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高中、灌南惠泽园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江苏 高一 期中 2024-01-09 12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末,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变动以及农村发展的滞后,促使农村人际关系从“乡土中国”开始向“新乡土中国”变迁。基层社会从“乡土中国”到“新乡土中国”的变迁,从以“熟人”关系为中心的人际往来,到人际关系的“理性化”抉择,农村人际交往逐渐变得合理化与多样化。费孝通在《乡土本色》中提到乡土社会是从熟悉到信任,乡人们从小依附在土地上,代代相传,“熟人”交往成为乡土社会的主要人际关系。“熟人社会”所构建的“熟人”下的“亲密社群”是建立在亲属的基础上。传统“乡土中国”宗族势力强盛,亲戚实际成为农村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亲戚之间互帮互助,实际构成了以“亲属”为中心的人脉圈子。费孝通认为:“亲属是一种社会关系,家庭和氏族是两种根据亲属而组成的团体。亲属在婚姻与生育的双重限定下,人际交往更具有信任属性。随着传统乡土社会中宗族势力的退却,小农经济的瓦解,以“血缘”为中心的人际交往逐渐被取代,“理性化”的人际交往圈似乎成为当代人的主要抉择。21世纪以来,农村人际关系已经朝着理性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以朋友圈、同学圈、同事圈为中心的日常人际交往小圈子正取代“亲属圈”的地位。“理性化”的人际交往圈是基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抉择,是为适应时代发展而做出的调整。“熟人”信任是建立在“乡土中国”中以血缘、地缘为人际交往的限制中,“理性化”抉择则是建立在“新乡土中国”中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中,二者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不同,导致人际交往圈不同。但“新乡土中国”的人际交往圈的范围更为广阔,在乡土中有以“熟人”信任、亲密为主的“熟人”亲属图,在工作、学习中则以同事、同学为中心的同事圈、朋友圈。

“乡土中国”是传统乡土社会的典型模式,农村人际关系主要以道德准则为标准,在“礼”的约束下,形成了乡土特色的人际交往关系。费孝通在《礼治秩序》一文中说道:“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陈规罢了”“礼治”是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用来维系社会、宗族秩序稳定的手段。法治思维则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从党的十五大确定将“依法治国”纳入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开始加强法治建设。新时代以来,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因此,法治成为全社会所共同建设的行为准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石。“新乡土中国”就是基于“法治”建设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所形成,农村“法治”建设也迎来发展。当前,“法治”已融入到“三农”工作内,成为农村人际交往的准则之一,农民的法治思维显著提高。乡土社会随着时代变迁,农村人际交往从以“礼治”秩序为标准,到以法治思维为准绳。但“礼治”秩序并没有完全消退,而成为治理农村的重要手段之一,即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三治融合”体系,成为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模式。

“礼治”秩序作为一种道德约束力,对于乡村社会存在的“人情”关系,具有很强的约束效果“法治”是以法律为准绳,坚持法律至上,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因此,在“乡土中国”与“新乡土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两者皆具有时代特性,符合时代诉求。

(选自《枣庄学院学报》,有改动)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社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土中国”,呈现出“新乡土中国”的发展样貌。乡村社会原有的秩序形态如何适应并整合新的外来力量,进而内外两种力量相互之间进行着怎样的一系列互构和博弈,并最终形塑了乡村的社会团结和秩序维系及其变迁。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人情往来往往都是基于特定的血缘、姻缘和地缘关系而建立起来,并在具体的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展开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而这种规矩的来源是基于人们长期的关系维系和人情往来。

乡土社会是建立在费孝通先生所谓的“差序格局”基础上的,亲缘(从最初的家庭内部父子、夫妇和兄弟姊妹之至亲关系,到家族之中长幼之间、平辈血亲之间和远房的姑表亲联姻之间)和地缘(一种基于“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关系类型)关系,构成了乡村社会农民基本的社会关系形态,也成为乡间具体的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最为基础的社会团结与秩序维系之基础。

随着国家、市场和社会因素等的介入,乡村社会呈现多元发展,农民的阶层分化和利益诉求也呈现多样化的形态,进而影响到乡村人际关系的多样态发展;一是同辈或同龄角色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即基于同一身份和角色安排,乡民们在闲暇之余闲聊嬉戏、分享话题或寻求认可,以获取支持和慰藉之群体的形成;二是基于趣缘和业缘关系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即乡间社会的人们因一定的兴趣喜好,结成固定的趣缘交往圈层,或一些日常生产作业相同或相似的人经常性的往来聚集,以分享心得、技术和互助需求,由此结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业缘群体:三是基于共同的需求和利益而建立起来,并达成一个稳定团体的功利实用性社会关系形态,因为农民个体的力量微小,乡间的公共性事务,只有通过利益捆绑或需求许诺的方式结合成一个战略同盟,以对抗另一个来自村庄内部或村庄外部的力量,才能部分实现共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现实需要。

基于传统的人际关系类型和新的关系形态的现时代叠加,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间社会的人情往来也呈现出传统与现在的杂糅、情感与功利的共存之基本景象。在乡间村落里,村民之间的人情往来,既有生产劳作当中的合作互助,也有日常生活当中的礼物赠送,既有个体村民之间的人情往来,更多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人情走动。首先是生产劳作中的合作互助,从家族亲属关系到邻里之间,再到当前人情往来的工具性表达和理性计算;其次是日常生活当中的人情往来,村民之间因循着“礼尚往来”之传统,在一种长期的有来有往的互相走动和逢年过节礼物互赠中实现人情的增值和再生产;最后是村落社会里红白喜事等重大活动中的人情往来。在乡间社会,对一个农民及其家庭而言,一生中最为紧要的“婚丧嫁娶”几件大事构成了其及家庭人情往来的基点和归结。

(选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间村落中,逢年过节互赠礼品遵循“礼尚往来”的传统,而生产劳作中的合作互助则不然。
B.随着传统乡土社会中宗族势力的退却,“理性化”的人际交往圈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的主要抉择。
C.亲戚之间的互帮互助,形成了强盛的传统宗族势力,实际构成了以“亲属”为中心的人脉圈子。
D.农村人际关系从“乡土中国”到“新乡土中国”的变迁,农村人际交往正变得合理化与多样化。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才能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形态,部分实现共同群体的利益和现实需要。
B.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多数建立在血缘、婚姻、地缘的关系之上,其他情况相对少。
C.“远亲不如近邻”,在乡村社会中,这体现地缘关系是乡村建立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条件之一。
D.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社会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农民阶层分化,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引用了费孝通在论述乡土中国时的相关观点,这使得自己的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B.材料一从“乡土中国”到“新乡土中国”的变迁来论证“礼治”与“法治”结合的重要性。
C.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用词比较严谨,没有武断下结论,这体现学问研究的严肃性和严谨性。
D.材料二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传统乡村人际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
4.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农村人际关系变化的主要特点。
5.根据材料并结合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内容给“乡土社会的礼治”下定义。
2024-01-0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高中、灌南惠泽园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汕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材料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材料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6.下列对选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中的新媳妇有着笑而不语、美丽娴静的别样韵致,“半晌”二字足见新婚被子的珍贵和她情感上的不舍,也因此更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
B.《哦,香雪》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体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
C.《哦,香雪》写到“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希望同伴们盘问她,这是少女渴望知识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农耕文明的衰落。
D.《荷花淀》选文“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活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7.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选文写新媳妇的神态、《哦,香雪》选文写香雪的动作、《荷花淀》选文写水生嫂的劳动场面,都有着清新的笔调、温婉的用词以及灵动的叙述节奏,勾勒出“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面。
B.《百合花》选文写了新媳妇的肖像、神态、动作以及“我”的解释,唯独不写新媳妇的语言,是为了表现新媳妇在贫寒中仍然保持着人性的美好。
C.《哦,香雪》选文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D.《荷花淀》选文写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8.有人认为三则材料都是“诗意小说”的典范。请结合文本,从矛盾冲突、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人物特点四个角度中选取两个角度,分析“诗意小说”的特征。
9.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在乡土社会中“欲望”指导行为,现代社会中“需要”指导行为,从“欲望”到“需要”是理性的进步。请结合所学的《哦,香雪》中的相关内容分析这一观点。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一)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光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B.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D.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1.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劳动者的称呼,也泛指平民百姓。文中指平民百姓。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的短暂停顿为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
C.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文中泛指读书人。
D.苌弘,周敬王时期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礼方面的事情。
12.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受业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二)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段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师说》选段运用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14.《劝学》选段(一)谈论的也是学习,请分析荀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强调了什么道理?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壶中天·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       

张 炎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注】①壶中天:词牌名,即“念奴娇”。②槎(chá),筏也,即木排竹排。③银浦:银汉,即天河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秋夜渡河所见,描绘出古黄河雄壮、苍凉的景象,意境壮阔,情感深沉。
B.当年南北对峙的形势已经不复存在,词人选用一个“笑”字,表达内心喜悦之情。
C.“迎面”三句承上启下,写黄河气象之萧疏空阔,将“艰难苦恨”之情寄寓其中。
D.“扣舷”两句将作者激动的心情推向“高潮”。他万感交集,便敲击船舷狂歌浩叹。
16.“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三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在写景达情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