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晋城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西 高三 期末 2024-02-23 20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材料一:

阴阳五行学说影响中国戏曲的方方面面。五行学说的金木水火土,相互依存,相生相克;而戏曲音乐有宫商角徵羽,表演有手眼身法步,角色有生旦净末丑,服色有红黄蓝白黑……都如五行一样密不可分。因此,戏曲属于综合艺术。戏曲从萌芽之时就蕴含了多种艺术基因,所以从汉朝百戏开始延展成得以千年活态传承的国粹。

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形成了戏曲写意性的特征。戏曲舞台是囊括天地万物存在的小天地。戏曲舞台上境随象生,天马行空,一个演员用舞蹈能表现天女出入六合、在云端向人间散花的情境;两个人在空旷的台上就能表现上元节东风夜放花千树、人挤人观看花灯的热闹场面。

戏曲舞台上的时间时随意幻,弹指瞬间。《夜奔》中林冲逃出草料厂夜奔梁山,在小庙的佛像前只困顿了不到5秒钟就度过了一夜;《沙家浜》中阿庆嫂与胡传魁、刁德一三人瞬间同时的心理较量,却可以使时间定格,分别展开心理陈述。

戏曲舞台象征性的表演,立象尽意,以一当十。演员用一支马鞭可以代表人在骑马,一支船桨可以表现驾船,四个举着旌旗的演员能够表现千军万马……舞台上最简陋的一桌二椅只要变化摆放的方式,就可以表现公堂、内室、客厅等不同场景。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影响着中国戏曲,在戏曲中显现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一种远早于欧洲中世纪的精神追求。

戏曲万象我裁的宇宙意识,人物形象是天人一色,物我一体,意与境浑。如《文昭关》中伍子胥唱我好比哀哀长空雁,我好比龙游在浅滩……唱词使用比兴手法,展现了主客体合而为一的意境。戏曲表演中的云手、探海、卧鱼、兰花指等技巧,音乐和曲牌中的急急风、凤点头、水底鱼等都取象于自然,提炼为具有标志性的艺术程式。

戏曲艺术的程式体现了天人一色、物我一体的理念。事实上,意与境浑的艺术形象、万象我裁的宇宙意识还引导着广泛的社会审美,形成了以美传礼的文化传统。戏曲的唱念做打都有规矩,都有讲究,并合于礼法。横平竖直”“方圆棱角”“字正腔圆”“行肩跟背”“头顶虚空等等,包括戏台上的举手投足,强弱、快慢、轻重、动静、急缓、松紧、繁简、丑美、文野、雅俗、悲喜、哀乐、跌宕、曲折、突转、变化都有一定的程式。戏曲程式是在传统礼乐文化经典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由艺术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形成。有程式积累才能称为成经典。

戏曲中很多情节都表现了天人合一的认知和理想。如《清风亭》中雷神施威怒劈负心人;《御碑亭》里魁星暗助文虽欠佳却知礼无邪的书生高中;《目连救母》既表现了鬼神代天惩恶,又褒奖了一心孝敬的目连。千百年来,戏曲引导着人们在看戏后产生向善心理,这就是所谓借戏文制人欲,使人欲在膨胀时不敢、不能、不想;引发内心自觉的良知,理性的克己自律、自我约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做有道德的人。

(摘编自吴江《中国戏曲的哲学精神》)

材料二:

中国古代戏剧,是纷纭复杂的多层级、多种类的演艺系统,从原始形态演化为各种表演形态,直到完型戏剧的产生,历经数千年。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具有本质意义的转捩点,是具有一定长度故事戏曲剧本的产生。元代一批文人加入剧本写作,剧本作为一剧之本渐成戏剧行业运作的常规,演出依托剧本才有活力和意义,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完型化发展时代。

戏曲不同于话剧对生活真实的模仿,表演形式是取样现实生活而修饰之的写意——修饰性戏腔念白,程式化肢体动作、格式化脚色行当、象征性脸谱及服装道具和舞台布景——从表演到场景、皆非现实情景的仿真再现,而是对现实存在的某种虚拟性的意象化表现。戏曲剧本与戏曲表演相表里,故戏曲文学同样是写意

写意,本是中国一切艺术(包括文学)的古老传统,中国古代没有如同西方严格而精致的写实艺术,中国人所云艺术的写真,不在外部形态,而在神态之真、情意之真,戏曲亦不例外。戏曲以音乐、歌舞、说话扮演有头有尾的故事,最初是市井民间娱乐活动中的创造,娱乐本是人的一种天生习性,娱于意,乐于情,动于心,故写意是娱乐文化的戏曲与生俱来的文化本性。当宋代市井书会才人加入戏剧活动并参与戏曲创作俗文化的戏曲便开始加入了文人文化因子;当元代文人成为戏曲写作的主群体而输入文人文化,戏曲乃成雅俗文化交融的载体,在历代雅俗群体的共同娱乐中凝聚为中国特质的戏曲传统

戏曲文学,广言之为故事文学。中国古代戏曲极少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模糊一点看,可以视为历史剧的如《长生殿》《桃花扇》,而两剧的直接主题都是言情,《长生殿·自序》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戏曲文学不是对历史的理性评判,对历史的反思总结是史家的专权。中国古代这一集体意识的故事文学书写语境,成为古代故事文学的写作指向和文学精神的潜在规定。因此,雅俗交融的娱乐文化戏曲,以情感表达为主旨乃是文化的定位,也是中国古代故事文学大系统对戏曲文学的定位。戏曲文学的写意乃对生活的情感理解和评判,所以戏曲古装戏的历史故事和语面上的种种从前的故事,本质上与理性反思的历史书写完全不同,戏曲文学表现的是情感的人,历史文学书写的是理智的人,史书和戏曲书写的人合之乃是完整的

(摘编自李昌集《中国戏曲文学阐释视角论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戏曲从萌芽之时就蕴含了多种艺术基因,并且不断传承发展成为流传千年的国粹。
B.戏曲舞台上的时间“时随意幻,弹指瞬间”,可以根据剧情露要变长或缩短,是戏曲写意性的表现之一。
C.剧本在元代出现,成为戏剧行业运作的常规,使演出更具活力和意义,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完型化发展时代。
D.与话剧对生活真实的模仿不同,戏曲在表演、场景等方面是对现实存在的某种虚拟性的意象化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五行学说使中国戏曲成为一种综合艺术,在音乐、角色、服色等方面呈现出密不可分的状态。
B.戏曲表演的很多技巧、音乐取象于自然,受传统礼乐文化影响,在实践中经过提炼、积累形成艺术程式。
C.宋代市井书会才人加入戏剧活动,成为戏曲创作的主体,使戏曲成为雅俗文化交融的载体。
D.中国戏曲中没有真正的“历史剧”,而是以叙述“故事”为主要形式,以情感表达来塑造完整的“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能直接体现戏曲“立象尽意,以一当十”的一项是(     
A.京剧《红灯记》中革命者的任务是保护、传送密电码,为此他们前仆后继。
B.京剧《管仲拜相》描写公子小白不计前仇,任用管仲为相,终于成就霸业。
C.京剧《岳母刺字》中岳母在岳飞后背刺“精忠报国”四字,用以激励岳飞。
D.京剧《单刀会》的舞台上摆放了一个酒壶,用以表现一场正在进行的宴会。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关汉卿的《窦娥冤》如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中国戏曲具有“写意”的特点,请简要分析二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①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湾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②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③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视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说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④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⑤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

⑥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的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苞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⑦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⑧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⑨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的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⑩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剖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了,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大量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交代了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为下文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B.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内容,详写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略写三三吹唢呐、喂鸡等事情,情节安排详略得当,轻重合宜。
C.小说的叙事节奏富于变化。开篇以碾坊为中心交代环境,镜头切换迅速,叙事节奏很快;而以钓鱼为中心叙事是特写镜头,节奏较慢。
D.小说写水车“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十分形象,拟声词“咿咿呀呀”有着拟声似歌的音韵之美。
7.下列对本文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作者通过写三三生活的环境,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秀美、灵动的湘西少女形象。
B.“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吧。”“鱼是各处走动的……怎么不能钓。”三三对潭边,钓鱼者的双重标准,展现出她的天真可爱。
C.小说中的“三三”和《边城》中的“翠翠”,无论是成长的环境,还是人物的性格,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她们都是沈从文独特审美的体现。
D.“三三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作者借助场景的转换加快叙事的节奏,也将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8.沈从文笔下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请结合本文和《边城》,谈谈沈从文塑造女性形象的方法。
9.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请结合本文简析这种人生形式。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秦昭王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平原君使者冠盖相于魏,让魏公子曰:“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患之。侯生曰:“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至邺,魏王令代晋鄙,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材料二: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国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节选自《信陵君救赵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窃魏之符A以纾魏B之患C借一国之师D以分六国之灾E夫F奚不可者G然则H信陵果无罪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指接连,与《屈原列传》中“然亡国破家相随属”的“属”词义相同。
B.矫,指假托、诈称,古文中常见的“矫诏”“矫制”,都指假托帝王的命令。
C.诛,指谴责,与成语“口诛笔伐”“罪不容诛”中的“诛”意思皆不同。
D.旒,古代旌旗下边悬垂的装饰品,与“赘”连用,喻指实权旁落的君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邯郸危急时刻,面对平原君的指责,信陵君采纳侯生建议,使用非正常手段获取兵符,助赵解围。
B.材料二开门见山地亮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并从客观效果和主观动机两方面审视信陵君窃符救赵。
C.材料二第二段立足于信陵君窃符的思想出发点,有力地批判了他明知不妥却一心背叛的错误行为。
D.材料二列举穰侯、虞卿的事例,说明臣重君轻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并再次申明信陵君的错误所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2)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
14.材料二中作者批判信陵君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2-23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别房太尉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①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肃宗所贬。杜甫曾上疏力谏,得罪肃宗。死后赠谥太尉。②谢傅:指晋代谢安。他部署八万晋军迎战符坚百万大军,胜利消息传来,他仍在与客人下棋。③徐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季札因使命在身,没有及时献上。徐君死后,他将剑挂在徐君坟前树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公事在身,却驻马停留专程凭吊亡友,衔诚致哀,可见两人情谊深厚。
B.诗人感觉房太尉的坟非常孤单冷清,这种感觉与房琯在政治上受冷遇有关。
C.诗人将泪水涌淌的自我形象与低空的片云映衬而写,将情与景结合了起来。
D.诗人虽然沉痛,但是婉转的鸟鸣声安抚了诗人的悲伤,给他带来一丝慰藉。
16.不同的鸟叫声在古诗词中承载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本诗最后一句“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写到的“莺啼”,与《琵琶行并序》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写到的“杜鹃啼血”,都写到了鸟的啼叫。请结合两首作品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两首作品在抒情方面的异同。
2024-02-2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