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文言文阅读
全国 高三 专题练习 2024-04-29 8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一、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节选自宋代欧阳修《菱溪石记》)

材料二: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似不偶然也。

(节选自苏洵《木假山记》)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后世A荒堙B零落C至于D子孙E泯没而无闻F况G欲H长有I此石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编民,意思是编入户籍的平民,指刘氏之后已经没落,失去“富贵者”身份。
B.负,指靠近、挨着,与《登泰山记》“苍山负雪”中的“负”词义不相同。
C.斧斤,各种斧子,与《石钟山记》“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斧斤”意义相同。
D.理,指命运,与《六国论》中的“存亡之理”意义不同,与现在的“道理”也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均借物说理,第一篇叙述了与奇石有关的事件表达感慨,第二篇借木假山的遭遇表达感慨,第一篇观点直露,第二篇含蓄委婉。
B.作者认为刘金虽是武夫健卒,却懂得珍爱欣赏世间奇异之物,爱好斯文雅致,可能是功成志满、过于富贵、骄奢安逸才产生了如此雅兴。
C.欧阳修感慨人事兴废无常,怜惜石头可爱却遭遗弃,于是将两石分别立在丰乐亭南北,以便滁州百姓游玩观赏,表现其与民共赏的情怀。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逃脱了种种不幸的命运,在急流和泥沙之中被埋没、经历水冲虫蛀形成山峰形状的木头都是幸运的,都有非凡的价值。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
(2)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5.材料一中的石头、材料二中的木,都有为人所取的现象,两位作者对于人“取”物的看法有何不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英雄A俊杰战B攻驻守之迹C诗人文士游眺D饮射E赋咏歌呼之F所G庭学无不H历览。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肝胆为之悼栗”中“悼栗”的意思是:战栗,颤抖。
B.“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中“侈”读音是chǐ,意思是:多,大。
C.“顾以学未成而不暇”中“顾”表轻微转折,可译为:不过,但是。
D.“逮今圣主兴”中“逮”的读音是dǎi,意思是:捕捉到时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这一句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B.本文为临别赠言,跟《送东阳马生序》一样都是赠序,都表现了长辈对后辈的羡慕。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其气愈充……其志意愈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显示出山水给予人的助力。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2)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
10.请结合全文说明为什么陈庭学能够游览川蜀而有所得。
2024-04-11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乙)

戊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节选)

【注】①曾公:指曾国藩。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1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则是干支纪年。两者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B.泰山,又名岱宗,就是所说的东岳,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以祭告天地。
C.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D.晦,月尽也,指每月最后一天。古人以月相确定日期,每月初一为“朔”,“四月既望”中的“望”是指每月十六。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福成等人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又向北攀登,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走过的道路。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二文迥别:薛福成文只叙写了登山循道的情况和日出前的景象,姚鼐文则侧重描绘了日出前中后变幻纷呈的景象。
D.两段选文均用比喻使所绘之物呼之欲出,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展现了所见景物,使人读后有身历其境之感。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5.选文(甲)文末侯相(曾国藩)所说的话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2024-03-20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③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②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③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

(节选自苏轼《安国寺记》)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B.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C.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D.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是曹操的字,孟指排行老大,德与操同义。古人的名和字都要遵从“同义”原则。
B.壬戌,天干地支纪年法;元丰是皇帝年号纪年法,这是古代最常用的纪年法。
C.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中的“赋”,与《赤壁赋》中的“赋”不同义。
D.团练,也叫乡团、团勇,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地方武装。“团练副使”实际是个虚职。
18.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二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的感慨,重在抒情;第三段重在说理,揭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B.甲文节选自《赤壁赋》,作为游记散文却不只为记游,其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紧密结合。
C.乙文苏轼任职吴兴地方太守时,由于得罪了权贵,被降职到黄州,初步安排个人的生活后,就开始闭门思过,以报答皇帝的不诛之恩。
D.乙文安国寺中僧人继连被赐予佛衣,赐法号时,他认为知道满足才不会被辱,知道停止才能让自己不懈怠,所以拒绝并离开了。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以得罪者也。
20.请根据乙文第二段,概括作者“乐之”的原因。
2024-03-21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高一上】【期末】【杭高(贡院+钱塘)】【高中语文】【马啸林收集】【xx录入】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浮扁舟以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今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宋·苏轼《屈原庙赋》,有删节)

材料二:

巴陵西江口,沅湘等九水于此会江。春夏间,江流甚雄,九水却避,故汇而成壑,是谓洞庭湖。湖畔见君山,如长眉一抹,隐见雪浪中。《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出入多飘风暴雨,每每游者多风恶返棹。故人呼为有缘山。”所云二女者,乃天帝之二女,非尧二女也,淆讹久矣。至如王子年独谓屈原以忠见斥,乃赴清泠之渊,神游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谓之水仙,立祠此山,汉末犹存。

则予深感其言。夫当时销金铄骨之夫,化为轻尘,为冷风,甚且为摄山之怪蟒;而屈子侘傺一时,没而宾于帝所,嬉游湘浦,作羽化仙,则忠臣之利亦大矣。今山上屈子,而题曰水仙。岁取髻中之田,为之蒸尝,用宋玉、景差等配享,以奖忠魂,而奉千古词人之祖,亦楚中一大典也。当事者何不以闻之?且屈子傲骨冶才远性逸情具见《骚》中当必饶烟云山水之趣者;非此千顷雪涛,及九疑诸山秀色,不堪为之供养。不然,神不歆也。王子年之言,足为忠魂吐气,政不当幻视之矣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有删节)

【注】①政:当政者。当时皇帝重用宦官,阉党肆虐,忠臣多遭迫害。

2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且屈子傲骨A冶才BCD逸情E具见《骚》FG当必饶烟云H山水之趣者

2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之(强取)       遗单于(铜钱)
今一朝而技百金(卖)       浮扁舟以楚兮(到,往)
B.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外貌,模样)       单于使使晓武,会虞常(判罪)
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       峡山高兮崔嵬(高大的样子)
C.如惠语以单于(谦让)       斩木为兵,竿为旗(举起)
文胜质则(浮夸)             今山上屈子(祭祀)
D.强壮出(介词,凭借)       世世洴澼絖为事(介词,把)
致天下之士(连词,来)       每每游者多风恶返棹(介词,因为)
2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乘船经过楚地屈原的遗居,眺望重山叠嶂,想起当年屈原被放逐南荒,生无归宿,死无墓地,内心涌起无尽的悲哀。
B.屈原吟成《怀沙》自伤怀抱,表明自己沉江报国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说明他决心离开人世,却又沉吟犹豫。
C.作者认为《山海经》中“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说的是天帝的“二女”,而王子年所说的屈原事迹都是真实可靠的。
D.楚中百姓敬奉屈原为千古词人之祖,他们在山上建祠立庙,并且每年用田间的收获来祭祀屈原,这成为当地的一大盛典。
2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2)王子年之言,足为忠魂吐气,政不当幻视之矣。
25.材料一中苏轼对屈原的选择进行了理性思考,请简要分析。
2024-02-28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三思慕一行学行就请与结交一行逃匿以避之寻出家为僧,隐于嵩山,师事沙门普寂。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以疾,不应命。后步往荆州当阳山,依沙门悟真以习梵律。

(节选自《旧唐书·僧一行》,有删改)

材料二:

玄宗既召见一行,谓曰:“师何能?”对曰:“惟善记览。”玄宗因诏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周览既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所习读。数幅之后,玄宗不觉降御榻,为之作礼,呼为圣人。

先是,一行师事普寂于嵩山。师尝设食于寺,大会群僧,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聚且千余人。时有卢鸿者,道高学富,隐于嵩山。因请鸿为文赞叹其会。至日,钟梵既作,鸿持其文至寺,其师受之,致于几案上。鸿请普寂曰:“某为文数千言,况其字僻而言怪,盍于群僧中选其聪悟者,鸿当亲为传授。”乃令召一行。既至,伸纸微笑,止于一览,复致于几上。鸿轻其疏脱,而窃怪之。俄而群僧会于堂,一行攘袂而进,抗音兴裁,一无遗忘。鸿惊愕久之,谓寂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其游学。”

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借扬雄《太玄经》。数日,复诣崇还其书。崇曰:“此书意旨深远,吾寻之数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诀》一卷以示崇。崇大嗟服。

一日,普寂禅师焚香端坐。坐未久,忽闻叩门,连云:“天师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寂惟云:“是,是。无不可者。”一行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阖其户。寂乃徐命弟子云:“遣钟,一行和尚灭度矣。”左右走视之,一行如其言灭度。

(节选自《酉阳杂俎》,有删改)

2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三思慕一行A学行B就请C与结交D一行E逃匿F以避之G寻H出家为僧

2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掖庭,古代既指宫中旁舍,也指宫中官署名,负责掌管宫廷事务。文中指后者。
B.“如素所习读”与“素与副张胜相知”(《苏武传》)两句中的“素”含义相同。
C.“当从其游学”与“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两句中的“从”含义相同。
D.“左右疾走视之”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两句中“疾”含义不同。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行以生病为由推辞唐睿宗的征召,之后前往荆州当阳山,跟随悟真和尚学习梵律。
B.一行将只看了一遍的宫人名册就都背诵出来了,唐玄宗十分佩服他,并称他为圣人。
C.一行跟随普寂学习期间,普寂曾大会僧侣,连居住在几百里之外的人都如期前来赴会。
D.一行向扬雄借阅《太玄经》,数日后便完全掌握书中奥义,并撰写了《大衍玄图》《义诀》。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书意旨深远,吾寻之数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还也?
(2)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
30.卢鸿对一行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败刺史府门。既至,敞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乃听事堂之东为轩,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然而非所敢望也。

(节选自苏辙《东轩记》)

材料二:

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

(节选自韩愈《与李翱书》)

3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B.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C.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D.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3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文中指开辟,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的“辟”意思不同。
B.以为,文中意为认为,与《五石之瓠》中“剖之以为瓢”的“以为”意思相同。
C.先人,文中指祖先,“先”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称,如“先父”“先哲”等。
D.自处,指安置自己,与《〈论语〉十二章》中“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省”结构相同。
3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因为获罪被贬为筠州税务官,因为当地洪水泛滥,官舍破弊不能居住,于是他只能暂时居住在部使者府。
B.苏辙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做书房,本想作为工作之余休闲的地方,然而繁琐的工作却让他的想法落空。
C.苏辙的理想是摆脱琐事杂务,归隐乡里,栖身于简陋的房屋中,寻求颜回之乐,这与材料二中韩愈汲汲于名利形成鲜明对比。
D.韩愈曾经在京城度过八九年,每天只能靠求人来维持生活,当时还没感觉,如今回想起这些过往仍让他感到悲痛。
3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2)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
35.关于颜回能够“安贫乐道”的原因,苏辙和韩愈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11-25更新 | 70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登达蓬山望海,山僧四五人,皆言春夏之交,此地特多海市。各举所见,与图画传闻者绝异。盖传闻者多言蜃气天,影像见于空中,岂知附丽水面,以呈谲诡。言者不出云气仿佛,岂知五采历落,刻露秋毫。东坡在登州,以岁晚得见为奇,然霜晓雾后,往往遇之,亦不必拘拘于春夏也。信耳信目,自有差等。山僧约明年三四月来宿其舍,海神当不余弃。先次第其言而赋之。

己酉之冬,观海达蓬。山僧四五,指点空濛,曰:“滨海之地不一,兹独当夫神宫也。光怪发作,亦何人而不逢!但称登州之海市者,盖不免于瞽聋。

(节选自明末清初·黄宗羲《海市赋》)

【注】①海市:即海市蜃楼,参下“蜃气”注。②蜃气:海面风平浪静时,远处出现的由折光形成的城郭楼宇等幻象,也可见于沙漠中。古人常误以为是大蜃吞吐的云气而成。

材料二:

康熙己丑,余至浮山,二君子犹未归,独与宗六上人游。每天气澄清,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庑,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释,莫可名状。将行,宗六谓余曰:“兹山之胜,吾身所历,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时,士女杂至。吾常闭特室,外键以避之。夫山而名,尚为游者所败坏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祸作,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

又十有二年,雍正甲辰,始荷圣恩,给假归葬。八月上旬至枞阳,卜日奉大父柩改葬江宁,因展先墓在桐者。时未生已死,其子移居东乡。将往哭,而取道白云以返于枞。至浮山,计日已迫乃为一昔之期招未生子秀起会于宗六之居而遂行。白云去浮山三十里,道曲艰,遇阴雨则不达,又无僧舍旅庐可托宿,故余再欲往观而未能。

既与宗六别,忽忆其前者之言为不必然。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希,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既而思楚、蜀、百粤间,与永柳之山比胜而人莫知者众矣,惟子厚所经,则游者亦浮慕焉。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杂然耳。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希,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然则宗六之言,盖终无以易也。

(节选自清·方苞《再至浮山记》)

3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计日A已迫B乃为一昔C之期D招未生E子秀起会F于宗六G之居H而遂行。
3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作动词,意为“照”,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明烛天南”及成语“风烛残年”中的“烛”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B.次第,指排比作赋,与杜牧的“山顶千门次第开”和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次第”词义都不相同。
C.木末,犹树梢,“末”字使用了指示造字法,字中的长横指示树梢,一如“本”字中的短横指示树根。
D.永柳之山,永州、柳州的山水风物皆因柳宗元的诗文作品而出名,名作有《永州八记》《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等。
3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宗羲创作此赋时并未亲见海市,按照山僧的意思,第二年春夏之交作者才有可能看见奇观,只能听山僧描述此地的海市胜景。
B.苏轼在登州时傍晚也看见了海市奇观,和别人说的时间并不相同,所以黄宗羲认为相信传闻还是相信目睹,自有区别。
C.卯年冬天,《南山集》之祸爆发,方苞受牵连而被逮捕,私下感叹:这跟宗六和尚所说的山有名则易遭败坏的道理相当。
D.白云山已然成为众人瞩目之地,只是路途遥远等原因限制了游客数量,但方苞认为只有无名才可保持其清静美好的环境气氛。
3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称登州之海市者,盖不免于瞽聋。
(2)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希,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
40.古人写景叙事大多是为了抒怀,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所表达的不同人生感悟。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佑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元好问《市隐斋记》)

材料二:

吏隐之说,始于谁乎?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小山林而大朝市。好奇之士,往往举为美谈,而尸位苟禄者,遂因以藉口。盖古今不之怪。

嗟乎!出处进退,君子之大致。吏则吏,隐则隐,二者判然其不可乱。吏而曰隐,此何理也!夫任人之事,则忧人之忧。抱关击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道,何所不可隐?而顾隐于是乎?此奸人欺世之言,吾无取焉。

(节选自王若虚《门山县吏隐堂记》)

【注】①于没氏:指投机牟利的人。②锥刀:喻微末的小利。③韩伯休:韩康,字伯休,东晋人,以采药卖药为生,口不二价。④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首阳,山名,又名首山,传为伯夷、叔齐饿死处;柱下,相传老子曾为周柱下史。
4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予意大夫士之爱A公者B强C为之名耳D非公意也E君归F试G以吾言H问之。
4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指居住、住宿,与《苏武传》“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中的“檠”用法相同。
B.渠,指他,作代词用,与《孔雀东南飞》“渠会永无缘”中的“渠”意思相同。
C.恬,指坦然、满不在乎,表示已经习惯,与成语“恬然自安”中的“恬”意思相同。
D.柝,指巡夜人敲的木梆。此处“抱关击柝”,指守关巡夜的小官吏,也泛指卑贱小事。
4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好问认为隐士的世界不仅仅是在山水茅屋之中,还在农工商卜医等各行各业,只要符合“自闭之义”,无处不可。
B.古人认为“隐”有小大之分,小隐隐于山林,因为信仰不够坚定,易受贪欲影响;大隐隐于朝市,因为心平气静,不受外物迷惑。
C.在元好问看来,当今那些在朝廷市肆的人,缩肩叠足,利嘴长牙,打着“大隐”的旗号,干着追逐微利、欺世盗名的事情。
D.娄公鬻书以食,够用就行,不妨害他的清廉;诗酒周旋,求和而已,不妨害他的清高。对此元好问给予了肯定,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隐士。
4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也。
(2)好奇之士,往往举为美谈,而尸位苟禄者,遂因以藉口。
45.关于“隐”,元好问和王若虚分别陈述了自己的观点,请简要说明。
2024-03-04更新 | 91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谟,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通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选自苏轼《醉白堂记》)

材料二: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注释:①魏国忠献韩公:韩琦,北宋名相,谥忠献。②伊、周:指商朝贤相伊尹与西周摄政周公旦。③陂(bēi):池塘,水边。④傃():向,沿着。

46.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处己也A厚B其取名也C廉D是以实E浮于名F而世通G其美不厌
4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独,仅仅,与《石钟山记》中的“独与迈乘小舟”中的“独”意思相同。
B.苟,如果,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终苟免而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
C.贤,贤德,与《兰亭集序》中的“群贤毕至”中的“贤”意思不相同。
D.适,恰好,与《与妻书》中的“适冬之望日前后”中“适”意思不相同。
48.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读书人感到疑惑,他们不明就里,认为韩公与尹伊、周公相比,也可以毫无愧色,但他却还羡慕白乐天。
B.苏轼认为上天降任于韩公这样的人,让他们因此终身生活在忧患和利害相交中,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
C.韩公已辅佐三任帝王安定天下,晚年辞官而不得,世人又不感恩于他,此时,韩公羡慕白乐天不足为怪。
D.材料将韩公与白乐天、古代君子与后世君子作对比,意在表明韩公不仅才华、功勋出众,而且道德高尚。
4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2)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50.古人喜借堂、亭等建筑寄寓心意,请写出文中“醉白堂”“放鹤亭”各自寄寓的含义。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文言文阅读
10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作家作品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文言文阅读
1-50.65欧阳修(1007-1072)  苏洵(1009-1066)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6-100.65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11-150.65姚鼐(1732-1815)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16-200.65苏轼(1037-1101)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21-250.65苏轼(1037-1101)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26-300.4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史传文
31-350.65韩愈(768-824)  苏辙(1039-1112)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应用类
36-400.65方苞(1668-1749)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41-450.65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46-500.4苏轼(1037-1101)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