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浙江专版-文言文阅读
全国 高三 专题练习 2024-03-16 5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一、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徐渠问田鸠曰:“臣闻智士不袭下而遇君,圣人不见功而接上。今阳城义渠,明将也,而措于屯长;公孙亶回,圣相也,而关乎州部,何哉?”田鸠曰:“此无他故,君主有度有术之故也,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且足下独不闻楚将宋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乎?二君者驱于声词,眩乎辩说,不试于屯长,不关乎州部,故有失政亡国之患。由是观之,夫无屯长之试,州部之关,岂明主之备哉!”堂溪公谓韩子曰:“臣闻服礼辞让,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今先生立法术,设度数,臣窃以为危于身而于躯。何以效之?曾闻先生曰:‘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二子之言已当矣,然而吴起支解而商君车裂者,不逢世遇主之患也。’逢遇不可必也患祸不可斥也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窃为先生无取焉。”韩子曰:“明先生之言矣。夫治天下之柄,齐民氓之度,甚未易处也。然所以废先王之教,而行贱臣之所取者,窃以为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氓便众庶之道也。故不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必思以齐民氓之资利者,仁智之行也。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而不见民氓之资利者,贪鄙之为也。臣不忍向贪鄙之为,不敢伤仁智之行。君有幸臣之意,然有大伤臣之实。”

(节选自《韩非子·问田》,有删改)

材料二:

孟献子聘于晋,宣子觞之,三徙,钟石之县不移而具矣。献子曰:“富哉,家!”宣子曰:“子之家孰与我家富?”献子曰:“吾家甚贫,惟有二士,曰颜回、兹无灵者,使吾邦家安平,百姓和协,惟此二者耳!吾尽于此矣。”客出,宣子曰:“彼君子也,以蓄贤为富。我人也,以钟石金玉为富。”孔子曰:“孟献子之富,可著于春秋。”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逢遇不可A必也B患祸不可C斥也D夫舍乎全E遂之道而肆乎F危殆之行G窃为先生H无取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中国古代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俗称,非具体的官名。
B.全,指保全,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用法不相同。
C.殆,指危险,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词义相同。
D.鄙,指鄙俗,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渠认为,有智谋的士人不用历任低级职务就能被君主赏识,才德兼备的人不用显示出功劳就能被君主接纳。
B.堂溪公列举吴起被肢解、商鞅被车裂的历史事实,表达了对韩非子不顾遭遇生命危险仍坚持推行法治的不满。
C.韩非子认为,推行法治是可以给百姓带来利益的,即使为此遇到混乱君主,遭遇祸患,他也在所不惜。
D.宣子认为,孟献子是君子,孔子认为,孟献子的富有,可以记载到《春秋》里去了,两者都对孟献子给予很高的评价。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足下独不闻楚将宋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乎?
(2)孟献子聘于晋,宣子觞之,三徙,钟石之县不移而具矣。
5.两则材料都涉及“人才”的话题,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分别加以概括。
2024-03-09更新 | 257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份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浦先生张公

[明]吴廷翰

公讳某,字廷言,自称淮浦钓者,无为桐城乡人。公生颖秀异常,始读书,能通大义。及长,潜心正学,博通五经,尤邃于《春秋》,至诸子百家靡不殚究,与兄载道一时皆以经学闻,然不为举子业。尝从葵苍公入京师,阅历山川形胜及民风土俗。每喟然兴叹,盖深有志于时焉。及归,坎坷,人无由知,乃隐居泥汊河,以渔为业,不别治生。郡举怀才抱德,吏以从事, 曰:“何以异于举业?”辞不就。府守宋公鉴、州守赵公璧闻而高之,数不至。后更回禄

愈不能自存,乃入城,做刘氏塾。既而官授一社,先府君始遣不肖往学焉。未几,郡大疫,家口多没,公悲悼之余,神气安定,起居如常,竟不染。性不喜老释攻之不遗余力若世俗巫觋祷祝一切禁不行。乡人迂之,至是始心服公。

呜呼!公为人孤介绝俗,性复峭直,时面规人过不,乡人稍为不善者,唯恐公知之。家极贫,无寸业,不喜干谒富人, 室无屐迹焉。方伯时,与其相善,后贵显,数欲得一顾,竟不往。方伯子石池先生恩亦雅敬公,然毫发不以资。某童子时窃尝记公终日危坐,短衣弊履,凝尘满几,澹如也。每饔飧不继,其室悬釜以待,有叹声,公若罔闻。时于童子家取米一二合作粥,然亦止今日,若明日亦不复计。盖有人所甚不堪者,而未尝一见颜色。每朗吟长啸,声如玉磬,琅琅然,闻者莫不竦敬,不知其贫也。尝自赞曰:“言不足以惊世,貌不足以动人,饘粥于以糊口,缊袍于以蔽身,匪矫情而干誉,聊乐道以安贫。文敛华而就实,学温故而知新,樓神乎鸿濛之表,适意乎寂寞之滨。吾之所志如此而已,庶几效古之逸民。”某尝得之故纸中,乃手笔也。夫公之所志如此,而世方眩于功利词章之习,孰有能窥之者!

(选自《吴廷翰集》,有删改)

[注]①淮浦先生张公:吴廷翰外祖父张纶,作者早年曾受其启迪。②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名。

6.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性不喜A老释B攻之C不遗余力D若世俗E巫觋祷祝F一切G禁H不行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邀请,与《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延及孝文帝”的“延”词义都不同。
B.不肖,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才、不贤,也可用作自谦之辞,文中为作者自指。
C.贷,宽恕、宽免之意,与成语“严惩不贷”“法无可贷”中的“贷”词义相同。
D.微,无、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浦先生聪颖过人,通晓大义,曾跟随葵菴公游历名山大川,考察风俗民情,有济世之志;后回归乡里,虽不得志,但其品行深受地方官吏推崇。
B.在淮浦先生教授乡学后不久,郡里发生大瘟疫,先生家中人口大多病死,他悲伤之余神态依然安详平和,日常生活照常,由此乡人认为他迂腐。
C.石池先生与其父亲方伯一样,也非常敬重淮浦先生,但从未给过先生任何钱财资助,这与先生为人耿直方正、性格严峻刚正、追求异于世俗有关。
D.淮浦先生学问高深,其诗文风格质朴,寄寓高远,却很少有人能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作者认为这与世人汲汲于功名,一味研习科考文章有关。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举怀才抱德,吏以牒从事,曰:“何以异于举业?”
(2)吾之所志如此而已,庶几效古之逸民。
10.淮浦先生自赞为“乐道以安贫”,其“乐道安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3-11-17更新 | 48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国故不治。

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不见其采,下故素正。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

(节选自《韩非子·扬权第八》)

材料二:

秦拔魏邢丘。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孟尝君,不闻有王;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臣又闻之,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其主。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今臣观四贵之用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夫三代之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于臣,纵酒弋猎。其所授者妒贤疾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王以为然。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

1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所授者妒贤A疾能B御下C蔽上以成D其私E不为F主G计H而主不觉悟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方,指失去方向,文中用来形容处理政事失去方向,不能办成。
B.举,指任用、举用,与《陈涉世家》“举大计亦死”的“举”词义不同。
C.卑,使……卑微,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的“壮”的用法相同。
D.有秩,古代官名,乡官,掌管听讼收税等事,相当于后世的乡长。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强调,事物都需各展其才,让公鸡掌夜报晓,让猫捕捉老鼠,国家政事的处理也应如此。
B.韩非子认为君主喜欢自夸逞能,臣下就会借此欺骗他;臣下卖弄口才和智慧,君主就会被利用。
C.范雎认为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都是君主把专权转授给臣下,自己纵酒行猎,不理政事。
D.范雎先分析太后、穰侯等人擅权的现状,再借用历史故事晓以利害,最后表达对秦国未来局势的担忧。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无为。
(2)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
15.材料一与材料二揭示的君主为政之道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托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由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②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摘选自宋神宗《<资治通鉴>序》)

材料二:

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省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摘选自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注释】①休咎庶证:吉凶善恶的各种现象。②粲然:鲜明的样子。
16.请选择最合适的虚词填入材料二的方框中(       
A.然B.故C.而D.则
17.材料一第①段画线部分评价《资治通鉴》的内容,在语言处理上很有特色,请赏析其效果。
18.以下对上面两个材料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著述立意的原因在于颂扬周王室得到尊奉,周朝王制得到巩固。
B.《资治通鉴》优点在于史料广博又选材精要,语言精简又叙事周全。
C.司马光描写自己身心状况是为了说明他写《资治通鉴》而耗尽精力。
D.神宗赐序和赐名,司马光的进书奏章表现出君臣双方对治道的重视。
19.材料一说“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材料二说“志愿永毕矣”,请结合两个材料的内容,分析君臣二人之志的异同。
2024-03-02更新 | 17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嘉定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高适者,渤海蓚人也。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

②禄山之乱,征翰讨贼,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仍佐翰守潼关。及翰兵败,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曰:“仆射哥舒翰忠义感激,臣颇知之,然疾病沉顿,智力将竭。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使倡妇弹箜篌、琵琶以相娱乐,樗蒱饮酒,不恤军务。蕃浑及秦、陇武士,盛夏五六月于赤日之中,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故有望敌散亡,临阵翻动,万全之地,一朝而失。南阳之军,鲁炅、何履光、赵国珍各皆持节,监军等数人更相用事,宁有是,战而能必胜哉?臣与杨国忠争,终不见纳。陛下因此履巴山、剑阁之险,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

③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

④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

(选自《旧唐书•高适传》)

【注释】①樗蒱:赌博。②蕃浑:吐蕃与吐谷浑。③鲁炅、何履光、赵国珍:时安禄山叛乱,鲁炅为山南节度使,何履光为岭南节度使,赵国珍为黔中节度使,三人皆出战不力。④虿毒:虿尾之毒,比喻祸害,毒害。虿:蝎子一类的毒虫,音chài。
2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李林甫       (2)适谏不可
21.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解褐汴州封丘尉(      )
A.脱下官袍   B.穿上官袍   C.卸下官职   D.担任官职
(2)累为藩牧(      )
A.地方长官   B.边疆郡守   C.部落首领   D.蕃族牧民
22.第①段画线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四处标识出来。
适 少 濩 落 不 事 生 业 家 贫 客 于 梁 宋 以 求 丐 取 给
2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
24.高适向玄宗陈奏“潼关败亡之势”,得到玄宗的称许,请根据第②段内容,归纳高适所提出的潼关战败的原因。
25.《旧唐书》载史臣赞美高适“以诗人为戎帅,险难之际,名节不亏,君子哉”,请联系全文,从“诗人”和“君子”的双重身份角度分析高适其人。
2024-03-02更新 | 19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嘉定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朝廷群下,直凑单微,不敢相逾越。故治不足而日有余,上之任势使然之。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莫如法。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2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远在千里A外B不敢C易D其辞E势在F郎中G不敢H蔽善I饰非
2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奸邪,指奸邪之人,与“邪曲之害公也”的“邪曲”用法和意思均相同。
B.轨,车两轮之间为轨,后指车轮碾过的痕迹、路线,这里比喻秩序、规矩。
C.中,指符合、合乎,与《促织》中“又劣弱不中于款”的“中”词义不相同。
D.公道,指公正无私的道理,与熟语“人间自有公道”的“公道”意思一样。
2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主亲自考察百官,会时间不够,精力不足,即使君主目、耳及脑并用,臣下也会掩饰,所以君主要运用自己的才能并依赖法律治国。
B.韩非子认为君主能够轻松掌控整个天下,各种类型的臣子在各种场合都不能使坏逾越本分的原因,就在于君主能够善于运用法律执政。
C.治国不能因为豪门权贵犯罪而偏袒,就像墨线不能弯曲来迁就歪斜不正的木料一样,应当以法为准绳,来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公正性。
D.君主可以制约官员的恣意妄为,但君主也受法令礼仪的制约,没有人能独断专横,那么正道就可以畅通,政事就能“无为”而治。
2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2)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30.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法律思想有哪些历史进步之处?
2024-02-16更新 | 21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成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材料二:

五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

(节选自清华简《系年》)

材料三:

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节选自《史通·疑古》)

[注]①五鸡:伍员之弟。②清华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3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鸡将A吴人以围B州来C为长壑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之汜。
3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
B.疾,指憎恨;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的“疾”意思相同。
C.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相同。
D.凭,指凭据,与《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中的“凭”意思不相同。
3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结果楚将阵亡,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君臣积极商讨对策,继续追击。
B.吴国公子光认为,诸侯国小力微,甘心追随楚国,但联盟内部有矛盾,楚国朝堂权力分散,政令紊乱,两国交战,吴国有胜算。
C.在鸡父大战中,吴国军队防守严密,行动谨慎,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
D.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要文笔隐晦,句含褒贬,学者要领会其中的含意。
3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
(2)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
35.从材料三看,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史书?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病重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有删改)

材料二:

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禽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3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羽既矫A杀B卿子冠军C义帝D必不能堪E非F羽弑帝G则H帝杀羽
3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骸骨”是古代大臣请求辞职归家的婉词,与致仕、致事、致政、休致等词义相近。
B.“所立”是名词性短语,与“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的“所立”结构不同。
C.“绝”指断绝,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的“绝”词义不同。
D.“人杰”与现在所说的“人杰地灵”含义相同,材料二中具体是指张良、萧何、韩信。
3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采纳意见,他使用陈平之策致范增与项羽产生矛盾,范增大怒选择离开项羽,在路上病亡。
B.苏轼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计策没有必然的联系。
C.文中提到范增曾与项羽共事,是平级关系,后来却成了君臣关系。苏轼从这个角度分析认为范增见识浅陋。
D.材料二中刘邦认为相比于项羽,他虽然自身才能有限,但他善于重用人才,因此项羽最终被他取代。
3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禽也。
40.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苏轼认为范增是人杰的三个依据。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文言文阅读
8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2
阅读与鉴赏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文言文阅读
1-50.65韩非子(前280-前233)  《韩非子》  论说文
6-100.65其他明代作家  史传文
11-150.4《韩非子》  《资治通鉴》  论说文
16-190.65司马光(1019-1086)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20-250.65刘昫等  《旧唐书》  史传文
26-300.65韩非子(前280-前233)  诸子散文  单篇论文
31-350.4刘知几  史传文  论说文
36-40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苏轼(1037-1101)  论说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