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长寿区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重庆 高二 期末 2024-05-22 11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摘自20236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造成这种异乎寻常而且独一无二的成就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之间空前的隔绝程度。中国既没有像地中海那样的可以连接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和罗马的内海,也没有能使印度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互相交往的印度洋。相反,在其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期,它实际上是与四面八方切断联系的。在其西南和西面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在其东面是太平洋,在其北面和西北是沙漠和干草原地带,都具有天然屏障的防护作用;中国还修筑了一条长达2240公里的长城来加强防卫,阻挡那些危险的游牧民族。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较之中东或印度能少受一些外族入侵并得以发展自己的文明。

中国人口众多也有助于其文明的延续。从一开始,中国便依靠其北方和南方的有利条件,一直能够养育大量人口。在北方,由于内陆刮来的风经常带来责土,因此中国早在公元前5000年就沿渭水流域建立起自给的农业体系。这就免去了为恢复肥力使土地长期休闲的必要,使人口密度比用其他方法所能维持的要大得多。在南方,中国与中东和欧洲相反,在温暖的几个月里有季风雨、农作物一年能收获两次。此外,每亩稻子的产量比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种植的小麦或大麦产量都要高得多。

根据伊懋可得出的结论,“13世纪时。中国已经具有可能是世界上最高超的农业。这些高超的技术、再加上后来从新大陆引进的农作物,如花生、玉米和红薯,到1580年能够养活2亿人口,到1850年已能养活4.1亿人口。这种举世无匹的雄厚的人力资源,使中国可以不关心世界形势的发展而保持其同一性。

另一个有助于中华文明保持持久性的重要因素是其独一的书面语言,它可以上溯几千年到最早的商朝。书面语言之所以能被所有人理解。是因为它是由表意或象形的字所组成的。这种共同的书面语言,对一个讲着彼此无法理解的许多方言的国家来说,是一种使其国家保持同一和历史连续不断的重要力量。

与共同的书面语言相关的是特殊的科举制度,中国近2000年来选拔文官都是通过科举制度根据考试成绩加以录用的。最初考试是相当全面的,包括法律、数学和政治事务等科目。也注重儒家经典。但是到了后来,考试内容逐渐集中于文体和儒家的正统思想上。结果形成了一种制度,理论上,官职大门向所有才智之士敞开,实际上却有利于拥有充裕财富的阶级,因为只有他们才供得起子弟的多年学习和准备应试。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就由世袭贵族来统治中国;毋宁说,这是一个有知识的阶序结构,即士大夫政治,它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有效率且稳定的政府,并赢得了欧洲人的尊重和赞赏。

也许有助于中华文明形成内聚力的最重要因素是被称为儒学的道德准则和文学及思想遗产。根据历史记载,孔子(前551—前479)是一个小官吏,他决心要当一个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但是失败了;而在他偶然成为一名教师后,他却取得了成功(虽然是在他死后),还名垂史册。

与大多数中国思想家一样,孔子首先关心的是建立一个幸福且组织得很有条理的社会。他的第一个信念是人各安其位,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每个人都按其名分行事,就会形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局面。就像个人应该服从家庭一样,家庭应该服从帝王,而帝王也应做出一个仁慈友爱的榜样。这些都是靠遵循儒家伦理而不是靠法制来实现的。

孔子之所以具有异乎寻常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他那些崇高的伦理原则为维持现状提供了比仅靠世袭权利更为有力的基础,这些原则成为促进改善政府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他为地主、儒生和官吏三位一体的权威和特权进行社会辩护,这三种人组成了中国的统治阶级,即中国的士绅阶级。通常只有地主供得起其子弟上学、读书、应考,进而成为官员。一旦他们成为官员,他们就会设法增进地主阶级的利益,特别是利用灌溉工程来提高土地的价值。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如何养成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并且两则材料阐述的出发点和针对性相同。
B.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这决定了中国在世界和平、全球发展和国际秩序中的角色定位。
C.地理环境导致中国在历史上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之间是隔绝的,与四面八方是切断联系的。
D.作为政治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无用的;作为教师,孔子在死后取得了成功,还名垂史册。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条件、农业技术和从新大陆引进的农作物使中国能够养活大量人力资源,有了人力资源优势。
B.中国书面语言有表意、象形特点,具有这特点的共同的书面语言有助于中华文明保持持久性。
C.中国科举考试内容最初相当全面,不注重儒家经典;后来才集中于文体和儒家的正统思想上。
D.中国士绅阶级是统治阶级,包括地主、儒生和官吏,地主的子弟可通过读书、应考成为官员。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别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
B.材料二引用伊懋可得出的关于中国农业的结论,是为了论证中国在当时能够养活大量人口。
C.材料二将中国与地中海地区、中国与印度洋地区进行对比,论证了中国在地理上的隔绝程度。
D.材料二举孔子要当一个注重实际的政治家而失败的例子,论证了孔子死后取得成功的原囚。
4.材料一中加点处的“从根本上”和材料二中加点处的“最重要”有什么内涵?请简要分析。
5.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的养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加利维拉县有名的跳蛙

马克·吐温

一个朋友从东部来了信,我遵他的命去拜访了好脾气、爱絮叨的西蒙·威勒,打听我朋友的朋友列昂尼达斯·斯迈雷的下落。

我见到西蒙·威勒的时候,他正靠着安吉尔酒馆吧台旁边的炉子打盹。我注意到他是个胖子,秃脑门,一脸安详,透着和气、朴实。

他站起身来问了声好

我告诉他,朋友托我来打听一位儿时的密友,这人叫列昂尼达斯·斯迈雷,听说这位年轻的福音传教士曾在安吉尔屯子里住过。

西蒙·威勒把我逼到墙角,拿自己的椅子封住我的去路,然后讲了一通下面那些枯燥无味的事情。他脸上不露一丝笑意,从第一句起,他用的就是四平八稳的腔调,没有变过。

他收不住的话头里透着认认真真、诚心诚意的感人情绪,把讲故事当成一件要紧事来办。我听凭他按照自己的路子讲下去,一直没有打断。

列昂尼达斯神父——嗯,这里从前倒是有过一个叫吉姆·斯迈雷的。

别的不说,要比谁最古怪,他算得上天下第一。只要能找到一个人愿打赌,他就陪着,碰上什么就赌什么。

要是他看见一只屎壳郎朝哪里开步走,他就跟你赌它几天才能到——不论到哪儿都行。只要你接茬,哪怕是去墨西哥,他也会跟着那只屎壳郎,看看它到底去不去那儿,路上得花几天的时间。

这个斯迈雷有一匹母马——小伙子们都管它叫“一刻钟老太太”。因为它慢慢吞吞的,不是得气喘、生瘟热,就是有痨病,他们总是让它先跑两三百码,可等到了终点跟前,它就抖起精神,撒欢地蹶子,四只蹄子到处乱甩,弄得尘土飞扬——赶到裁判席前头的时候,它总是比别的马早一个头。

他还有一只小斗狗,光看外表你准以为它一钱不值。可是,一旦在它身上下了注,它转眼就变了另一条狗:它的下巴颏往前伸着,就像火轮船的前甲板,下槽牙都露了出来,像煤火一样放光。别的狗抓它,咬它,接二连三地给它来背口袋,可安得鲁·杰克逊——那条狗的名字——老是装着没什么不自在的,一直到再没钱往上押了。这时候,它就一口咬住另一条狗的后腿,咬得死死的——光咬,叼着不动——直到那狗服软,哪怕等上一年也不要紧。

唉,这个斯迈雷呀,他还养过拿耗子的狗、小公鸡、公猫,都是这一类的玩意儿,不论你拿什么去找他赌,他都能跟你兵对兵、将对将,让你赌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逮着一只蛤蟆带回家去,说是要好好训一训。足足有三个月,他什么事都不干,光待在后院里头教那只蛤蟆蹦高,果不其然,他把蛤蟆训出来了。

只要他从后头点蛤蟆一下,你就看吧,那蛤蟆像翻煎饼一样在空中打个转,然后稳稳当当地爪朝下落地,就像一只猫。

他还训那蛤蟆逮苍蝇,勤学苦练,练得那蛤蟆不论苍蝇飞出去多远,只要瞧得见,回回都能逮得着。

嘿,我就瞧见过他把丹尼尔·韦伯斯特——那蛤蟆叫丹尼尔·韦伯斯特——放在这儿的地板上大喊一声:“苍蝇,丹尼尔,苍蝇!”

快得让你来不及眨眼,蛤蟆就噌噌地照直跳起来,把那边柜台上的一只苍蝇吞下去了,然后像一摊泥“扑嗒”落在地上,拿后腿抓耳挠腮,没事人似的。

从平地往上跳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比你见过的所有蛤蟆都跳得高一个身子。只要比这一项,斯迈雷就一路把注押上去。斯迈雷把他的蛤蟆看成宝贝。

斯迈雷拿一个小笼子盛着那蛤蟆,时不时地带着它逛大街,设赌局。有一天,一个汉子——他是个外乡人——到屯子里来,正碰上斯迈雷提着蛤蟆笼子。

那汉子拿过笼子,仔仔细细地看了好半天,才还给斯迈雷,慢慢吞吞地说:“我也没瞧出来这蛤蟆比别的蛤蟆能好到哪儿去。”

“我赌四十块钱,敢说这蛤蟆比加利维拉县随便哪一只蛤蟆都蹦得高。”那汉子琢磨了一会儿,说:“要是我有一只蛤蟆,准跟你赌。”

这时候斯迈雷说话了:“好办——好办——只要你替我把这笼子拿一小会儿,我就去给你逮一只来。”就这样,那汉子拿着笼子,把他的四十块钱和斯迈雷的四十块钱放在一起,坐下等着了。

这汉子坐在那儿想了好一会儿,然后从笼子里头把蛤蟆拿出来,扒开它的嘴,自己掏出一把小勺来,给蛤蟆灌了一肚子火枪的铁砂子——一直灌到齐了蛤蟆的下巴颏——然后把蛤蟆放到地上。

斯迈雷呢,他上洼地的烂泥里头稀里哗啦趟了一气,到底逮住个蛤蟆。他把蛤蟆抓回来,交给那汉子说:“行了,就把它跟丹尼尔并排摆着,我喊个号。”

然后他就喊:“———二——三——蹦!”

他和那汉子从后边点那两只蛤蟆,那只新来的蛤蟆蹦得特有劲,可是丹尼尔喘了一口粗气,光耸肩膀——就这样——像法国人似的。

斯迈雷又纳闷,又上火。当然啦,说什么他也想不通这到底是怎么一档子事。

那汉子拿起钱就走。斯迈雷呢,他站在那儿抓耳挠腮,低着头把丹尼尔端详了好一会儿,最后说:“真闹不明白这蛤蟆怎么栽了?看起来,它肚子胀得不轻。”

他揪着丹尼尔脖子上的皮,把蛤蟆掂起来,说:“它要没五磅重才怪呢!”蛤蟆头朝下,吣出满满两大把铁砂子来。

这时候斯迈雷才明白过来,他气得发疯,放下蛤蟆就去追那汉子,可再也追不上了。

这时候,西蒙·威勒听见前院有人喊他的名字,就站起来去看找他有什么事。他一边往外走,一边扭头对我说:“就在这儿坐着,老客,歇会儿——我一转眼就回来。”

不过,对不住了您呐,我想,再往下听牛皮糖吉姆·斯迈雷的故事,也打听不到列昂尼达斯·斯迈雷神父的消息呀,于是我拔腿就走。在门口,我碰上威勒回来了,他拽着我又打开了话匣子:

“哎,这个斯迈雷有一头独眼龙母黄牛,尾巴没了,光剩个尾巴蹶子,像一根香蕉,还有——”可我既没功夫,也没这个嗜好,还没等他开讲那头惨兮兮的母牛,我就走了。

一八六五年

(有删改)

[注]①本文创作背景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淘金热时期,当时的美国处于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整个美国都十分热衷于商业投机,评判地位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钱的多少,所有人为了追逐金钱和名利相互欺骗,不择手段,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②安得鲁·杰克逊,美国第七任总统(任期1829—1837),此处唤作狗名。③丹尼尔·韦伯斯特,美国政治家(1782—1852),此处用作青蛙名。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故事因“我”受托打听人而起,而讲故事的西蒙和故事中的吉姆·斯迈雷则是小说中制造笑料的主要人物。
B.吉姆·斯迈雷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作者在批评他无事不赌的痴迷表现的同时,也赞扬了他认真执着的做事态度。
C.在跳蛙比赛中,外乡人趁着斯迈雷去逮蛤蟆时,给斯迈雷的蛤蟆灌铁砂子,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欺骗作假的社会风气。
D.小说表面幽默轻松,实质上批评和抨击的威力巨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道德沦丧、危机四伏的社会状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母马和斗狗的比赛的故事做铺垫,反跌出跳蛙最终失败的结局,故事在读者巨大的心理落差中产生令人捧腹的效果。
B.小说开始时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中间换为西蒙·威勒讲故事,讲述主体的转换让情节曲折变化,增强了叙事的节奏感。
C.作者以火轮船的前甲板、放光的煤火描写小斗狗比赛时的下巴和下槽牙,此处运用夸张和象征手法,暗示狗主人的机智热情。
D.小说以政坛人物的姓名作为斗狗与跳蛙的名字,这样是作者颇具深意的安排,表现出作者对政治和上层统治者的戏谑与讽刺。
8.小说中的反差技巧是一种通过对比和差异来创造戏剧性的手法,请简要说明小说写西蒙讲故事时含哪些反差。
9.小说在“我”受托拜访的故事中嵌套了西蒙·威勒讲述的故事,请简要探讨这种“嵌套故事”的表达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段一:

屈平既,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节选自《屈原列传》)

文段二: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遣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0.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王与太子A俱困B于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乃诈I赴于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绌,同“黜”,指罢免官职,与之意同的还有“罢”“夺”“去”“擢”等词语。
B.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从”意思不相同。
C.质,即作人质,作抵押品,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质”意思不相同。
D.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意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想赴会,但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
B.昭雎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秦国一事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最终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在秦国人被扣留。
C.楚怀王从秦逃跑却被发现,秦国人封锁通往楚国的路,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怀王最后被秦国人追上。
D.楚怀王发病去世后,楚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对其死感到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
14.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从文段一概括具体事例。
2023-11-17更新 | 795次组卷 | 8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1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②篠(xiǎo):通“筱”,指细小的竹子。③裛(yì):通“浥”,沾湿、滋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从诗人居住的清幽秀丽的环境写起,并化用典故,衬托下文“狂夫”的形象。
B.颔联使用对偶的手法,描绘明净悦目的翠竹轻摇,细雨中清香可闻的荷花格外娇艳。
C.颈联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诗人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
D.尾联的“老”字写出狂夫年迈体衰,饱经患难,行将就木,故诗人称自己“欲填沟壑”。
(2)杜甫此诗,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二人的“狂”有何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