宝玉的心理有何异同?请结合本文及《红楼梦》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9.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晚饭花》这篇小说“淡”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4-01-31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成汭,淮西人。少年任侠,乘醉杀人,为仇家所捕,落发为僧,冒姓郭氏。亡匿久之,及贵,方复本姓。唐僖宗朝,为蔡州军校领本郡兵戍荆南帅以其凶暴欲害之,遂弃本军奔于秭归。一夕,巨蛇绕其身,几至于殒,乃祝曰:“苟有所,死生惟命。”逡巡,蛇亦解去。后据归州,招辑流亡,练士伍,得兵千余人,沿流以袭荆南,遂据其地,朝廷即以旄钺授之。是时荆州经巨盗之后,居民才一十七家,汭抚辑凋残,励精为理,通商训农,勤于惠养,及末年,仅及万户。汭性豪暴,事皆意断,又好自矜伐。骋辩凌人,深为识者所鄙

初,澧、朗二州,本属荆南,乾宁中,为土豪雷满所据。汭奏请割隶,唐宰相徐彦若执而不行,汭由是衔之。及彦若出镇南海,路过江陵,汭虽加延接,而犹快怏。尝因对酒,语及其事,彦若曰:“令公位尊方面,自比桓、文。雷满者,偏州一草贼尔,令公盍不加兵,而反怨朝廷乎!”汭赧然而屈。累官至检校太尉,封上谷郡王。杨行密以兵围鄂州,汭出师以援鄂,淮寇乘之,以火焚其舰,汭投江而死。天祐三年夏,太祖以汭没于王事,上表于唐帝,请为汭立庙于荆门,优诏可之。

——《旧五代史·成汭传》

【注】①太祖:此处指后梁开国皇帝朱温。

材料二:

华州韩建,荆渚成汭,勤王奉国,识有可嘉,于时号为“北韩南郭”,士大夫可以依赖也。古者奉霸主,尊本朝,德义小亏,诸侯不至,葵丘之会是也。成、韩位居王辅,荷宠于唐,朱公有无君之心,露问鼎之意。建等不能效藏洪泣血,纠率同盟,亦可以结约亲邻,共张声势。而乃助桀作孽,画匹成蛇,舍我善邻,陈诚伪室。华阴失守,既无力以枝梧;鄂渚丧师,乃无名而陷没。非忠非义,吾所谓二公始终谬也。向使成令睦汉南诸侯,结淮甸雄援,汴人篡逆,亦恐未暇。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蔡州A军校B领C本郡D兵戍荆南E帅F以其凶暴G欲害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文中意为“于是”,与贾谊《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因”意义、用法都相同。
B.负,文中意思是“辜负、对不起”,与《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的“负”意思相同。
C.旄钺,指的是白旄和黄钺。白旄是古代的军旗,黄钺是古代的兵器;文中用旄钺来借指军权。
D.比,文中意为“及、等到”,与常用成语“比翼齐飞”和“鳞次栉比”中的“比”意思都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汭年轻时候因为喝醉酒杀了人,后来落发为僧,改换姓氏,是为了逃避仇家追捕。直到后来身份显贵,才恢复了本姓。
B.占据归州后,成汭招募流亡的百姓,得到士兵千余人,后袭击荆南地区并占据那里。乾宁年间,荆南又被土豪雷满占据。
C.杨行密围困鄂州时,成汭带兵援助鄂州,但被淮军放火烧船,最后投江而死。后来太祖上表希望给成汭立庙,得到允许。
D.孙光宪对韩建和成汭持否定态度,认为即使不能够仿效臧洪歃血结盟的勤王行为,也可以约集其他勤王势力,壮大声势。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汭性豪暴,事皆意断,又好自矜伐,骋辩凌人,深为识者所鄙。
(2)成、韩位居王辅,荷宠于唐,朱公有无君之心,露问鼎之意。
14.结合两则材料,试分析成汭被称为“南郭”原因有哪些?
2024-01-31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思

谢脁

茹溪发春水,阰山起朝日。兰色望已同,萍际转如一。巢燕声上下,黄鸟弄俦匹。

边郊阻游衍,故人盈契阔。梦寐借假簧,思归赖倚瑟。幽念渐郁陶,山楹永为室

【注】①假簧,汉刘向《九叹·惜贤》中有“愿假簧以舒忧兮”的句子。②倚瑟,语出《史记》,汉文帝指着“新丰道”对慎夫人说:“这是通向你故乡邯郸的路。”慎夫人便拿起瑟来弹奏,“意惨凄悲怀”。③山楹永为室,汉代严忌在其诗《哀时命》中有言:愿退身而穷处,凿山楹而为室,于水边浣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始两句写春日清晨美景:阰山上太阳升起,茹溪水涨。“起”“发”两字引人联想,有“平字见奇”的艺术效果。
B.五六句写动态之景。新燕上下追逐飞鸣,黄鸟雌雄逗趣交颈,视听结合,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和乐融融的画面。
C.七八句写诗人陶醉于边郊美景,流连忘返;又得与分别已久、不顾路途险阻前来探望的故人畅叙友情,倍感欣慰。
D.这首五言诗构思精巧,前六句描绘春日美景,有全景有特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后六句触景生思,委婉含蓄。
16.本诗题为“春思”,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思?又是如何抒发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4-01-3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屈原行为正直、忠君爱国的优秀品质。
(2)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适《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对举的方式,对敌我双方进行描写,突出战事紧张。
2024-01-3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学者陈寅恪年轻时曾拜访一位历史学家,老先生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

估计很多读者乍一看到这个说法,会感到。中国古籍浩如烟海,谁敢说自己能够穷尽?这个说法不啻一个挑战,一种对于常识的颠覆。但一个对阅读饶有心得的人,不会认为这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故作惊人之论。这种反应,来自他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认识。

书籍固然浩如烟海,但其轻重分量不同,不可。大量的书实际上可有可无,不读也没有明显损失。只有极少数才真正具有原创意义,是那种被称为经典的书籍,是书中之书。这类书籍,在每种文化中,也不过几十种。围绕着这些书,又会产生很多注解和阐释,然后是注解之注解、阐释之阐释。后者都是依附之书,数量成倍地增加,仿佛水面上一圈圈扩散的涟漪,这种就构成了一种“古书间的关系”。老学者显然是看出了“古书间的关系”,发现了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也可以说是找到了“密码本”。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各句的引号,与文中画线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
B.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是激烈的战火中的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市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后者都是依附之书,数量成倍地增加,仿佛水面上一圈圈扩散的涟漪,这种就构成了一种“古书间的关系”。
2024-01-3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冬季由于光照和户外活动时间减少,人体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的现象。不少人日常会选择服用维生素补充剂。维生素该怎么补?_____?专家表示,要避免陷入“多多益善”的误区,①据介绍,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如果摄入过多,②可能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③例如长期大量摄入维生素AD可能会促使肝脏不适,④还可能产生乏力、骨痛、精神差。⑤补充维生素D过多还容易引起血钙升高甚至部分器官钙化。水溶性维生素可溶解于水,一般不会带来中毒问题,_______,例如摄入维生素C过多可造成腹泻,如果补充超过500毫克/天,有增加肾结石的风险。

专家提醒,想要补充维生素,                 。如果通过膳食仍不能满足维生素需求,建议在营养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补充。

一些小技巧有助于保留食物中的维生素。例如,维生素B1来自粗粮、酵母、鸡蛋等。食物精加工的过程会造成维生素B1大量流失。建议淘米时不要过度淘洗,通常洗一次即可,这样能保留更多B族维生素。烹饪蔬菜的方式也会影响其中的维生素含量。建议蔬菜先洗后切,减少维生素流失。烹饪时间过长也会导致维生素流失,推荐急火快炒、迅速加热,而不是长时间炖煮。烹饪后应尽快食用,蔬菜放置时间过长也会使维生素流失量增加。

20.文中画波浪线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要求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从营养学角度考虑,该如何减少食物中维生素的流失?请用四个肯定句加以概括,每句不超过10个字。
2024-01-3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联系实际,表达你的观点。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4-01-20更新 | 153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4汪曾祺(1920-1997)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旧唐书》  史传文  笔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标点符号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0-22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  压缩语段  概括要点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传承与创新  责任 担当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