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湖北 高一 期末 2024-03-10 9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辨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生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里去领悟。”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体而言比较冷静、沉稳,民族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

材料二:

人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具有学习的能力。人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做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

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但是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

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方式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构筑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构筑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莹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不是穷根究底,这使中国民族心态总体呈现出比较冷静沉稳的特点。
B.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老鼠走迷宫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得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C.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从特殊到普遍、从当今到今后,在个别或片刻的情境中搭建起桥梁。
D.人类的学习就是累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而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通过不断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
B.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保留且可传递过去的累积,形成社会共同经验,这种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
C.动物的学习简单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累积,不能相互传递。
D.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力,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形成文化,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人们仰观天空,发现天是圆的,俯察大地,发现地是平的,于是便产生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
B.《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意思是中国人注重内在品质,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日月的光明相契合。
C.一个人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都有一定的数量,即便不合口味,也要吃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D.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
4.请简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2023年中国社会的城市化率已经由《乡土中国》成书的1947年的10%左右上升到65.22%,目前全国共有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数千余个,农家书屋的数量高达六十余万,然而利用率却不容乐观。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字下乡?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与理解。
2024-03-1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屋小记

史铁生

年龄的算术,通常用加法,自落生之日计,逾年加一;这样算我今年是四十五岁。不过这其实也是减法,活一年扣除一年,无论长寿或短命,总归是标记着接近终点;据我的情况看,扣除的一定多于保留的了。孩子仰望,是因为生命之满得冒尖;老人弯腰,是看囤中已经见底。

二十三岁时我曾到一家街道生产组去做工,做了七年。现在那个小小的生产组已经没有了,那七年也已消逝,留下来是我逐年改变着的心情,和由此而不断再生的那几间老屋,那年月以及那些人和事。

1)到老屋去

那是两间破旧的老屋,和后来用碎砖垒成的几间新房,挤在密如罗网的小巷深处,与条条小巷的颜色一致,芜杂灰暗,使天空显得更蓝,使得飞起来的鸽子更洁白。那儿曾处老城边缘,荒寂的护城河在那儿从东拐向南流;如今,城市不断扩大,那儿差不多是市中心了。总之,那个地方,在这辽阔的球面上必定有其准确的经纬度,但这不重要,它只是在我的心情里存在、生长,一个很大的世界对它和对我都不过是一个悠久的传说。

我想去那儿,是因为我想回到那个很大的世界里去。那时我刚在轮椅上坐了一年多,二十三岁,要是活下去的话,料必还是有很长久的岁月等着我。V告诉我有那么一个地方,我说我想去。

于是我摇着轮椅,头一回看见了那两间老屋:尘灰满面,屋门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场,一群老太太正在屋前的太阳地里劳作,纷纷停了手里的活儿,直起腰,从老花镜的上缘挑起眼睛看我。V仰头叫了一声“B大爷”,房顶上蹲着一个老头,正在给漏雨的屋顶铺沥青。

“怎么着爷们儿?来吧!甭老一个人在家里憨着……”B大爷笑着说,露出一嘴残牙。他是说我。

2)长跑者

摇着轮椅,耳边和心里都空荒的岑寂。我常常觉得,应该有一首平缓、沉稳又简单的曲子,来配那两间老屋里的时光,来配它终日沉暗的光线,来配它时而的喧闹与时而的疲倦。或者也可以有一句歌词,一句最为平白的话,不紧不慢反反复复地唱,便可呈现那老屋里的生活,闻见它清展的煤烟味,听见它傍晚关灯和锁门的轻响。

这一天,我沿着一条大道不停地走,暮色苍茫中,碰上了一个年轻的长跑者。一个天才的长跑家—KK在我身旁收住脚步,愕然地看着我,便推起我,默默地跑——也许那个年代,恰可以这孤独的长跑为象征、为记忆、为诉说吧。K因为在“文革”中出言不慎,未及成年就被送去劳改,三年后改造好了回来,却总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有一份正式工作。K从未受过正规训练,只靠两样天赋的东西去跑:身体和梦想。他每天都跑两三万米,还要拉上六七百斤的货物蹬几十公里路,其间分三次吃掉两斤粮食而已。生产组的人都把多余的粮票送给他,只临近大赛的那一个月,他才每天喝一瓶牛奶,然后便去与众多营养充足、训练有素的专业运动员比赛。年年的“春节环城赛”我都摇着轮椅去看他跑,年年他都捧一个奖杯或奖状回来,但仅此而已,梦想还是梦想。多少年后我和K才懂了那未必不是上帝的好意相告:梦想就是梦想,不是别的。有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要跟K学长跑,K便当起了教练。后来,这男孩的姐姐认识了K,爱上了K,并且成了K的妻子——那时K仍然在拉板车,在跑,在盼望得到一份正式工作,或被哪个专业田径队选中。

3U师傅

我初来老屋之时,听说她已经有五十岁——除非细看其容颜,否则绝不能信。她的身段保持得很好,举手投足之间会令人去想:她必相信可以留住往昔,或者不信不能守望住流去的岁月。无论冬夏,她都套一身工作服,领口和袖口都扣紧。她绝不在公用的水盆中洗手,从不把早点拿来老屋吃。她来了,干活;下班了,她走。实在可笑的事她轻声地笑,问到她头上的话她轻声回答,回答不了的她说“真抱散,我也说不好”,令她惊讶的事物她也只说一声“哟,是嘛”。

听说U师傅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的西语系,听说U师傅曾经有过很好的工作,后来生了一场大病,病了很多年工作也就没了,听说U师傅没结过婚,听说不管谁给她介绍对象地都婉言谢绝。U师傅绝对是一个谜。老屋里寂寞的时刻,我偶尔偷眼望她,不经意地猜想一回她的故事。我想,在那五十几年的生命里面必定埋藏着一个非凡的梦想,在那优雅、平静的音容后面必定有一个牵魂动魄的故事。但是她的故事守口如瓶,就连老屋里的大妈大婶们也分毫不知,否则肯定会传扬开去。

应该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悲刷。应该是一份不能随风消散、不能任岁月冲淡的梦想,否则也就谈不上悲剧。应该并不只是对于一个离去的人,而是对于一份不容轻掷的心血,否则那个人已经离开了你,你又是甘心地守望什么呢等待他回来

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并不重要

有一次小TU师傅家回来(小T是老屋唯一去过U师傅家的人),跟我们说:“哇,老天!告诉你们都不信,U师傅家真叫讲究喂,净是老东西。”

D说:“有比L大妈还老的东西?”

T说:“我是说艺术品,字画,瓷器,还有太师椅呢。”

D说:“太湿,怎么坐?”

T说:“你们猜U师傅在家里穿什么旗袍!哇,老天,缎子的,漂亮死了!头发挽成髻,旗袍外面套一件开身绣花的毛坎肩,哇,老天,她可真敢穿!屋里屋外还养了好多好多花……”

④U师傅的梦想具体是什么,也不重要。

4)浪与水

从老屋往北就是护城河了。河很窄,水流弱小、混浊,我摇过小桥,沿河“漫步”,烈日晒了一整天的河水疲乏得几乎不动,没有浪,浪都像是死了。若是大雨过后,河水涨大几倍,浪也活了,浪涌浪落。老屋里的歌,应该是这样一句简单的歌词,不紧不慢反反复复地唱: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

(有删改)

6.下文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截取“我”见证的老屋生活的一些片段,有劳作的老人、年轻的长跑者和优雅的U师傅,故事平淡,主旨浅近,仿佛一首平缓简单的曲子。
B.本文在选材上独具匠心,“我”的绝望与希望,K的幸与不幸,U师傅的冷与热,强烈的反差形成了张力,令人印象深刻。
C.老屋的破旧沉暗烘托了“我”在面对不幸时低沉黯淡的心情,回忆老屋的人和事反映了史铁生对人存在状态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生存意义的关注。
D.本文语言不放任感情的泛滥抒发,不纵容回忆的恣意招摇。这种语言风格很好演绎了史铁生回忆散文的特点——寓深远于朴素,寄激情于从容。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梦想还是梦想”是指K虽然领回了无数奖杯或奖状,但仍希望下次通过长跑还能领到奖杯或奖状。
B.句子②“梦想就是梦想”是指虽然K没能实现自己通过长跑改变自己境遇的梦想,但是梦想还是要有的。
C.句子③④中的“并不重要”“也不重要”,运用反复,强调一直坚守心中的美好才是最重要的,其它都不必在意。
D.句子⑤将老屋里的生活比作一首歌,用简单的歌词和反复的吟唱来喻指普通人物平凡而又简单的生活。
8.请分析文章结尾出现的“浪”这个意象有哪些意蕴。
9.文章以“我”的视角叙述老屋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03-10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仲淹,字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太后崩,召为右司谏。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岁余,徙苏州。寻徙明州,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曰:“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伸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洛阳险A固B而汴为C四战之地D太平E宜居F汴G即有事必H居洛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一般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起的,字是成年后起的。古代男子二十岁,加冠成年取字,女子十五岁行了及笄礼之后取字。
B.六经,指《诗》《书》《礼》《易》《论语》《春秋》六种经书,《师说》提到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中“六艺”与此处“六经”所指相同。
C.朋党,在古代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政治集团。古人常常借此打压政敌,吕夷简称范仲淹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正是此意。
D.生祠,旧时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比如古代有些民望很高的清官离任后当地人会立生祠,但也有例外,如明代曾为奸臣魏忠贤立过生祠。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极为孝顺。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她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做官后,迎接母亲回家奉养。
B.范仲淹乐善好施。自己的儿子们需要换穿他的衣服才能出门,他却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还在家乡设置义庄,用来赡养族人。
C.范仲淹关心民生疾苦。江、淮发生蝗灾旱灾,他接受皇帝的命令后,积极救助百姓,开仓放粮,并上奏朝廷,减免庐州、舒州的折役茶和江东丁口盐钱。
D.范仲淹正直敢言。吕夷简掌权,提拔的大多是自己的门下,他呈上《百官图》,指着升迁的次第说,像这样是公正,像那样是偏私,直言不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2)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14.文中范仲淹读书的内容和所学课文《劝学》,给你读书学习带来哪些启示?
2024-03-1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李商隐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注】①悼伤;即悼亡,指丧妻。②剑外;剑阁之外,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③鸳机;刺绣的工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剑外从军远”,点明这次远行的原因是“从军”,即入节度使幕府。“远”字,不仅写行程之遥,更有意让人由“远”思“寒”。
B.“散关三尺雪”句是全诗的承转之辞,上承“遇雪”诗题,表现出凄凉漂泊之感,然后转入下文,以雪夜引出温馨的梦境。
C.本诗采用层层推进、步步加深的手法,写出自己凄凉哀伤的情怀和渴望远赴边关建功立业的理想。
D.诗人善于用具体细节来表达抽象的思念,善于用生活中的小事来倾泄自己内心的情感。
16.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全诗分析其艺术手法。
2024-03-1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描写了鸡鸣狗叫的田园风光“__________”,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韩愈在《师说》中,对因看重官职高低而耻于从师的士大夫进行了批评,其中涉及官职高低的句子是“__________”。
(3)古诗词常借“猿”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如“__________”。
2024-03-1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远古部族之间的互相仇杀、西方中世纪的战争,东方文明的农民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贯穿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可以说 A__,它夺去生命,带来死亡;即便是战争的幸存者,也难免创伤、饥饿和病苦;而战争的失败者,则只能接受被剥削甚至被奴役的命运。所以,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许是世界人民为数不多的共识了。但是,即便大多数人都有着和平的愿望,人类社会至今仍然无法摆脱战争的阴霾。 B ?从海牙公约、威尔逊“十四点原则”、国际联盟到当下的联合国,为何人类社会防止战争促进和平的种种尝试往往收效甚微?

①围绕这一问题出发,②国际政治学便诞生了。③起初,人们往往将这一问题归结于“邪恶”——不是人类本质上的邪恶,④而是国家本质上的邪恶。⑤但有人认为,人类的本质——“人性”,⑥不是国家内在的结构或者所谓的“人性”,⑦它蕴含着战争的起源。⑧人类因为在本性上拥有着自我保全和侵略性,⑨所以才会发动战争。⑩这便是摩根索的“人性现实主义”。

18.请在文中画横线A、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序号_____ 修改_________
(2)序号_____ 修改_________
(3)序号_____ 修改_________
2024-03-1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继“社交恐惧症”“热度排斥症”之后,一种新型“病症”—“文字讨好症”出现。大家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是刚需”,有人认为“被戳中了”,还有人感觉“被冒犯到了”。

所谓“文字讨好症”,指的是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习惯性地添加一些语气词或者特定符号对语言进行“软萌化”,以达到讨好的目的。比如:“好的”会说成“好呦”“好哒”“好滴”,“收到”说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哟”……真是【甲】蔚然成风。某网站以“语言通货膨胀”来形容这一现象的确【乙】淋漓尽致,但“语言通货膨胀”一词并没有流行起来。

文字讨好,“症”从何来?在当前的大背景之下,网络成为了人们社交的主要阵地之一。网络虽然便利了人们的交往,却阻隔了情感的传达,人们的【丙】咫尺天涯之感更加强烈,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成为了传达我们情感的工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字讨好症”不是为了讨好,而是为了避免歧义和误会。与其因【丁】言不由衷引发矛盾,不如多打几个字或加上各种辅助修饰——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思

20.文中加点的四个成语,有三个使用错误,请修改。
21.文中划线句子中的破折号换成逗号好不好?为什么?
22.“语言通货膨胀”和“文字讨好症”是针对同一现象的两种不同的命名,为什么后者成为了信息时代的网络“热词”?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冰心有首小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请结合你对这首小诗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2-1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史铁生(1950-2010)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脱脱等  《宋史》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李商隐(813-858)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20-220.65标点符号  探讨问题,分析原因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