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9-3 声声慢课后作业
全国 高一 课后作业 2024-03-31 1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名篇名句默写、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同大雁、芦花、梧桐、细雨、秋风等意象一样,燕子是典型的中国意象。不仅一个民族的文化,表现在这个民族宏大的哲学与思想体系上,如中国的儒家与道家,也表现在语言的细微之处,文学的典型意象之中。燕子之所以称为中国诗词的宠儿,是由中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物候、民族心理、汉语特质等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

古典诗词中的燕子形象数不清,其中就有刘禹锡的那只穿越了千古的燕子。这只燕子,目睹往昔的繁华,成了历史和人事的     。燕子归来寻旧巢,这为“      ”开辟了一条思想的通道。东晋时期,“朱雀桥”“乌衣巷”,都是高门大族的聚居区。当年这里何等热闹:车水马龙,    ,达官贵人    

而今,浮华散尽,桥边杂草丛生,野花蔓延;巷口夕阳斜照,昏黄惨淡。令人不由想起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感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见证     思乡     人声鼎沸     络绎不绝
B.证明     思乡     纷纷扬扬     川流不息
C.见证     怀古     人声鼎沸     络绎不绝
D.证明     怀古     纷纷扬扬     川流不息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一个民族的文化,表现在语言的细微之处,文学的典型意象之中,也表现在这个民族宏大的哲学与思想体系上,如中国的儒家与道家。
B.不仅一个民族的文化,表现在这个民族宏大的哲学与思想体系上,如中国的儒家与道家,也表现在文学的典型意象之中,语言的细微之处。
C.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表现在这个民族宏大的哲学与思想体系上,如中国的儒家与道家,也表现在语言的细微之处,文学的典型意象之中。
D.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表现在语言的细微之处,文学的典型意象之中,也表现在这个民族宏大的哲学与思想体系上,如中国的儒家与道家。
3.下列诗词句中,与画线句属于同一种题材的句子是 (       
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D.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清照的闺情词反映的是自己的闺中生活,她的词作展示出女性特有的矜持、细腻、清雅。对比之下,那些男性文人代拟的闺情词就显得                 。她的词作不但和那些男性文人表达居高临下的怜爱同情,甚至观赏玩弄之情的作品绝不相类,就是和那些男性作家对女性刻意描摹的作品相比也                。李清照的词作是对女性情感世界的特殊反映。

总之,在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她对绮窗园林之外的纷纭世事是不闻不问的,这也是后世论者           她的原因,认为她生活面狭窄,思想性欠缺等。殊不知正是这种特点奠定了李清照之所以为李清照的根基,她在对男性社会俗世事功的疏离中,在对自身女性身份地位的确认中,              地咏唱着女性独特的情感世界,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独特的女性话语系统。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李清照与男性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相提并论,就有着充足的理由。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相形见绌       截然不同       嗔怒       执着
B.黯然失色       截然不同       诟病       执拗
C.黯然失色       大相径庭       嗔怒       执拗
D.相形见绌       大相径庭       诟病       执着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B.李清照在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关注、体味、咏叹,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C.李清照在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D.在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关注、咏叹、体味,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6.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请你结合李清照《声声慢》中开篇三句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表达效果,写一则文学短评。100字左右。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7. 请对李清照《声慢》中的诗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进行扩展,写一个场景。要求:①使用第三人称:②想象合理:③语言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④不少于60字。
2019-11-25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8. 某校一中学生喜欢李清照的词,尤其喜欢其笔下的“黄花”意象。他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哭泣的黄花”,借此抒发一种淡淡的忧伤。然而老师阅罢,把“哭泣的黄花”改为“哭泣的易安”。理由是:黄花无 知无觉,又如何能“哭泣”呢?
请针对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19-10-26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统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9. (1)请写出李清照《声声慢》中带有“愁”的词句: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3)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4)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到: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夫亡国破,文物丧尽,飘荡流离,身遭诬陷,暮年孤单,所有种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人把悼亡之意、思乡之情与家国之痛融合在一起了。
(6)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写黄花满地,身心憔悴。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7)《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用口语化的词句,异常贴切地将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复杂心绪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8)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用了这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更精炼,情感更深切,内蕴也更深厚了。
(9)古人写“愁”的诗句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却不说愁之无尽,而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说自己愁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如何包括得尽,化多为少,欲说还休,表面上嘎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
2022-01-31更新 | 1497次组卷 | 4卷引用:第09课 (3)声声慢-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起句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回环往复中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悲伤之情。
B.作者说空中飞过之“雁”是旧时的相识,可以说是以从前的快乐反衬今日的悲苦。
C.黄花“憔悴损”虽然说的是菊花枯萎到了极点,但我们可以由此想到作者的憔悴。
D.末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表明作者当时有悲、喜、爱、恨等多种情感,蕴含丰富。
11.吴小如《诗词札丛》中说“李易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句,写景尤妙”,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李清照此句的妙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南宋】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①邓剡(1232~1303),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此词是邓剡羁留建康(今南京)时所写。②水明霞:彩霞照亮了水面。③潮回:暗用刘禹锡《石头城》“潮打空城寂寞回”。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以景起情,用“雨过水明霞”勾勒出一幅雨过天晴、霞光照水的黄昏秋江图。
B.“更吹我,落天涯”,词人把自己比作被吹落天涯的枯叶,形象鲜明,漂泊无依。
C.“寂寞古豪华”一句与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蕴相近。
D.“惟有”三句,词人置雁群于明月、芦花中,表达了自己不同流俗的高洁追求。
13.本词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都有“雁”的意象。两词中“雁”的意蕴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11-24更新 | 172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名篇名句默写、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7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4
名篇名句默写
1
古代诗歌阅读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2
名篇名句默写
3
作家作品
4
阅读与鉴赏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3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4-6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谈观点,写评论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70.65扩展语句语言表达
80.65谈观点,写评论语言表达
二、名篇名句默写
9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三、古代诗歌阅读
10-110.65李清照(1084-1155)  写景抒情
12-130.65写景抒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