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80 题号:223269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几乎家喻户晓了,问其何书耶?非演“宝、黛爱情”之书乎?人皆谓然。我则曰否。原因安在?盖大家对书中“情”字之含义范围不曾了了,又为程、高伪续所歪曲、所惑乱,故而误认,雪芹之“大旨谈情”,男女之情耳。其实这是一个错觉。

原来在雪芹书中,他自称的“大旨谈情”,此情并非一般男女相恋之情。他借了他对一大群女子的命运的感叹伤怀,写了他对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相待的巨大问题。他首先提出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这已然明示读者:此书用意,初不在于某男某女一二人之间,而是心目所注,无比广大。他借了男人应当如何对待女子的这一根本态度问题,抒发了人对人的关系的亟待改善的伟思宏愿。因为在历史上,女子一向受到的对待方法与态度是很不美妙的,比如像《金瓶梅》作者对妇女的态度,即是著例。假如对待女子的态度能够有所改变,那么人与人(不管是男对男、女对女、男女互对)的关系,定然能够达到一个崭新的崇高的境界。倘能如此,人生、社会、国家、世界,也就达到了一个理想的境地。

《红楼梦》正是雪芹借了宝玉而现身说法,写他如何为一大群女子的命运而忧伤思索。他能独具只眼,认识到这些女子的才貌品德,她们的才干(如熙凤),她们的志气(如探春)……都胜过掌权的须眉浊物不知多少。他为她们的喜而喜,为她们的悲而悲。他设身处地,一意体贴;不惜自己,而全心为之怜悯、同情、赞叹、悲愤。这是一种最崇高的情,没有半点“邪思”杂于其间。《红楼梦》是不容俗人以“淫书”的眼光来亵渎的!

宝玉的最大特点是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试看他凡在女儿面前,哪怕是一位村姑农女,他也是“自惭形秽”,绝无丝毫的“公子哥儿”的骄贵意识。他烫了手,不觉疼痛,亟问别人可曾烫着?他的无私之高度,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他宁愿自己化灰化烟,只求别人能够幸福,也是同一意境。

他之用情,不但及于众人,而且及于众物。所谓“情不情”,正是此义。

所以我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以“重人”“爱人”“唯人”为中心思想的书。它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以小说的通俗形式,向最广大的人间众生说法。他有悲天悯人的心境,但他并无“救世主”的气味。他如同屈大夫,感叹众芳芜秽之可悲可痛,但他没有那种孤芳自赏、唯我独醒的自我意识。所以我认为雪芹的精神境界更为崇高伟大。

很多人都说宝玉是礼教的叛逆者,他的思想言谈行动中,确有“叛逆”的一面,自不必否认。但是还要看到,真正的意义即在于他把中华文化的重人、爱人、为人的精神发挥到了一个“唯人”的新高度,这与历代诸子的精神仍然是一致的,或者是殊途同归的。我所以才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

以上就是我称《红楼梦》为“文化小说”的主要道理。

(摘编自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曹雪芹所写的贾宝玉,他本人就是这么一个看法。你记得到了后半部,涉及到晴雯抱屈而死的前后,他写怡红院当中有一棵海棠,先期枯萎了。他跟花袭人两人有一段谈话,花袭人的一段议论完全是世俗的,普通的,一般的道理。贾宝玉说,植物有生命,有灵性,有情有理,有交流感应。他知道晴雯快不好了,它预先枯萎。这是贾宝玉对于我、物、人复杂关系的一种观点。这个我认为就代表了作家曹雪芹对于物的认识。

既然是如此,那曹雪芹笔下写人、写物、写事、写境。一切里边都包含着这一点,都有它的个性,不是一般的。这一点我们首先掌握,才能够理解《红楼梦》艺术的所谓特点、特色。实际上就是个性。中华文化传统看文学艺术,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这个作品看成一个活物,它如同人一个样子。比如说他看一幅画,一张字,他说这里边不是一个裱起来一张纸,挂在那里,这是一个活物,它有生命。在人家的眼里一看,有骨、有肉、有血、有脉,这生命生理上所具备的一切它都具备了,而且它有性情。我们欣赏《红楼梦》的艺术,首先掌握这一点。然后,就比较好办。如果你用一般的你常听到的一些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刻画细致,言语生动,你也得到了一些欣赏、体会、享受,可是你仍然没有把握住曹雪芹《红楼梦》那个艺术的真正的生命的精彩、精华。因为你那是两个层次。你讲的那个,就是今天流行的那个,那都是从西方来的,西方艺术作品,它看的就是那几点,形象要鲜明,性格要突出,刻画要细致,写一个贵妇人,先写她领子别着一个最值钱的一个宝石,然后哪一个头发的卷是怎么卷的,这叫刻画细致,这个真好,这个艺术真高,一般人是这样看法。我回过来马上就要问诸位,你看《红楼梦》看到这样描写吗?

好了,他为什么不写这儿,林黛玉一上场,略微交代了一下。林黛玉到底穿什么?不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你对林黛玉那个形象那么鲜明呢?这个奥秘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不写外貌、细节,专门抓它的精气神。它就让你感觉到这个就在那儿,就是活的。

(摘编自周汝昌《〈红楼梦〉的艺术个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红楼梦》一书中主要人物的具体事件作为典型例证,运用细致具体的分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
B.材料一以贾宝玉对待女子的态度为例,论述曹雪芹意在借助男人如何对待女子的根本态度问题抒发改善人际关系的愿望。
C.材料二开篇借助《红楼梦》中贾宝玉、花袭人谈论海棠论述贾宝玉对物、我、人复杂关系的认识阐释曹雪芹对于物的认识。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材料一《红楼梦》与《金瓶梅》对比,材料二东西方艺术作品评价对比。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写怡红院当中有一棵海棠”“他跟花袭人两人有一段谈话”“比如说他看一幅画”三句中的“他”所指均不相同。
B.中国文化传统看文学艺术是要把作品看作有生命的事物,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够理解《红楼梦》艺术特色就是个性。
C.用流行的西方的一些形象要鲜明、性格要突出、刻画要细致、言语要生动等理论去品读《红楼梦》不会得到艺术享受。
D.“不写外貌、细节,专门抓它的精气神”这句话从文本整体看,意思并不是完全不写外貌、细节,而是着重描写精气神。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贾宝玉“独具只眼”观点的一项是(       
A.史湘云背地里和贾宝玉称赞薛宝钗“宽宏大量有涵养”,宝玉也曾去探望薛宝钗,探讨彼此身上佩戴的物件。
B.贾宝玉认为妙玉“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她的目……她原不在这些人中算,她原是世人意外之人”。
C.探春理家,树立威信后,在大观园兴利除弊,大刀阔斧推行改革,得到凤姐的大力支持,宝玉也赞不绝口。
D.贾宝玉主动给晴雯赔不是,前嫌尽释后,晴雯说喜欢撕扇子,宝玉便递扇子给她撕,说是“千金难买一笑”。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周汝昌解读《红楼梦》,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下面文字是《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部分心理描写,中华文化精神在其中也有所体现,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

(宝玉)心中自思:“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散文或小说在叙事抒情方面,往往要用许多文字描写事物的具体细节。而中国古典诗歌在叙事抒情的时候,强调和追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诗歌作品的语言往往是高度概括性的。以杜牧的七绝《江南春》为例,该诗的前两句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在这里,诗人只用了六个意象来表现江南春天美丽的景象: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难道江南春天只有这六个景象吗?当然不是。比如,小草、野花、蝴蝶、燕子等自然景色,都是江南春天常见的景象。如果是写散文,这些都可以写,而且可以描述什么鸟在啼叫、树是什么树、花是什么花等。但是,这种细致的、散文化的描写手法不是诗歌的语言。古典诗歌在意象和语言的选择上主张“以少总多”(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万取一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即强调重点突出、高度概括。在这两句诗中,杜牧并没有具体描写什么鸟、什么树、什么花等,他只是抓住了江南春天中最有特色的几个景象,用最精练的语言,稍加点染修饰,一幅江南春景图就生机盎然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首诗的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诗依然是描写江南春天景色的特点。这个景色就是南朝时期建筑的佛教寺庙。这些寺院的楼台殿宇,在空蒙烟雨的笼罩之下,朦胧缥缈、深邃神秘。但是,透过表层的朦胧美感,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诗人的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不再是单纯的对春天美景的欣赏喜悦之情,还有深沉的历史兴亡的感叹:南朝时期建筑的精美寺庙还在,可是宋齐梁陈那些南朝的国家早已经烟消云散、不知所终。而且,面对这些历史遗迹,诗人不仅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兴亡感叹,还很有可能产生一种对现实政治的担忧与无奈的情感。因为诗人所处的时代,大唐王朝已日薄西山、摇摇欲坠,很快就会像南朝的宋齐梁陈一样成为过眼云烟。这些历史和现实的人生感叹,虽然在诗中并没有被明确呈现出来,但是读者可以从这首诗的语气,尤其是关键词“多少”体会和感受出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旦使用“多少”这个词,往往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由上述可见,这么多景色,这些情感、情绪和思想,如果用散文的笔法来写,至少得需要上百字。但是杜牧只用了四句诗二十八个字。当然,对于这首诗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意”,读者必须琢磨思考后才能理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摘编自朱海波《浅谈中华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因为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所以诗歌语言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B.周邦彦《满庭芳》中的“午阴嘉树清圆”不能改为“午阴嘉木清圆”,因为这样改后就缺少了“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C.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诗里,“木叶”的形象之所以如此生动,是因为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D.在材料一中,作者通过比较“木叶”“落木”“落叶”“黄叶”等词语的不同,细致分析了每个词语带给读者的不同联想,目的是证明“木叶”最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了诗歌语言的特点,材料一集中论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材料二集中论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
B.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以少总多”,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提出“万取一收”,都体现了古典诗歌在意象和语言的选择上主张重点突出、高度概括。
C.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旦使用“多少”这个词,就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
D.在杜牧的《江南春》中,诗人发出了历史和现实的人生感叹,虽然在诗中并没有明确呈现出来,但是读者可以从这首诗的语气,尤其是关键词“多少”体会和感受出来。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中,只用了“一一”两字,就描绘出了荷塘之上荷叶亭亭出水,风过处,荷叶一片一片舞动起来的动态,精练传神,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
B.“高树多悲风,海水扬且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是千古名句,曹植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像海潮一样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这里用“树”字而不用“木”字,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C.“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出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个人遭际的感伤,用“戎马”来代指战争,正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千古”二字高度概括,道尽了历史上的无数风云人物随岁月消逝的境况,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
4.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在阐释概念时采用的论证方法。
5.两则材料都涉及“诗歌语言”,在内容上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07-13更新 | 1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多情诗人写给美人的诗句,今天用来形容国风的流行恰如其分。前有春节期间《唐宫夜宴》火爆,后有《典籍里的中国》热播,现在,一部名为《司藤》的电视剧里,女演员的各种传统造型引来模仿热潮……从舞蹈妆容到诗词典籍,再到服饰造型,这个春天,国风劲吹。

国风,本是《诗经》的一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民间诗歌。如今,它被用作中国风格的简称,国风音乐、国风服饰、国风综艺……近年的流行文化中,国风已成潮流。这一轮热潮的拥趸以年轻人为主,网络是他们的大本营。国风文化沉淀的美,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借助数字化、影视化这些新技术、新手段,时间仿佛倒流。于是,数百年、数千年前沉睡的文物复活,文明的盛景得以再现,心灵深处文化记忆复苏。

这些无疑对年轻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直观的的感受之下,是青年人文化自觉的不断增强。文化自觉集中体现在国民对于本国文化的认知、认同上。曾经的欧风美雨没有将文化记忆涤荡殆尽,如今的复苏便是理所当然。一定程度上,国风因青年而兴,青年因国风而幸。爱好国风的年轻人不曾遭遇那个文化迷茫年代,不必为心灵的出路而失落徘徊。在万物向上的今天,文化的自信也一派勃发。

(摘编自邓崎凡《春风十里不如国风流行》)

材料二: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戴汉服等传统服饰,在一定范围形成新的古风时尚。稍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包括音乐、网络文学、服饰、动漫、影视剧、纪录片、吟诵、艺术摄影等等。简单概括,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其形成和传播可追溯到十余年前,主要在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群体中流行。

古风满足这些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追求古风体现他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需求。仪式感让生活更加有节奏和秩序、有期待和回味。认同感和仪式感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形式因素,影视剧、网游、社交媒体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形式设计有时比情节和思想更吸引青少年关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诸如声音、颜色、线条、辞藻、姿态等形式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称为,孔子讲到育人的高级阶段即文之以礼乐。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代礼乐文化,是当今古风的源头;宋词元曲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也构成古风的创意资源。

当代青少年中流行的古风审美并不意味想要复古。激发古风的触媒主要还是当代文化样式:动漫、网游、网络文学以至网络商铺等,从一开始就具备鲜明的新媒体特点。正因如此,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深刻的相通处——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美偏好。不过,与一般流行文化不同,基于古代文化符号的古风毕竟还有传统的制约。古代文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以规范性为首要考虑。就像如今各种制服,不能怎样好看就怎样穿,就像戏曲表演讲究宁穿破,不穿错。对照这一标准,当前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古风审美则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这种特质的积极方面是有一定创造性,另一面则是随意和粗糙,有些作品或现象甚至被讥为辣眼睛。此外,因对创新尺度理解不同,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各种取向:有的强调要严格尊重传统形制,有的只把古风作为设计元素来运用,两方面推向极端都有偏颇之处。

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应该看到古风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再一次迸发活力,文史专业研究者或可深入进来,帮助年轻人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可持续、有后劲的创新之举。全面审视和整合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跨度既大,歧路纷杂,经典也往往正是在大量试验和探索中淬炼出来的——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我们有底气和耐心静候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成果。

(摘编自孙焘《挖掘传统文化的时尚之美》)

材料三:

传统文化是时尚发展的重要给养。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艺术设计也是如此,在从事现代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当前,置身于全球化文化交融的当代国际环境,中国代设计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理念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将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作为现代设计创意理念的源泉。

这就要求当代艺术设计者,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不仅仅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继承的过程中,锲而不舍地追求其内在的博大精深和艺术真谛,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另一方面,要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各地的文化,最终在国际舞台上,形成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为根基的中国风设计风尚,做到既立足传统和时代,又放眼世界和未来,从而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人对汉服等传统服饰及其他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喜爱,已促使新的古风时尚形成并走向大众化。
B.国风舞蹈妆容、诗词典籍的流行背后体现的是文化的自觉、自信,说明当代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C.古风时尚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美偏好,必须靠当代文化样式如动漫、网游、网络文学等引领,不意味着要复古。
D.材料三指出,“中国风”时尚只要将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作为创意理念的源泉,就能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古风审美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这只会导致古风作品随意、粗糙、无内涵,甚至“辣眼睛”。
B.无论是古代礼乐文化,还是宋词元曲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形式因素,可成为古风创意的资源。
C.借助数字化、影视化等新技术、新手段,国风文化的美得以穿越时空、重新展现,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D.古风爱好者对创新尺度理解不一,取向不同,但无论是尊重传统形制还是把古风作为设计元素来运用,都不宜推向极端。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穿汉服外出是件需要鼓足勇气才能做到的事,这需要面对家人和旁人好奇不解的目光。
B.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C.研究汉服,可以了解中国传统习俗、礼仪,学习琴棋书画等技艺,可以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D.设计者选择几种汉服元素,运用当代便捷、简约的剪裁方法,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流行装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假如你是一名古风文化产品的创作者,你在创作时会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22-04-02更新 | 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开发的历史久远漫长,先民在长达万年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多样的农业生产模式,有些甚至延续至今,是为我们今天所言之农业遗产。

农业遗产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它对我国优秀农耕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实践意义。第一,农业遗产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物质载体。中华农耕文化存在于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生活之中,依托于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和百姓。中华农耕文化是传统农业生产的凝练与升华,而先民所遗留之农业遗产正是中华农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脉源泉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第二,农业遗产蕴含着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王朝兴衰存亡,传统农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先民由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凝练出的三才理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的提升又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彼此交织,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永续发展的中国传统农业。第三,农业遗产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当代呈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领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哺育了各地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美美与共”的特点,延续至今,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当代表达。

对我国农业遗产的保护,以及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简要来说可做好以下方面。

我国传统文化源自农业,一贯讲求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和弘扬农业遗产中蕴含的传统农业文化,对营造全社会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氛围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我国的农业遗产是千百年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产物,它提倡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顺天时、应地利,适当运用人力引导天、地、人有机配合和协同,使农业有好收成。这种农业生产经验升华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节用物力”“中正平和”等哲学与文化概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目前,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农业农村部已进行了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应该进行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梳理出华南、华东、西北等几大片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遗产,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发挥它们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挖掘示范基地丰富的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

(摘编自卢勇《农业遗产与农耕文化》)

材料二

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炎黄子孙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的农耕智慧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益进步,这些农耕智慧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祯农书》说:“夫禹别九州,其田壤之法固多不同。”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交错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缓解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使原本“下下地”的江南变成了“上上地”的国家粮仓。

《吕氏春秋·观表》中说:“凡居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者,其务为相安利也,夫为相害危者,不可胜数。”早在东汉时期,中国的先民们就发明了稻鱼鸭共生模式。这种共生模式除了有效地利用稻田空间增加人类动植物蛋白质食源以外,还通过鱼鸭游动搅动泥水,为水稻根系生长增加氧气、刺激水稻植株分菜;鱼鸭吞吃稻田里的猪毛草、鸭舌草等杂草和稻飞虱等害虫,起到了很好的生物防治作用;鱼鸭排泄在水田中的粪便又给水稻施加了有机肥料,培肥了土壤,实现了“地可使肥”,减少了人们中耕锄草、除虫和施肥的投入,可谓一举多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力少而得作多”——这些都是说明工具的重要性。中国在原始农业时期就非常重视农器问题,将农器视为农民生死之要、民富之具。生产工具不仅提高了生产率,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不论是北方旱作农业系统,还是南方水田农业系统。农具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翻地覆土、灵活轻便的曲辕犁,一器多用的条播机——耧车,利用自然水力的水碓、水轮、水碾、水磨,还有替代牛耕的踏犁、防旱保墒锄草用的漏锄、省力的秧马、整地的耙和耖等等。随着现代化农业的进程,这些传统农具终将成为历史,进入展室,但是,其中蕴藏的中国人的智慧却渗透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之中。

(摘编自柏芸《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系统,农业遗产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具有多方面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实践意义。
B.农业遗产与传统农耕文化联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物质载体和当代呈现,其中蕴含着后者的精髓。
C.由农业生产经验升华出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哲学与文化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
D.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土地利用形式能有效改造和利用本不宜耕种的土地,体现出高超的农耕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农业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而文化的提升又对农业生产实践产生影响;两者相辅相成。
B.目前,我国农业遗产数量居全球之首,还推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
C.稻鱼鸭共生模式可有效利用稻田空间,增加人类动植物蛋白质食源等,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D.虽然传统农具终会成为历史,但其中蕴藏的农耕智慧对于现代农业发展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的农耕智慧”的一项是(       
A.明朝建立后重视农业生产,下令各地种植棉花、水稻,以解决军队穿衣和吃饭问题。
B.发明于汉代的风扇车,利用非自然风力驱动,用于清选粮食,被誉为世界离心式压缩机的鼻祖。
C.内蒙古敖汉旱地农业系统以小米为主要农作物,兼顾糜黍、荞麦、高粱等作物,实行条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传统耕作方式。
D.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依山势而建,实现森林、村寨、梯田和溪流“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如何推动我国农业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7-31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