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河北 高二 期末 2024-02-22 9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重建。他把家庭的模式,扩大到整个社会结构。本来,研究社会结构是政治家的事情,一般老百姓不会关心,也缺少思考的资源。没想到孔子创造了一个可亲可爱的思维 方式,那就是把人人都能体验的家庭生活方式当做一个象征体,推而广之,使宏观政治问题变成了家庭问题的放大,使一般民众也具备了思考的基点。后来孟子也用了这个思维模式,推己及人,推小及大,借由普通民众能够感受到的境遇,来设想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在一般中国人看来,家庭的血缘伦理是自然的,难以动摇的,不能在父子、兄弟的尊卑关系之间有任何苟且。由此扩大,政治也渐渐变成了一种“自然伦理”。我觉得这是一项高明的理论策略。

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念,与农耕文明有关。农耕文明不同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对游牧文明来说,马背是家,帐篷是家,远方有水草,那么远方就是我要去的地方。海洋文明呢,永远在向往彼岸,彼岸在何方,可能永远不知道,因此可能回来,也可能永远不能回来。中国的农耕文明是精耕细作的文明,从春耕到秋收有好多程序,非常复杂。它延续的前提就是聚族而居,一家老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聚族而居就要讲究伦理结构,有了这种结构才能完成生产的程序和财物的分配,才能协调彼此的关系。孔子找到了这个结构,并把它扩充来治理天下。他的逻辑结构是从修身开始来齐家,然后是治国平天下。

孔子找到了一个起点,一个平台。例如中国民间信奉的第一道法规是孝,把对父母不孝的人骂成是“狼心狗肺”,也就是脱离了做人的最低限度。孔子就把这个关系推延到了君臣关系当中,也就是从“亲亲”直通“尊尊”,形成了整体的“治国”观念。

这个观念又进一步要求人们在社会伦理中“扮演”家庭伦理,构建一种简单、严谨、快乐的仪式。这个仪式就是“礼乐”仪式。整个国家像家庭一样和睦有序,充满温情和乐观,而且可以有音乐、舞蹈、诗歌伴随,这就是孔子的理想。

这个礼乐社会靠什么支撑起来?靠君子。如果没有君子,就缺少人格的基点,缺少过渡的桥梁,缺少实践者、评判者和监督者,无论是礼是乐,都缺少执掌者和引领者。因此,孔子把君子人格的养成,看成是他的社会理想的核心构建。大家从他的言论中都看到了,他一直以极大的热忱在呼吁君子之道。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把家庭的模式,扩大到整个社会结构,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重建,是孔子一项高明的理论策略。
B.孔子以家庭伦理为基础重建社会结构的具体做法,就是把人人都能体验的家庭生活方式当做一个范本,推而广之,使之成为宏观政治问题的通俗版。
C.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家庭的血缘伦理是不能随意更改的,成员之间的尊卑关系必须严格遵守。
D.不同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家庭伦理观念产生的土壤。
2.下列对“农耕文明”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农耕文明”生产周期相对较长,人们只能稳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B.“农耕文明”是人们形成了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的思想观念,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
C.“农耕文明”从春种到秋收有一套非常复杂的精细化的程序,需要人们聚族而居。
D.“农耕文明”生活方式中的劳动分工、财务分配等,需要家庭伦理结构协调彼此的关系。
3.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孔子穿找了家庭伦理结构,并把它扩充来治理天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孔子把家庭的父子关系推延到朝廷中君臣关系当中,从而形成了“亲亲”“尊尊”等整套“治国”观念。
C.孔子把君子人格的养成,看成是他的社会理想的核心构建,所以他认为国家要靠君子来支撑。
D.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在社会位置中找到与家庭位置相对应的点,这样,整个国家就像家庭一样和谐有序了。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事            萧红

公园门口站着一个笑吟吟的老头,正是黄昏时候,夕阳在树梢闪着光辉,夕阳照满园里园外,拿着“派司”,推着小车的孩子大人都是从那个转门进去。里面睡着孩子的小推车是从旁边那个宽门口进去的。

同样,那老头也是拿着“派司”,可是就不同了,他仍是站在门外笑,并不进来。

我们进了园门回头看时,他为什么笑呢?守园门的巡捕用一根竹杆点着孩子的脚,那孩子大概是老头的孙儿。

“哼!你就穿这个鞋子,你不穿袜子,外国人看到不许。”那巡捕还作了个鬼脸,把嘴唇向上一兜,把眼球向上一翻,我们站得近,所以那巡捕翻眼球翻到发白的程度,我们都看见。

我从前还不知道这个,我问我的同伴:

“怎么!外国人还管到穿袜子不穿袜子?”

“不行啊!不穿袜子就不让进的。”同伴答我。

我根据这话马上就找到例证:推车的保姆不穿袜子,外国孩子不穿袜子,漂亮女人不穿袜子。

“这不是吗?这不是都没穿袜子吗?”我就指着树下穿高跟鞋的女人。

“嗳!穿袜子,不穿袜子不是这样说。”

“那么怎样说呢?”

“‘不平’,这就叫‘不平’。”

再回头看时,那老头仍站在园门外,还是站得那样近,只要伸手推转一下转门就可以进来,就可以连孙儿也带进来。

老头看一看自己是不是拿着和别人一样的那么一个长方浅蓝色的纸片!大概他自己不相信这护照是好用的,他仔细的摸一摸,那是和别人一样,外面套了一片硬壳。

“好用的,好用的。”他把“派司”又放进衣袋去。

但是他仍不能进来,同时被夕阳拖长的连孙儿的影子也进了园门,那光着脚的,推着车子的保姆就踏着老头的影子走进园门。和孙儿一般高的外国孩子也光着脚,踏着孙儿的影子跑进去。巡捕没有去问其余的孩子,也不用竹竿去敲打其余的孩子们赤光的脚。

老头,他微微的露着笑脸,挟着羞容,望着这有趣而不得见的公园,他更加憧憬了吧!和孩子一般地,听说里面有水池,满池的金鱼呢!

孙儿站在身边,并不像别的孩子一般遇了不满意的事就闹起来,他看一看公公,再看一看巡捕。

我们走得远了,再回头看时,那老头已不见了。

再走几步,草地上摆着藤椅,也是老头,带着眼镜,就坐在藤椅上喝汽水。

“这边就喝汽水,也是老头,站在园门外的也是老头……”

我的同伴说:“老头与老头之间不同如是。”

“嗳呀!”我叹息出来。

“进不了公园这是小事,没饭吃的,被杀的……”

“杀是听说惯了,一个公园看看就不许……”

“就要的是这股‘劲’吗?穿草鞋进公园有多么不体面,阔人和外国人不愿意看。”我的同伴说。

我想了又想,并不是因为那老头赤脚,假若他穿一双用金丝绞成的“草鞋”,那么也可以进的?他的鞋是用草做的,是用不值钱的东西做的。

同时证明那老头也是不值钱,不值钱的人,逛公园也罢,不逛公园也罢!

小事,这就是小事。

(《时事新报》1935年8月4日)


【注】①派司:指厚纸印成的或订成本儿的出入证、通行证、护照等。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头就写老头的“笑吟吟”,既表现了老头和善的性格,也同看守园门的巡捕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B.小说用两大段文字详细地叙述“我”和“同伴”的对话,主要目的在于表现“我”爱思考和爱较真的性格。
C.作者在小说结尾处用“不值钱的人,逛公园也罢,不逛公园也罢”一句反语,表达自己愤怒已极的感情。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不仅可以用亲眼所见证实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助于发表议论,表达作者观点。
5.小说多次写到“派司”,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6.小说以“小事”为题,有哪些方面的考虑?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辅国本飞龙小儿,粗闲书计,给事太子宫,上委信之。辅国外恭谨寡言而内狡险,见张良娣有宠,阴附会之,与相表里。建宁王使数于上前诋讦二人罪恶。二人谮之于上曰:“倓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上怒,赐使死。于是广平王俶及李泌皆内惧。俶谋去辅国及良娣,泌曰:“不可,王不见建宁之祸乎?”俶曰:“窃为先生忧之。”泌曰:“泌与主上有约矣,俟平京师,则去还山,庶免于患。”俶曰:“先生去,则俶益危矣。”泌曰:“王但尽人子之孝,良娣妇人,王委曲顺之,亦何能为!”

肃宗乾元元年春二月癸卯,以殿中监李辅国兼太仆卿。辅国依附张淑妃,判元帅府行军司马,势倾朝野。三月,甲戌,徙为成王,戊寅,立张淑妃为皇后。张后生兴王佋,才数岁,欲以为嗣。上疑未决,从容谓考功郎中知制诰李揆曰:“成王长,且有功,朕欲立为太子,卿意何如?”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臣不胜大庆。”上喜曰:“朕意决矣。”庚寅,立成王俶为皇太子。

二年春二月壬子,月食,既。先是,百官请加皇后尊号曰“辅圣”,上以问中书舍人李揆,对曰:“自古皇后无尊号,惟韦后有之,岂足为法!”上惊曰:“庸人几误我。”会月食,事遂寝。后与李辅国相表里,横于禁中,干豫政事,请托无穷,上颇不悦,而无如之何。

太子詹事李辅国,自上在灵武,判元帅行军司马事,待直帷幄,宣传诏命,四方文奏,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及还京师,专掌禁兵,常居内宅。制必经辅国押署,然后施行。宰相百司,非时奏事,皆因辅国关白、承旨。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 御史台、大理寺重囚,或推断未毕,辅国追诣银台,一时纵之。三司、府、县鞫狱,皆先诣辅国咨禀,轻重随意,称制敕行之,莫敢违者。宦官不敢斥其官,皆谓之“五郎”。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李辅国用事》)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
B.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
C.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
D.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朔日,与朔日相对应的农历每月第一天为晦日。
B.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来常用“社稷”代表国家。
C.尊号,古代尊崇帝后或其先王等的称号,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不需避讳。
D.敕,古代帝王的诏书、命令,有敕书、敕命、敕符、敕许、敕封、奉敕、宣敕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辅国外表上看起来恭顺谨慎、沉默寡言,但内心狡猾、阴险,肃宗为太子时李辅国在太子宫中供事,肃宗十分信任他。
B.肃宗听信李辅国和张良娣的谗言,赐李倓死,消除了自己的心头之患,此事件也引起广平王及李泌的恐慌。
C.张皇后想立兴王李佋为太子,肃宗对此犹豫不决,征求李揆的意见,李揆赞同肃宗的想法,立成王李恪为太子。
D.朝廷中的百官请求给张皇后加“辅圣”的尊号,肃宗询问李揆后,非常震惊,恰逢出现月食现象,加尊号之事就停止了。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泌与主上有约矣,俟平京师,则去还山,庶免于患。
(2)御史台,大理寺重囚,或推断未毕,辅国追诣银台,一时纵之。
11.请简要概括李辅国能够势倾朝野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④莫:即“暮”。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小市人家避雨在家以菜蔬度日的孤城风雨图。
B.“身闲心苦一舂锄”中这个“苦”字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而又将情感投射于外物的结果。
C.颈联写渔翁从屋舍来水边收拾渔网,恰巧在此的诗人却因满怀心事无意观看。
D.本诗类似随感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寻常事物的形象中颇具理趣,写景淡雅有致,抒情含蓄委婉。
13.本诗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比较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