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内蒙古 高三 期末 2024-02-15 8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典故,在古代又称事类。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所谓事类,就是文章在表意抒情之外,根据故事来类比说明义理,引用故事、古语来论证今义。刘勰的界定与分类,今天依然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并接受。典故可以表现为一个词语或短语,也可以表现为一句话、一句诗甚至一段叙述。简而言之,典故包括事典、语典两类。

一般来说,一个典故的意义,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典故最初生成时的意义;二是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典故被不断运用的意义,这个意义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甚至会大相径庭;三是当下使用的意义。简单认识一个典故的意义,关注其当下使用的意义也能粗略理解,但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的意义,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一句话,理解典故,不能脱离具体的空间语境:生成的语境,历史中使用的语境以及当下运用的语境。

一个典故的生成,首先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故事类的典故尤其如此,关羽疗伤的大段文字最终浓缩为刮骨疗毒四个字,甚或刮骨二字。比较而言,语言类的典故浓缩幅度没有故事类那么大,但也必须有此过程,如修齐治平,就是对《礼记·大学》中开篇一大段文字的凝练,见贤思齐背后还隐含着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次,一个典故的最终形成,还需要一个意义逐渐明确、固定的过程。典故生成的最初意义往往具有多种思想倾向,在生成之后的话语实践中借助新的具体语境被反复陈述,倾向渐趋固定,意义逐渐明朗,由此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并使用。关羽刮骨的典故可以指向受伤,可以指向疼痛,也可以指向勇敢无畏,而在文人的反复引用中,最终固定在了意志坚强、勇敢无畏的意义层面上。

因此,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不但要理解运用典故时的具体语境,还需要了解典故生成与传播过程中意义变化的情况。如果说典故的生成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那么对典故的理解与阐释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分析过程。在这方面,《平近人》树立了一个典范。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动力。在他的一系列讲话、文章中,经常引用一些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古语,并与朴素、大众化的语言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话语风格。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倡导文学革命,推行白话文。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并使用典故呢?

首先说明一点,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倡导的不用典,并非彻底排斥用典,而是反对拙劣的用典,意在构建一个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系统。实践证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彻底隔断旧文化,经过改造的旧文化,反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资源。再者,典故尽管生成于古代,但并非一成不变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群体而存在,随着汉语的发展,也有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系统,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而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从最简单的层面而言,典故的存在,不但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而且在文本写作、语言交际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典故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论事说理的修辞手段,也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对话策略,同时它还是历史的一个个缩影,是复述和记忆一个民族过往经历、所思所想的关键词。从一定意义上讲,典故承载着传承历史、延续文化记忆的功能。因此,学习典故、使用典故也是在重温历史,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此层面而言,学典、用典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摘编自王立群《典故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典故包括事典和语典两类,这是刘勰的界定与分类,今天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并接受。
B.典故的意义,一般来说,包含最初生成时、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不断运用和当下使用的意义三个层面。
C.在典故生成凝练过程中,语言类典故相比故事类典故而言,浓缩幅度更大,更为简练。
D.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系统,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从而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来说”“严格讲起来”等说法,语言严密,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用“修齐治平”的典故,是为了论述语言类的典故也必须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
C.文章用《平“语”近人》和胡适提倡“不用典”的事例对比论证了学习并使用典故的必要性。
D.文章先从典故的分类讲起,再阐述了典故的形成、理解方法和现实意义,论证层层深入。
3.辛弃疾善于借用典故来表情达意,请结合文中对事典和语典的相关论述,判断下列用典情况和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望物外逍遥之趣,吾亦爱吾庐”(《新居上梁文》),“吾亦爱吾庐”是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句子,表现出辛弃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B.“进退存亡,行藏用舍”(《新居上梁文》),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进退存亡”出自《易·乾·文言》。
C.《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上片末尾袭用孟郊《借车》中的诗句“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用夸张的语气调侃自己家境贫寒。
D.“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封狼居胥”借汉代霍去病的典故,表现了刘义隆渴望如先人一般建功立业的愿望。
2024-02-1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9月,针叶林木浆价格上涨13%,阔叶林木浆价格上涨15%,整个夏天木浆价格上涨了三成。金九银十,这是传统的用纸旺季,太阳纸业、玖龙纸业、晨鸣纸业等多家公司宣布了价格调整,有的一个月上调了三次。10月以后,调价还在马不停蹄地进行着,纸张要大涨价了?

对纸张涨价的记忆,停留在两次环保事件。6年前,因为环保趋严,国家严控纸厂的废水排放,自201611月至20172月,国内各类纸张从一月一涨,到一周一涨。新闻纸价格上涨40%,从每吨3800元涨到5300元,印刷用白卡纸过去一直都保持着6500元/吨的价格,那时却涨到1.3万—1.4万元/吨。后来是2020年另一次环保风暴,《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政策实施,2020年是一个关键节点,当年年底实现零进口。对于造纸业这个重资产、长周期、高投入的行业来说,这又是一场艰难的过关考验,纸张价格再次大涨。

环保风暴过后,造纸业恢复常态,造纸企业却开始卷起来。造纸业的销售毛利率2019年曾达到过21.45%,随后四年连续下降,2022年为13.14%,2023年一季度再度降至10.8%,可谓是步步退守。具体到企业,比如维达纸业,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长10%达到100亿港元,可净利润下降了八成,只有1.2亿港元。纸巾三巨头中的另两家,中顺柔洁净利润下跌超六成,恒安国际表现相对好一些,但净利润也下跌了4%。

造纸行业是典型的周期行业,纸张是刚需,生活用纸更是刚需,还是高频消费品,再贵也得用,如果消费者收入提高,高品质的木浆含量高的纸张就会走俏。今年910月间的纸张涨价,其实可以看作造纸业连续多年利润变薄后的一次集体试探,造纸业试图回到盈利轨道。

利润降低,企业寻求突围的方法之一是高端化,也就是生产更柔、更紧实乃至更为专业化的用纸,比如可水洗的厨房用纸、羊绒棉的柔韧纸巾,还有云感柔肤纸巾、高端纸尿片等卫生用品。实际上,十几年来厕纸在纸巾消费中一直是稳定下降的,占比已经从六成下降到一半左右,反而是高端用纸给厂家带来了比较高的利润。

木浆占到纸张生产成本的一半左右,纵观近十余年来的木浆价格,其实是相当稳定的,只不过疫情带来了供应链紧张,价格才大幅波动,当供应链稳定后,价格就稳定下来了,只有季节性的供需矛盾带来的短期上涨。长期看,尽管树木的生长、采伐和全球二氧化碳的控制息息相关,但无纸化办公抵消了部分生活用纸的需求,木材供应并不存在缺口。

我们观察中国造纸产业的分布状况,主要的造纸厂家并没有分布在森林覆盖率更高的地区,也没有出现在进口纸浆更便捷的沿海地区,而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尤其是以湖北为中心的长江两岸。造纸行业每年千亿元的产值,一半被湖北承包了,其中孝感主打的是生活类纸巾,荆州主要制造的是工业用纸,黄冈主打的则是办公用纸。处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并没有广阔的森林,造纸原料何来呢?造纸原料并不一定来自于木浆,长江中下游湖泽密布,湖北号称千湖之省,生长在湖泊池沼的芦苇提供了廉价的造纸原料。

造纸业还在寻求另一种突围,即电商销售渠道,体积大、质量重,纸巾自身的特点使之更适合邮寄渠道。如今有的企业将近一半的产品通过电商销售,这也节省了流通环节的费用,抑制了纸张价格的上涨。联想到你所使用的纸巾很可能是芦苇捣成浆制作的,而芦苇和树木不一样,一年生,不受环保法规的约束,价格根本不可能一飞冲天。因而,纸张的提价也是季节性的,并不会如环保风暴后的贵上天际。

(摘编自邢海洋《纸张还会像环保风暴时那样涨?》,《三联生活周刊》202311月)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木浆占到纸张生产成本的一半左右,今年夏天木浆价格上涨三成,所以纸张涨价也是势在必行。
B.环保风暴过后,造纸企业利润连续下降,恒安国际相对于维达纸业、中顺柔洁来说,损失要少一些。
C.造纸业生产高端用纸可以带来较高利润,所以生产高品质的纸张是解决造纸企业利润降低问题的主要办法。
D.中国造纸产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虽远离广阔的森林,却不缺少原料,拥有廉价的造纸原料芦苇。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关心的问题非常现实,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B.“环保风暴”的说法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两次环保事件给造纸行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和严峻挑战。
C.从利润获得到产业分布,从环保政策到销售策略,从原材料的供应到产品的种类,文章内容集中,专题性强。
D.文章强调纸张是“刚需”,是为了说明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纸张的走俏程度和造纸业的盈利情况。
6.结合本文谈谈造纸业面临哪些困难,如何寻求突围?
2024-02-1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月光下的芝麻地

刘庆邦

棉桃子跟芍药花的花骨朵儿差不多,都是圆圆的,青青的,尖尖嘴儿,像一枚枚尚未成熟的桃子。芍药开花,棉花也开花。芍药的花朵姹紫嫣红,五颜六色,妖娆得可以。而棉花的花朵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白。除了白,还是白。

怎么,单一的白色就不好看吗?不是的。不管什么颜色,只要多,只要成了阵势,照样蔚为大观。谁能说它们没有让人神思缈远的大美的力量呢?棉花的开放也是如此,仿佛一夜之间,银白色的花朵便开满了棉花的枝头。

那时的地是生产队的地,地块儿不是零打碎敲,每一块土地面积都很大。中秋过后,遍地的棉花呼啦啦就开了一层。有人半夜里起来,往东边一望,还以为天快亮了呢。定睛再看,哦,原来是棉花开了,东边的白不是天白,是棉花白。

这天午后,晴跟队里的妇女劳力一起,在东地里摘棉花。她提的是一只竹篮,摘下一朵棉花,就放进竹篮里。摘棉花摘到半下午,队里安排有一段休息时间。晴没有休息,在继续摘棉花。

她是今年年初才开始参加生产队劳动的,摘棉花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每人揽两垄棉花往前摘,有人摘到地头,拐了回来,她连一趟还没摘到头。笨鸟先飞,她不打算休息了,要把进度赶一赶。

妇女队长玉青喊了她,说休息了。她答应了好,但她仍没有休息。玉青越是让她休息,她越不能休息,越要表现一下自己。摘满了一篮子棉花,她从棉花地里走出来,把棉花倒进停放在地头的大车斗子里,再回去接着摘。

天蓝得不能再蓝,远得不能再远。天空飞过一群大雁,晴似乎连大雁之间小声说话都听得见。黄黄的阳光照在晴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她觉得浑身都暖洋洋的,心里也暖洋洋的。

傍晚收工,在暮色里,晴提着空篮子往村里走,见玉青、小春、桂之、新美她们落在后面,交头接耳,像是在商量着什么。但她们说的声音很小,晴听不见她们说的是什么。

她们会不会提前行动,到北地里收芝麻呢?她听说过,玉青她们提前行动不是一次两次了,这两年队里收麦,她们都是事先约好,三更四更就到了地里。等上工铃敲响,别的社员赶到地里时,她们已把麦子割倒了一大片。

这个猜测一生出来,晴几乎给自己的猜测打了对号。她们几个都是爱干活儿的人,都是喜欢结伴干活儿的人,都是以结伴干活儿为快乐的人,得到收芝麻的机会,她们大概不会放过。她决定提前去芝麻地里等她们。

她到得早,玉青她们还没来。晴仰脸看了看月亮,月亮在东天挂着,还没有走到头顶。这晚的月亮晶亮晶亮,她刚一仰脸,月光就像清水一样,洒了她一脸。

月亮又升高了一些,玉青她们来了,晴从芝麻地一侧走出来。

玉青看见了晴,问:谁?晴答:我。玉青听出了是晴的声音,问:三更半夜,你怎么来了?几个姑娘也暂停收芝麻,转过身,看着晴。

晴说,她看见外边一片明,还以为是天明了呢,就赶紧到地里来了。说着把手中的撅头铲子举了一下。

新美说:天明还早着呢,你还小,先回家接着睡吧,等听见铃响再来也不迟。

晴说:我既然来了,恐怕回去也睡不着,我跟你们一块儿收芝麻吧。

玉青同意了。

玉青又问:你以前收过芝麻吗?晴说没有,她以前只收过玉米。

玉青说:收芝麻跟收玉米的办法是一样的。

她让晴收一棵芝麻给她看看。晴站稳脚跟,左手向后一拐,揽过一棵芝麻,瞅准芝麻的根,手起铲落,就把一棵芝麻砍倒了。

玉青说:还行,就是这样收法,撅头铲子吃土越深越好。玉青还说:你慢点收,别着急,不要跟她们几个人比。她们几个都是熟手,一收起来就收不住手。你不睡觉,能跟我们一块儿收芝麻,已经很不错了。

月亮在天上慢慢走,五个姑娘在芝麻地里快快收。月光在芝麻地里静静洒,五个黑黑的身影如在似水的月光里激起阵阵波浪。她们谁都不说话,就那么弯着腰,身子前倾,一铲子又一铲子向芝麻的根部砍去。

夜越来越深,村里人都在沉睡。谁会想到呢,在平原深处一块月光下的芝麻地里,一帮风华正茂的姑娘,正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享受着劳动的乐趣。她们的目标是共同的,要在生产队的上工铃敲响之前,把这块地里的芝麻全部收了。

晴出汗了,但她的心情是愉悦的。晴想到,当她们把整块地的芝麻收完,当人们数起都是谁在月亮地里收芝麻时,数了玉青、小春、桂之、新美,还有一个就是她,晴。

村里的雄鸡叫第一遍时,她们如同听到了冲锋的号令,收得更快些。待村里的上工铃声响起,她们把芝麻全部放倒,五个姑娘正在地头的水塘边洗脸。秋水有些凉,但她们的感觉是,痛快!真痛快!!太痛快了!!!

月亮还挂在天上,东方有些发白。晴和姑娘们一齐望着东方,在共同想象,等村里的男女社员来到地里,见一大块芝麻全部收完,不知如何惊奇呢。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依次写到月亮“又升高了一些”“在天上慢慢走”“还挂在天上”,既用月亮反映了当晚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你还小,先回家接着睡吧”,就表现了新美对晴的关心及新美内心的和善与美好。
C.小说采取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有对晴的特写,也有对劳动者群像的描写,目的在于在相互映照中实现个体与群体的统一。
D.小说最后一段表明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既有对晴在劳动中融入集体获得成长的赞许,又有对热爱劳动价值观的认同。
8.小说题目为“月光下的芝麻地”,但文本却先从阳光下摘棉花的场景写起。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有评论家认为“诗化小说拆除了传统小说中情节的堤坝,却把小说引入诗意的清池,使人在诗情画意中流连忘返”。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诗情画意”的。
2024-02-1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马骥,字龙媒,贾人子。美丰姿,少倜傥,喜歌舞。辄从梨园子弟以锦帕缠头,美如好女,因复有俊人之号。十四岁,入郡庠,即知名。后从人浮海,为飓风引去,数昼夜,至一都会。其人皆奇丑,见马至,以为妖,群哗而走。入山村,其间形貌亦有似人者,然褴褛如丐。马问其相骇之故,答曰:尝闻祖父言,西去二万六千里,有中国,其人民形象率诡异。但耳食之,今始信。问其何贫,曰:我国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其美之极者,为上卿;次,任民社;若我辈出生时,父母皆以为不祥,往往弃置之。问:此名何国?曰:大罗刹国,都城在北去三十里。

天明,始达都。时值朝退,朝中有冠盖出,村人指曰:此相国也。视之,双耳皆背生,鼻三孔,睫毛覆目如帘。又数骑出,曰:此大夫也。以次各指其官职,率狰狞怪异。然位渐卑,丑亦渐杀。

此间有执戟郎为先王出使异国所阅人多揖为上宾。居久之,与主人饮而醉,以煤涂面作张飞。主人以为美,设筵,邀当路者饮,令马绘面以待。马婆娑歌弋阳曲,一座无不倾倒。明日,交章荐马。王喜,召以旌节。既见,酒酣,王曰:闻卿善雅乐,可使寡人得而闻之乎?马即起舞,亦效白锦缠头,作靡靡之音。王大悦,即日拜下大夫。时与私宴,恩宠殊异。久而,官僚百执事颇觉其面目之假,所至辄见人耳语,不甚与款洽。马至是孤立,惆然不自安。遂上疏乞休致,不许。又告休沐,乃给三月假。

于是乘传赴海市,见龙君。龙君乃言:先生文学士,必能衙官屈、宋。欲烦椽笔赋‘海市’,幸无吝珠玉。生稽首受命,立成千余言,献殿上。龙君击节曰:先生雄才,有光水国多矣!酒炙数行,龙君执爵而向客曰:寡人所怜女,未有良匹,愿累先生。于是拜为驸马都尉。以其赋驰传诸海。诸海龙君,皆专员来贺,争折简招驸马饮。由是龙媒之名,噪于四海。

异史氏曰:花面逄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小惭小好,大惭大好。若公然带须眉以游都市,其不骇而走者盖几希矣。彼陵阳痴子,将抱连城玉向何处哭也?呜呼!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注】①浮海:泛海,航海。此处指到海外经商。②乘传:乘驿站的传车。传,传车,古代驿站的公用车辆。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间A有执戟郎B为先王C出D使异国E所阅F人多G揖H为上宾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庠,明清称“府学”。入郡庠,即经考试合格成为府学生员,俗称“秀才”。
B.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称“上卿”。
C.乞休致,与“休沐”意思相近。同样意思的说法还有:请老、解官、乞身、移病。
D.驸马是官职名称,汉代设置驸马都尉,皇帝的女婿加此称号,后以驸马称帝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骥游历到罗刹国,在这个国度里,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越丑越担任高官要职,越美反被看成妖怪。
B.马骥以煤涂面,则人以为美,他唱靡靡之音,则“王大悦”。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与讽刺,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C.马骥外形俊美,又擅长写文章。在海市龙君高度赞扬马骥的文采风流,并表示愿意用贵重的珠玉作为酬金请马骥做赋一篇。
D.马骥无论在罗刹国还是海市,得到荣宠富贵都离不开最高统治者的赏识,故事虽然虚构,却表现了专制社会容易埋没人才的现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次各指其官职,率狰狞怪异。然位渐卑,丑亦渐杀。
(2)若公然带须眉以游都市,其不骇而走者盖几希矣。
2024-02-1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