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凌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辽宁 高三 二模 2024-04-03 25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几乎家喻户晓了,问其何书耶?非演“宝、黛爱情”之书乎?人皆谓然。我则曰否。原因安在?盖大家对书中“情”字之含义范围不曾了了,又为程、高伪续所歪曲、所惑乱,故而误认,雪芹之“大旨谈情”,男女之情耳。其实这是一个错觉。

原来在雪芹书中,他自称的“大旨谈情”,此情并非一般男女相恋之情。他借了他对一大群女子的命运的感叹伤怀,写了他对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相待的巨大问题。他首先提出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这已然明示读者:此书用意,初不在于某男某女一二人之间,而是心目所注,无比广大。他借了男人应当如何对待女子的这一根本态度问题,抒发了人对人的关系的亟待改善的伟思宏愿。因为在历史上,女子一向受到的对待方法与态度是很不美妙的,比如像《金瓶梅》作者对妇女的态度,即是著例。假如对待女子的态度能够有所改变,那么人与人(不管是男对男、女对女、男女互对)的关系,定然能够达到一个崭新的崇高的境界。倘能如此,人生、社会、国家、世界,也就达到了一个理想的境地。

《红楼梦》正是雪芹借了宝玉而现身说法,写他如何为一大群女子的命运而忧伤思索。他能独具只眼,认识到这些女子的才貌品德,她们的才干(如熙凤),她们的志气(如探春)……都胜过掌权的须眉浊物不知多少。他为她们的喜而喜,为她们的悲而悲。他设身处地,一意体贴;不惜自己,而全心为之怜悯、同情、赞叹、悲愤。这是一种最崇高的情,没有半点“邪思”杂于其间。《红楼梦》是不容俗人以“淫书”的眼光来亵渎的!

宝玉的最大特点是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试看他凡在女儿面前,哪怕是一位村姑农女,他也是“自惭形秽”,绝无丝毫的“公子哥儿”的骄贵意识。他烫了手,不觉疼痛,亟问别人可曾烫着?他的无私之高度,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他宁愿自己化灰化烟,只求别人能够幸福,也是同一意境。

他之用情,不但及于众人,而且及于众物。所谓“情不情”,正是此义。

所以我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以“重人”“爱人”“唯人”为中心思想的书。它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以小说的通俗形式,向最广大的人间众生说法。他有悲天悯人的心境,但他并无“救世主”的气味。他如同屈大夫,感叹众芳芜秽之可悲可痛,但他没有那种孤芳自赏、唯我独醒的自我意识。所以我认为雪芹的精神境界更为崇高伟大。

很多人都说宝玉是礼教的叛逆者,他的思想言谈行动中,确有“叛逆”的一面,自不必否认。但是还要看到,真正的意义即在于他把中华文化的重人、爱人、为人的精神发挥到了一个“唯人”的新高度,这与历代诸子的精神仍然是一致的,或者是殊途同归的。我所以才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

以上就是我称《红楼梦》为“文化小说”的主要道理。

(摘编自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曹雪芹所写的贾宝玉,他本人就是这么一个看法。你记得到了后半部,涉及到晴雯抱屈而死的前后,他写怡红院当中有一棵海棠,先期枯萎了。他跟花袭人两人有一段谈话,花袭人的一段议论完全是世俗的,普通的,一般的道理。贾宝玉说,植物有生命,有灵性,有情有理,有交流感应。他知道晴雯快不好了,它预先枯萎。这是贾宝玉对于我、物、人复杂关系的一种观点。这个我认为就代表了作家曹雪芹对于物的认识。

既然是如此,那曹雪芹笔下写人、写物、写事、写境。一切里边都包含着这一点,都有它的个性,不是一般的。这一点我们首先掌握,才能够理解《红楼梦》艺术的所谓特点、特色。实际上就是个性。中华文化传统看文学艺术,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这个作品看成一个活物,它如同人一个样子。比如说他看一幅画,一张字,他说这里边不是一个裱起来一张纸,挂在那里,这是一个活物,它有生命。在人家的眼里一看,有骨、有肉、有血、有脉,这生命生理上所具备的一切它都具备了,而且它有性情。我们欣赏《红楼梦》的艺术,首先掌握这一点。然后,就比较好办。如果你用一般的你常听到的一些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刻画细致,言语生动,你也得到了一些欣赏、体会、享受,可是你仍然没有把握住曹雪芹《红楼梦》那个艺术的真正的生命的精彩、精华。因为你那是两个层次。你讲的那个,就是今天流行的那个,那都是从西方来的,西方艺术作品,它看的就是那几点,形象要鲜明,性格要突出,刻画要细致,写一个贵妇人,先写她领子别着一个最值钱的一个宝石,然后哪一个头发的卷是怎么卷的,这叫刻画细致,这个真好,这个艺术真高,一般人是这样看法。我回过来马上就要问诸位,你看《红楼梦》看到这样描写吗?

好了,他为什么不写这儿,林黛玉一上场,略微交代了一下。林黛玉到底穿什么?不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你对林黛玉那个形象那么鲜明呢?这个奥秘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不写外貌、细节,专门抓它的精气神。它就让你感觉到这个就在那儿,就是活的。

(摘编自周汝昌《〈红楼梦〉的艺术个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红楼梦》一书中主要人物的具体事件作为典型例证,运用细致具体的分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
B.材料一以贾宝玉对待女子的态度为例,论述曹雪芹意在借助男人如何对待女子的根本态度问题抒发改善人际关系的愿望。
C.材料二开篇借助《红楼梦》中贾宝玉、花袭人谈论海棠论述贾宝玉对物、我、人复杂关系的认识阐释曹雪芹对于物的认识。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材料一《红楼梦》与《金瓶梅》对比,材料二东西方艺术作品评价对比。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写怡红院当中有一棵海棠”“他跟花袭人两人有一段谈话”“比如说他看一幅画”三句中的“他”所指均不相同。
B.中国文化传统看文学艺术是要把作品看作有生命的事物,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够理解《红楼梦》艺术特色就是个性。
C.用流行的西方的一些形象要鲜明、性格要突出、刻画要细致、言语要生动等理论去品读《红楼梦》不会得到艺术享受。
D.“不写外貌、细节,专门抓它的精气神”这句话从文本整体看,意思并不是完全不写外貌、细节,而是着重描写精气神。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贾宝玉“独具只眼”观点的一项是(       
A.史湘云背地里和贾宝玉称赞薛宝钗“宽宏大量有涵养”,宝玉也曾去探望薛宝钗,探讨彼此身上佩戴的物件。
B.贾宝玉认为妙玉“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她的目……她原不在这些人中算,她原是世人意外之人”。
C.探春理家,树立威信后,在大观园兴利除弊,大刀阔斧推行改革,得到凤姐的大力支持,宝玉也赞不绝口。
D.贾宝玉主动给晴雯赔不是,前嫌尽释后,晴雯说喜欢撕扇子,宝玉便递扇子给她撕,说是“千金难买一笑”。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周汝昌解读《红楼梦》,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下面文字是《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部分心理描写,中华文化精神在其中也有所体现,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

(宝玉)心中自思:“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海雪原(节选)

曲波

腊月严冬,云层密布,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不知它是揭地而起,还是倾天而降,整个世界混混沌沌皑皑茫茫,大地和太空被雪混成了一体。

一铺关东山式的四合大炕上,坐着小分队的全体队员。栾超家站在四合大炕围着的地中央,右手拿着一把乌拉草,左手拿一只新靰鞡,口讲手比划,教给战士们,怎样絮草,怎样捶草,怎样穿法,防止什么毛病。

战士们边听边仿,兴致勃勃地学着穿上自己这双关东山式的雪原上的新鞋履,说说笑笑地欣赏着自己的新“武器”。

屯西头的一所小茅屋,高波、李鸿义也在试穿靰鞡。

东间里,少剑波独自一个人,在一块不很大的地上来回踱着。他的思索愈来愈激烈,好像今天的大风雪,非逼着他马上做出什么决定不可。从他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忽而迟疑,忽而急躁,忽而又是兴奋。

这些表情在交替翻腾,反映着他内心的思绪。

他谨慎地从衣兜里再次掏出那封信,看了又看,然后坐在炕沿上,拐肘支着小炕桌,瞅着信上的每一句每一字,在细细地琢磨。

身旁的火盆,吐着蓝色的火焰,少剑波点着头,瞅着信,默默地念着:

……胜利是可喜的,但它是初步的。因胜勿骄,切忌轻敌,只有你一个人来决定整个的行动。你是青年,我们所担心的主要是你的急躁和轻率。因此应特别告诫你,侦察要准,判断要稳,打击要狠。当你还没有确实把握之前,切忌盲动。千万不要忘了,你的小分队任何一点气味也不要被敌人嗅到。雪地在这方面给了你困难,同样反过来也给了极大的便利,问题是你如何善于利用它。

少剑波觉得眼睛一阵明亮,全身兴奋地跳下炕来,自语地说:“首长英明,远隔千里,一句话解决了我的难题。”

少剑波再看了一下门外的大风雪,头一点,用特别兴奋的声调命令道:

“好时机,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

“是,”高波复诵道,“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说着行了军礼,跑出去。

各小队接到命令,急速整装。

战士们都显出一种疑问的神情,“为什么这样大的风雪要出发呀?”

少剑波再次细细地校对了一下地图上所标的红线,再次测了测指北针的方向度,当他自信不会有任何误差时,然后他坚决果断地自语道:“决定了!”一面紧张地整装。

在这林海雪原里,是没有道路的,确切一点说,有的地方是向来没有一个人走过的,也没有一个人的眼睛看到过。尤其在大风雪中行走,一迷失方向,十天八天走不出来,更见不到人。大雪深处达数丈甚至数十丈,一掉进去,休想爬出来。大凡这样的地方都是些狭谷深壑,风刮大雪,填得沟满壑平。到这样的地方去,冻死,饿死,被雪压死,那是毫不稀奇的。

当他把一切装备佩带好,便向屯东走去。

四合大炕的屋子里,战士们在精神紧张地等待着。

“立正!”当少剑波走进来,杨子荣一声口令,战士们向首长行注目礼。

少剑波还了礼轻道一声“稍息”,便立在四合大炕的地中央。战士们在炕上,窗台上,炕沿上,地上,站着,坐着,或单腿跪着,蹲着,静等着少剑波讲什么。

少剑波首先根据何政委和田副司令员的指示信,向战士们分析全国的情况。他说:

“东北我们是要誓死争夺的,而且一定要取得胜利。因为东北对中国革命的价值十分重大,它地阔土肥,物产宝藏极富,工业发达,运输近代化,它将成为我们反攻的总基地。因此我们必须毫不留情地彻底消灭土匪,一个不剩地消灭国民党的先遣挺进军,保护土改,保护群众的胜利果实,以支援即将来临的全国规模的解放战争。”

少剑波的讲话,激起了战士们对匪徒的愤怒,战士们举起拳头,一起喊起来:

“我们坚决完成党的任务。”

“同志们,”少剑波的神情突然特别焕发,“时机到了!现在我们立即出发,到敌人看不到我们而我们却能找着敌人的地方去,再给他来个比奶头山更干净的歼灭战。”

战士们一阵兴奋的微笑。“越快越好!”

少剑波微笑着看了看窗外的大风雪,战士们的视线也被拉到窗外。

“大雪!”少剑波道,“本来是我们行军中的敌人,但今天它却变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力量。依靠它可以发现敌人的踪迹,依靠它又可以隐蔽咱们自己的踪影,这就更有利于我们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便利于我们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战士们怀疑的神情消散了,顿时精神焕发。

少剑波又幽默逗趣地道:

“当然啦!有一利,必有一弊,交这样一个生疏的朋友,就必得有点花费。咱们也别小气,花费就花费点吧!咱这位朋友不要别的,就是要咱们的力气和意志。”

战士们的笑声中,少剑波坚毅地抖动了一下肩膀。

“咱这朋友,”少剑波继续道,“又滑又刁,生性好陷人,好绊脚,又有点欺软敬硬。只要你有硬骨头,给它力气,它就会佩服你是好汉,它就会尊敬你。谁要是装孬种,它就越抽谁的后腿。”

大家被剑波这番有趣的比喻,逗得大笑起来。

“我们今天的行军中,要摸摸我们这位新朋友的脾气,从而想办法驾驭它,利用它多给我们些帮助。这就要求大家开动脑筋,寻找窍门,创造雪地行军战斗的经验。现在我命令,出发!”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士们向栾超家学穿靰鞡鞋,“兴致勃勃”“说说笑笑”“欣赏”等词语体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精神。
B.文中“关东山式的四合大炕”“关东山式的雪原上的新鞋履”两处“关东山式”描写突出了地方特色。
C.首长的信里“雪地在这方面给了你困难……问题是你如何善于利用它”等话语帮助少剑波解决了难题。
D.“雪朋友”“又滑又刁,生性好陷人,好绊脚”,少剑波不得不费尽心力动员战士们去结交,实属无奈。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是以叙事为主的文学样式,通过本文可以推知《林海雪原》讲述的就是解放军消灭土匪和国民党先遣挺进军的故事。
B.少剑波关于全国情况的讲话,既让战士们认识到东北反攻总基地的重要性和战争形势,又让读者了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C.看外面的“大风雪”,少剑波或者“特别兴奋”地下达命令,或者“微笑着”,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出了他决策的笃定。
D.刻画人物形象手法多样,本文塑造少剑波就使用了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正面手法,并没有使用侧面描写手法。
8.本文两处画线句都是关于战士疑虑的描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9.文中有多处关于风雪的描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03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凌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陶潜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节选自《晋书·隐逸传》)

材料二: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复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注]①污隆:升与降。②点定:修改使成定稿。③柱史:“柱下史”的省称,代指老子。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亲老A家贫B起C为D州祭酒E不堪F吏职G少日H自解I归。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指缀缉、撰著,“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表示委托,两者用法不相同。
B.白,指禀告、报告,与《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中的“白”词义不相同。
C.解印,指解下印绶,谓辞免官职,而“释褐”则指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D.讽谏,指用委婉的言辞进谏,一般指下对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博学,善于创作诗文,诗文篇篇有酒,但诗人的本意却不在酒上,而是借助饮酒寄托自己的情志。
B.陶渊明因为家贫出任官职,又因为个人原因解印去职,他虽然多次被征召,但是没有去就任,可谓贞志不休。
C.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断绝州郡往来,交游往来之人也多是张野、羊松龄、宠遵等乡邻之人,体现隐逸品性。
D.萧统对陶渊明诗文评价很高,但并不盲目,他引用杨雄的观点佐证自己的评价,又编订《陶渊明集》以助风教。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2)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14.萧统用“白璧微瑕”评价陶潜诗文,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4-04-03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凌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盆梅

刘敏中

纤条渐见稀稀蕾,孤根旋透温温水。但得一枝春,谁嫌老瓦盆?寒愁芳意懒,移近南窗暖。却怕盛开时,香魂来索诗。

【注】①刘敏中,元代文学家,一生为官清正,尽管境况清贫仍以时事为忧。②词人《鹊桥仙》中有“孤根如寄,高标自整”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首二句一写景,一叙事,表达了词人对于梅花的喜爱之情,曲尽其妙。
B.词中以“一枝春”与“老瓦盆”对举,显示出词人所爱是梅花而非瓦盆。
C.“寒愁芳意懒”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巧妙地刻画出梅蕾因天寒生愁的情态。
D.本词明白晓畅,无艰深之语,“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清新可喜。
16.有人认为此词咏梅只表喜爱,绝去寄托;有人则认为此词既是咏物,又是自咏。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全词简析。
2024-04-03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凌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