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镇江市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一 期中 2024-05-16 39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必须选择要相信什么。鳗鱼就会让我们面临这种情况。如果我们选择相信亚里士多德,那么所有鳗鱼都是从淤泥里诞生的。它们就这样出现了,从水底的淤泥中“无中生有”地出现了。也就是说,它们不遵循通常的繁殖规则,不是由其他鳗鱼制造出来的,不是通过交尾和卵子受精产生的。

②亚里士多德对鳗鱼感兴趣,这并不令人惊讶。他对所有生命都感兴趣。当然,他是一个思想家、理论家,他跟柏拉图一起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基础;但他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至少以他生活年代的标准来看是这样的。他是观察和描述自然的先驱。他的巨作《动物志》是人类对动物世界进行系统化和分类的第一次尝试,比林奈早了2000多年。亚里士多德观察并描写了大量动物以及一种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它们的模样,身体部位、颜色和形状,它们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它们靠什么为生,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性。《动物志》是现代动物学的起源,一直到至少17世纪,它都是自然科学界的一部标准性著作。

③亚里士多德建立起来的一套认识动物和自然的方法,后来影响了——几乎靠一己之力——整个现代生物学和自然科学,由此也影响了后来所有研究鳗鱼的尝试。但是他从来没能真正了解鳗鱼。他写道,鳗鱼完全没有鳞,能活78年,如果遇到刮风,能存活得更久,鳗鱼没有性别,是凭空长出来的。

④进入现代以后,人类对鳗鱼的研究依然不明朗。大量杰出的科学家以及有着不同程度热情的业余爱好者都对鳗鱼进行了研究,但都没能真正认识它们。这其中不乏科学史上最响当当的名字,他们想解开鳗鱼问题而不得。仿佛人类的感官还不足以完成这项任务,仿佛观测和经验本身都不够用了。不管人们怎么努力,鳗鱼躲在黑暗和淤泥中的某个地方,成功逃离了科学界的认知范围。

⑤在围绕鳗鱼的所有谜团中,持续时间最长、被人讨论得最多的依然是:它们到底是怎样繁殖的。在很长的时间里,许多人都选择相信亚里士多德和他的理论,说这是一种自己从淤泥里长出来的蠕虫。另一些人相信自然哲学家大普林尼的说法。他说鳗鱼跟石头发生摩擦,身体释放出一种微粒,这种微粒变成新的鳗鱼,有一些人相信希腊作家阿特纳奥斯的说法,他于3世纪解释说,鳗鱼分泌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沉入淤泥中,然后变成新的生命。有史以来,各种充满想象的理论层出不穷。比如在人们很喜欢钓鳗鱼的英国乡下,长期以来大家更倾向于相信一种理论,即鳗鱼是马尾上的毛落入水中后形成的。

⑥在关于鳗鱼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的各种理论中,有很多显然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的想法,即生命可以由没有生命的物质演变而成。比如当我们观察一块腐烂的肉时,突然看到苍蝇的蛆虫从里面爬了出来,但在没有观察到苍蝇或苍蝇卵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相信蛆虫是自己长出来的,这通常被称为“生物自生说”。在显微镜被发明之前,这是科学界一种非常普遍的想象。当人们无法看懂和解释鳗鱼的时候,最简便的解释自然就是这种了。

⑦然而鳗鱼之所以如此与众不同,是因为直到今天,当我们试图了解它们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仍然选择投身于信仰。因为即便今天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鳗鱼的生活和繁殖习性——从马尾藻海出发的漫长旅行、一次次蜕变、耐心的等待、为了繁殖而返回海洋的旅行,以及之后的死亡,即便这一切可能都是真实准确的,这其中仍有很多东西只是我们的猜测。

⑧没有人见过鳗鱼繁殖,也没有人成功地在饲养环境中让鳗鱼繁殖。人们认为所有的鳗鱼都是在马尾藻海孵化出来的,那是因为最小的柳叶状鱼苗是在那里被发现的。但是没有人确切地知道鳗鱼为什么偏偏要在那个地方而且只在那个地方繁殖。没有人确切知道它们是怎样完成这趟回马尾藻海的漫长旅行的,也没有人知道它们是怎样找回那里的。人们认为所有的鳗鱼繁殖后都会在短时间内死去,这是因为在此之后没有人发现过活鳗鱼。而另一方面,没有一条成年的鳗鱼——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去的——在它们的繁殖地被人观测到过。也就是说,没有人在马尾藻海见过一条鳗鱼。也没有人能完全明白鳗鱼每一次蜕变的目的,没有人准确地知道一条鳗鱼能活多久。

⑨也正因如此,鳗鱼才持续让那么多人着迷。原因就在于,人类的知识还不完善,因此信仰与科学的交叉地带——在那里事实与神话和想象的痕迹并存——才如此有吸引力。

(摘编自帕特里克·斯文松《鳗鱼的旅行》,徐昕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既是自然学家,又是思想家、理论家,这让他既拥有一套自然科学的系统研究方法,又影响他不能真正了解鳗鱼。
B.进入现代以后,人类对鳗鱼的研究依然不够明朗,人们无法观测到鳗鱼在它的生长环境中究竟如何生存和繁殖。
C.鳗鱼是怎样繁殖的是持续时间最长、被人讨论得最多的鳗鱼问题,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D.在研究鳗鱼繁殖的问题上,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充满想象,是因为人类的知识还不完善,无法解释一些事实的前因后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鳗鱼都是从淤泥里诞生的,作者用“无中生有”一词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强化并暗含自己对这一观点的否定态度。
B.帕特里克·斯文松认为,今天我们知道的鳗鱼从马尾藻海出发旅行、蜕变再返回海洋的习性可能只是基于某种认知的猜测。
C.由于最小的柳叶状鱼苗是在马尾藻海被发现的,人们得出了鳗鱼是在那里孵化出来的结论,但尚未查明在那里繁殖的原因。
D.亚里士多德、大普林尼、阿特纳奥斯对鳗鱼诞生的看法虽然都充满了想象力,但后两者的看法明显不属于“生物自生说”。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中认识动物和自然的方法比林奈早了2000多年,从而影响了整个现代生物学和自然科学。
B.文章第⑥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解释“生物自生说”的理论,它反映出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会单纯地相信自己所看见的东西。
C.“1777年解剖学教授卡洛·蒙迪尼在一条鳗鱼体内发现褶皱状的生殖器官和水滴状的鱼卵”,可以作为证明第⑦段观点的材料。
D.文章第⑧段连用8个“没有人”,说明人类未能破解鳗鱼繁殖之谜的原因,以及未来可能依然无法解开鳗鱼的繁殖之谜。
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5.本文在写法上与林庚的《说“木叶”》有一个相似的特点,即从一个细微角度切入,反映了某个领域的大问题。本文的“细微角度”是什么?“某个领域的大问题”又是什么?
2024-05-16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廷见元帝

曹禺

[燕婉动听的官乐在大殿里飘荡。宫娥仪仗迤逦摆开。王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顾影徘徊,惊动左右。她走上来。]

萧育:贵人朝见大单于殿下。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觐见大单于殿下,千岁!千千岁!

(垂下眼)

元帝:平身。

王昭君:谢天子。

萧育:(望着元帝与呼韩邪)下面还有备选的美女,还要看吗?陛下。

元帝:(望着王昭君)不、不用了。

萧育:(对呼韩邪)大单于呢?

呼韩邪:(还在惊愕中)不、不,就依天子陛下吧。

元帝:(赞美地)汉宫中居然有这样一块未曾雕琢的美玉啊!(和蔼地)好,你为我们唱一段《鹿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万死,昭君没有学过。

元帝:哦?

王昭君: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

[举朝震惊。]

元帝:什么?

王昭君:(从容地)《长相知》。

王龙:(厉声地)大胆!这是乡俚下民的情歌,怎么能在天子面前歌唱,侮慢圣听!

元帝:(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

王昭君:(从容不迫)陛下愿听吗?

萧育:(也忍不住了)这个姑娘简直是出人意外。

元帝:(被王昭君雍容自若的态度所吸住,笑着)好,你唱吧。下面有人伴奏吗?

[殿下无人回答。]

苦伶仃:(走出跪下)老奴苦伶仃愿试一试。

王龙:(抗议地)陛下!

元帝:(温和地)让她唱。

[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

王昭君:(唱)上邪!/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毋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长相知啊/长相知。

[王昭君唱得悠婉动人,声彻天外。元帝随着歌声,领会每一句诗,王昭君唱毕,跪拜。]

元帝:唱得好,真唱得好。是天上的音乐。平身。

王昭君:谢陛下。(站起)

元帝:(忽然)但是你不觉得你有罪吗?

王昭君:(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没有迎逢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

元帝:不是。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儿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礼吗?

王龙:就是啊,陛下,这应该交掖庭治罪,该砍头的。

王昭君: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

元帝:好,你说。

王昭君: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

元帝:好,你就站着说。

王昭君:(立起来,意态自若,侃侃然)陛下,礼发于诚,声发于心,行出于义。天生圣人都是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间,不都要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长相知,长不断,难道陛下和单于不想“长相知”吗?难道单于和陛下不要“长不断”吗?长相知啊!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

元帝:(忍不住连连点头)好,好!

呼韩邪:(也忍不住)啊,陛下,这真是说得好极了。

[这时,全朝上下也忽然欢快起来。]

元帝:(听了多遍,依然忘记)你叫什么名字?

王昭君:臣早已禀奏,王昭君。

元帝:哦,王昭君,王昭君。你恰恰说到我们的心上了。

元帝:(对呼韩邪)你看,这一点不就神奇吗?(对苦伶仃)可你怎么也会吹这个调子呢?

苦伶仃: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

元帝:哦,胡人、汉人都会唱的?

苦伶仃:是,陛下。

[这时,一个年老的大黄门执羽檄上。]

黄门:启奏陛下!鸡鹿寨十万火急,羽书传到长安,请圣裁。

元帝:萧卿代读。

萧育:(展开羽书)“鸡鹿寨都尉祁连将军、云中太守陈昌等急奏天子陛下:昨夜匈奴骑兵,突然袭击,放兵抢劫汉朝商队,将货物一扫而空,又乘风纵火,将关市烧毁。臣等急派兵马。胡骑遁去,不知下落……”

元帝:不要念下去了。

呼韩邪:(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

温敦:消息突然,小臣毫不知晓。

元帝:(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军报奇怪不奇怪?大单于——

呼韩邪:(离座)陛下!

元帝:(望着萧育)这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呼韩邪:(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

元帝:(忽然向王昭君,立起)你刚才说什么“相疑相知”的话,是怎么讲的?

王昭君:(清清楚楚地)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元帝:(忽然,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弟兄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走到呼韩邪面前)呼韩邪单于,边塞上的事情出人意外,总是不免的。但是对我们天长地久的昆弟、翁婿之欢,这不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吗?放心吧。猜得出来,匈奴刚刚太平,有一些不臣之徒在找单于的麻烦,趁你在长安,要给你难堪。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

呼韩邪: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

元帝:(劝慰地)不说这些了吧。我们亲家还谈我们的和亲大事吧。(对萧育,指王昭君)这就是单于未来的氏吗?

萧育:(望着呼韩邪)那就看大单于的心意了。

呼韩邪:(立刻走向元帝面前,作礼)臣感谢天子。

萧育:恭贺单于殿下选了氏。

[这时,全朝上下顿时欢呼起来。殿外喊着:“单于和亲,千秋万岁!”]

注释:①本节选自曹禺《王昭君》第二幕,题目为编者所加。后面故事为昭君被册封公主,出嫁匈奴。她和单于一心,互相守护,化解种种危机。

6.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王龙等朝中大臣的阻挠,王昭君毫不畏惧,从容自若,最终打动元帝,得以在朝堂上演唱《长相知》。
B.《长相知》本来是首表现生死不渝爱情的歌曲,而剧中却赋予其新的意义,象征汉、匈长久友好,世代相知。
C.剧中的汉元帝在面对匈奴挑起事端的斗争时,既保持了大汉的威严,又予以单于充分理解,是个明君形象。
D.呼韩邪单于亲赴长安和亲,自己的部下却在边境骚扰,面对元帝的质问和谅解,单于表面平静,内心复杂。
7.下列对戏剧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舞台提示描写了王昭君华丽出场,暗示出人物在剧情发展中将有不俗表现。
B.节选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白展开故事,众多人物的形象在言谈举止中跃然纸上。
C.作者对苦伶仃这个人物说出胡汉百姓心声之事极尽渲染,表现追求和平的主题。
D.剧中除正面描写外,还多运用侧面描写,如通过众人反应表现昭君的美丽与不凡。
8.作者设置了哪几层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昭君形象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024-05-16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材料二: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槽而着之外槽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选自《吕氏春秋·权勋》,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使荀息A以屈产之乘B为庭实C而加以垂棘之璧D以假道E于虞F而伐虢G虞公滥于宝H与马而欲许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或句子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厚,变厚,与《庖丁解牛》中“以无厚入有间”的“厚”意思一样。
B.材料一中“何厌之有”与材料二中“必不吾受”都是宾语前置句。
C.辅,意思是辅助,与成语“相辅相成”中“辅”意思一样。
D.操,意思是拿着,与《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中“操”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放弃攻打郑国,郑国就会成为能够为秦国提供困乏物资和行李的东道主,这对秦国没有坏处。
B.秦穆公曾经给予过晋惠君好处,但晋惠君出尔反尔,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了烛之武说退秦军的一大有利证据。
C.晋献公想从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但他舍不得拿出垂棘之璧和屈产之乘,因为他担心宝物被送出却达不到目的。
D.宫之奇认为虞国和虢国是唇亡齿寒、相辅相依的关系,如果借道给晋国,虞国也会随着虢国的灭亡很快灭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槽而着之外槽也。
14.从以上两则材料看,秦伯听取建议退兵而虞公不听取建议亡国都跟贪图“利益”相关,请简要分析不同之处。
2024-05-16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过淮甸

曹勋

长淮烟静是天津,兵里因循一半分。

尚有旧时鸥与鹭,夕阳归处记南云。

【注】①淮河:南宋时期“绍兴和议”所规定的宋金分界线,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割让给金国。杨万里奉命去迎接金廷派来的“贺正使”(互贺新年的使者),来到淮北后触景伤怀所写的绝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都是因眼前淮河的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但景物各有不同。
B.杨诗“波浪交涉”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
C.曹诗首句写淮河上空烽烟已逝,可惜那河边的渡口已成宋的边塞。
D.两诗用笔微约、风格雄浑,都能在对客观景物的叙写之中怨而不怒。
16.两诗都借助鸥鹭的形象抒发了感慨,请简要分析。
2024-05-1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