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周口市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期中 2024-04-24 36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指出落叶木叶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上是有相同之处的:木叶,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但这不代表木叶意象就可以取代落叶落叶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落叶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

一、落叶是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象。

落叶,着重在字,可以飘摇于空,但更多的情况是委顿于地;而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顾况《游子吟》)这里写落叶仿佛绵绵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让人如见叶落之形,似闻风行之声,虽是空中之叶,却完全不包含树木的形象。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这里的落叶显然是覆盖在地面的,所以才掩盖了人的行迹。而历代的诗人,也仿佛都特别喜欢地面上的落叶: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无可《秋寄从兄贾岛》)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秋风词》)

在庭院里,在家门前,在台阶上,也许地点不同,但秋天的落叶都是铺陈子地的。我们再看看课文中引用的写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木叶后的动词,常常是。有时是,这些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而不是凋落在地面的。至于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那树叶竟然还没有脱离枝头,只随风摇动,宛如洞庭湖的波浪呢。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落叶木叶是两种不同状态的秋叶。木叶造成的联想是包含着树木的形象的,是树叶从枝头飘摇而下的画面;而落叶则摒弃了树木的形象,仅仅是秋叶本身,并且常常是铺陈在地面的。

二、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境界。

落叶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自然也就创造出不同的诗歌意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因为这个字的暗示和这个字的提醒,整棵树的形象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让人感受到一种树木落光叶子之后的疏朗、萧索。林庚先生指出: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落叶,没有肃穆的的形象,只留下了单薄的的意蕴。它们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暗示:枯萎,飘零,无所归依。所以,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闷。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游子吟》里有落叶: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游子漂泊,岂不正似落叶无根?如果加入的意象,因为暗示的沉稳、坚固,的漂泊无依将大打折扣,游子的抒情也必将大打折扣。

白居易的《长恨歌》里也有落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唐玄宗痛失所爱,迟暮帝王的那份衰老、孤寂、凄凉,也在满阶落叶之中了,此处也不能有的坚强挺立,只能有的孤苦无依。

李白的《秋风词》里也有落叶: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落叶在风中聚合又扬散,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正反映着抒情主人公相思而不得见的辗转难安;若用木叶的话,因对大地的牢固依附,是完全不符合诗境的。

不必再举了,飘零”“客心”“故国”“零落”“无复归这些词语,都在印证着落叶木叶不同的诗歌境界。

概括言之,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至于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为什么不能写成无边落叶萧萧下,正因为杜甫本要创造出一派阔大苍凉,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才构成了统一的诗歌境界。

作为诗歌形象,木叶落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各领风骚,各成佳境。

(节选自张彦金《莫道落叶是寻常》)

材料二: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

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论。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

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两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群木昼阴静。(韦应物《夏景园庐》)

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从这些都用了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相反地,他们在用了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又说:

……作为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因此常被排斥到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这说法,拿他所举的例子还勉强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举出的一些例子来看,就显得十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不错,嘉树的确不能改为嘉木,否则太不成话了。但我要转问林庚先生一下: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为珍树郁苍苍”“遥爱云树秀才好吗?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说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当的。尤其是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杜甫的山木尽亚洪涛风,若改为乔树生夏凉”“山树尽亚洪涛风,那就要成为绝大的笑话了!因为乔木”“山木等词儿,早已约定俗成,不容许你擅自改动了。应该用的地方,必须用字,应该用的地方,必须用字。字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说的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那样的死板,至于说的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我们会更多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这是很不实际的想法。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云云,更是不能存在的说法。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

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选自陈友琴《温故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落叶”,者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一般委顿于地;而“木叶”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
B.材料一认为,“木叶”后常常跟“下”“脱”等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完全脱离了树。
C.材料二认为,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这一观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D.材料二认为,用了“木”字的诗句中也能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认为,林庚先生认为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而“木”给人黄色的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
B.材料一认为,因为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闷,所以落叶才有枯萎,飘零,无所归依等暗示性。
C.材料二认为,一些含“木”的词语,如“乔木”“山木”等词儿,已约定俗成,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说的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D.材料一认为,“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落叶”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的一项(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B.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C.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D.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4.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5.简述材料一、材料二在结构上的异同?
2021-07-02更新 | 442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庚:布衣情怀

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林宰平“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身在北大,兼职清华,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同为清华国学院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按说,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该是做派盎然的世家子弟才对,可是,先生不然。

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考入清华园,读物理。两年后,林庚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忘情,于是找到了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不久,他就成了国文系的学生。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他发表了二三十首旧体诗词,以至于在旧体诗词中流连忘返。只是突然有一天,他醒悟到: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近极致,无论今人怎么努力,都难免嚼前人嚼过的馍——一样的格律,一样的措辞,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主题……现代人无论有何等的才力和心气,都难以超越古人而另拓疆土。

从此,先生开始写起新诗来。

不日,先生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写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先生的新诗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此,诗人林庚横空出世,声名鹊起。其诗既有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故在众多诗作中独标高格。可以说,如此年少而成就如此大名者,在彼时的清华,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1933年,著名诗集《夜》的出版使先生顺利毕业。毕业后的林庚先生,开始担任朱自清的助教。1934年夏天,东北烽烟渐盛,阴影直逼北平。这时,先生下江南了,由北平而南京,由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杭州,一路山水,一路诗文。在这烟雨江南的山山水水中,先生且走且写,且行且歌。可即使身在六朝金粉的江南,他还是不忘烽烟弥漫的北国。

经此南行,长居北方的先生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爆发后,先生作别北平,挥戈南下,在厦门大学开始了其严谨的学者生涯。抗战胜利时,先生也完成了其皇皇巨著——《中国文学简史》。此书甫出,文坛为之轰动。先生本是诗人,谈诗论艺自是牛刀杀鸡。其书于楚辞、唐诗、魏晋文章与明清小说,均有新论,笔之所至,蔚成经典,尤其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更成为中国诗论中的经典论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华、燕大文科尽数归并北大。先生与季羡林、吴组缃等齐集燕园。从此,先生在燕南园一住就是大半生。

先生绝意俗事,专情研究。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大宁静,清清静静、自自在在做着自己的事,全然疏远了外界各种热闹场、名利场。人说:“先生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信然!

年深月久,因先生的彻底低调,外界竟也将先生淡忘了,真是“山中有高人,世上无人知”了。先生却不以为意,仍旧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并在80岁高龄时出版了意趣盎然的《西游记漫话》,遂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直令无数内行人士大呼相见恨晚。92岁那年,先生又出版了新著《空间的驰想》。

先生蛰居燕南园,读书写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萧然自远,既不媚世,亦不怨世,保持着本真自然的心境和生活。那些年,燕南园中常见一位清癯挺拔的老者在园中散步,此公仙风道骨,目光清朗,面色和煦。

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先生蔼然颔首。

又是一年,快到中秋了。这将是诗人此生的第97个中秋。国庆后的第三天,先生独坐窗前,仰望苍天,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先生用他那清瘦的手盛了一汪清辉,静静地把玩着,体会着,脸上渐渐漾出了一丝微笑。

“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圆呢?”诗人自言自语。

再过几日,就是中秋了。然而,先生等不了了。就在那个晚上,那个月色皎洁的晚上,我们的诗人,去了。

6.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了林庚先生的身世,写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是德高望重的大学者,这和后文写林庚先生的布衣情怀构成了对比。
B.林庚先生创作的新诗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独树一帜,诗中洋溢着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C.在清华园就读期间,林庚以创作新诗而闻名,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而在当时的清华,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
D.林庚先生在晚年依然治学不辍,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撰写的《西游记漫话》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
7.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主要从新诗创作、学术研究成就、布衣情怀三个方面为我们再现了一个淡泊名利、保持本真自然的学者和诗人形象。
B.林庚认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旧体诗词创作水平已达到极致,现代人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写出超越古人的诗作。
C.林庚钟情文学,才思敏捷,开始新诗生涯不久,就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从此他就有了“诗人”头衔,成就大名。
D.林庚淡泊名利,专情研究,过着简单的生活,拥有简单的心境,向世人展示了他大师的胸怀,得到了普遍的肯定。
8.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后改攻文学,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并再举一例进行阐述。
2021-07-30更新 | 228次组卷 | 3卷引用:第9课+说“木叶”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帮帮帮(统编版必修下册)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急而求子,寡人之过也  是:这B.秦、晋围郑,郑知亡矣   既:既然
C.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D.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伸展,扩张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其他三句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若不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
C.若郑而有益于君D.既东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如晋侯、秦伯。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是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曲词,完成下列小题。

游园

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3.下列对这支曲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词开头写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色都给了断井颓垣观赏,由物及人,一种自怜的情绪从杜丽娘的心头油然升起。
B.“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指出了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和谐。
C.“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一句是说,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得太卑贱了。
D.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
14.这支曲子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杜丽娘怎样的思想情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