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4-04-06 3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儒家视域中的“君子”一词内涵丰富,它蕴含了“位”“德”“智”“美”等诸多属性,是一种对人的各方面修养均有很高要求的人格理念。

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君子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位者”,即指统治阶级的成员。先秦时期,这一含义一直都是君子的基本内涵。如《诗经》《尚书》中的君子即多指此义。

其次,经孔子转化后,君子的“位”的意义大大降低,而主要成为一个侧重人的德性的概念,所谓“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也”。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百余次,主要是就“有德”而言的,比如“君子喻于义”“君子怀德”“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等。但此时“位”的属性仍然得以保留,比如孔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这里面的君子即具有“位”的内涵。

最后,在儒家这里,完美的君子形象还必须具有智慧和审美的特征。一个欠缺智识、外表邋遢之人,任其德性多高,在儒家这里都难以被称为君子。所谓“君子博学深谋”“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总体来看,儒家的君子是一个兼具“位”“德”“智”“美”等多种属性的复合概念,更是一个德性概念,即侧重以道德水准界定何为真正的君子。而儒家所谓“德”,从其根本来说,乃是一种“生”德,正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而民生问题,则构成“生”的首要问题。因此,在儒家这里,一个人能够体悟上天创生万物之德,能够仁民爱物、关心民生,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构成儒家评判君子的一个基本标准。

(摘编自张舜清《传统儒家君子观在当代的传承与实践》)

材料二:

儒家在其思想体系中有丰富而系统的“君子观”,树立了君子的理想人格,形成了沿袭中国古代文明整个过程的君子文化。

从西周至孔子论君子之前,君子文化处于萌芽阶段,此时“君子”一词只是特指“君之子”,即贵族,强调君子有位而有德。随着贵族精神的衰败,春秋末期,孔子对君子的含义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诠释,突出德行修养,主张凡有德者皆称君子。在孔子、孟子对君子人格的大力推崇下,在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的相互争鸣和融合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君子文化达到相对成熟阶段。这一时期,学术领域中君子文化的核心要素已经形成,思想家的君子文化意识更加浓厚。

自汉代始,君子文化的发展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君子文化的精华思想提升为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和封建社会的价值体系。从此,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君子文化,从民间走向官方。而在实践领域,君子文化作为知行合一的文化资源,首先进入有声望有地位的知识分子的自身修养中,而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终极目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所以,从个人来看,君子人格是构成士大夫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组成因素,涌现了无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另外,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讲,先秦形成的君子理想人格,不仅被后世诸多的士大夫仰慕与实践,而且由他们进一步弘扬和传播,推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从而让君子文化深入人心,传之弥久。这是因为传统君子文化的魅力在于,“它最精华的东西是自强不息、尊道崇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历史上发挥着涵养民族精神、弘扬价值观念、引领道德风尚的重大作用。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学艺术、民间传说所塑造颂扬的君子形象数不胜数,生动鲜活地感染人、引导人”。

因此,从整个社会来看,君子人格形成了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美德。中华民族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演进和发展之后,最终形成了诸如修己慎独、仁爱孝悌、、克己奉公、忠诚正直、勤劳勇敢、谦虚谨慎、艰苦朴素、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这些内容已经深深地凝结在中国人民的血液中.,凝聚在中华民族的国格中。

(摘编自孔宥《儒家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

材料三: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的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君子”一词内涵丰富,对人的各方面修养均有很高要求,蕴含了“位”“德”“智”“美”等诸多属性。
B.一个人能否心怀仁爱、关心民生,能否承担起他对社会的责任,这属于儒家评判他能否成为君子的基本标准的范畴。
C.春秋时期,孔子对君子的含义进行了重新诠释,君子的含义主要由政治上的贵族变为道德修养的践行者。
D.春秋战国时期君子文化相对成熟,只因为该时期百家争鸣,相互融合,促进了君子文化核心要素的形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武帝独尊儒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君子文化的思想价值和社会地位。
B.君子文化深入人心,传之弥久,这仅因为后世士大夫对传统君子文化的仰慕、实践、弘扬和传播。
C.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传统美德,其中君子人格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美德。
D.只要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就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与君子同一。
3.下列选项,不符合儒家君子形象的一项是(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C.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D.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从古至今,君子观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
5.当代青年应该如何推行君子文化?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2024-04-0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千

孙 犁

张岗镇是小区的中心村,分四大头。工作组一共四个人,一人分占一头,李同志还兼着冬学的教员。他在西头工作,在西头吃派饭,除去地主、富农家,差不多是挨门挨户一家三天。

不上一个月,这一头的大人孩子就全和他熟了。

这几天,冬学里讨论划阶级、定成分,人们到的很多。西头有一帮女孩子,尤其是学习的模范。她们小的十四五,大的十七八,都是贫农和中农的女儿。(1)她们在新社会里长大,对旧社会的罪恶知道得很少。

冬学设在一个学校的大讲堂里,女孩子们总是先到,等着别人。

这天,李同志拖着一双大鞋,来到学校里,灯已经点着了。

女孩子们挤在前边一条长凳上,使得那条板凳不得安闲,一会儿翘起这头,一会儿翘起那头,她们却嗤嗤地笑。

李同志笑着问:“今天谁点的灯啊?”

“是大绢!——大绢是模范。”她们喊着。

“咱们的冬学越来越热闹!”李同志说。

“这是因为你讲话讲得好。”(2)那个叫大绢的女孩子回答,简直像鸟儿在唱歌儿似的。

“我看是这个问题很重要!”李同志说,“大家都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成分。”大绢笑了半截,强忍耐住了。

说着屋里已经挤满了人,人到得差不多了。先讨论村里明显的户,谁家是地主,谁家是富农。最后李同志叫人们再想一想,他严肃地说:“根据我们讲的,大家看看还遗漏了谁没有?”

人们沉静了一会儿。忽然有一个人报告:“我不怕得罪人,我说一户:西头大绢家,剥削就不轻,叫我看就是富农。”说话的人站在人群的后面,看不见他的脸,李同志听出是东头扎花炮的刘二壮,他的嗓门很高。人们都望着大绢。大绢低下了头,连头发根都涨红了。

刘二壮又说:“我就报告报告她家的情况:她爷爷叫老灿,当过顺兴隆缸瓦店的大掌柜;家里种过五十亩地,喂过两个大骡子,盖了一所好宅子。这谁不知道?”

“同志!我说一说行不行?”大绢站起来,转脸望着后面,忍着眼泪。李同志点一点头。她说:“乡亲们!谁都知道日本人把俺家烧了个一干二净。从我记事起,我们过的是多么寒苦的日子!我从小两只手就没闲着过,十三岁织布,十岁就卖纺线;地里的活,我敢说不输一个男孩子。你们横竖都见来着,现在刘二壮说我们剥削过人,我哪见过骡子、宅子呀?”

大绢坐在板凳上哭了,她站起来,往外就走,一边走一边哭着说:“我去叫我爷爷去,看他剥削过人没有。”“他能来吗?你叫他干什么?”人们拦不住,她走了,到院里就放声哭了。

“这孩子从小可没享受过。”一个壮年妇女对李同志说,“(3)从小她爹娘全死了,她爷爷后来又半身不遂,事变那年日本人烧得她家只剩了几间房,家里地里,就仗她一个人里里外外的。

“你们上了岁数的人说说,她爷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李同志又问西头那几个老头儿。

“我说说吧!”麻子老点抽完了锅烟,把烟袋杆里的烟和油子用大劲吹了出来,说,“她爷爷是这样一个人:从小不好生过日子,整天在道上混混儿。后来碰上了一个硬碴儿,栽了一个跟头,就回心转意了。他在张道上开了一个小杂货店,起先就卖些针头线脑,火绒洋灯,烧纸寒衣纸,碱面油醋……不上几年,小买卖越来越红火,人们看他有本事,就有人出股金,叫他合伙,开了一间缸瓦磁器店,这就是顺兴隆。他用了几个伙计,很是赚钱,三年一账,他买了几十亩地……”

“他又盖了一所住宅。”麻子老点接着说,“这算到了顶儿。就在那一年,他和天津的洋人做买卖,一下受了骗,铺子关门。日本人来了,又给他点上一把火,烧了个片瓦无归……”

那天晚上,大家并没有把大绢爷爷叫来。时间晚了,冬学就散了。

以后,大绢没有上学来,虽说并没人限制她。和她一伙的女孩子们这几天到的也不齐,有几个早来,有几个迟到。她们坐在板凳上也不哄笑打闹了。

李同志到西头吃派饭,这天轮到喜格儿家里。有人在外间叫了一声,喜格儿放下碗筷就出去了,随手拉进来一个女孩子,是大绢。

(4)一眼看来,大绢好像比平时矮了一头,满脸要哭的样子。喜格儿说:“你和老李说说么!光哭顶事?”

“我没剥削过人,怎么能担这个名儿呀?”大绢又哭了。

李同志放下饭碗说:“我们是要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这个制度存在几千年了,你们想想有多少人,在这个制度下面含冤死去?有多少人被这个制度碾个粉碎?你们都听过老年人诉苦了,该明白剥削是多大的罪恶!多少年来,人们怀抱一个理想,就是要消灭这个制度,好叫人们像春苗一样,不受旱涝,不受践踏,自由地生活、生长、生存。有很多人为这个理想牺牲一切,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你们村口就有过两位坐狱被杀的共产党员。这不是随随便便的事,也不是求情的事。自然,我们也要慎重,不能把自己人当成敌人。”

正月里,工作组学习了一九三三年两个文件,读了任弼时同志的报告,李同志又拿到冬学去讲解,重新讨论了几家的成分。按新精神定成分,大绢家还是农民。

大绢也来上学了。她瘦了些,可比以前更积极更高兴了,脸色纯净,但性格更坚韧了。她说,她爷爷剥削过人是他的罪过,经过这回事,她要记着:一辈子也不要剥削别人一点点。

正月里,只有剥削过人的家庭,不得欢乐。喜格儿她们在村头搭了一个很高的秋千架。每天黄昏,她们放下纺车就跑到这里来,争先跳上去,弓着腰往上一蹴,几下就能和大横梁取个平齐。在天空的红云彩下,两条红裤子翻上飞下,秋千吱呀作响,她们嬉笑着送走晚饭前这一段时光。

秋千在大道的边沿,来往的车辆很多,拉白菜的,送公粮的。戴着毡帽、穿着大羊皮袄的把式们,怀里抱着大鞭,一出街口,眼睛就盯着秋千上面。其中有一辆,在拐角的地方,碰在碌碡上翻了,白菜滚到沟里去,引得女孩子们大笑起来。赶车的人说:“别笑了,快过来帮忙搬搬吧,咳!光顾看你们打秋千了。你们打那么高,不怕从大梁上翻过来了!”

天黑下来,她们才回家去吃饭,吃过后又一块上冬学去了。

(有删改)

[注]①冬学:农村在冬闲时开办的季节性学校。②碌碡:用石头做成的圆筒形农具。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同志既是张岗镇西头的负责人,又是冬学的教员,常常带领大家学习文件精神,人们都比较信服他。
B.在李同志划分成分时,刘二壮对大绢家的成分质疑,这使情节有了矛盾冲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大绢爷爷的人生经历在麻子老点的口中得到完整呈现,大绢爷爷是因日本人烧毁房屋才生病、半身不遂的。
D.拉白菜的赶车人由于看女孩子们荡秋千而翻了车,从中可以看出女孩子们荡秋千的风采感染了身边的人。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1)交代大绢等姑娘们对旧社会的罪恶知之甚少,这为后文大绢想弄清楚爷爷是否剥削过别人做铺垫。
B.句子(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绢的回答比作鸟儿在唱歌,生动形象地写出大绢善于察言观色的特点。
C.句子(3)运用正面描写的方式叙述了大绢的经历,大绢的人生经历也预示着她不可能被划分为富农地主成分。
D.句子(4)写大绢“好像比平时矮了一头”,这主要表现出大绢在遭遇划分阶级成分的风波之后身形消瘦了很多。
8.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研习任务要求学生学会写赏析文章,请以本文中“秋千”这一意象作为赏析对象,写出你的赏析要点。
9.有人认为,赵树理和孙犁虽都以描写农村生活为题材,但在人物表现上侧重点不同,赵树理侧重探索农民在成长过程中的“变”,而孙犁侧重歌颂人民群众“变”之后的“新”(或“美”)。请联系《小二黑结婚(节选)》中的人物“三仙姑”和本文中的主人公大绢,谈谈你对上述说法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高,字公颐,号旭山,中书令袁恕己之孙,沧州东光人。少慷慨有节尚。擢进士第。代宗时,累迁给事中。建中中,拜京畿观察使。坐累贬韶州长史,复拜给事中。

德宗将起卢杞为饶州刺史,高当草诏,见宰相卢翰、刘从一曰:“杞国,矫诬阴贼,斥忠谊,明德,反易天常,使宗祏失守,天下疣痏。朝廷不置以法,才示贬黜,今还授大州,天下其谓何?”翰等不悦,命舍人作诏。诏出,高执不下,仍上奏曰:“卢杞为政,穷极凶恶。三军将校,愿食其肉;百辟卿士,嫉之若仇。”遗补陈京、赵需、裴佶、宇文炫、卢景亮、张荐等上疏论奏。次日,又上疏。高又于正殿奏曰:“陛下用杞为相,出入三年,附下上,使陛下越在草莽,群臣愿食其肉且不厌。汉法,三光不明,雨旱不时,皆宰相请罪,小者免,大者戮。杞罪万诛,陛下赦不诛,止贬新州,俄又内移,今复拜刺史,诚失天下望。”帝曰:“杞不逮,是朕之过。朕已再赦。”答曰:“杞天资诡险,非不逮,彼固所余。赦者,止赦其罪,不宜授刺史。愿问外廷并敕中人听于民若亿兆异臣之言臣请前死。”谏官亦力争帝前。帝曰:“与上佐可乎?”群臣奉诏。翌曰,遣使慰高曰:“朕惟卿言切至,已如奏。”太子少保韦伦曰:“高言劲挺,自是陛下一良臣,宜加优礼。”

贞元二年,帝以大盗后关辅百姓贫,田多荒芜,诏诸道上耕牛,委京兆府劝课。量地给牛,不满五十亩不给。高以为圣心所忧,乃在穷乏。今田不及五十亩即是穷人,请两户共给一牛。从之。卒,年六十,中外怅惜。宪宗时,李吉甫言其忠塞,特礼部尚书。

(选自《新唐书·卷四十五》,有删改)

[注]①疣痏:疮痍。②越:流亡。③忠謇:忠诚正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愿A问外廷B并敕中人C听于民D若亿兆E异臣之言F臣请前G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主持,与《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当”意思不同。
B.傲,傲视,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傲”意思相同。
C.罔,欺骗、蒙蔽,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相同。
D.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给已死的大臣或其父祖追授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高年少的时候充满正气有志节,考中进士。代宗时他经多次升迁至给事中。德宗中期,被授予京畿观察使的职位。
B.袁高认为,卢杞假托君命诬陷无辜并暗中残害,排斥忠义人士,轻视光明磊落的人,朝廷不应该起用他。
C.袁高坚决反对起用卢杞,皇帝派遣使臣慰问袁高,认为袁高上奏的话切直尽理,已经按袁高上奏的建议做了。
D.关中和三辅地区百姓贫穷,田地多荒芜,朝廷量地给牛,每五十亩地给两头牛,袁高请求两户穷人给一头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坐累贬韶州长史,复拜给事中。
(2)诏诸道上耕牛,委京兆府劝课。
14.袁高做了哪些事来阻止卢杞被起用?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絮二阙(其一)

[宋]韩 琦

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柳絮

[唐]刘禹锡

飘飏南陌起东邻,漠漠蒙蒙暗度春。

花巷暖随轻舞蝶,玉楼晴拂艳妆人。

萦回谢女题诗笔,点缀陶公漉酒巾

何处好风偏似雪,隋河堤上古江津。

[注]①谢女:晋朝才女谢道韫,作诗句“未若柳絮因风起”。②陶公漉酒巾:陶公,指陶渊明;漉酒巾,滤酒的布巾。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诗一“奈”字表明愁来无端,无可奈何。究竟是一种什么愁则未予点明,仅在下句以“缭乱”做了补充。
B.韩诗第三句“空缭乱”兼指诗人和柳絮,柳絮狂乱起舞,必然落得毫无结果,而诗人的愁情也“空缭乱”。
C.刘诗颔联写柳絮布满天地,和蝴蝶共舞,和美人相依,这一形象特点颇有新意,跳出了一般咏絮诗的感叹。
D.刘诗颈联运用谢道韫和陶渊明的典故,写柳絮飘飞并萦绕在谢道韫和陶渊明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16.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柳絮怎样的特点?各自以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中,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3)古人在古诗文中常把鬓发比喻成霜或雪,借此抒发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4-0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5月的申城,午后阳光正好。医院里,长长的走廊尽头,一位小个子老人坐在轮椅上,笑盈盈地望着往来的人。红色对襟衫、黑色小坎肩,和窗外投来的温暖光线融在一起,映着老人红润的面庞。若不经人提示,很难将眼前瘦小柔弱的身躯和那些雄壮悠长的旋律联系起来,的《娘子军连歌》及《女篮五号》《青春万岁》等多部影视作品的音乐创作都出自她的手笔。对于98岁的黄准,她的人生篇章中最难忘怀的还是延安岁月。

黄准成长于20世纪30年代,因为一次街头的抗日宣传,仅有12岁的她竟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坐牢。经地下党营救出狱后,她地和其他革命青年步行奔赴延安。几个月后,黄准如愿考入延安鲁艺,师从冼星海,专门学习声乐。“星海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思想。”冼星海深入生活的创作方法让黄准受益终生,的《黄河大合唱》就是在黄河边体验生活后创作的。作为合唱队的小队员,黄准曾在冼星海的亲自指挥下演唱这部不朽作品。

1942年5月,杨家岭的春天,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这年秋天,鲁艺师生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秧歌运动。黄准也成为秧歌队一员。鲁艺秧歌队每到一地,大路上、山坡上、树杈上、院墙上,到处人头攒动。秧歌队的演出一路欢腾着,来到了杨家岭。“好!很好!你们的方向是对的!”黄准清楚地记得,耳边突然响起一个声音,原来秧歌队的圆场打下来,她正好坐在毛主席的身前。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每个地方都人头攒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特征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对平时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自我评价低、有消极言行等。大部分的人对抑郁症存在刻板印象,认为患有抑郁症的人都是闷闷不乐、对生活毫无兴趣的人,而。实际上,抑郁症有其诊断标准,也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不是每个抑郁的人都会展现出悲观的状态,不能简单地以人表现出来的个性来判断。

部分抑郁症患者患有“微笑抑郁症”。“微笑抑郁症”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指带有抑郁情绪的人把抑郁的一面掩饰起来,,让人以为自己生活愉快,导致抑郁症状很难被发现。这类患者难以及时等到外界的帮助,因而更容易陷入孤立无援。

抑郁症产生的最关键原因是动力缺乏和快感缺失,就像列车失去了燃料和动力装置,导致患者无法维系原来的生活状态。严重时,患者生活陷入停滞,不仅维持不了高级的社交工作能力,基础的生理状态如饮食和睡眠也出现问题,甚至出现精神类症状,想要自杀。专家指出,作为一种疾病,抑郁症并非“不治之症”。通过,大多数患者可以被治愈。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心理学家让几位试验员给绣花针穿针引线,并设置不同的奖品,激励他们完成任务。实验结果表明,越是想要得到奖品的人,越会全神贯注地穿针引线,可过于专注的紧张让他们的手指不住地颤抖,最终无法获得成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孙犁(1913-2002)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欧阳修(1007-1072)  《新唐书》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刘禹锡(772-842)  咏物言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0-22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  概括要点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