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期末 2024-02-11 3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State”,并没有一个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正因为”“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

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

(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

材料三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

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

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这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均有一定的表现。
B.家国情怀是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被视为是一种美学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
C.材料二详细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相同的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讲的“家”是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的家族,人数也可能是无上限的。
B.在中国,国与族的统一性让不同的民族不论共时态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寻到某种内在关系。
C.费孝通用比喻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
D.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十分严重,所以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土中国》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C.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老学庵笔记》
D.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
4.根据材料三,请给“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下定义。
5.乡土社会对当代社会生活有什么流弊?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2-1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听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被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的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蒙蒙细雨。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犹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脑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摘编自散文集《二月兰》)

文本二

综观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也不见。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决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的产品。蒙田的《随笔》,确给人以率意而行的印象。我个人认为,在思想内容方面,蒙田是极其深刻的;但在艺术性方面,他却是不足法的。与其说蒙田是一个散文家,不如说他是一个哲学家或思想家。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玩味和体会,我发现,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的,是的,正相反,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实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空口无凭,有文为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流传千古的名篇,脍炙人口,无人不晓。通篇用字句,其苦心经营之迹,昭然可见。像这样的名篇还可以举出一些来,我现在不再列举,请读者自己去举一反三吧。

(摘编自季羡林《漫谈散文》)

【注】①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聊城市临清市。北大教授,著名学者。精通多国语言文字。文中死文字指已失传的吐火罗文。②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指对生死的通达看法。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第2段的“同一种死文字拼命”与第3段的“死文字仿佛又活了起来”相照应,突出雨声带给“我”写作上的灵感与内心的愉悦之情。
B.文本第4段说“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而第6段又说“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前后表述不一,影响了“我”的形象的塑造。
C.“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一个“竟”字,写出了久旱未雨,作者急切盼望下雨,忧心如焚,现在终于下雨了的难以控制的喜悦心情。
D.文章从下雨开篇,到盼望雨声长久响下去结尾,在写听雨的过程中,既写了眼前的雨景,又写了想象的雨景,收放自如,主题鲜明。
7.下列对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雨“润物细无声”,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抓住春雨细小无声的特征,写出春雨只为“润物”,不求人知。
B.蒋捷的《虞美人》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空相融合,写出了他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现今听雨时的惆怅心情。
C.蒙田的《随笔》确给人率意而行之印象,作者认为其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其说他是一个散文家,不如说他是一个哲学家或思想家。
D.《醉翁亭记》的语言极具特色,全文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而有灵动之妙,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8.作者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请结合文本一,谈谈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真情”?
9.作者认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随’的……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实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请结合文本一,说说作者是如何实践这一创作原则的。
2024-02-1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恶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有便于学者,无不为也;有不便于学者,无肯为也。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今有宝剑良马于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亦难乎!宁越,中牟之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里,不止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博志》)

材料二: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字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于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去其害A之者BC所欲D以必得E所恶F以必除G此功名之H所以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B.鄙,指郊野、郊外,与《烛之退秦师》“越国以鄙远”中的“鄙”字意思不同。
C.通,意为通达,通晓,与《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通”字意思相同。
D.成人,指德才兼备的完人,与《论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与平庸君主的区别在于,前者懂得取舍,能消除妨害重大事务的因素,而后者则不能。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求学之人。
B.孔丘、墨翟、宁越,都是没有地位的读书人,他们就天下事务进行考虑,认为没有比先王道术更重要的,所以就日夜学习。
C.荀子认为,善于学习的人应该用心专一,触类旁通,不背仁义,而如果不坚持学习,就可能成为夏桀、盗跖那样的人。
D.荀子认为学习是件需专心致志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是市井中的普通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知识,才算得上学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4.孔子、墨子、宁越取得成功的事例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什么启示?
2024-02-1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翠微”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和“山郭”“朝晖”构成一幅秋气清明,江色宁静的图景。
B.颔联写眼前所见。渔舟泛泛,燕子飞飞,巧用叠词,不仅增加了音韵美,也衬托诗人此时的心绪。
C.颈联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的故事,来抒发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气概豪迈。
D.全诗情感基调与《登高》相似,诗人对平生进行回忆,并与“同学少年”形成对比,流露出失落与苦闷。
16.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24-02-1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