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荀子(前313-前238)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2 题号:2139304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一)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光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B.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D.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劳动者的称呼,也泛指平民百姓。文中指平民百姓。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的短暂停顿为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
C.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文中泛指读书人。
D.苌弘,周敬王时期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礼方面的事情。
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受业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二)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段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师说》选段运用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5.《劝学》选段(一)谈论的也是学习,请分析荀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强调了什么道理?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劝学》节选)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注】①滫:音xiǔ,泔水,这里指臭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B.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C.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D.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2.下列关于《劝学》《师说》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中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师说》中“君子不齿”的“君子”是指士大夫之族。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可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句读”是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前者。“传”是指传记。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实则是荀子借君子之口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这和荀子的“性恶论”的哲学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B.《劝学》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说明“终日思”和“须臾学”的关系,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这和孔子的“思而不学则殆”有异曲同工之妙。
C.《师说》运用了比喻、对比论证,如将圣人“从师而问”与众人“耻学于师”进行对比,指出当时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的自相矛盾,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D.荀子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即善于利用外物;韩愈认为要“从师”,“从师”也可说是“善假于物”的表现。
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023-02-24更新 | 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④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注]①说:说教。②兑:通“悦”。③硾(zhuì):同“缒”。④堇(jǐn):药毒草名,根部有剧毒。
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圣人生于疾学
A.疾学在于尊师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而寒于水D.未之尝有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B.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C.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D.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此处特指有学问、修养、品德的人
B.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跬步”形容距离极近、数量极少。
C.“疾学”中的“疾”是努力的意思,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同。
D.学者,文中泛指求学的人,即学生,现在则指具有一定学识水平、从事学术研究的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通过积土成山兴风雨、积水成渊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的论断。
B.《荀子·劝学》中“骐骥—驽马”“朽木—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着重表明“坚持”“不坚持”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C.《吕氏春秋·劝学》指出君主父母不能得到忠孝之臣的原因是不懂道理信义,而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D.《吕氏春秋·劝学》善用比喻,批判当时学生不听教化、自以为是,而老师只顾说教,不懂如何使人心悦诚服的社会现象。
5.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
6.同是“劝学”,两则选文中,作者强调的学习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11-28更新 | 25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史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本段教材未选)

(《劝学》节选)


[注]①蝡(rú):同“蠕”,微动。②囋(zá):形容言语繁碎。③向:通“响”,回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选自《荀子》。《荀子》现存32篇,由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所著。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本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骐骥是骏马的别称;驽马指资质较差、不出众的马。
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使读者容易接受。
B.本文把论点贯串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多变,使论辩生动有力。
C.本文记叙为主,议论为辅。记叙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是记叙思想内容的深化。
D.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富于变化。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请根据第4段内容概括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2021-11-21更新 | 1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