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3-高二下 期中-其他小说2
全国 高二 专题练习 2024-04-24 1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夺枪

张一弓

一九三八年那个遥远的夏季,齐楚能够进入我这个四岁幼童的记忆,仅仅因为他手中“噼里啪啦”地摇着一把破芭蕉扇。堂舅告诉我,在他摇着芭蕉扇的时候,他和大舅已经盯住了国民党一个排的溃兵,准确地说,是盯住了溃兵的四十多条“捷克式”步枪,再加上两挺特别诱人的重机枪。这群溃兵从徐州战场上惶惶地跑过来,到了杞地就把一个村庄里的祠堂当成了老巢,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土匪头子大老李给这群溃兵的麻排长捎话,让他把溃兵拉过去,许给他一个副司令。麻排长正跟大老李讨价还价,眼看就要随大老李落草了。

晚上,齐楚与我大舅相对而坐,芭蕉扇“噼啪”作响。我三姥爷来了,问他:“小殿章,你的扇子扇得急,你是有事瞒着我了!”齐楚说:“我和诚弟盯上了一群溃兵的武器。”大舅说:“愁的是没有那么大的荷叶,包不了那么大的粽子!”三姥爷坐下来,说:“我这里有荷叶,先礼而后兵么!”

次日下午,大舅和齐楚陪着麻排长和一个排的士兵来到了客房院。兵们用枪托赶来了一头一蹿一跳的黄牛,枪刺上挂着鸡,山羊一声不吭地拴在那棵拴过骆驼的牲口槽上。大舅脸色阴沉,齐楚却忽闪着芭蕉扇,向麻排长赔着笑脸。

三姥爷在这时走进了我的记忆。但我想不起三姥爷身上有高等法政学堂留下的任何痕迹,只记得他长得像杞地农民一样墩实健壮,一张棱角分明的四方脸庞,两鬓霜雪而红光满面,只是他那双圆环眼里的内容与农民不同,有黑沉沉的智慧,也有闪亮的锋芒。我望见他走出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

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

周奶的老伴——当年在客房院当差的老人告诉我,三姥爷迎上前说:“辛苦了,麻排长!”兵们轰然大笑,说:“我们排长脸皮麻姓氏不麻,他姓孙,是孙排长。”孙排长骂骂咧咧说:“这里的野百姓耍贫嘴,张口闭口叫我麻排长,把我的军威也叫跑了!”三姥爷说:“对不起,误会了,请孙排长原谅!听说孙排长要带着弟兄参加游击队,留在杞地抗日,这是杞地的幸事!请贵部在这里安营扎寨,我为弟兄们接风洗尘。”麻排长说:“那好,弟兄们的给养就全靠你老庄主了!”三姥爷说:“一言为定,只要你们留下来抗日,给养我包了。”

那一天,三姥爷陪了三杯酒,说:“你们年轻人吃着喝着说着热闹着,我老了,不胜酒力,就不坐在这里碍事了。”齐楚忙着给孙排长斟酒夹菜,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

院子里也摆了几桌酒席,兵们把枪支架在树下,等不及当差的倒酒,已经在自斟自酌,猜拳行令。客房窗口里,三姥爷始终用悲悯的目光望着窗外的士兵,自言自语说:“不要流血啊!”

堂舅从屋后通向花园的暗道里匆匆走来,“爹,大老李回话说,三老师给我打招呼是看得起我,麻排长那四十多条枪我就让给游击队了,算我大老李也爱国一回。”

三姥爷感叹说:“这个土匪也懂得民族大义!”

堂舅说:“他还说,他不敢忘了,他小时候吃过三老师的‘舍饭’”。

三姥爷说:“算我没糟蹋粮食!”

堂舅盯着客厅说:“爹,动手吧!”

三姥爷又叹了一口气,说:“叫他们再说会儿话,不能不教而诛。”

天色渐暗,士兵们都已喝得嘴歪眼斜,却还在划拳行令。堂舅又从屋后的暗道里走过来,说:“爹,上菜的伙计捎话,谈崩了!”三姥爷掀开竹帘,站在廊檐下拍了三下巴掌。墙头、屋脊上,客房窗口里,忽拉一下露出了一排排黑洞洞的枪口。士兵们浑然不觉,只是醉眼惺忪地看着三姥爷。三姥爷大声问:“弟兄们吃好喝足了吗?”孙排长从窗口里探出脑袋说:“庄主,你是撵我们走哇?”

三姥爷说:“孙排长,你不要走了,大老李托我捎话,他不来跟你接头了。你们只有参加游击队……。”

三姥爷话没落地,孙排长就倏地拔出手枪,“啪”的一声枪响,三姥爷纹丝未动,孙排长却一头栽倒在窗台上。

“真格的!”杞地农民说,“三老师伸手接住一颗热呼呼的子弹,吹了口气,叫它在手掌上翻了个跟头,那子弹就‘日’地飞回去,麻排长胸脯上就‘噗’地冒出一朵血红的大花。三老师是天上星宿下凡,玉皇大帝时刻保佑着他的!”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齐楚望着孙排长的尸首说:“可惜了,可惜了,怪你不愿意死在抗日战场上。”

我在周奶的里屋一觉醒来时,大家正在院子里高举枪支,欢呼胜利。一群农民向缩成一团的士兵们吐着唾沫,领走了鸡和牛羊。

客房院的“鸿门宴”已经成了一个传奇故事,并在流传中继续增添着新的细节。《地方志》上却准确无误地记载着这次难得的缴获:重机枪两挺、“捷克式”步枪四十一支、左轮手枪一支、子弹五千余发。三姥爷又卖了二百多亩地,为游击队购买了一批枪支弹药,这也作为一个爱国士绅的重大贡献被载入了杞地史册。

(节选自张一弓《远去的驿站》)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了齐楚手摇扇,暗示了齐楚的心理状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三姥爷所谓的先礼后兵,就是请溃兵赴宴喝酒再趁他们酒醉缴获他们的武器。
C.面对孙排长的拔枪,三姥爷依然纹丝不动,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D.三姥爷他们“夺枪”,大老李最终的“让枪”,一夺一让都彰显了民族大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兵赶着抢来牛羊去赴宴,喝得嘴歪眼斜还在划拳行令,这些细节写出这批败兵素质低下,为双方谈崩做了铺垫。
B.孙排长拔枪,枪响,三老师接住子弹,吹口气,子弹就飞回去……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表现了三姥爷的神勇。
C.小说中人物语言个性特征明显,如“安营扎寨”“接风洗尘”“不能不教而诛”等用词,表现了三姥爷的文化涵养。
D.小说叙述详略得当,详写客房院内“鸿门宴”的夺枪过程,而对堂舅与大老李的沟通过程则一笔带过,主次分明。
3.在齐楚忙着给孙排长斟酒夹菜时,三姥爷为什么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英国文学评论家洛奇说:“确定从何种视点叙述故事是小说家创作中最重要的抉择了”,《夺枪》中叙述故事的视点是四岁孩童的“我”,通过“我”的叙述和他人对“我”的转述完成了“夺枪”故事的叙述。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叙述方式的效果。
2023-05-18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问母亲(节选)

张炜

宁子呆在屋子里,常常要问母亲。有一次他半夜里醒来,正坐着出神,母亲从另一间屋里走来了。又一股沙末拍在了窗户上……说说树林子的事吧。不过这回得从头说起,这样我就听不糊涂了。我真想亲眼看看那时候才好……妈妈你说吧。宁子不安地活动着。

先说什么地方?

说房子的西面吧——你不是说原先贴墙这块儿全是葡萄蔓子吗?

母亲抚了抚头发:嗯。那时候葡萄园和果树林混在一块儿,这样果树通风透光,长得就好。葡萄架子搭得矮,就到你胳肢窝那儿。果园好大,我们的房子全包在里面。葡萄蔓子爬到窗户边上,开了窗子就能摘葡萄吃。一到了秋天,各种果子的香味顶鼻子。到了春天——那才叫春天哪,全家人一有空闲就跑到外面来——杏子花先开,接上是李子花。后来又开了苹果花、梨花。

宁子问:果园外面的春天呢?

外面的春天太大太远了,望也望不到边。先是柳树条儿爆出小绒绒球儿,杨树长出毛胡胡,再是地上开出野花来。树林从一开春就有水滋润它们,枝枝丫丫绿葱葱的,树皮儿青了,光滑了,上面有一层香粉似的白霜。青草从枯枝败叶下面钻出来,地表上也是一片绿色。那是灌木和乔木混生地,野兽多,就在树棵子里窜来窜去。我看见的有鹰、野鸡、猞狸,还有狐狸。最多的是野兔,它们太多了,也就引来猎人。

宁子见母亲停住了,就插话说:林子里没有鹿和狼吗?人家说那时候什么都有。

母亲摇摇头:没有鹿。鹿是很早很早以前才有的,我记事的时候只听说有狼。可很少有人见它,那些到林子里打柴、挖野菜蘑菇的,从来没受野物伤害。咱这儿的猎人说起来也好,守规矩。比如说春天,野兔怀仔,他们见了从来不开枪。林子太大了,人可不像如今这么多。那时林子就是林子,人就是人……

宁子听到这儿笑了,说一句:那当然了。

现在不行。现在人和林子混在一起,人比林子里的树还密呢。前几天我去一个集市买东西,那个集市就开在一个大河套里。河干了,两岸是树林子。我到那儿给吓了一跳。真不知道从哪里来了这么多人,人山人海,挤满了河套,又挤到林子里,树林让人给淹了。我在心里想:天哪,这么多人,占多少地方,人都没有立脚的地方,还哪里长树去。我算明白了一片又一片林子到底是怎么变没了的。它们是让人给挤开了……母亲说到这儿叹一口气,用手抚了一下衣襟,好像上面有沙子似的。那时你觉得林子没有边,林子里面什么都有。我从这屋子往西走,走出果园,再走进杂树林,回家来的时候衣襟里就兜满了东西。干蘑菇、枣子、野果、栗子,什么都有。只要用心找,什么都找得到。不过那时候猎人很少,遇到一个背枪的在林子里走可是稀罕事。人们瞧不起打猎的,谁家有个猎手,娶媳妇也就难了,人家会说:‘他家里有个耍枪的。’女方听了这句话就不去他家了。

宁子觉得这一切新鲜得很。他在这儿可从来没见什么猎人,因为没有树木了,野物也就少得可怜。只有麻雀还算不少,不过谁打它们呢?他想早生十几年就好了,那样就可以跟上母亲到林子里。天哪,那可算是个什么地方啊,棒极了。他的脸颊热乎乎,一双眼睛用力地望着母亲,听下去。

母亲继续说下去:林子里的鸟儿太多了,长尾巴喜鹊、花喜鹊、黄鹂、画眉、山鸡、蓝点颏、雀鹰、布谷鸟,多得说不完。说起来也许没人信,那些鸟儿还会逗弄着人玩儿。果园里一个穿花衣服的小姑娘,有一次让一群灰喜鹊给气哭了。它们成一大群落在树枝上,喳喳叫个不停,拉出长腔儿。小姑娘用沙子扬它们,它们就跳一跳,落到另一棵树上。小姑娘骂它们,它们就扇动翅膀大叫。小姑娘走开,它们就追上吵。就这样,小姑娘后来给气哭了。

宁子问:这就是我们屋子西边的林子吗?那么东边呢?再说说东边吧。

东边,靠近我们家的还是果园。出了果园,就是一片杨树。这儿的药材挖也挖不完,干这事的又不多。那时干什么的都不像如今这么多,都是三三两两的。他不声不响地在林子里走,谁也不搅闹。如今呢?一听说哪里有什么,呼啦一声人山人海就拥过去了,人一过,地上什么也没有了,干干净净。前年传说海上生了什么花蛤儿,几天工夫就把海边围起来。我去海上看过,黑鸦鸦一片,问一问,全是来挖花蛤的。三天工夫花蛤就挖完了,如今海里再不会有像样的花蛤了。很早以前东边的杨树林子可不是这样。那里面真静,走上一天也遇不到一个人。那时候林子就是林子,人就是人。如今倒好,人站在沙滩上像林子一样……

妈妈!宁子蹲起来,叫了一声。他喘息着,脖子有些红涨。人群黑鸦鸦一片,只是像林子而已。真正的林子没有了,没有了,妈妈!……

一阵又一阵风沙拍着窗户。风随着夜色奔跑,在冰凉的沙野里嘶叫。一股股沙末从窗子缝隙窜进来,迷了母亲的眼睛。母亲揉着眼,拉上窗帘,扑打着衣襟。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有沙末拍打窗户的描写,和结尾遥相呼应,既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也是对人物生存环境的暗示,“又”字不是闲笔。
B.小说以人物对话为结构形式,通过母亲的回忆再现了林子的勃勃生机,在今昔对比中凸现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C.宁子对林子充满好奇和向往,因为林子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珍贵的药材、有趣的故事,从侧面反映出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
D.母亲认为小姑娘被灰喜雀气哭这种事说起来可能没人信,是因为现在没有了林子,人们很难体会到林子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
6.对小说景物描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景物描写具有浓厚的口语化色彩,有方言和俗语,这既是塑造人物的需要,也与小说对话体的特点相一致。
B.母亲对林子的描述是小说浓墨重彩之处,多用短句、白描和修辞,所以整部作品语言明快,节奏感明显。
C.母亲描述的景物单调,但并不缺乏诗意,通过对景物的细致刻画,营造了一个迥别于现实又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
D.对外面的春天的描写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在一片盎然的春意之中有作者对现实的省思和对未来的期待。
7.“林子”是作者花费笔墨营造的一个物象,请简要概述其含义。
2023-04-24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华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酒话家园

张丽

太阳溜下了山,喷了一天火的秋老虎终于收起了酷热。

早点做饭好早些睡,明天要割稻。三爹把摘下的一袋子花生挪到墙边,对三婶说,顺手打开了电视。

灶屋里油炸的滋滋声,锅铲的碰撞声,很快被晚间新闻淹没。嚼着带土腥气的新鲜花生,三爹眯着眼歪在油亮的竹椅上看电视。

大门敞着,穿堂风像是躲猫猫的孙娃,隔一会冲过来摸几下,三爹感觉好享受。懒洋洋的狗似乎忘却了守门的责任,有客人进屋还蜷缩不动。

书记,屋里有人。”“老人家,您好啊!一前一后两个人的声音,都是普通话。三爹有些意外,倒不是新奇突然来了城里人,而是来人提着东西,便以为是来问路的,或者走错了屋。就说:你们找哪个?湾里就我俩

爹爹,这是我们镇的王书记,今天中秋节特地来看望您。拎着礼盒的小伙子说。

三爹这才觉得有些面熟,忙不迭拿椅子让座,连说稀客稀客,电视上看到过的,又喊三婶:婆,来客了!

你们费了心,这远带东西来。三婶过来接了礼品倒了茶,摆好电扇。

多炒几个菜,难得有贵客。三爹说。

您莫客气,我们不吃饭,坐会要赶回去。王书记欠身说。

不能走,走了就是看不起人。三爹赶紧说。

莫走,莫走,我自己菜园里的菜,又不花钱。三婶把洗好的花生放在客人面前。

柴火饭,就当陪我过个节。耽误不了你时间。看三爹眼巴巴的,王书记没推辞。

月亮在天井口徘徊的时候,油煎茄子、腊肉萝卜、辣椒豇豆、炸小鱼、西红柿蛋汤上了桌。三爹摆好三个玻璃杯,抱出一壶酒说,自家的酒,你们尝尝。

小李要开车,我们也禁止工作期间饮酒……王书记说,不过,既然是自家酿的酒,我还是陪您喝一小杯。

好,我先干为敬。三爹一仰头,酒入喉,砸吧嘴好喝吧?我自己种的高粱,酿了三四百斤酒,喝不完的拿去卖,紧俏得很。

不错。是个好路子!王书记赞道。

我的酒一斤25块。是不是比茅台不得差?三爹又喝了一杯。王书记陪了半杯。

哟,您老还喝过茅台?王书记似乎不相信。

何止喝过?我屋里还有几瓶,都是儿子带回来的,说是待客。对对对,我应该拿好酒给您喝。三爹说着取回两瓶茅台。

王书记接过茅台酒,在灯光下上下左右看,又掏出手机扫了几下,眉头微皱。我老头子命贱,喝不来,还是喝自家的酒舒服,您呢?

我也爱喝家酿的酒。对了,您儿子在哪,做啥工作呀?王书记端起酒杯敬酒。

那小子啊,莫提,没读到书,初中毕业到处打工,说是在跑销售,卖酒。三爹泯了一口酒。唉,他老子酿的酒他不卖,去帮别人卖,说穿了,就是不想在农村待。

年轻人,可以理解。王书记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都忘本了!明明是农民出身,稻谷、花生、大豆、芝麻何时耕种都搞不清。三爹愤愤不平,又摇头叹息说:自己不种田,还要我像别家的老人那样到城里带孙娃,让好好的良田长草,我才不去呢!

那您种了多少田?王书记问。

有个七八亩,自家的田,也捡了别家的田。今年天旱,幸好镇上干部帮忙抗旱,稻谷长得籽实,就等收割了。三爹眼睛发亮。

收成好日子就更好。我敬您!王书记的话说到了三爹的心坎上。

那是的,现在过日子百事不愁,可就是感觉变了味:酒少了酒味,人少了人情味。您说哈,国家让咱们脱了贫,又来搞乡村振兴,年轻人怎么就不知道好歹?三爹成了话痨,不一会,起了鼾声。

山村的圆月照得人心疼,夜露在小车上战战兢兢。三爹家的灯光越来越远,越来越迷蒙。

书记,明天的抓捕行动有变化吗?小李问。

是的,分两组,我跟公安局去那个假酒窝点,你组织人手,把收割机开过来,帮老人收割稻谷。王书记说。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22期)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有以小见大之妙,用一顿农家待客饭再现了农村现状;政府帮扶,农民丰衣足食,但年轻人大量进城,农村人烟稀少,等等。
B.小说自始至终主要靠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性格,揭示小说主旨。小说的语言描写切合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性格。
C.小说情节既自然又有波折:书记中秋节去看望留守老人被留饭喝酒,这很自然;因家酿引出假酒和发现假酒窝点,这就是波折了。
D.小说的神态动作描写凝练而生动。像“三爹一仰头,酒入喉,咂巴嘴”“三爹眼睛发亮”,都很有即视感,而且传达出人物此刻的心情。
9.对小说前四段的丙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使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了秋天虽然百天非常炎热,早晚已经凉爽的气候特点。
B.三爹的话说明了收割迫在眉睫,是家中大事,还隐隐透着缺人手的艰难。这是情节展开前的必要交代。
C.三爹把电视机的音量开得很大,觉得花生人口带着一股土腥气,可见为了收割,三爹内心还是很焦急的。
D.大门是敞着的,狗是来客也懒得动的,这些场景描写,都暗示着平时老人家中的冷落,都是很有深意的。
10.小说中有一个没有正式出场的重要人物,那就是老人的儿子,请问构思这个形象,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11.小说题为“把酒话家园”,自然会让我们联想到孟浩然的“把酒话桑麻”,但孟诗中的两人,本就是“故人”,自然是畅所欲言;而小说中的两人素昧平生,一个是镇党委书记,一个是老农民,是哪些思想和情感的契合,使他们两人都敞开了心扉呢?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玻璃城市

喻永军

赵欣已经是第九次坐着吊篮升上去了。吊篮的绳索缓缓地牵动,吊篮离地面越来越高。在高高的楼顶,马子义戴着草绿色的军帽,帽檐从楼顶的墙沿上偶尔露出一角。这是离家乡莴寨一千二百五十公里的一座城市,三面为沙漠所围。赵子扬站在赵欣的身后,脸上毫无表情。赵子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这儿砌了四年瓷砖,原先有个搭档有事回家了,现在的搭档就成了赵欣。活儿很简单,往新楼的墙体上砌瓷片。赵子扬干这活儿很有些名气了,老板开始看过几次,用手一摸就啥话也不说了。高手。他心里夸赵子扬。

赵欣、马子义来这里很突然。两个高中生,穿着去年军训时的军装,就站在赵子扬的面前了。

干啥来呢?赵子扬看着儿子赵欣。

打工,二十多天时间闲着呢。

赵子扬说:耍两天回去。口气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第二天,赵子扬六点去工地了。赵欣与马子义进入了戈壁滩,在太阳升起的时候站在了沙漠的边沿。他们无数次在班上讨论过的沙漠,并没有带给他们浪漫的感受。空气中是沙粒游走的细微的声音,脚下是沙海,不远处是金黄的沙丘、沙浪、沙脊,无边无际,这是腾格里沙漠的一角。太阳从沙漠东面照射过来,刺得人睁不开眼睛。他们在心里第一次知道了书本和现实的距离。赵欣脚板有些疼痛,有些失落。马子义笑笑说:这才是真实的腾格里。

赵欣说服赵子扬,成了赵子扬的搭档。马子义也没闲着,在楼顶照看配重块。

施工吊篮一米宽三米长,赵欣第一次跨进吊篮的时候,脸色有点儿发黄,手抖个不停。赵欣想站起来,但上升的吊篮摇晃得让人眩晕。吊篮落地,赵欣的脸色才恢复正常。

这个黑瘦的、长脖子的男孩,直到一个星期后才完全弄清楚了搭档的含义,并且将准备工作做得井然有序。两个一大一小的水杯泡上苦丁茶,放在吊篮的顶里边;砂浆桶里和好砂浆,吊篮起升的时候,再加上小半桶水稀释;盛灰浆的瓷盆、灰铲、瓦刀用清水抹洗一遍,摆放在赵子扬顺手的地方。

吊篮大致在八层楼高的地方停下了,赵子扬锁定好了绳索,弯腰拾起了灰铲。赵欣从砂浆桶里舀出半盆砂浆,然后开始用一块湿布抹净瓷片,一片一片过手。赵子扬伸出手,赵欣就递上一片瓷片,一片一片的瓷片被赵子扬贴在了楼体上。只有赵子扬抽烟的间隙,赵欣才能放眼看看四周。无数座这样的高楼遍布在这座城市里,许多栋楼的瓷片都是赵子扬他们贴的。瓷片贴好,再装上各色的玻璃,整幢楼甚至整座城市,就成了一个玻璃城市,高贵,陌生,美丽。赵欣想,父亲这辈子都不可能住进这样的城市了,但自己上大学、找工作,就有可能住进这个玻璃样的城市里。

太阳已经照了几个小时,赵子扬的腰往下塌了一些。

就在这时候,赵欣看见了西边漫天的沙尘卷了过来。他说:爸,你看西边!赵子扬回转身,惊得张大了嘴巴,说:沙尘暴!他扔下手里的东西,一把将赵欣按在吊篮里坐下,说:坐好别动。话音刚落,风就到了眼前。

吊篮被风吹离了楼体,又被用力地抛开,重重地砸在楼体上,砸出的响声惊天裂地,有撞碎的感觉。新贴的瓷片被砸脱落了一些,刺啦啦顺楼体滑了下去,摔碎在地面上。接着又连续撞了七八下。然后,吊篮的失控加剧,撞击之后,被风扭动,斜着一升一落,一翻腾,将瓦刀和灰盆颠簸出去撞在楼体上,落向地面,发出碎裂的声响。风中传来马子义的声音,赵欣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看清,马子义在下边五层的一个窗口露出头,向他们招手,军帽已经被风吹落。赵欣张嘴想喊,风中的沙子吹进嘴里,呛得他直咳嗽。赵欣看见赵子扬管控升降装置的手臂,被绳索牵着在楼体上连续撞击,然后突然软了下来。风力在继续增大,天色更暗了。赵欣在吊篮的摇晃中,慢慢站直身子,伸手抓住了吊篮上的绳索。绳索在风中绷得很紧,他伸出手抓住了赵子扬抓着升降机关的手,那只手垂了下去,血沿着袖管中的手臂流了下来。赵子扬瞪着眼,样子很凶。

吊篮在赵欣的操控下开始慢慢下降。他眼眶开始发热,一边控制着手里的下降按钮,一边用单薄的身子抵紧赵子扬的身子,让他慢慢地坐了下去。到五层窗口,风力已经转弱,马子义伸出一双瘦弱的手,抓紧吊篮的绳索。赵欣固定好吊篮,弯下腰用肩膀顶起赵子扬的屁股,把他从窗口送了进去,接着自己也跟着翻了进去。

几天后,在返回的列车上,马子义和赵欣看见了远方的沙漠的闪光。城市退得很远,马子义说:腾格里,蒙古语的意思是,白色、长生天、最高的神。

赵欣听了,不想说话。二人头抵着头趴在窗台上,看着远方出神。不一会儿,火车开始穿越隧道。

(节选自《湖南文学》)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子扬让两人“耍两天回去”的原因,是认为稚嫩的赵欣和马子义并不能把活干好。
B.赵欣与马子义进入戈壁滩后看到的景象与书本上的不同,由此二人感到十分失望。
C.赵欣在吊篮落地时脸色才恢复正常,说明他内心始终无法接受这份难度大的工作。
D.回程路上二人看着远方景色出神,沙漠的闪光也寓示这次旅程带给两人无限的回忆。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马子义已经是第九次坐着吊篮升上去了”,与传统叙事结构不同,这样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老板开始看过几次,用手一摸就啥话也不说了”,从侧面表现了赵子扬往新楼墙体上砌瓷片的技艺的精湛、高超。
C.在父亲抽烟的间隙,赵欣放眼欣赏城市,认为父亲这辈子不可能住进城市,而自己可能有机会,表现了年轻人的自信以及对父辈的轻视。
D.小说以“火车开始穿越隧道”结尾,故事戛然而止,但语意双关,既交代旅途实景,又暗示了两位年轻人在人生征程中的变化。
14.小说前文写到腾格里沙漠,结尾再次说起腾格里沙漠时,赵欣“不想说话”,这两处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
15.小说以“玻璃城市”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荒岛上的故事

杨振声

小时候,在海边拾贝壳,入水捉飞蟹,在岩石下摸鱼捞虾;倦了便坐在一带沙城子安放着古老的铁炮上,向着那绵延数百里的岛屿做梦,幻想一些仙女或英雄的故事。在夕阳压山的时候,古红的晚霞照常把这些岛屿染成浅绛,变成深紫,而海上的云烟又每使这些岛屿掩映出没,忽隐忽现。

抗战的情绪随着敌人的炮火燃烧于我国的沿海线,而这一带沿海的岛屿也便成一般血性青年出没之地。敌人在盘踞其中最大的一个——长山岛——之后,又掠夺民间的渔船,进行其所谓肃清工作

武诚有一只新船,全新的楸木船板,漆上一层桐油,透出一种娇嫩的淡黄色泽。刀鱼一般的瘦俏船身在深绿的海面上划来划去,每穿过邻家灰黄色的旧船群中,有如一位少女经过一群老太婆跟前的骄矜。

在岛上,谁家有一艘新渔船,就如在国际间谁造了一条新主力舰一样惹人妒嫉的注意。因此,武诚的新船——他一生的希望,也是他一家四口的生命线——便为敌人所征发了。

十几个敌人占有了武诚的新船。他们驶往周围的岛屿去屠杀中国青年,而帮助他们驾船的是武诚。这只新船所给予武诚的希望变成了灾害,骄傲变成了耻辱!

一天,在一个邻近的小小荒岛的沙滩上,敌人看见有一堆柴灰,他们下船搜索,不一会,响起一阵枪声,然后两个敌人架着一个女学生装束的中国青年。

敌人小队长用一口生涩而带有东三省的口音审问那青年女子道:

你,什么人?

中国儿女。’

你们,共总多少人?

四万万五千万。

小队长正要大发雷霆。那女子向敌人的枪刺上猛力一撞,她利用敌人的武器与方法,剖腹自杀了!

在敌人的回程中,武诚一面摇着橹,一面回想方才悲壮的短剧。那女子给他一种惊讶,一种羡慕,那女子死的干净利落,更使他崇拜。

敌人上岸后已是晚饭时候,他知道他的家人都在等他回家吃晚饭。可是,他不想回家,他心里好似有块石头压着,压得他发闷。

灰色的海面上起了一层夕雾,那小小荒岛上的树木岩石渐渐地混合为一片黑影,又渐渐为昏雾笼罩,消失在无垠的黑暗中。他不知道在那里坐了好久,直到下弦的半月,周围的岛屿才又显露出轮廓。在微茫的月色照着一片无底的寂寞中,他找到了他那颗纯洁的心要他做的一件事。

他跳上船,直扑那小小的荒岛而去。他用斧头匆匆地掘成一个坑,然后小心地埋葬她。他呆呆地站在坟前,忽然一句话涌上了他的口头。

我替你报仇!这句话一出口,他感到轻松了。他知道这样一定安慰了死者,他可不知道这样也救了他自己。他不再迟疑,急急地驶回自己的岛上。此时斜月将坠,海面上闪闪的光辉已变成一抹银灰色的平面。这是东方放出的白光,天将晓了。

此事发生的第三天晚上,武诚接到敌人的通知,他们明天又要出发。他站在船边,向那小小的荒岛怅望,他默默地点了点头,瘦削的脸上露出微笑。然后从胸中掏出一把凿子来,在船板合缝处,他凿开了八寸长一寸宽的一道长隙。又从他的破被里撕下一块棉絮,塞紧了那道长隙。他收拾好一切的痕迹以后,对着那小小的荒岛又点了点头。他感到十分疲倦,就坐在船头沉沉入睡。

太阳升起以后,海面上闪耀着千万的金星。武诚为这强烈的光线照醒了。他探身掬取海水洗脸,看见一群小虾扬扬得意而来。他回手拿起篙竿,游戏般猛打下去,那群虾随着水花乱溅,又落到水里,疾窜而去。他笑了一笑跳上岸,在沙滩上走来走去,不耐地等着敌人的光临。

还是前天那一队。他们上了船,指示武诚出发的方向。武诚明白,这是去搜索的伙伴,他在心里暗笑了。

船正驶到海洋中,那棉花塞住的长隙已沁了水,船渐渐地沉重,武诚早已觉得出来,他只低头缓缓地摇橹,直至水快到船面,敌人才发觉了。

你的船漏水?那个小队长说,他还不晓得情形的严重。

我的是新船。武诚仰着头向空中作答,像那骄傲的样子。

不好!那小队长觉得有点不对劲。他忙揭起踏板一看,只见下面全是水。

你,你是奸细!小队长掏出枪来对准武诚。

我是中国儿女。武诚记着那女子的答话。

你们,共总多少人?

四万万五千万。

的一声,那小队长的枪响了。武诚觉得胸前一阵剧痛,手中的橹掉了下来。

在他向后倾倒的一刹那间,他看见他那一对年老的父母及年幼的妹妹在哭;他又看见那座荒坟里的女子在笑。随着这笑,他缥缈地飞向那小小的荒岛。海上起了一个大漩涡,接着几个敌兵在水面上挣扎,海上继续起了几个小漩涡,就恢复了它无边的沉静,只有那些绵延的岛屿像似永久地浸在日光中。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对小孩海岸嬉戏画面的描写富有诗意,宁静的生活同后文日寇侵略杀戮形成对比,暗含了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B.女子被害后,武诚感觉像有石头“压得他发闷”,这不仅因为对女子心怀愧疚,更是担心自己会被岛上居民责难。
C.当敌人打算乘船去搜索“她”的伙伴时,武诚“心里暗笑了”,“暗笑”的原因是他知道能实施计划,杀敌报仇。
D.武诚回答鬼子问话时,像女子般骄傲,说明武诚受到女子英勇就义的影响,坚定了反抗的信念,敢于与敌人斗争。
1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词精准,以“燃烧”形容“抗战的情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愤怒的状态,并与后文“血性青年”相照应。
B.文章对武诚的新船着墨较多,并强调这是“他一生的希望”“一家四口的生命线”,为后文他不敢轻易反抗做了铺垫。
C.文章善用动作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例如“向敌人的枪刺上猛力一撞”这一动作表现出了女子不惧牺牲的革命精神。
D.文中两次写武诚对着荒岛“点了点头”,说明对自己的计划,其实非常纠结,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来坚定自己的选择。
18.小说的环境描写往往能折射人物的心理特征。本文画横线的三处环境描写分别反映了武诚当时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9.文章最后一段既有悲剧性又具崇高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鞅

杨刚

西北的高天是欢悦的艳明,像发光的蓝水晶,太阳金闪闪,从远际暗暗镶上水晶边沿,烘起一圈宇宙的晕润,如天的冕旒。

于满殿的肃静中,秦孝公端整的扬起他宽洁的前额坐在宝座上。

消息已经宣布了。大臣们摺眼闪眉毛的期待着,故意闭紧嘴唇,显出自己对于责任的敏感,也提醒自己别在新出现的事物面前丢了身份。有的便起始在心里来研究这新事情的称头,色相,对自己,对人家;当然心里虽十分用力把国事提在前面,那尖头的自己老是由国事的膈肢窝里钻出一只刀子样的眼睛来问:“干这种新事于我有什么份呢?那时要把我搁在那里去?”胆小的朝臣们却多半是伸头缩颈,东张西看,又朝了殿外阶墀底下望,他们是被没有色泽的好奇心所挥动,如山坡上感受了未来风势的群羊。

宰相甘龙颔下飘着半尺长的白须,披在红袍的前胸上;下巴软软垂在胡子的里面。交着手,挺着胸,站在朝廷班首,在他凝聚的眉毛下面仿佛已堆积了一团保卫国家传统的刀剑。他俨然如一尊记路山石立在那里。

杜挚,他永远摸索算盘的手指在神经质的跳动。鼠子样窜着的眼睛东溜西溜仍然又回它的老目的上面去,他皱纹特多的那窄窄前额上时常闪过像云雾一样的东西。“有什么利呢?有什么好处?”一时他的鼠眼窜上了另一个同伴身上,做出寻找同情的神气。但公子虔却失陪,没有招待。他今天穿上了一对新的挖花膝裤,一对亮灼灼的黑靴子,这时候尽望自己的脚,又时时提动衣服。雪白圆满的脸上攒聚了一堆焦急,微微泛红,他的头巾穗子轻轻颤摇,厚嘴唇嗡动着不耐烦。他穿了新膝裤的腿似乎在嚷:“把我搁在这里干什么?我得跨在马上呀!把我的膝裤老是盖着,不能忍受呵。”

威重的大殿如临盆的产母。

阶墀下面的阳光里,直挺挺走来了那位众人所期待的白衣。警惕的三角眼这时是牢牢踞着不动,象是过度矜持,又象是防敌。

孝公的响亮声音在殿上震动,大臣们全都提提脚跟,伸长了脖子:

“群臣大夫,我三年求贤要图改造国家,继续先君穆公的大业。贤士公孙鞅不远千里来到我国。他对于我有所献议,但是依据他的献议,我国其势不得不对于例行的旧法加以改革。这是国家百年大计,诸大夫可尽量发抒意见。公孙鞅也可以坦白说话。现在,公孙鞅,你先陈述你的理由。”

公孙鞅稽首,心里禁不住有一点跳,但他把住了镇定,看着孝公说道:

“君主,诸卿大夫,怀疑一种行为,那行为就不会完成;怀疑一件事业,那事业就不会有效果。行径高人一等的,世人原不能谅解他;见解独到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訾议。愚人为既成的环境所蒙蔽,聪明人却在事先就见到了。创始的功业原不能求一般人赞许,等事成了,一般人自会来享受。讲求最高的德行,就不会与流俗相合,要立大业也不必求人人都同意。”说到这里,他顿一顿,眼光将群臣一扫,加重了语气,高声继续说道:“因此,圣人只要能强国,不必取法旧规!只要可以便利人民,不必墨守成礼。”

“说得好!”这是孝公响亮的赏赞。

宰相甘龙这时可急了。他的白胡子抖抖的,下巴肉也颤颤摇动。他扯起沉重的眼皮,从班次里庞然移出沉重的身体走到孝公面前把双手拱着一举,用元老口腔说:

“这话不对,不对!圣人不用变易人民的生活就能够施教化,有智慧的人,”他昂然斥了公孙鞅一眼,“用旧法子照样能治理国家!顺着一般人的习惯来施教,不消费力就可以成功,缘着老法子行事,官吏既弄得惯,人民也不觉得烦扰。还有,还有……”

公孙鞅见他摇头结舌,便不客气的截住他:

“甘龙这话是世俗一般之见。常人苟且偷安,学者执于旧闻。这两种人只能奉公守法,作个小官儿罢了,那里能和他们讲到超于旧规以外的事?三代不用同一礼教,却都王了天下,五霸都作了霸王,也各有各的路径。聪明人作法以适应新情势,愚人却为法律所制。有才能的人改革礼制,无用者才被旧礼制捆着呢。”

杜挚尖着两眼看住公孙鞅,心里着实不服气。以班次以地位,杜挚觉得朝臣的眼锋都在逼他说话。他只好走出班来硬着头皮对公孙鞅讲:

“我想,除非有一百种利益,法律总不好改变。除非看到有十重功效,工具是不方便改换的。学古总不会学出罪过,按着旧礼走。是不会出岔儿的哟。”这位先生是管财政的大家,他的账簿写得清楚极了。他说话的时候手指拨上拨下,仿佛在空中打算盘。

公孙鞅最看不起这种奴性的“现实主义”,他冷冷一笑,面对孝公说:

“治理国家的方法不只一种。只要于国有利,不须效法古人。试看汤武作了天王并不是学的古法,而夏殷不曾改变古法反而失了天下!反古有何不对,循礼有什么好处呢?”

“对极了!”孝公不知不觉的脱口嚷了出来。只这一声就如命运已经宣判了一样,全个朝廷都哑默无言。

在不受抵抗的局面之下,公孙鞅受命作了秦国的左庶长,执行变法。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公孙鞅》出版于1939年,取材于商鞅变法。
2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欢悦艳明的天、金闪闪的太阳、宇宙的晕润等充满生机的事物,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创设氛围。
B.孝公让公孙鞅陈述变法的理由,公孙鞅心里虽“禁不住有一点跳,但他把住了镇定”,说明他对变法非常自信。
C.公孙鞅最终受命做了秦国的左庶长,执行变法,不仅是他的理由说服了众多大臣,而且取得了秦孝公的赞同和支持。
D.公孙鞅从人们的心理入手,列举行径高人一等的人、见解独到的人、愚人和聪明人,说明变法不必求人人都同意。
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甘龙“俨然如一尊记路山石”说明他是秦国的元老,是旧制度忠实的维护者,在朝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B.“威重的大殿如临盆的产母”运用比喻,形象写出听到变法消息后大臣们紧张、沉重、焦虑、期待等复杂的心情。
C.小说中人物刻画细致,性格活灵活现,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方式,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再现了历史人物形象。
D.小说以变法为线索,全文采用对话的叙事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在张弛有度的叙述中展现了各色人物对变法的态度。
22.面对变法,大臣们的态度各不相同,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23.文章的标题是《公孙鞅》,而行文中却用大量笔墨描写众位大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北上·1900年—1934年,沉默者说

徐则臣

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我从城里回来,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孙子二蛋。十五岁的二蛋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哑巴爷爷哑巴爷爷,每一个字都噎得伸长脖子,出——出事了!我问什么事。二蛋说,如——如——如玉奶奶被日本人的狗咬——咬——咬死了!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二蛋把我扶起来,终于理顺了舌头,哑巴爷爷,咱们先回家再说。我把毛驴和褡裢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

院子里站满了街坊邻居。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的一领草席上,盖着我们家最白的一块白布。儿子、儿媳妇、两个孙子跪在尸体旁边,小孙女被儿媳妇揽在怀里,她不知道哥哥和大人们在干什么,只是惊恐地看着白布呈现出的奶奶的身形。血渗透白布,变成紫黑色,触目惊心。邻居们给我闪开一条路,我两腿一软,跌倒在地上。如玉。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如玉。

白布,我只掀开了一个角,惨不忍睹。如玉脸上和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皮肉,全被那条狼狗撕烂了。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没松手。如玉的两手像两把钳子死死地固定在狗腿上,直到她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直到死。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被八岁的小孙子背着跑回了家。

三个日本兵从东岳庙回来,还要渡河到对岸。翻译问村民河工家住哪儿,直接找到我家门上。如玉正带小孙女玩沙包。隔壁儿子家的门开着半扇,儿媳妇当时在堂屋做刺绣。防止节外生枝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把日本人打发走,如玉决定去给他们摆渡。水不凶猛的时候,如玉经常帮我摆渡,她的两只手因此骨节粗大,东西抓得牢靠。她把小孙女抱进儿子家的院门,然后关上门,跟着日本人和翻译去了渡口。快到码头,小孙女追过来了,身后跟着小孙子,他被他娘派出来看着妹妹。儿媳妇根本不知道日本人找上门要摆渡。

日本人走得快,已经上了船。仁丹小胡子拍起了手,说我小孙女长得像西洋娃娃。后边的日本兵就开始叫唤,翻译官把他们的要求翻译给如玉听,他们想看看生娃娃的女人,肯定是个漂亮的西洋女人。如玉让小孙子赶快带妹妹回家,她要往船上走;船动了,事就没了。小孙子背上妹妹往回走,这时候牵狗的日本兵松开了狗绳,狼狗迅速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一闪身堵住狼狗的路,狼狗受了刺激,一跃而起向如玉扑来。

蛮子营最靠边的住家离河边还有一段距离,邻居们听见有人叫了几声又没了声息,就没当回事。等两个孩子回到家词不达意地叫来我儿子,如玉已经仰面朝天死在荒草里,衣不蔽体,整个人被狼狗撕得稀烂。为了从狗腿上掰下她的手,如玉的十指的骨节被日本人生生折断。日本人自己把船渡到对岸,缆绳都没系,跳上岸就跑。船顺水漂流,搁浅在一个弧形的拐弯处。

我守了如玉两天,白天黑夜地坐在她身边。天热了,不能再不入土。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所有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她的身底下铺满了花,她的身上盖满了花。我要让她像我第一次闻见她时那样香,让她带着一身的香味离开这个世界。我和儿子在她的墓穴旁边又挖了一个坑。儿子问,挖这个干吗?我说,死了埋我。坟墓在河滩上,儿子和蕙嫂他们都不赞同,发大水了容易被冲掉。我说冲掉了正好顺水漂流,回到风起淀。

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马可·波罗说,中国是世界的尽头。我去日本兵小分队驻扎的营地附近仔细转了一圈,回来把如玉埋的坛子从院子里的银杏树下挖出来。左轮手枪还在,三十三年不用还跟新的一样;子弹也一颗颗精神饱满,一点锈迹都没生。吃过晚饭,我把小孙女抱在怀里,跟儿子、儿媳妇和两个孙子说,我去看看你们的娘和你们奶奶。我让儿子、儿媳看好三个孩子,让两个孙子看好妹妹。天太黑,他们以为我去如玉的坟边坐坐。

我的确去了如玉的坟边。我坐在她身旁抽了一袋烟,跟她说了几句话。到头来我竟不知道该跟她说什么了。站起身时我说,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我摸摸腰后和裤兜,枪硬邦邦的,子弹哗哗地响。

(有删改)

文本二:

北上·2014年,在门外等你

徐则臣

马思艺三岁那年,日本鬼子越过山海关进犯通州,放狼狗咬死了马思艺的奶奶,她爷爷不干了。马福德对老婆之好,成了传奇和佳话,现在还在蛮子营流传。他要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那天夜里,如果不是有个小日本好东西吃得太多,消化不了拉肚子,一个活口都不会留下。那小日本在背后给了马福德两枪。蛮子营的老少爷们儿去收尸时,马福德的两只眼还大睁着。那真是个纯爷们儿。蛮子营的男丁从那时候起,就被家人教育,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她好。二蛋就牢记了这个教导,后来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

(有删改)

①2019年,徐则臣的《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叙写了1901年—2014年这个时间段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史。

2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写二蛋前来给“我”报信,文本二中写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前后呼应,可以看出小说结构上的巧妙布局。
B.文本一用较大篇幅描绘如玉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的惨状,突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性,也反衬出如玉铁一般的意志。
C.文本一中“我”“又挖了一个坑”,“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以及挖出手枪等情节,都表明了“我”要去报仇。
D.文本一对“我”报仇之前的心理和准备的的叙写较简略;文本二对报仇进行了详写,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最终结局。
25.同样是叙述马福德报仇之事,文本一和文本二叙述人称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运用不同人称来叙述呢?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说明。
26.有评论认为徐则臣的《北上》突出表现了一个“情”字,小说《北上》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2023-09-25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伏击(节选)

徐贵祥

起床的哨子刚刚响起,乔东山就一跃而起。易水寒也从床上跳下来,懵懵懂懂地穿衣服。

学习班的学员不发枪,只是发了军装。易水寒一边扎着绑带,一边用眼角余光观察乔东山,感觉乔东山并没有特别在意他,心里才稍微平静一点。

出操的时候,他发现队伍里又多了几张面孔,估计是从西边归队的,心里不禁嘀咕起来,千万不要有认识凌云峰的人。从跑步到队列训练,大家的精力都很集中,没有人注意他。但他还是心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恐惧。

上午上课,由乔东山汇报自己的战斗经历。乔东山说,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古莲战役的三条山战斗,那时候我们师担任主峰防御,友邻部队是军部的特务团,那个特务团打得惊天地泣鬼神,团长凌云峰同志率领部队在敌人的阵营里三进三出,反复绞杀,直至将马家军的指挥系统打乱,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不知红军在哪里,稀里糊涂地乱冲乱撞,导致自相残杀,从而迟滞了对于三条山正面的进攻,有力地保障了三条山主峰阵地的防御,掩护了军部和本师主力转移。这个英雄的特务团的团长是谁呢,他就坐在我们的中间,请凌云峰同志站出来,让同志们看看。

易水寒在那一瞬间几乎晕了过去,他没有想到乔东山会在这个场合把凌云峰的名字点出来,还让他站起来亮相,一旦有人认识凌云峰,他马上就会原形毕露,马上……他不敢想下去了,也不得不站起来。

他控制住一触即发的情绪,软绵绵地站了起来,苍白的脸上挤出一丝干笑,结结巴巴地说,没什么,乔科长过奖了,我们没有做什么。讲完这句话,他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住了,简直就要虚脱了,摇晃了一下,又站稳了。

学习班主任肖南发现他神情不对,走到他的面前问,凌云峰同志,你怎么啦,病了吗?

他说,不,哦,是的,头晕,晕得厉害。

肖南诧异地看了他一眼说,那好,你坐下休息吧。

又对乔东山说,你继续。

易水寒坐了下来,他清空了自己的思想,把陈达送给他的那几句话拿出来,放在心上,我信仰三民主义,不成功便成仁。

乔东山说,大家都看见了,这就是凌云峰,我们的英雄。昨天夜里,我们聊起三条山战斗,我很惊讶他能死里逃生。他告诉我,他已经倒在死人堆里了,是一场大雨把他的战友浇醒,那位战友发现他还有一口气,把他背出死人堆。同志们知道吗,古莲城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不要说冬天,就是夏天也很少下雨,怎么可能在冬天下一场大雨呢,大家相信吗?

教室里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易水寒的头皮一紧,下意识地摸枪,可是武装带上没有枪。他闭上了眼睛,该来的一定会来,那么就来吧,老子不是凌云峰,老子是国民党特务易水寒,老子是来刺探情报的,要杀要剐,随你的便,不成功,便成仁。

就在这个时候,他又听见乔东山说,昨夜,当凌云峰跟我说那场大雨的时候,打死我我也不相信,我甚至在那一会工夫对他产生了怀疑,我怀疑他的脑子被枪炮震坏了。

易水寒提到嗓门上的一颗心,呼的一下放回到肚子里,紧接着又被重新提了上来。乔东山说,我甚至对他的经历和身份产生了怀疑,我怀疑他不是凌云峰,我打算继续暗中注意他,调查他。

霎时,易水寒的额头上就冒出黄豆大的汗珠,他用眼角的余光打量一下周围,似乎看见黑压压的人群向他逼来,无数根指头指着他,耳一片轰鸣——假的,特务,冒牌货,拉出去公审,枪毙。

易水寒呼啦一下站了起来,握紧双拳,准备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去,可是,他很快就发现,他的腿根本不听他的使唤了,他颓然跌倒在木凳上,等待未知的结局。

好像过去了很多年,也许有一百年吧,他睁开眼睛,看见乔东山的嘴巴还在台上嚅动。乔东山说,同志们啊,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吗,奇迹啊。今天早晨,我借阅了一份资料,我找到了三条山战斗的一则报道,是夜,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为古莲百年不遇,是我们的特务团感天动地,老天爷洒下甘霖,浇醒了我们亲爱的凌团长,这是天意啊。

易水寒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乔东山就从台上跑下来,泪花闪烁,抱住易水寒激动地说,向死而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革命者是打不死的。

易水寒分明感觉到,好像有一个东西从他的身体内脱壳而出,另一个东西注入他的血管,颤抖了一下,在乔东山的背上拍打两下说,谢谢你乔科长,你把我们特务团说得太神奇了,我,凌云峰,为了革命,马革裹尸在所不辞……

(有删改)

文本二:

在《伏击》中,易水寒是徐贵祥着力刻画的人物。从外在角色意义上,易水寒具有双重身份,他首先是国民党的特殊人才,受过专门的特务训练,接受潜伏任务后,身份就成了英雄的红军团长凌云峰。对失散归队的红军人员,当时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学习班的培训既是审查甄别的过程,更是一个反复学习的过程。正是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易水寒接受了共产党的革命洗礼。而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他对凌云峰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是他为了潜伏伪装,需要深入了解凌云峰的人生经历、成长过程和作战艺术,更有红军对凌云峰这一传奇英雄的解读和崇敬。易水寒渐渐地被凌云峰的理想所感召,为凌云峰的人格所折服。这一过程是艰巨的、痛苦的,小说借助内心独白、动作神态暗示等心理描写形式展现了这一过程,完成了对这一复杂而又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

2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乔东山就一跃而起。易水寒也从床上跳下来,懵懵懂懂地穿衣服”,通过对比表现乔东山和易水寒不同的精神状态。
B.肖南这个人物在文中着墨不多,但通过他与易水寒的对话,起到了延宕故事情节,为高潮到来蓄势的作用。
C.文中乔东山这一人物不可或缺,他证实雨的真实,暗示易水寒的假冒成功,形成情节的陡转,增强了阅读体验。
D.小说场景较为复杂,历史与现实相交织、过去与现在相交织,文中乔东山的讲述内容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2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伏击”为题,既是指现实中发生的易水寒假冒凌云峰潜入共军的事件,也暗示易水寒在共军中的遭遇在其心理上的一系列剧烈变化,可谓是一语双关。
B.第二段交代“学习班的学员不发枪,只是发了军装”,为下文易水寒“下意识地摸枪,可是武装带上没有枪”埋下了伏笔,这一安排使得故事发展合乎逻辑。
C.小说情节曲折摇摆,节奏从容和缓,乔东山的每一次停顿对易水寒而言都是一次危机,而每一次危机又都有转机,极具戏剧性效果。
D.小说叙述灵活,双线交织。一条是乔东山对“凌云峰”由怀疑到信任的讲述,另一条是易水寒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变化。
29.文本二中提到“小说借助内心独白、动作神态暗示等心理描写形式展现了这一过程,完成了对这一复杂而又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
30.文本一画线部分极富意味,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8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4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5-7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8-11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12-15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16-1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20-23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24-26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27-30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