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7 题号:186419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玻璃城市

喻永军

赵欣已经是第九次坐着吊篮升上去了。吊篮的绳索缓缓地牵动,吊篮离地面越来越高。在高高的楼顶,马子义戴着草绿色的军帽,帽檐从楼顶的墙沿上偶尔露出一角。这是离家乡莴寨一千二百五十公里的一座城市,三面为沙漠所围。赵子扬站在赵欣的身后,脸上毫无表情。赵子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这儿砌了四年瓷砖,原先有个搭档有事回家了,现在的搭档就成了赵欣。活儿很简单,往新楼的墙体上砌瓷片。赵子扬干这活儿很有些名气了,老板开始看过几次,用手一摸就啥话也不说了。高手。他心里夸赵子扬。

赵欣、马子义来这里很突然。两个高中生,穿着去年军训时的军装,就站在赵子扬的面前了。

干啥来呢?赵子扬看着儿子赵欣。

打工,二十多天时间闲着呢。

赵子扬说:耍两天回去。口气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第二天,赵子扬六点去工地了。赵欣与马子义进入了戈壁滩,在太阳升起的时候站在了沙漠的边沿。他们无数次在班上讨论过的沙漠,并没有带给他们浪漫的感受。空气中是沙粒游走的细微的声音,脚下是沙海,不远处是金黄的沙丘、沙浪、沙脊,无边无际,这是腾格里沙漠的一角。太阳从沙漠东面照射过来,刺得人睁不开眼睛。他们在心里第一次知道了书本和现实的距离。赵欣脚板有些疼痛,有些失落。马子义笑笑说:这才是真实的腾格里。

赵欣说服赵子扬,成了赵子扬的搭档。马子义也没闲着,在楼顶照看配重块。

施工吊篮一米宽三米长,赵欣第一次跨进吊篮的时候,脸色有点儿发黄,手抖个不停。赵欣想站起来,但上升的吊篮摇晃得让人眩晕。吊篮落地,赵欣的脸色才恢复正常。

这个黑瘦的、长脖子的男孩,直到一个星期后才完全弄清楚了搭档的含义,并且将准备工作做得井然有序。两个一大一小的水杯泡上苦丁茶,放在吊篮的顶里边;砂浆桶里和好砂浆,吊篮起升的时候,再加上小半桶水稀释;盛灰浆的瓷盆、灰铲、瓦刀用清水抹洗一遍,摆放在赵子扬顺手的地方。

吊篮大致在八层楼高的地方停下了,赵子扬锁定好了绳索,弯腰拾起了灰铲。赵欣从砂浆桶里舀出半盆砂浆,然后开始用一块湿布抹净瓷片,一片一片过手。赵子扬伸出手,赵欣就递上一片瓷片,一片一片的瓷片被赵子扬贴在了楼体上。只有赵子扬抽烟的间隙,赵欣才能放眼看看四周。无数座这样的高楼遍布在这座城市里,许多栋楼的瓷片都是赵子扬他们贴的。瓷片贴好,再装上各色的玻璃,整幢楼甚至整座城市,就成了一个玻璃城市,高贵,陌生,美丽。赵欣想,父亲这辈子都不可能住进这样的城市了,但自己上大学、找工作,就有可能住进这个玻璃样的城市里。

太阳已经照了几个小时,赵子扬的腰往下塌了一些。

就在这时候,赵欣看见了西边漫天的沙尘卷了过来。他说:爸,你看西边!赵子扬回转身,惊得张大了嘴巴,说:沙尘暴!他扔下手里的东西,一把将赵欣按在吊篮里坐下,说:坐好别动。话音刚落,风就到了眼前。

吊篮被风吹离了楼体,又被用力地抛开,重重地砸在楼体上,砸出的响声惊天裂地,有撞碎的感觉。新贴的瓷片被砸脱落了一些,刺啦啦顺楼体滑了下去,摔碎在地面上。接着又连续撞了七八下。然后,吊篮的失控加剧,撞击之后,被风扭动,斜着一升一落,一翻腾,将瓦刀和灰盆颠簸出去撞在楼体上,落向地面,发出碎裂的声响。风中传来马子义的声音,赵欣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看清,马子义在下边五层的一个窗口露出头,向他们招手,军帽已经被风吹落。赵欣张嘴想喊,风中的沙子吹进嘴里,呛得他直咳嗽。赵欣看见赵子扬管控升降装置的手臂,被绳索牵着在楼体上连续撞击,然后突然软了下来。风力在继续增大,天色更暗了。赵欣在吊篮的摇晃中,慢慢站直身子,伸手抓住了吊篮上的绳索。绳索在风中绷得很紧,他伸出手抓住了赵子扬抓着升降机关的手,那只手垂了下去,血沿着袖管中的手臂流了下来。赵子扬瞪着眼,样子很凶。

吊篮在赵欣的操控下开始慢慢下降。他眼眶开始发热,一边控制着手里的下降按钮,一边用单薄的身子抵紧赵子扬的身子,让他慢慢地坐了下去。到五层窗口,风力已经转弱,马子义伸出一双瘦弱的手,抓紧吊篮的绳索。赵欣固定好吊篮,弯下腰用肩膀顶起赵子扬的屁股,把他从窗口送了进去,接着自己也跟着翻了进去。

几天后,在返回的列车上,马子义和赵欣看见了远方的沙漠的闪光。城市退得很远,马子义说:腾格里,蒙古语的意思是,白色、长生天、最高的神。

赵欣听了,不想说话。二人头抵着头趴在窗台上,看着远方出神。不一会儿,火车开始穿越隧道。

(节选自《湖南文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子扬让两人“耍两天回去”的原因,是认为稚嫩的赵欣和马子义并不能把活干好。
B.赵欣与马子义进入戈壁滩后看到的景象与书本上的不同,由此二人感到十分失望。
C.赵欣在吊篮落地时脸色才恢复正常,说明他内心始终无法接受这份难度大的工作。
D.回程路上二人看着远方景色出神,沙漠的闪光也寓示这次旅程带给两人无限的回忆。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马子义已经是第九次坐着吊篮升上去了”,与传统叙事结构不同,这样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老板开始看过几次,用手一摸就啥话也不说了”,从侧面表现了赵子扬往新楼墙体上砌瓷片的技艺的精湛、高超。
C.在父亲抽烟的间隙,赵欣放眼欣赏城市,认为父亲这辈子不可能住进城市,而自己可能有机会,表现了年轻人的自信以及对父辈的轻视。
D.小说以“火车开始穿越隧道”结尾,故事戛然而止,但语意双关,既交代旅途实景,又暗示了两位年轻人在人生征程中的变化。
3.小说前文写到腾格里沙漠,结尾再次说起腾格里沙漠时,赵欣“不想说话”,这两处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
4.小说以“玻璃城市”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夜间果然落了大雨,换以吓人的雷声。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雷。翠翠在暗中抖着。祖父也醒了,知道她害怕,且担心她招凉,还起身把一条布单搭到她身上去。祖父说:

翠翠,不要怕!

翠翠说:我不怕!

说了还想说:爷爷你在这里我不怕!

訇的一个大雷,接着是一种超越雨声而上的洪大闷重倾圮声。两人皆以为一定是溪岸悬崖崩落了!担心到那只渡船,会早已压在崖石下面去了。

祖孙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雨声雷声。

但无论如何大雨,过不久,翠翠却依然就睡着了。醒来时天已亮了,雨不知在何时业已止息,只听到溪两岸山沟里注水入溪的声音。翠翠爬起身来,看看祖父还似乎睡得很好,开了门走出去,门前已成为一个水沟,一股浊流便从塔后哗哗地流来,从前面悬崖直堕而下。并且各处皆是那么一种临时的水道。屋旁菜园地已为山水冲乱了,菜秧皆掩在粗沙泥里了。再走过前面去看看溪里一切,才知道溪中也涨了大水,已漫过了码头,水脚快到茶缸边了。下到码头去的那条路,正同一条小河一样,哗哗地泄着黄泥水。过渡的那一条横溪牵定的统绳,已被水淹去了。泊在崖下的渡船,已不见了。

翠翠看看屋前悬崖并不崩坍,故当时还不注意渡船的失去。但再过一阵,她上下搜索不到这东西,无意中回头一看,屋后白塔已不见了。一惊非同小可,赶忙向屋后跑去,才知道白塔业已坍倒,大堆砖石被凌乱地摊在那儿。翠翠吓慌得不知所措,只锐声叫她的祖父。祖父不起身,也不答应,就赶回家里去,到得祖父床边摇了祖父许久,祖父还不作声。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

翠翠于是大哭起来。

过一阵,有从茶峒过川东跑差事的人,到了溪边,隔溪喊过渡,翠翠正在灶边一面哭着一面烧水预备为死去的祖父抹澡。那人以为老船夫一家还不醒,急于过河,喊叫不应,就抛掷小石头过溪,打到屋顶上。翠翠鼻涕眼泪成一片地走出来,跑到溪边高崖前站定。

喂,不早了!把船划过来!

船跑了!

你爷爷做什么事情去了呢?他管船,有责任!

他管船,管了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

翠翠一面向隔溪人说着一面大哭起来。那人知道老船夫死了,得进城去报信,就说:真死了吗?不要哭吧,我回城去告他们,要他们弄条船带东西来!

那人回到茶峒城边时,一见熟人就报告这件事,不多久,全茶峒城里外便皆知道这个消息了。河街上船总顺顺,派人找了一只空船,带了副白木匣子,即刻向碧溪岨撑去。城中杨马兵却同一个老军人,赶到碧溪岨去了,砍了几十根大毛竹,用葛藤编作筏子,作为来往过渡的临时渡船。筏子编好后,撑了那个东西,到翠翠家中那一边岸下,留老兵守竹筏来往渡人,自己跑到翠翠家去看那个死者,眼泪湿盈盈的,摸了一会躺在床上硬僵僵的老友,又赶忙着做些应做的事情。到后帮忙的人来了,从大河船上运来的棺木也来了,住在城中的老道士,还带了许多法器,一件旧麻布道袍,并提了一只大公鸡,来尽义务办理念经起水诸事,也从筏上渡过来了。家中人出出进进,翠翠只坐在灶边矮凳上呜呜地哭着。

到了中午,船总顺顺也来了,还跟着一个人扛了一口袋米、一坛酒、大腿猪肉。见了翠翠就说:

翠翠,爷爷死了我知道了,老年人是必须死的,不要发愁,一切有我!

各方面看看,就回去了。到了下午入了殓,一些帮忙的回家去了,晚上便只剩下了那老道士、杨马兵同顺顺家派来的两个年轻长年。黄昏以前老道士用红绿纸剪了一些花朵,用黄泥作了一些烛台。天断黑后,棺木前小桌上点起黄色九品蜡,燃了香,棺木周围也点了小蜡烛,老道士披上那件蓝麻布道袍,开始了丧事中绕棺仪式。老道士在前拿着个小小纸幡引路,孝子第二,马兵殿后,绕着那具寂寞棺木慢慢转着圈子。两个长年则站在灶边空处,胡乱地打着锣钹。老道士一面闭了眼睛走去,一面且唱且哼,安慰亡灵。提到关于亡魂所到西方极乐世界花香四季时,老马兵就把木盘里的纸花,向棺木上高高撒去。

到了半夜,事情办完了,放过爆竹,蜡烛也快熄灭了,翠翠眼泪婆娑的,赶忙又到灶边去烧火,为帮忙的人办消夜。吃了消夜,老道士歪到死人床上睡着了。剩下几个人还得照规矩在棺木前守夜,老马兵为大家唱丧堂歌取乐,用个空的量米木升子,当作小鼓,把手剥剥剥地一面敲着升底一面唱下去——唱王祥卧冰的事情,唱黄香扇枕的事情。翠翠哭了一整天,也同时忙了一整天,到这时已倦极,把头靠在棺前眯着了,但只一会儿,翠翠又醒了,仿佛梦到什么,惊醒后明白祖父已死,于是又幽幽地干哭起来。

翠翠,翠翠,不要哭啦,人死了哭不回来的!

老马兵接着就说了一个做新嫁娘的人哭泣的笑话,因此引起两个长年咕咕地笑了许久。黄狗在屋外吠着,翠翠开了大门,到外面去站了一会,耳听到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翠翠想:

这是真事吗?爷爷当真死了吗?

呀……一颗大流星使翠翠轻轻地喊了一声。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你在这里我不怕!”这句话写出翠翠对祖父的依赖,表现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深厚情感。
B.经过一夜大雨,溪水上涨,泊在崖下的渡船不见,老船夫也溘然离世,船的遭际和老船夫的命运融为一体。
C.祖父去世,船总顺顺带着人、米、酒、猪肉前来,写出他为人慷慨大方,能够济人之急的形象特点。
D.老马兵在守夜时唱王祥卧冰和黄香扇枕的故事,意在借古人事亲至孝的行为和精神,赞扬翠翠孝敬祖父。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大雨、炸雷、闪电等极端天气,把人物的活动和命运置于一个恶劣的典型环境之中,有很强的渲染效果。
B.从大哭到呜呜地哭再到干哭,作者运用典型的细节写出祖父死亡对翠翠的打击之大,展现了翠翠内心的痛苦。
C.从情节发展上来看,老船夫在雷雨之夜离世,是翠翠悲剧命运的起点,从此她无依无靠,孤身一人靠渡船为生。
D.小说对老船夫丧事的描写,富有古朴的地方色彩,使人窥见湘西地域的丧葬风俗,展现了湘西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3.《边城》节选部分写白塔的坍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汪曾祺认为《边城》“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请结合本文谈谈“《边城》是希望之歌”的理由。
2023-06-29更新 | 1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湖

蒋冬梅

渔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也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

有人看见夏季湖面曾搅起的巨浪,传说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和鱼叉对峙过。

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

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渔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员大将,统领着一切。

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渔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

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

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

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傅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

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

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

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

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绞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只有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

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

外面的锣鼓声,人声,歌舞声,一浪盖过一浪。把头知道,那些热闹不是自己的。他寂寞地坐在师傅坐过的位置,咧开嘴,用牙齿又咬开一瓶酒的盖子。

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

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承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

“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那一刻,两人立在查干的湖心,像大鱼游弋在无边的湖水。

(摘自《山西文学》,2020年8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把头是“查干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既交代把头的身份及渔猎经验的丰富,也与结尾处呼应与他与大湖的依存关系。
B.小说中反复出现“一千年前这样”“一百作前也这样”的叙写,有意形成一种叙事的历史纵深感,暗示出查干湖冬季渔猎的古老、神秘与神圣。
C.“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表现出把头选定冰眼前的心理活动,既有师傅不在的慌乱,又有怕自己被小瞧的故作镇定。
D.小说中把头在冬捕出鱼后却寂寞地钻进帐篷,这与人们欢呼雀跃形成极大反差,写出了他对“大鱼”的追求,以及作为把头的责任与压力。
2.小说结尾处,渔把头想起与师傅的一次对话。请结合全文分析师傅的心理。
3.小说以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方式结构文章。请简要说明这种结构方式在文中的体现及其效果。
2021-07-27更新 | 1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正月(节选)

孙犁

多儿十二岁当儿童团,十五岁当自卫队,那年全区的妇女自卫队验操,她投的手榴弹最远。经过抗战胜利,经过平分土地,多儿今年十八岁了。几年间,不断有人来给她说婆家。

姐姐常常是妹妹的媒人,她们对多儿的婚事都很关心。腊月里,大姐分了房子、地,就和丈夫商量上娘家去一趟,顺便问三妹的婆家说停当了没有。

丈夫答应得很高兴。到集上买了一串麻糖,十个柿子,回来自己又摊上几个炉糕儿,拿个红包袱裹了,大姐就到小官亭来。

到了娘家,正赶上二姐也来了,她说村里正在改造她的懒婆懒汉。

多儿从冬学里回来,怀里抱着一本书,她的身子匀称结实,眉眼里透着秀气。娘儿几个围坐在炕上说话,一下就转到她的婚事上去。开头,这是个小型的诉苦会,大姐说可不能再像她那时候,二姐说可不能再像她那样子;多儿把书摊在膝盖上,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娘说,有人给多儿说着个富裕中农,家底厚,一辈子有吃的有做的就行了。大姐不赞成,嫌那一家人顽固,不进步。她说有一家新升的中农,二姐又不赞成,她说谁谁在大地方做买卖,很发财,寻了人家,可以带到外边,吃好的穿好的,还可以开眼。没等她说完,娘就说:“我的孩子不上敌占区!”

娘儿几个说不到一块,吵了起来。二姐说:“这也不投你们的心思,那也不合你们的意!你们倒是打算怎么着呀?看看快二十了,别挑花了眼,老在炕头上。”

“别吵了!别吵了!别替我着急了!”多儿眯缝着眼,轻轻磕着鞋底儿说。

“我们不替你着急,替谁着急呀!”大姐说,“你说,你有对象了吗?”

多儿点点头。两个眼角里,像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飘去。

“是谁?”

多儿把书合起,爬下炕去跑了。

二姐追出去把她拉了来:“你说出来,大家品评品评。”

“这是叫你审官司呀!就是大官亭的刘德发!”多儿说完,就伏在炕上不动了。

“德发呀!”娘和两个姐姐全赞成。德发是大官亭新农会的副主席。

二姐说:“你们想必是开会认识的。”

“区长给介绍的。”多儿低声说。

“人家定了日子没有?”

“就在今年正月里。”

“嗨!这么慌促了,你还装没事人,你这孩子!快合计合计吧!该添什么东西,我去给你买去!”大姐嚷着说,“可不要像我那个时候,咱娘只给买了一个小梳头匣儿,就打发着走!”

二姐说:“你还有个梳头匣,我连那个也没有,妹子,你说吧,要什么缎的,要什么花的。我去挑几件,给你填填箱!”

娘说:“你该去挑对花瓶大镜子,再要个洋瓷洗脸盆,我就是稀罕那么个大花盆!”

多儿说:“你们说的那件东西,我都不要,现在我们翻身了,生产第一要紧。我们这里有张机子,是从高阳那边过来的,一天能卸两个布,我想卖了咱家旧机子,买了那张新机子,钱还是不够,你们要愿帮助我,就一个人给我添些钱吧!”

两个姐姐说回去就拿钱来。可是一提卖这张旧机子,娘不乐意。她说:“这是我从你姥姥手里得来的家业过活,跟了我几十年,全凭它把你们养大成人,不能把它卖了,我舍不得它!”

“这就是娘的顽固落后,”多儿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呀!”

“新的,我就不待见那些新的,你会使吗?买来放着看样呀?还不如旧的办事哩。”娘说。

“不会使,学呀,”多儿笑着说,“我们什么学不会?从前,我们会打日本吗?会斗地主吗?不全是学会的?”

“娘就是这样保守。好像舍不得你这穷日子似的,什么也不愿意换,往后有了好房子住,你还舍不得离开我们这小破北屋哩!”多儿说着又笑了。

什么时候娘也说不过女儿,到底是依了她。第二天,多儿叫来几个一头儿的小姑娘们,把旧机子抬到集上卖了,又去买了那张新机子,抬回家里来。她把里屋外间,好好打扫了一番,才把这心爱的东西,请进屋里去,把四条腿垫平,围着它转了有十来个遭儿!

新机子使这小屋的空气改变了,小屋活泼起来,浮着欢笑。

多儿对娘说:“什么也在这张机子上,头过门,我要织成二十一个白布。把布卖了,赚来的钱,就陪送我,娘什么也不用管。”

娘帮她浆线落线。她每天坐在机子上,连吃饭也不下来。她穿的干干净净,头发梳的光亮。在结婚以前,为什么一个女孩子的头发变得那样黑,脸为什么老是红着?她拉动机子,白布在她的胸前卷出来,像小山顶的瀑布。她的头微微歪着,身子上下颤动,嘴角上挂着猜不透的笑。挺拍挺拍,挺拍挺拍,机子的响动就是她那心的声音。

这真是幸福的劳动。她织到天黑,又挂上小小的油灯,油灯擦的很亮。在冀中平原,冬天实际上已经过去,现在,可以听到村边小河里的冰块融解破碎的声音。

她织成了二十一个布,随后,她剪裁了出嫁的衣服和被面。

她坐在小院里做活,只觉得太阳照的她浑身发热。她身后有一棵幼小时候在麦地锄回来的小桃树,和她一般高。冬天,她给它包上干草涂抹上泥,现在她把泥草解开,把小桃树扶了出来。

春天过早挑动了小桃树,小桃树的嫩皮已经发紫,有一层绿色的水浆,在枝脉里流动。

从腊月到正月,这一段日子过的特别快,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多儿的喜日了。

多儿把小院打扫干净,就在屋里藏起来。

(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时代孕育出不同气息的青春。小说重点写多儿的婚事,从整体上可看作是多儿在革命战争年代健康成长的故事。《哦,香雪》同样反映了这一年代女孩子们青春的故事。
B.文中大姐夫“到集上买了一串麻糖,十个柿子,回来自己又摊上几个炉糕儿”的情节,突出了大姐夫热情与实诚的特点。
C.文中母亲与两个姐姐闲话多儿的婚事的场景,充满了生活与时代气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D.文中的“填箱”,指的是亲友们给待嫁姑娘准备的嫁妆,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百合花》中新媳妇儿的百合花被子也可能是“填箱”。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犁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两个眼角里,像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飘去”,简笔勾勒,突出多儿娇羞的神态,传达出丰富的意味。
B.本文内容围绕着“多儿的婚事”展开,有“母亲和姐姐操心婚事”“多儿为自己准备嫁妆”等主要情节,以小见大,凸显了人们思想的转变。
C.“什么时候娘也说不过女儿”,这是作者的一句感叹,娘不是说不过女儿,天下的母亲都是爱女心切,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满足女儿的心愿。
D.小说以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叙述,亲切自然,作者隐藏在故事的背后,可以多角度的描写人物、叙述事件。
3.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多儿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4.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茹志娟的《百合花》、铁凝的《哦,香雪》,因其独特的风格,被称为“诗化小说”。请以《正月》为例,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环境描写、主题情感等五个角度中任选三个,分析“诗化小说”的特征。
2024-02-08更新 | 1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