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重庆 高二 期末 2024-02-20 63次 整体难度: 较难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这个手段之美,而是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这个根本之美。

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这一纲领与“诗缘情”的观点在孔颖达看来并非对立关系,情志是指人的内心世界。
B.对于现代读者而言,领悟人生意义及美感,提升情操、气质与人格境界,是唐诗宋词对现代人最大的作用。
C.古代文学家既想借“言”达到“得意”目的,又想通过“忘言”来强化“得意”目的。
D.欲“忘言”而“得意”,反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反映出古代的优秀作家具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B.对读者而言,李、杜、苏、辛的作品之美,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而在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的“意”之美。
C.“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得意而忘言”“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都蕴含着具有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但两则材料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     
A.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B.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4.王安石《泊船瓜洲》最初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经数次修改,最终定为“春风又绿江南岸”,遂成千古名句。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分析王安石改为“绿”后的妙处。
5.班级决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每日一诗”品读活动,希望通过诵读诗歌,感悟诗歌。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如果你是此次活动的负责人,请根据两则材料,列出所推荐诗歌的选择标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汕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材料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材料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6.下列对选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中的新媳妇有着笑而不语、美丽娴静的别样韵致,“半晌”二字足见新婚被子的珍贵和她情感上的不舍,也因此更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
B.《哦,香雪》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体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
C.《哦,香雪》写到“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希望同伴们盘问她,这是少女渴望知识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农耕文明的衰落。
D.《荷花淀》选文“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活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7.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选文写新媳妇的神态、《哦,香雪》选文写香雪的动作、《荷花淀》选文写水生嫂的劳动场面,都有着清新的笔调、温婉的用词以及灵动的叙述节奏,勾勒出“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面。
B.《百合花》选文写了新媳妇的肖像、神态、动作以及“我”的解释,唯独不写新媳妇的语言,是为了表现新媳妇在贫寒中仍然保持着人性的美好。
C.《哦,香雪》选文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D.《荷花淀》选文写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8.有人认为三则材料都是“诗意小说”的典范。请结合文本,从矛盾冲突、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人物特点四个角度中选取两个角度,分析“诗意小说”的特征。
9.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在乡土社会中“欲望”指导行为,现代社会中“需要”指导行为,从“欲望”到“需要”是理性的进步。请结合所学的《哦,香雪》中的相关内容分析这一观点。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国故不治。

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不见其采,下故素正。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

(节选自《韩非子·扬权第八》)

材料二:

秦拔魏邢丘。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孟尝君,不闻有王;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臣又闻之,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其主。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今臣观四贵之用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夫三代之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于臣,纵酒弋猎。其所授者妒贤疾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王以为然。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所授者妒贤A疾能B御下C蔽上以成D其私E不为F主G计H而主不觉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方,指失去方向,文中用来形容处理政事失去方向,不能办成。
B.举,指任用、举用,与《陈涉世家》“举大计亦死”的“举”词义不同。
C.卑,使……卑微,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的“壮”的用法相同。
D.有秩,古代官名,乡官,掌管听讼收税等事,相当于后世的乡长。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强调,事物都需各展其才,让公鸡掌夜报晓,让猫捕捉老鼠,国家政事的处理也应如此。
B.韩非子认为君主喜欢自夸逞能,臣下就会借此欺骗他;臣下卖弄口才和智慧,君主就会被利用。
C.范雎认为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都是君主把专权转授给臣下,自己纵酒行猎,不理政事。
D.范雎先分析太后、穰侯等人擅权的现状,再借用历史故事晓以利害,最后表达对秦国未来局势的担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无为。
(2)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
14.材料一与材料二揭示的君主为政之道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会稽王处士草堂壁画衡霍诸山

刘长卿

粉壁衡霍近,群峰如可攀。

能令堂上客,见尽湖南山。

青翠数千仞,飞来方丈间。

归云无处灭,去鸟何时还。

胜事日相对,主人常独闲。

稍看林壑晚,佳气生重关。

【注】①衡霍,即衡山,衡山一名霍山,故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稽王处士家草堂里有一幅描绘衡霍众山的壁画,这首诗即为吟咏此画。
B.欣赏白墙上的画作,远在湖南的衡山如同近在眼前,群山也似举步可登。
C.画上有衡山青翠密林、飞来的方丈神山、将归的白云和远去云间的飞鸟。
D.面对这幅壁画,诗人感慨主人可以日日相对美好事物,生活能如此闲适。
16.王处士草堂壁画逼真传神、景物丰富,诗人是如何描写画作的?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